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帝時期平定藩王的暴風雨來得猛烈且著急嗎?

藩國,將一個國家整體分割成一個個的小邦國,雖然名義上他們推崇著一個皇上,卻可能而懷鬼胎,而呆在龍椅上的皇帝更是忌憚這分割的小邦國,生怕某天他們揹著自己忽然來一個群起而反之,自己不就成了甕中之鱉了,所以,但凡有點野心的皇帝都想壓制住這些威脅自己統治的勢力,將勢力扼殺在搖籃裡。我們不妨來說這樣一個時期,可以封王分封制與征服部門的郡縣制並行的時代--西漢。西漢統治下多封王,封王掌握兵權,雖然皇帝用禮儀規定登等級,也耐不住封王仗著兵力挑釁自己啊。所以,我們就來看看這個"七國之亂"來得早還是晚吧。

劉景帝時期平定藩王的暴風雨來得猛烈且著急嗎?

其實"七國之亂"導火索晁錯並不是第一位向皇帝提出削藩的那位,要說削藩這件事,最早還是出在漢文帝時期,由賈誼提出,要說這賈誼很有先見之明,不過最後還是被便到了那時的荒地長沙,長沙什麼地方?那時的長沙可不像現在,是皇帝為了把不想看見的人去驅趕出朝廷的地方。在被貶到長沙後,賈誼仍然執著的向漢文帝上書,希望國家能夠取締諸侯國在本封地內的製造紙幣的權力。無奈,漢文帝好像放棄了賈誼和他的意見一樣,都沒有采納。削藩事宜在漢文帝時期便被提出,早有人發現諸侯國獨大會威脅中央。

後來,又有一位提出了削藩,這位便是"七國之亂"中的炮灰--晁錯。漢景帝二年,晁錯上《削藩策》,直言現在諸侯國勢力強大,縱容他們會威脅中央的統治,並且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現在削藩他們必反,不削藩將來必反。現在削弱他們,還可以壓制住,如果推遲到以後,便是讓他們養精蓄銳,對於我們是天大的禍患。"晁錯這一句算是明說,如果你想保住自己的皇位,就立馬削藩。之所以晁錯有這個底氣,其實他知道劉邦曾預言過"漢後五十年必有反",劉邦和晁錯口中的第一個叛王便是吳王劉濞。

劉景帝時期平定藩王的暴風雨來得猛烈且著急嗎?

反,什麼人敢反?性格張揚、野心勃勃的人,單靠這些還不夠,再加上精銳的部隊裝備,充分的權力等這些就給足了一個人謀反的理由,劉濞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劉濞與漢王室有糾葛,漢景帝做太子的時候,曾用棋盤砸死了吳王的長子,這算是血仇了。劉濞痛失愛子,怎麼會甘願屈膝敵人之下,所以後來乾脆以年邁告老不去長安朝拜天子。一方面,整個人都遠離了皇帝,你有什麼理由壓制我?然後,他乾脆佔據富饒的吳楚,養兵、建設經濟、囤糧食等關於戰事物資準備的事一件也沒落下,勢頭足了,只差一個反的時機了。其實那時候,天下人都認為這個老頭肯定要反的。

劉景帝時期平定藩王的暴風雨來得猛烈且著急嗎?

漢景帝終於覺醒了,這位長輩可能是諸侯裡對自己最具有威脅的一方,果然各地諸侯聯合起來打著清君側的口號意圖謀反,迫於壓力,他斬殺了晁錯。接下來,漢景帝也是邊周旋邊抵抗。果然,在劉濞一頓慷慨激昂的演講下,共有七路諸侯人馬響起了兵器碰撞的聲音,發動了"七國之亂"。中央壓制地方,究竟拿什麼最有效,深刻的等級觀念?不,這可能淪落為隱藏諸侯國養精蓄銳的皮囊,也可能是反抗的先發旗幟。乘天子禮儀便體現出來。漢景帝耗費數年平定了七王之亂,之後漢武帝頒佈法令讓諸侯各王分配上一級土地,徹底絕了諸侯反叛的勢力根基。

劉景帝時期平定藩王的暴風雨來得猛烈且著急嗎?

我們再來反觀劉邦、賈誼、晁錯提出的藩國威脅論,事實證明,他們沒有錯,藩國若是勢力積攢起來了,便是自行將王國劃分出來,自立為王,所以平定"七國之亂"這場暴風雨來得猛烈卻著急,完全是因為先前僅是隻言片語的提及卻沒有采取行動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