曹操無可辯駁的事實,其實他也無需辯駁,畢竟打贏戰爭才是硬道理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術(十八)殺寵懸案

“(興平二年)十二月,雍丘潰,超自殺。夷邈三族。邈詣袁術請救,為其眾所殺,兗州平,遂東略陳地。……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軍臨武平,袁術所置陳相袁嗣降。”

這是記載於《三國志武帝紀》中的一段史料。說的是在興平二年十二月份曹操攻破雍丘屠滅張邈張超滿門,基本平定兗州之後,又繼續攻打了陳地,也就是陳國,並在第二年的春天正月佔領武平之後接受了陳相袁嗣的投降。而在這裡又非常明顯的近乎於特意的說明了袁嗣是袁術所任命的陳相。

當時的武平縣,就是今天河南省鹿邑縣城西邱集鄉武平城村,而當時的陳國治所陳縣則是位於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從地圖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兩個地方緊緊相連,完全可以肯定一點就是袁嗣是在曹操兵臨城下的時候選擇投降的。

曹操無可辯駁的事實,其實他也無需辯駁,畢竟打贏戰爭才是硬道理

曹操

我不知道大家第一次看到這段話的時候產生過什麼樣的想法,反正我是產生了陳國當時已經是屬於袁術地盤的印象。這種印象正是由於“袁術所置陳相袁嗣降”這句話所產生的。我在本系列袁術第八篇《孫賁佐術》中曾經闡述過這種觀點,原文標題是《孫賁佐術的經過,以及袁術再一次錯失爭兗州良機的前因後果》。在文中,我依據《三國志武帝紀》中曹操“東略陳地”以及受降袁嗣的事件,做出了袁術在興平元年就已經殺死了陳王劉寵以及陳相駱俊,並扶持了新的陳王以為傀儡,還任命了袁嗣為新的陳相。假如單獨看《三國志》的話,個人感覺恐怕所有人都會做出這種判斷。

但是,據《後漢書孝獻帝紀》記載“(建安)二年春,……是歲飢,江淮閒民相食。袁術殺陳王寵”。

也就是說按著《後漢書》中的說法,陳王劉寵是在建安二年才被袁術殺死的。而且依據《後漢書袁術傳》中的記載,劉寵和駱俊是一同被袁術所殺的。這種劉寵和駱俊在建安二年被殺的說法,由於是出現在帝紀中,所以是比較流行,也是被普遍接受的。

我在去年的五月份發表的在本系列之《“袁術的大將軍”張勳與橋蕤篇》一文中,正是依據這種觀點做出了陳王劉寵和陳相駱俊是在建安二年被殺的判斷。原文標題是《曹魏不肯承認的事實,簡論陳國之戰袁術遇到曹操驚駭而逃的真相》。

曹操無可辯駁的事實,其實他也無需辯駁,畢竟打贏戰爭才是硬道理

袁術

也就是說對同一件事我產生了兩種判斷,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三國志武帝紀》中的曹操“東略陳地”和受降袁嗣的記載。

但是,假如《後漢書》中的這種說法屬實的話,就說明劉寵和駱俊在這之前依然是陳國的統治者,那麼《三國志武帝紀》中曹操受降袁嗣的這種說法也就存在著不實的可能,而他“東略陳地”這件事,也就將變成了一種侵略宗室領地的非法行為。

個人觀點認為,這種不同史書中不同的觀點表述,應該是代表著當時對這一問題曾經產生過意見分歧或者說是學術辯論。也就是說以《後漢書》觀點為主的一派認為曹操曾經做出過侵略宗室領地的行為,是需要揹負殘害宗室的罪名的。而以《魏書》為主的一派則認為興平二年曹操所攻打的陳國乃是屬於袁術的地盤,因為在這之前袁術已經殺死了陳王劉寵和陳相駱俊,並擅立王、相,霸佔了陳國。

這樣就產生了本篇所要探究的內容,也就是劉寵和駱俊被殺的真實時間的問題,我們姑且把它當成一件案子,稱之為殺寵懸案。

要想破解這個案子,最主要的當然是要搞清楚劉寵和駱俊被殺的經過以及前因後果。要想搞清楚他們被殺的經過以及前因後果,我們當然必須要先了解這兩位當事人的生平經歷。

劉寵和駱俊這兩個人在小說中雖然並沒有過出場,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也是比較生僻的存在。但是他們兩個人在當時並非籍籍無名,而是擁有著非常著名的聲譽。

曹操無可辯駁的事實,其實他也無需辯駁,畢竟打贏戰爭才是硬道理

據《後漢書孝明八王列傳》記載,劉寵是漢明帝劉莊玄孫,陳孝王劉承之子。他曾經因為與前任國相魏愔一起共祭天神,而被時任國相師遷舉報,說他有不法企圖,被懷疑有大逆不道的罪名。結果漢靈帝卻因為之前已經處罰過一個宗室就是勃海孝王劉悝,而不忍心再施刑罰於宗室。於是就詔命用檻車傳送魏愔和師遷進京交北寺詔獄問罪。最終在經過象徵性的審問以後,以魏愔行為不端,師遷誣告欺騙國王為理由,將二人全部誅殺。但是漢靈帝卻特別下詔赦免了劉寵,並不再追查此事。

這件事在當時來講應該也算是比較轟動的事件,畢竟祭祀天神這種事很容易就被理解為“郊祀天地”的僭號行為。而漢靈帝的做法明顯也是在偏袒劉寵,他之所以這樣做,恐怕是他跟劉寵的私人關係較好有關。

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不過卻給會稽人駱俊帶來一個升遷的機會。朝廷下詔提拔駱俊為新的陳相。

曹操無可辯駁的事實,其實他也無需辯駁,畢竟打贏戰爭才是硬道理

駱俊

駱俊字孝遠,會稽烏傷(今浙江義烏)人。他在擔任陳國相期間勵精圖治,深受百姓愛戴。

史書記載,陳國百姓每有人生子,駱俊都贈送給米肉。凡有生兒育女的無不“以駱為名”。這種說法可以理解為以“駱”這個字給孩子起名。但是這樣做其實是不太現實,假如人人都叫做“某駱”,豈不是要因為重名的太多而亂了套嗎!所以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求駱駿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字的意思。

駱俊和劉寵這對搭檔可謂是絕配。駱俊有文,能治國,劉寵則有武,能安邦。據史書記載,劉寵勇猛過人,善使弓弩,箭法高超,曾經有過十發十中並且射在同一處的佳績。在黃巾之亂的時候,劉寵曾經招募兵勇以護衛陳國領地。當時天下大亂,各地藩王大都流離失所,只有陳國由於劉寵招募軍隊的存在而沒有遭遇禍亂,反而愈加富庶。據分析,劉寵的軍隊最多的時候曾經達到過十萬之眾。後來關東義軍討伐董卓的時候,劉寵也曾經舉事響應,自稱“輔漢大將軍”率眾在陽夏屯駐。有跡象表明他也曾經想要去參加酸棗會盟,可是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終究沒有去成。再後來也就發生了袁術殺劉寵以及駱俊的事件。

雖然劉寵和駱俊被殺的時間出現了分歧,但是他們被殺的經過卻是非常清晰的。

在《後漢書袁術傳》中,袁術殺劉寵和駱俊這件事被安插在陳國之戰以前,原文是這樣:“術又率兵擊陳國,誘殺其王寵及相駱俊,曹操乃自徵之。術聞大駭,即走度淮,留張勳、橋蕤於蘄陽,以拒操”。在這裡所謂的“誘殺”,在《後漢書孝明八王列傳》中有著另一種說法叫做袁術“遣客詐殺俊及寵”,但是具體的經過在這兩段史料中卻沒有記載。這是非常奇怪的現象。因為當時這件事還是有一個比較準確的版本的。這個版本記載在《謝承後漢書》中。

曹操無可辯駁的事實,其實他也無需辯駁,畢竟打贏戰爭才是硬道理

謝承

謝承,字偉平,會稽郡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人,三國時期吳國著名的史學家,以熟悉東漢史事及本郡掌故而知名當世,據傳擁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據《三國志吳書妃嬪傳》以及《會稽典錄》記載,他是吳主孫權的夫人之一叫做謝夫人的弟弟,曾經擔任過五官郎中、長沙東部都尉、武陵太守等,編撰過一部百餘卷的《後漢書》,今已佚。

謝承的這一身份背景決定他的書中一定是以吳國為正統,對於吳國也是歌頌者頗多。所以被晉朝時人所批判“疏謬少信”謬誤頗多。不過,魯迅先生倒是對謝承的《後漢書》評價很高,認為是“吉光片羽,皆可寶也”,並且還親自整理收集了一部輯佚本。

曹操無可辯駁的事實,其實他也無需辯駁,畢竟打贏戰爭才是硬道理

魯迅

個人感覺,《謝承後漢書》雖然被當時的人所批判,但是裡面對於駱俊的記載還是應該相對真實的。因為駱俊的兒子駱統一直在吳國擔任要職,也一度得到了孫權的重視。謝承編撰《後漢書》的時候應該是會向駱統考證過其父駱俊被殺的經過。而作為駱俊的兒子,駱統總不會搞不清楚自己親爹被殺的原因以及經過。所以這一段記載還應該是比較可靠的。更何況吳國本身就是繼承了袁術的遺產而發展起來的,應該是比較清楚的知道袁術的一切動向。

在《謝承後漢書》中關於駱俊被殺的經過一共有兩處記載,分別被《後漢書》李賢註釋版和裴松之註釋《三國志》所引用。原文列舉如下:

《後漢書孝明八王列傳》李賢注引“俊字孝遠,烏傷人。察孝廉,補《尚書》侍郎,擢拜陳國相。人有產子,厚致米肉,達府主意,生男女者,以駱為名。袁術使部曲將張闓陽私行到陳,之俊所,俊往從飲酒,因詐殺俊,一郡吏人哀號如喪父母。”

《三國志吳書駱統傳》裴松之注引“俊字孝遠,有文武才幹,少為郡吏,察孝廉,補尚書郎,擢拜陳相。值袁術僣號,兄弟忿爭,天下鼎沸,群賊並起,陳與比界,奸慝四布,俊厲威武,保疆境,賊不敢犯。養濟百姓,災害不生,歲獲豐稔。後術軍眾飢困,就俊求糧。俊疾惡術,初不應答。術怒,密使人殺俊。”

從對這兩段記載的分析來看,袁術是在“軍眾飢困”的時候向駱俊借糧,可是駱俊卻由於“疾惡”袁術的為人,就沒有回覆他。於是袁術一怒之下就派遣了一個叫做張闓的屬下前到陳國去刺殺駱俊。估計這個張闓與駱俊應該是有過相識的,駱俊還邀請他到家中去飲酒,就在這個過程中張闓趁機將駱俊殺死。

曹操無可辯駁的事實,其實他也無需辯駁,畢竟打贏戰爭才是硬道理

張闓

張闓這個人在小說中是有過出場的,以前我們也曾經講過,他本來是陶謙的部屬,據《韋曜吳書》記載“太祖迎嵩(曹嵩,曹操之父),輜重百餘兩。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也就是說張闓就是貪圖財寶殺死曹操父親曹嵩的那個人。在殺了曹嵩以後,他就投奔到淮南,成了袁術的手下。之後袁術就派遣他前往陳國執行刺殺駱俊的任務。按著《後漢書》中的說法劉寵和駱俊是一同被殺的,所以劉寵被殺也應該是這個張闓所為。由於張闓是在興平元年殺死的曹嵩,投奔的淮南,所以劉寵和駱俊被殺的時間最早不會超過興平元年,最晚自然是在建安二年。

那麼從興平元年一直到建安二年,袁術都在幹什麼呢?他“軍眾飢困”的時候,是在哪一年呢?

我們先來逐年的進行針對史料的邏輯分析。

首先是建安二年,這一年是袁術第二次僭號的時候,同時也是他發動兩場大戰的一年,一場是七道攻布討伐徐州呂布,另一場就是陳國之戰。個人感覺,袁術既然敢於發動這兩場大規模的戰爭,就說明他並不缺乏軍糧。雖然據史書記載當時趕上大旱“江、淮閒相食殆盡”,但是那都是在陳國之戰袁術兵敗以後的事情,而且《後漢書袁術傳》中也明確記載,就是在兵敗之後的袁術依然有十萬斛的糧食資助給沛相舒仲應作為軍糧。而當舒仲應將這些軍糧發散給饑民之後,袁術也並沒有在盛怒之下處死舒仲應,可見當時袁術還是有底氣的,並沒有到 “軍眾飢困”的地步。

其次是建安元年,建安元年的時候袁術發動了攻打徐州劉備的盱眙之戰,雖然這場戰役打的有些艱苦,但是在呂布的協助之下,袁術還算是是取得了勝利,穩定了自己在廣陵的地盤,而且當時的孫策還在江東平定了會稽。整體來看袁術依然是處於上升期。所以這一年也不可能是“軍眾飢困”的時期。

然後是興平二年,這一年袁術第一次提出了僭號稱帝的想法,能夠有這種想法各方面的條件一定會相對充足,所以也不可能是在這個時候“軍眾飢困”。

那麼就只剩下最後的興平元年。

曹操無可辯駁的事實,其實他也無需辯駁,畢竟打贏戰爭才是硬道理

袁術

我們都知道在初平四年,袁術以南陽為中心發動了的兩場失敗的戰爭,一場是征討荊州的戰爭,以被劉表截斷糧道而失敗告終。另一場是袁術親自領兵入侵陳留,與曹操爭奪兗州的戰事。這一場戰事,袁術打的非常的不順利,幾乎是等於被曹操追著打,一路將他趕出了兗州。用袁術後來給呂布的信中所說過的一句話就是“為曹操逆所拒破,流離迸走,幾至滅亡”。袁術就是在這麼一種狀態之下來到了淮南。雖然他在淮南迅速趕走了陳瑀並站住了腳跟,但是我想這一時期袁術應該還是會有一段“軍眾飢困”的艱難時期。時間上大概是初平四年的年底到興平元年的上半年。而這一段時間也正應該是張闓殺死曹嵩投奔淮南的時期。

按著這種邏輯上的分析,似乎袁術應該是在興平元年殺死的劉寵以及駱俊,而曹操傳記中所說“東略陳地”的時候,陳國就已經是袁術的地盤,而他接受袁嗣投降這件事也就順理成章,那麼曹操入侵陳國也就屬於合理合法的正義行為。

但是事情真是這樣嗎?用袁術“軍眾飢困”向陳國借糧的時間來確立劉寵和駱俊被殺的時間,這種可能性的確是存在的,有這種可能的。但卻並不能完全成立!實際上,借糧這種事在亂世之中是一個比較常見的諸侯之間發動戰爭的藉口。比如袁術就曾經向廬江太守陸康借糧求米三萬斛,陸康不肯給,袁術就派遣孫策率兵攻打廬江。這其實就是大諸侯給小諸侯們的一個站隊表決心的機會,糧你借了,就說明你是支持我的,不借就說明你是反對我的,那麼就要打你。所以僅僅憑藉這一點是不能完全肯定的證明劉寵和駱俊被殺的時間是在興平元年的。還需要其他的補充證據來證明這一點。

曹操無可辯駁的事實,其實他也無需辯駁,畢竟打贏戰爭才是硬道理

可是非常遺憾,到目前為止我沒有找到除“軍眾飢困”的邏輯分析以外,能夠證明這一點的有力證據。

所以到目前為止,我的結論是《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關於曹操“東略陳地”的記載,是屬於曹操侵略宗室領地的非法行為,而他受降袁嗣這件事則是屬於對袁術的栽贓陷害。或許受降袁嗣這件事的確是有過,但是時間上恐怕應該是在建安二年陳國之戰的時候。

個人感覺陳壽本人應該也是有過這種懷疑的,所以才將曹操攻打陳國這件事描寫成“東略陳地”。“略”這個字除了簡單、簡明扼要以及計謀以外,最主要的一層意思就是掠奪、侵略的含義,所以當它被用在軍事行為上面的時候並不是個好字。這一點陳壽應該是同意的,所以他才會使用了這個字。

曹操之所以“東略陳地”應該是跟他當時處在飢困的狀態有關。從曹操被呂布張邈所迫丟失兗州以來,連年的征戰使得他一度處在飢困的境地,甚至還出現過人吃人的現象。雖曹操最終打贏了呂布,奪回了兗州,但是卻也急需要強計量的補給。這才是曹操選擇入侵陳國的主要原因。或許向陳國借糧的根本就是曹操,只不過打出的是袁術的旗號。

曹操無可辯駁的事實,其實他也無需辯駁,畢竟打贏戰爭才是硬道理

曹操

或許有網友會有疑問,有沒有可能袁術當時的確派人攻打過陳國,袁嗣正是袁術所委派的將領。而當時劉寵和駱俊正處在與袁嗣交戰的狀態。而曹操則是聽說這件事以後趕去救援陳國,在雙方聯合的狀態之下,袁嗣終於抵擋不住而向曹操投降的呢?

這種可能不是沒有,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史書中應該就不會簡簡單單的用“東略陳地”來形容這件事了,而是會大書特書一下曹操的豐功偉績,比如“太祖與陳王劉寵交好,共據袁術云云”。所以史書中既然沒有這麼記載,就說明這種假設並不成立。

曹操的這種侵略陳國殘害宗室的行為,最終為他轉過年來的迎漢獻帝“都許”製造了障礙,當時應該是有人拿這一點來指責曹操的罪名,使得曹操的事業出現了重大的危局。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曹操就將這件事嫁禍到了袁術的身上。

曹操無可辯駁的事實,其實他也無需辯駁,畢竟打贏戰爭才是硬道理

可惜,曹操的這種嫁禍行為終究是沒能夠逃過史學家們慧智的眼睛,袁術殺陳王劉寵的時間清晰的被記載在了建安二年的條目之下,成為了曹操當年栽贓陷害袁術的有力證據。

不過,袁術終究還是殺死劉寵以及駱俊的真正凶手,陳國之戰或許也是由此為誘因而起。建安二年的曹操倒是的確處在正義的立場。或許這也是陳國之戰中曹操能夠打贏袁術大軍的一個客觀因素吧!

那麼陳國之戰以後袁術的身上還發生了哪些事情呢?請繼續關注紀傳體三國評傳自媒體,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系列文集《三國默示錄》之袁術篇繼續為您精彩解讀。

小A斯蒂芬寫於2019年5月2日。

曹操無可辯駁的事實,其實他也無需辯駁,畢竟打贏戰爭才是硬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