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矗立於外灘的宏大歐戰紀念碑和平女神像堪稱“上海第一碑”

多年前,現今橫貫市中心的延安東路,是一條分隔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界河——洋涇浜。

1914年時,因城市發展需要,此浜被填沒造路,路名以英王愛德華七世之名,命名為愛多亞路。

在這條愛多亞路的東端黃浦灘邊,地跨兩界的中央,20年代曾有一座頗具風采的宏大紀念碑拔地而起,這座紀念碑就是堪稱“上海第一碑”的外灘“歐戰紀念碑”(又稱“和平女神像”)。

曾經矗立於外灘的宏大歐戰紀念碑和平女神像堪稱“上海第一碑”

說到紀念碑,在西方國家興盛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取得最後勝利,這是以犧牲成千上萬戰鬥者的血肉之驅才換來的結果。

戰爭結束後,以雕塑藝術為文化傳統的英、美、法等眾多國家,在大城小鎮廣泛修起各種大小不同、造型有異的紀念碑和有關雕塑,以紀念戰爭中陣亡的將士,不少紀念碑還刻上他們的英名,以為永垂不朽,這股立碑、塑像的紀念之風同樣也在上海的外國租界吹起。

一戰中,有不少外僑應戰爭之需離開上海,遠赴歐洲戰場,他們中有一些人戰死疆場,不能重返黃浦灘。

當時的上海畢竟是遠離戰火的世外桃源,所以實際在大戰尚在進行時就已有要紀念戰死者之聲。

1917年,先由公共租界的英國商會向工部局發出提議,希望能建一紀念碑以紀念上海英、法、俄、意等國僑民赴歐從戎的陣亡者,並提出這一紀念碑的位置可設在愛多亞路江邊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接壤處,工部局很同意這個提議,只是此事涉及另一租界法租界,須得到它們同意和配合。

曾經矗立於外灘的宏大歐戰紀念碑和平女神像堪稱“上海第一碑”

為此,由英國商會通過法國商會,向公董局徵求意見,公董局完全贊同這個建議,還認為選擇位置很是妥當。

然而這一工作沒有立即進行,大戰結束後,上海租界專門成立了一個戰事紀念委員會。

至1920年,委員會始正式決定在以前所議位置建碑,併成立了紀念碑委員會,開始實際操作。

關於紀念碑的形式,曾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建成實用性建築物,如裡面可以闢作商品陳列室。

曾經矗立於外灘的宏大歐戰紀念碑和平女神像堪稱“上海第一碑”

一種是建成單純形象輝煌的紀念碑,主張後者的自然是多數,於是採用後者建議。

紀念碑設計圖案頗費推敲,委員會採取公開有賞徵集辦法,懸賞獎金最高達750兩銀子。

結果最後認定圖像是:下為豎直高大石碑,上綴黑色和平女神銅像,以求“永久之和平”。

建造紀念碑不僅要造碑塑像,還要將江邊地基做好,把沿江駁岸修理一新等,開支極大,這些經費一部分由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當局承擔,更大一部分必須向社會公眾勸募,這一工作又費了不少時日。

1923年,紀念碑地坪、碑身及周圍環境都已建好,但“和平女神”青銅像是向國外定購鑄造的,直到1924年初始運抵上海,經緊急裝配後,兩租界當局定於2月16日舉行揭幕典禮。

曾經矗立於外灘的宏大歐戰紀念碑和平女神像堪稱“上海第一碑”

在紀念碑的典禮現場,碑座前整齊排列著參戰各國駐滬的陸海軍士兵、租界萬國商團團員、租界巡捕、救火隊員,還有觀禮的學生、童子軍代表等,碑座兩側分列萬國商團軍樂隊和法國軍隊軍樂隊,參加典禮的貴賓有各國駐滬領事,以及中國方面的松滬護軍使何豐林、外交交涉員、海關監督和上海縣縣知事等。

正午時分,揭幕典禮開始,先由紀念碑委員會委員長庇亞遜爵士和駐滬領袖領事意大利總領事致簡短開幕辭,然後由庇亞遜前導意大利領事向前,除下覆蓋在碑上的幕布。

整個紀念碑便在大眾注視下露出全貌,紀念碑碑身面上,鐫刻著紀念文字和在一戰中死難的上海僑民姓名,兩旁裝飾銅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戰爭用具。

碑座背面“功炳歐西,名留華夏”八個大字,赫然而書,碑頂上方就是巍然而立的“和平女神”像。

這個“女像”雙翼高展,腳下兩孺子分居兩側,怡然牽裙,“女像”在黃浦江邊勾畫出一個莊嚴生動的空中輪廓,為圓弧形的外灘建築帶增添了一道別致新風景。

曾經矗立於外灘的宏大歐戰紀念碑和平女神像堪稱“上海第一碑”

當紀念碑幕布卸下時,外灘一帶歡聲雷動,萬國商團軍樂隊先奏樂,繼牧師為陣亡者禱告,此時黃浦江上的外國軍艦齊鳴禮炮,接著法國軍樂隊再奏樂,由意領事先向碑基敬送花圈,隨後各國領事、陸海軍、工部局、公董局的代表繼之,最後由工部局和公董局總董分別再作演說,典禮全部結束,歐戰紀念碑之建立,一是為紀念大戰犧牲之戰士,二是為祈求永久之和平。

但和平的日子實在太短了,在上海,1932年突發“一二八事變”,1937年又爆發“八一三事變”,黃浦江邊“惡雲”翻滾,黑煙瀰漫。

從亞洲到歐洲,新的一場世界大戰又全面打響,戰火中,劫運也臨到這座“和平女神”像。

曾經矗立於外灘的宏大歐戰紀念碑和平女神像堪稱“上海第一碑”

1941年底,日本侵略軍跨過蘇州河,佔領公共租界中心區,作為敵對國標誌性建築物,“和平女神”像被野蠻拆下,熔鑄成炮彈重新去屠殺人類,兩邊銅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戰爭用具被毀掉,至於碑面文字則被全部磨去。

“和平女神”已逝,和平也化為烏有,這是上海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候,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終於勝利,日本投降後,將拆下後尚保留著的“女神”像歸還給英國領事館。

曾經矗立於外灘的宏大歐戰紀念碑和平女神像堪稱“上海第一碑”

但這時上海外國租界已收回,西方人在上海的獨立統治已結束,重建紀念碑又需鉅額經費,這樣,無論在政治和經濟上,要恢復這個歐戰紀念碑,已難以考慮和實施,“和平女神”像於是成了歷史記憶中的一箇舊上海名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