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鎮壓捻軍

在同治年間,在陝西以及甘肅地帶,回民反抗勢焰十分炙熱,所以清廷指派左宗棠前往陝甘地帶,擔任陝甘的總督。他在同治五年到同治十二年的七年的時間裡面,先後鎮壓了捻軍以及陝甘的回族人民的起義。

左宗棠鎮壓捻軍

通常我們所說的捻軍指的是在太平天國時期由兩個主要黨派轉變的,活躍於安徽省,河南以及山東西南部以及江蘇的大部分由農民組成的起義軍,其盟主為張樂行,且有黃,白,紅,黑,藍,五旗軍制並規定下級及上級統將都得聽從盟主調遣。後由於與清軍僧格林沁的部隊戰鬥失敗,所以逃離,分成了東捻軍及西捻軍。其中東捻由鄭王賴文光,魯王任化邦統領,在中原地帶繼續與清廷抗爭,另一支軍隊為西捻由所謂的梁王張宗禹、及經驗不足的張禹爵統領,向陝西甘肅一帶進軍,來聯絡回民起義軍。回民起義在甘肅及陝西內的起義趨勢不斷高漲。

因此左宗棠在他上奏朝廷的奏文中寫到用兵方略,他認為現在清廷所要擔心的,就是捻匪以及回逆。但是從情勢緩急來看,剿滅捻應該是首先的,剿滅回逆,應該暫時放一放。因為,回民狡猾,而捻匪彪悍,且回民分佈分散而捻匪聚集在一起,且捻匪是想要借回民來牽制官軍,以方便他們散播開來,回民的意圖則是想要古時候趙高亂秦,並且回民和聯軍互相溝通,互他想要的就是藉助聯軍的力量來抗拒官軍,然後他就能夠到處剽竊,捻軍與回回民聯通,就是想要逃竄到河南,所以首當緊要的是先將捻軍剿滅。

左宗棠鎮壓捻軍

左宗棠剛開始從福建起行的時候,只帶了楚軍3000人,後面他就請劉典幫他在招募3000軍馬後面又在黃州接見黃州守令,在接到種種不幸的消息之後,決定在將原來人馬加倍,合成一萬餘兩千人的軍隊,並針對捻軍的特點,對自己的軍馬進行加強訓練。左宗棠知道,與聯軍交戰將會是十分慘烈,所以他建議增加湖北建立陝甘的後路糧臺,以便糧草供應。在同治六年2月20號和2月20日。他的部隊分成前中後三路分別進軍,從漢口向陝西,發動了一場猛烈的進攻,捻軍在受到左宗棠及劉典的圍堵夾擊後被迫向陝西北部進軍轉入北山,試圖打開通向山西的通道,左宗棠瞭解後急忙部署兵力,防止捻軍,突破城軍進入山西,但後面由於受到回民的牽制,並且北山貧瘠荒蕪,沒有糧食,官軍追剿,實因糧食不夠,不能深入,所派遣的兵馬,由於聯軍的分散而分開剿滅,兵力不足讓左宗棠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他認為,剿滅捻軍的困難,甚至要比剿滅太平匪賊更加的困難。

捻軍找到了突破口,從宜川強渡黃河,從陝西進入山西,此消息傳到左宗棠耳邊,他感到十分的驚慌,急急忙忙派遣劉松山、郭寶昌,進入山西追剿,自己後面也趕緊撥隊入境。在此過程中,西捻軍已從山西經過黃河通過了直隸,直達盧溝橋。清廷聽到這個消息,發佈通令讓李鴻章以及左宗棠交涉,讓他們戴罪立功。李鴻章以及丁寶楨也加強兵力,來對進入直隸的西捻軍進行嚴厲的圍堵。

左宗棠鎮壓捻軍

其實西捻軍由陝西衝入,山西河南的想法,原本是想要解救東捻軍被困的局勢,但是西捻軍到達山西河南的時候,東捻軍早已在揚州之戰中被李鴻章所帶領的淮軍全數殲滅,可是張宗禹還不知道情況,一心帶著聯軍北上,這樣確實是逼進了京城,可是也陷入了清軍的重重圍困中,在同治六年6月28號的平南鎮戰役中,西聯軍被淮軍全部擊倒,只有頭領張宗禹,率領著十餘匹人馬,突圍到了駭河邊,不知道逃往哪裡去了。到這裡捻軍已經全部失敗。

其實在剿滅捻軍的時候,左宗棠也想著許多辦法來加強士兵們的士氣,他在直隸,親自率軍討伐賊寇並規定斬殺捻軍的頭顱,會下放獎賞,以及在兩軍陣前斬殺、生擒張宗禹等人的會從優獎賞,在這樣的情況下士兵的士氣自然高漲,而捻軍感到壓力也越來越。

左宗棠鎮壓捻軍

左宗棠儘量備足兵力,並且針對捻軍特點訓練軍隊,做好糧草準備,雖然後期西捻軍向山西突圍出乎其預料,但最終和李鴻章共同剿滅,由此可見左宗棠之所以能剿滅捻軍,是由於其準備充分的原因,真的是凡事預則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