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随意妥协危害大,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父母随意妥协危害大,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好了,乐乐,你今天已经看了40分钟动画了,把电视关掉!”乐乐的妈妈在提醒他,按照他们家的家庭规则,每天最多只能看40分钟动画片。

“妈妈,我再看一小会儿,这个动画片太好看了!就一小会儿!”乐乐在央求妈妈。

“不行,时间已经到了!”妈妈说道。

“但是,这个动画片我已经期待了很久,如果不看完,我是吃不下饭的!”乐乐还是不愿意关掉电视。

“好吧,就看一小会儿,就这一次,下不为例啊!”妈妈看到孩子渴望的眼神,不忍心拒绝,便同意了。

每当乐乐不愿意遵守规则的时候,就会一直求妈妈,一般情况下,妈妈都会选择妥协。

如果妈妈没有妥协,乐乐就会使出大哭大闹的伎俩,直到妈妈同意为止。

妈妈口中的“就这一次”、“下不为例”,其实并不止一次,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

父母随意妥协危害大,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很自然地想要满足孩子的愿望,希望孩子开心快乐。

但是,这种以破坏规则,或者为了防止孩子哭闹为代价来取悦孩子的行为,虽然短期内可以让孩子很开心,也能给我们的家庭带来短暂的和谐与安宁,但是,长远来讲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01 会破坏孩子的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是指将规则内化于心,植入潜意识,无须再去思考的一种行为习惯。比如,我们会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自觉地排队、自觉地去学习等等。

我们常常讲规矩的背后是自由,只有遵守规则,行为才能有所边界,才能让孩子养成受益一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一个为所欲为的孩子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的。

父母制定了规则,又亲手破坏了规则,只会让孩子觉得规则是不重要的,没意义的,可以不去学遵守的,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只会让孩子的行为缺乏边界,无法形成清晰的规则意识。

父母随意妥协危害大,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02 影响孩子抗挫能力的形成。

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走向社会,不可能永远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父母为了追求短期效果总是对孩子妥协,就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如何应对困难的机会。

当孩子独自面对生活的时候,如果周围人对他提出反对意见,或者没有人讨好他时,孩子就会有严重的挫败感。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能学会如何面对挫折了,这其实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没有对孩子说“不”的勇气,孩子就永远无法学会面对失望,无法真正拥有抗挫能力,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只会不知所措。

父母随意妥协危害大,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03 无法让孩子学会尊重。

父母的妥协暴露出的是一种卑微的心态,是对自己、对孩子、对规则的不尊重,这种心态很容易就会被孩子看穿并加以利用。

孩子甚至会觉得父母不够智慧,在内心瞧不起父母,也会利用这一点来控制父母,让父母难受,让父母听他们的。

更为严重的是,当孩子长大,到了青春期,父母可能就会完全丧失对孩子控制力。

父母随意妥协危害大,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04 容易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父母的妥协会让孩子只关注自己的感受与欲望,让孩子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自己想怎样就怎样,而不会去考虑实际情况,也不懂得替他人考虑。

当孩子参与到集体生活中的时候,就会出现无法与他人合作的情形,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会觉得只有自己是对的,别人都应该听他的,如果这个目的不能达成,孩子就会感到很失落、很受伤。

父母随意妥协危害大,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父母要有对孩子说“不”的勇气。

01 尊重孩子。

父母要做到尊重孩子,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面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温和而坚定地说“不”,让孩子认识到行为的边界,树立规则意识。

02 理解孩子。

当孩子因为没有被满足而大哭大闹的时候,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意见来满足孩子的愿望。

可以对孩子说:“爸爸妈妈知道你很想……,但是……,不如……”

03 赢得孩子。

父母可以适时转移话题,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从而赢得孩子的合作。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的游戏,或者提出让孩子帮忙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等等。

我们并不是说要随意拒绝孩子的所有要求,而是说当孩子的欲望、要求和规则相抵触,或者不符合情势,我们必须有判断能力,以及有说“不”的勇气。

——《孩子:挑战》

父母随意妥协危害大,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您好!我是百合妈妈,80后职场宝妈,育儿达人,多平台签约作者。热爱读书、码字,喜欢运动、旅行。我的生活理念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智慧宝妈”。每日与您分享我在育儿路上收获的感动与成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关注、转发!您有什么育儿的心得与体会,也欢迎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