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資陽好人”,有你認識的嗎?

還記得嗎

前段時間我們曾給大家擺過

從今年起,資陽市將在全市範圍

廣泛開展“資陽好人”評選活動

他们是“资阳好人”,有你认识的吗?

昨天上午,由市文明辦主辦的“德潤資陽 有愛之城“資陽市2019年一季度“資陽好人“發佈式在三賢公園舉行。發佈式上,為11名一季度“資陽好人”現場頒獎,並分享他們的感人故事。

現在,小檸妹兒就為大家介紹

這11名“資陽好人”

快看看有你認識的嗎

01

他们是“资阳好人”,有你认识的吗?

秦啟友,男,1958年1月出生,資陽市車城佳美物業有限公司保安。

1981年,他因傷殘光榮退伍。退役後,他堅持不等不靠、自食其力,做過公交車、校車司機等,2017年轉至物業公司當保安。當保安期間,他勤勞踏實、服務熱情,除做好本職工作外,還時常做一些巡察、清掃垃圾等不是自己負責的工作,主動幫業主提重物上樓、疏通管道等,贏得業主一片好評。

02

他们是“资阳好人”,有你认识的吗?

唐文蘋,女,1986年9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資陽市巾幗種植養殖業發展促進會安嶽分會副會長。

2012年,唐文蘋成立安嶽縣青蓮谷蓮子專業合作社,她刻苦專研技術、創新生產模式,使蓮子產業不斷髮展壯大。同時,她熱心幫扶當地貧困戶、資助弱勢群體等公益事業,組織開展以“巾幗脫貧行動”為主題的送技術、送關愛活動30餘場次,努力為貧困戶就近就地提供就業崗位,幫助他們儘早脫貧過上好日子,惠及200餘名貧困村民,帶動250餘名貧困婦女脫貧致富。

03

他们是“资阳好人”,有你认识的吗?

文昌秀,女,1944年4月出生,資陽市樂至縣蟠龍鎮社區居民。

退休後的文昌秀於2008年回到家鄉蟠龍鎮,當起了文藝志願者,傳播家鄉文化,豐富家鄉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她潛心挖掘蟠龍特色的傳統文化,創作快板《蟠龍是個好地方》、曲藝《農耕秧歌》等喜聞樂見的節目,讓盤子舞、蓮蕭、車車燈、舞龍等再回到群眾文化生活中。

她帶頭組建文藝隊,開展文藝表演、政策宣講,傳播蟠龍傳統文化,其團隊多次被四川電視臺、四川日報、資陽新報等多家媒體報道採訪。在古稀之年,輻射帶動家人及文藝隊員自籌資金,為社區修建休閒亭、水泥路,開展文明勸導、義務巡邏、美化家園等志願服務活動,用實際行動傳承志願服務精神,服務大眾,服務社會。

04

他们是“资阳好人”,有你认识的吗?

蒙雪梅,女,1977年12月出生,四川陽光美典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蒙雪梅一直從事建築行業,十年來累計解決6000人次就業。她始終認為,個人和企業的成功離不開家鄉父老的鼎力幫助。2014年,她毅然放緩風頭正勁的房地產開發,利用自身的優勢助力脫貧攻堅。她出資為安嶽縣石橋鋪鎮幹拱村修建通村道路,成立安嶽縣瑞豐檸檬專業合作社,流轉承包1500畝土地,帶領該村發展檸檬產業,解決當地就業2000餘人次,以產業發展促進村民共同致富,實現全村全面脫貧。

作為人大代表,蒙雪梅還經常為貧困群眾捐款捐物,結對幫扶寒門學子。近年來,她向安嶽棟樑工程、特殊學校等捐贈愛心助學款近30萬元,設立“陽光美典”基金,結對扶持18名寒門學子圓夢大學等,“美女媽媽”成為了受助者對她最高的稱讚。

05

他们是“资阳好人”,有你认识的吗?

肖冬梅,女,1983年10月出生,樂至縣蟠龍鎮石匣寺村支部書記,綠佳家庭農場法人代表。

2014年7月,肖冬梅設立綠佳家庭農場,通過不斷完善和創新,逐步發展成集各類商品雞的供應、出殼苗和脫溫苗的售後為一體的現代化養殖家庭農場。她深知“誠信經營是本,守信管理是根”,堅持客戶第一、誠信至上,組建優秀的售後服務團隊,建立健全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推行勞動工資集體協商制,切實保障工人合法權益。

多年來,她時刻牢記“依法經營、誠信為本”,企業經營合同履約率100%,客戶滿意率100%,用實際行動塑造了農場品牌。同時,她不忘利之根本,不忘回饋社會、鄉鄰,主動圓夢單親家庭學生和孤兒學生的微心願,免費提供學習用品和衣物等,免費為貧困戶提供雞苗、技術支持,組織技術人員定期回訪,幫助貧困戶脫貧增收。

06

他们是“资阳好人”,有你认识的吗?

林玲,女,1952年10月出生,資陽市雁江一小退休教師、四川特級教師。

從教近40年,她始終牢記入黨誓言,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永無休止地育人,不知疲倦地追求,以其優秀的師德,留下良好的口碑。擔任雁江一小校長、兼任馬鞍九義校第一任校長期間,她堅持質量興校,狠抓教育教學質量,創建學習型校園,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促進學校不斷向校風、教風、學風優良的學校堅實邁進。

她堅持深入課堂、鄉鎮學校,指導青年教師上公開課、研討課等,擔任市區課改師培主講教師30餘次,帶領300餘人次參與支教,舉辦講座、聽評課等,培育出一批省、市、區知名的青年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研究中,她碩果累累,主持研究的10個課題獲省政府獎3個、市政府獎6個,在全國、省等報刊發表論文90餘篇。退休後的九年裡,她堅持結對子、遞點子,辦講座、寫教材,脫貧濟困、支援災區,寫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時代之歌。她先後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等50餘項榮譽稱號。

07

蒲平昌,男,1977年3月出生,漢族,群眾,樂至縣特殊教育學校培智二年級語文教師。

自1998年從樂山師範畢業以來,他一直紮根於特殊教育事業。他面對溝通能力缺乏、聽力或智力障礙的學生,用信心、恆心、愛心開啟學生的心靈窗戶。在工作中,他潛心鑽研、探索創新,將“示範、討論、評講、實踐”融入教學,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道具、肢體不厭其煩地為學生做上百次的示範演練增加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生活中,他是學生們的“男媽媽”,免費為學生提供日常學習生活用品,幫助解決生活困難,湊錢、購藥、護理患闌尾炎的學生,24小時陪護“上呼吸道感染”重症學生直至康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用愛心和奉獻,細心呵護著身邊的每一個有缺陷的孩子,為他們插上隱形翅膀,助其高飛!

08

他们是“资阳好人”,有你认识的吗?

唐承義,男,1936年出生,安嶽縣文物管理局原文管所退休所長。

1982年,唐承義擔任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後,他用一生去守護石刻、保護文物。他開展安嶽縣石刻文物普查保護工作,整理上報的250餘處石刻點被列為國家、省、縣級文保單位,為安嶽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石刻藝術之鄉)”奠定了基礎。同時,他注重館藏文物搶救及清理,舉辦館藏文物陳列展覽,爭取多方資金支持用於石刻文物的維修和加固。

為擴大安嶽石刻知曉度,他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方式,邀請中外媒體、作家、學者等多方面宣傳安嶽石刻,個人深入考察學習研究石刻文化,撰寫出版《安嶽石刻》《安嶽石刻導覽》《普州攬勝》3本專著,在《敦煌研究》《文物專報》等省級報刊發表有關安嶽石刻文章30餘篇,多次接受央視等多家電視臺專訪,他被譽為“安嶽石刻的活字典”,人送雅號“唐菩薩”。如今,年過八旬的唐承義主動承擔培訓安嶽石刻導遊和講解員的重任,為安嶽石刻文化傳播發揮餘熱。

09

他们是“资阳好人”,有你认识的吗?

唐孝忠,男,1943年8月出生,樂至縣石佛鎮梁王廟村衛生室醫生。

紮根基層50年來,面對病患,不論白天黑夜、嚴寒酷暑,他總是隨叫隨到;面對貧困戶、孤寡老人等,他總是熱心免費看病開藥;面對非典、H1N1流感、手足口等突發衛生事件時,他始終奮鬥在一線,每天早出晚歸,開展轄區巡診、排查疫情,為村民測體溫、做檢查,不畏辛勞,不畏被傳染的風險。他用精湛的醫術和醫者的仁心守護著村民的健康,深受群眾好評。

如今年近八旬的唐孝忠,仍然拄著柺杖出診,為當好身邊群眾的“健康守護神”,唐孝忠用半生的堅守與操勞去踐行,只為醫者的道德,只為呵護生命的希望!

010

他们是“资阳好人”,有你认识的吗?

秦壽兵,男,1950年11月出生,樂至縣全勝鄉宣家溝村2組組長。

1996年,46歲的秦壽兵與徐貴蓉組建家庭,也迎來了18歲的繼子和9歲的繼女。樸實的秦壽兵將兩個孩子視如己出,盡己所能去滿足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需求,努力為家營造無盡的溫馨,他的家也成了村裡有名的美滿家庭。2010年,一歲半的孫子因意外摔傷成了智力、右肢一級殘疾。秦壽兵主動承擔起照顧孫子的責任,以便兒子和兒媳放心外出務工養家。為圓孫子求學夢,他悉心訓練孫子吃飯、穿衣等生活自理能力,手把手教孫子寫字。

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精心訓練,孫子如願踏進校園學習。為給孫子治病、補貼家用,只要有活幹、有錢掙,他一定是跑得最快的那個,幹著最苦最累的活,從來沒有過怨言,只想自己的家更好、更幸福。20多年來,秦壽兵用責任與擔當、情義與德行,為這個重組家庭營造出無限的溫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愛親”的含義。

011

他们是“资阳好人”,有你认识的吗?

劉伯華,女,1964年2月出生,資陽市雁江區丹山鎮黑沙村2社村民。

1993年,劉伯華的丈夫向建忠因為意外不慎被炸掉了雙手。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29歲的劉伯華沒有向現實低頭,執意拒絕家人的勸導、丈夫的離婚請求,反而說道“我苦不存在,我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更不能讓我的丈夫失去最後的希望和依靠,我要我的孩子擁有完整溫暖的家”,她毅然肩負起照顧兩個年幼孩子和臥床養傷丈夫的重擔。下田種地、洗衣做飯、籌集醫藥費、照顧一家老小……

25年來,她用自己孱弱的身體撐起家,撫育孩子長大成人,贍養老人樂享晚年,與丈夫相親相愛、相扶相持,用一段真情換無悔的人生,用一份責任換家庭美滿。

2015年11月,劉伯華夫婦走進中央電視臺《向幸福出發》欄目,成為恩愛夫妻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