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杀安德海,丁宝桢为什么敢在慈禧太后头上动土呢?

睿儿妈有话说


这是东太后慈安、同治皇帝和恭亲王奕䜣借丁宝桢之手诛杀安德海,目的是削弱西太后的势力和权力。清朝规定,太监总管归内务府管辖,最高五品官,且不能出宫,否则可按律就地处斩。山东巡抚丁宝桢作为大清封疆大吏,奉旨按律处决安德海,慈禧虽然很愤怒,但也是无可奈何。

清朝对宦官的规定

清朝吸取明朝宦官专权的教训,对宦官的制度进行了改革,立下了不许任何宦官出京的戒律,且在宫中也有很多限制。然而宦官身处皇上身边而不接触朝政,实难办到。乾隆朝就发生军机大臣于敏中与宦官勾结打听朱批的事。

乾隆震怒,赐于敏中陀罗经被,不久于敏中命归黄泉。清朝宦官最活跃的时期是从慈掌管政务禧开始的,慈禧最宠爱的宦官安德海,依仗慈禧宠信,平日无恶不作。安德海死后,李莲英以此为鉴,决不独自出京。从清廷的祖制来看,安德海显然是以身试法,丁宝桢是有法可依的。

安德海为慈禧立下功劳

安德海入宫时,是咸丰皇帝的侍读小太监,咸丰登基后,安德海被升为太监总管,安德海为了获取更多权力,与慈禧相勾结,讨取其欢心。咸丰病死后,命八大臣辅佐同治皇帝。慈禧当时力量并不足以抗衡八大臣,于是她想到了与奕䜣联手。

慈禧当时身处热河,无法与北京的奕䜣取得联系,安德海便献上苦肉计,被打的遍体鳞伤,以撵回京为名,暗通信息。通过安德海的联络,慈禧与奕䜣串通一气,成功发动了政变。在这场政变中,安德海无疑是居功至伟,这也算安德海灭亡的开始。

安德海得罪同治与奕䜣

慈禧掌权后,恭亲王奕䜣被加封为议政王,统领军机处。不久后,慈禧便与奕䜣争权夺利,安德海又无事生非,多次在慈禧面前诋毁奕䜣,最终慈禧免去了奕䜣议政王的职务,安德海成功的得罪了恭亲王奕䜣。这是安德海灭亡的第一步。

慈禧很少关心同治皇帝,同治只能与一些小太监鬼混。善于察言观色的安德海认为同治不如慈禧有权,便公然挑拨慈禧与同治的关系。由于慈禧的宠信,安德海不敬畏同治,甚至公开干预朝政,同治对其恨之入骨。这是安德海灭亡的第二步。

安德海公然挑战清廷的祖制

同治八年,安德海为了献媚慈禧和结交一批地方官员,便请求到南方为慈禧采办龙衣织料。安德海这明显是自己找死,挑战清廷不许太监出京的红线。安德海也曾有过顾虑,但慈禧并不以为然,认为已经只手遮天,便同意了安德海的请求。

安德海便离开京师,沿大运河一路招摇过市南下。安德海的船头上挑着“龙凤旗”,左有“奉旨钦差”的条幅,右有“采办龙袍”的条幅。一路上,安德海假借钦差之名,到处大收贿赂,结交朋党,地方官员百般巴结,安德海不可一世。

不久安德海进入山东境内的德州,德州是直隶、山东交界的重镇,安德海为显示威风,决定在此逗留一天。安德海的船刚刚停泊,德州知府赵新就收到了山东巡抚丁宝桢的密令:“太监安德海擅自离京,一旦进入山东,要严密监视并汇报。”

丁宝桢手持谕令处决安德海

原来,同治皇帝得知此消息后,便想乘机除掉安德海,就密令丁宝桢发现后立即逮捕,就地正法。此时的德州知府赵新犹豫不决,既害怕丁宝桢怪罪,又害怕安德海报复。权衡利弊后,还是以便条报告了丁宝桢。

丁宝桢接报后,急忙上奏朝廷。这时慈禧正在生病,东太后慈安和恭亲王奕䜣为了除掉安德海,削弱慈禧的权力,便请同治传谕按家法将安德海就地正法。这一建议正合同治帝之意。于是丁宝桢有东太后慈安、同治帝和奕䜣等人的支持,也就无所畏惧了。

丁宝桢下令捉拿安德海,东昌府的程绳武追了三日未敢动手。就在安德海即将离开山东之际,丁宝桢又令总兵王正起在泰安将安德海捕获。捉拿安德海时,他认为是慈禧心腹,公然拒捕,声称谁敢阻拦,便是违抗慈禧旨意。

第一个被吓住的是泰安知县何毓福,他跪下请丁宝桢三思,丁宝桢却说:“太监私自离开京师,违背祖制,我并未接到朝廷的命令,所以这人必然是假的。”然后下令将安德海处死,其随从党羽二十余人一起被处死。

慈禧知道安德海被杀后,怒斥同治皇帝,同治却说杀一个太监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奕䜣等亲王和大臣都支持处死安德海。丁宝桢诛杀安德海,使得朝野上下大快人心。慈禧虽然恼怒但也是无计可施。后来丁宝桢还被光绪授予太子少保,并出任四川总督。


野史也是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件事,让老梁来看,这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放眼整个朝堂,就没有一个愿意让这小安子活着的人(包括慈禧本人),所以诛杀安德海这事,那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谈不上啥动土不动土的。

那么老梁为啥要这么说呢?这根子上的毛病就是没头脑的安德海,自己找死往死里作。

所以这事,老梁就从安德海的身上给大伙唠唠,大家伙瞅瞅老梁说的对不对。

安德海其人

安德海这傻小子从头到尾就活到了二十六岁。满清后期那个年月,大家伙都知道,寻常百姓能每天能糊口饱饭就不错了。可这安德海家里条件不行,没得办法蹲在家里长到八九岁的时候,这就把自己个割了,走了门路这就进了紫禁城。

这人年龄虽然小,但那俩大眼珠子咕噜噜的乱转,瞅着就知道是个机灵鬼。蹲脑壳上哪主子,想喝口茶水,不用您张嘴,立马端到您眼前,您一试这茶水的温度刚刚好;吐口老痰,这老痰刚到嘴跟前,得,人家已经脑壳上顶着一痰盂,蹲到您眼跟前;您要是想踹个人,试试这鞋合不合脚,这就撅着屁股凑眼跟前:“你使劲踹!”

您说就这眼力劲,他走到哪里都不吃亏啊。掌管人事调配的太监,觉得这小子不错,一脚就踹到了咸丰的眼跟前伺候去了。

咋说呢,蹲在皇帝的眼跟前伺候,这差事是美,但您得打着十二分小心,一不小心杵到皇帝的眼皮子上,分分钟钟就给你填了井,保证你连吼一嗓子的机会都没有。

可谁让人家运气好,这事就没有摊上过,凭着这机灵劲,全须全尾的活到了咸丰崩了以后,这还不算,还走到了慈禧的眼皮子底下,成了慈禧眼跟前的大红人。

好了,到这就出了安德海必须死的第一件事。

第一件

话说咸丰在崩了之前,就整了这么一件破事。因为继位的同治年龄小,所以就整了八位顾命大臣来辅佐。

扯到这里估计有哪些个喜欢较真的朋友就要问了:“咋就整了八个呢?这么多?是不是为了讨个吉利发发的意思!”

您还六六呢?这咸丰是害怕满清皇室的权利被这顾命大臣给夺了去,所以整的人就多了,这人一多前后被牵制的就多,不可能让一个人独大。即使最终一个人真的能够独大,这也是需要时间的,有这点子时间,这同治就已经长大成人了,学一把康熙智擒鳌拜,应该是没啥问题的。

当然,当皇帝的人不可能就留这么一道保险,所以又整了第二道保险,将披红盖大印的权利交给了两宫太后慈安和慈禧。

您这八个大脑袋商量通过的事,没这两位的首肯,您这形成的决议是不能执行的。

好吧,这朝局就直接形成了,两个势力争斗的局面。

大家伙都知道,慈禧这辈子最喜欢什么?权利!这眼瞅着到手的权利,就这么被分了,她能乐意吗?不能啊!您想想,这天天的眼皮子都没睁开,八个大脑袋挤在门口:“快醒醒!快醒醒!上班了哎!上班了哎!”

整个策划出来,您不同意,他们八个人还不高兴,耷拉个脸蛋子不知道给谁看!

于是慈禧就想了个办法:“咱搞个垂帘听政咋样?大家伙都轻松!”

八个人可不是傻子,您这搞垂帘听政,下一步要干啥呀?所以八个人脑袋摇的想拨浪鼓似的。

“弄死他们!把权利夺回来!”一来二去的慈禧就黑了心。

赶巧了,恭亲王奕䜣(咸丰的弟弟)北京和英法联军搞议和的事。慈禧一脚就把安德海这机灵鬼踹出去,让他把自己这根线,往奕䜣的脑门上搭。

这么一拉线,奕䜣知道了慈禧想要夺权,而奕䜣这人人称鬼子六,脑袋瓜子好使的很,比哪咸丰强了不止一点,如果不是道光走了眼,那皇位就是他的了,所以他也想弄点权利耍耍。

得了,这俩人一拍即合。咱在这里说的是轻巧,但中间拉线的安德海,把两条大长腿都跑细了这才敲定这事的。

于是奕䜣拿着盖着大印的密诏,打着奔丧的小旗子这就往承德行宫溜达。

到了地经过安德海的再次拉线,奕䜣才见到了两宫太后,这就发动了辛酉政变,一家伙下去八个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奕䜣得到了他想要的权利,议政王的大帽子就扣在他的脑袋上了。

而安德海由于在这件事上立了大功劳,这就蹲在了总管大太监的位置上了。

第二件事

咱刚才不是说了吗?慈禧这辈子最喜欢的就是权利,这到手的权利是比之前多了一点,能够垂帘听政了,但在朝堂上却冒出个奕䜣,顶着个大脑壳处处说事。

慈禧就看着奕䜣太讨厌了,于是又想除掉奕䜣。这不就一脚又将安德海踢了出去,去拉线。这顿线拉的很是辛苦,渐渐的朝堂上的趋势对奕䜣越来越不利,慈禧借着一个弹劾奕䜣的折子,一脚就把个奕䜣给踹出了朝堂。

最后整了个罪名“虽无实据,但事出必有因”就这么个莫须有的罪名,奕䜣丢了所有的差事,哭着回家自己个耍去了。

接着慈禧又玩了一出,给你一棒子,再丢你个甜枣吃的戏码,拿出个军机大臣的帽子丢给了奕䜣。就这么一棒子一甜枣的,奕䜣最重要的议政王的帽子没了。

这一出中安德海,那叫个举足轻重啊。奕䜣拿慈禧没办法,但转眼就恨上了安德海。

第三件事

安德海就是个作死的料,仗着慈禧的宠爱,连小皇帝同治都不放在眼里,没事就在慈禧眼前给同治上眼药水。把个同治坑的不要不要的,同治气的做了个小人,没事就扎:“扎死你个安德海!”

好吧,这事被慈安知道了。大家伙都知道这慈安是同治的养母,平时就宝贝的不得了,既然自己儿子恨安德海,那么理所当然的慈安也恨安德海。

这两帮人都恨上了他,这货还不自知的上蹿下跳的,撩完这个撩那个的,就连有人想要见见慈禧的面,这货都会吃拿卡要的好不得意啊。

那么慈禧的态度是啥呢?首先老梁说一件事,大家伙判断一下。

这时间点到了同治七年的时候。这货作为一个太监,居然结婚了!结婚了!这还不算,蹲在北京城最大的酒楼里开席,那灯笼挂的老大了,那花轿抬老气派了,那小喇叭吹的震动整个北京城啊。

咱说了,这太监娶媳妇不稀罕,但这明目张胆的这可是头一个啊,那礼收的哗哗的,就连慈禧都赏了一千两白银,一百匹绸缎。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说了:“这是慈禧宠爱安德海!”

老梁就要呵呵了,这是捧杀,捧到你该杀的地步。那为啥慈禧要杀安德海呢?很简单他知道的太多了,慈禧一步步拿到满清最高权力,这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而安德海知道的内幕实在是太多了点,而且这个还是一个极度炫耀不安分的主。慈禧就算是在不要脸,但基本的脸面还是要得,而安德海不仅是慈禧不要脸的实证,还是拿着她最大把柄的人,所以安德海不死,这事都过不去哦!

安德海自己找死。

咱说,慈禧要杀安德海这还得有个由头,起码这由头得正,不然以后跟着慈禧的人都会害怕,她的根基就不稳当了。

这时间点就卡在了同治八年的时候,一直蹲在紫禁城里了的安德海,脑子抽了抽,这就想要出宫玩玩,这借口同治大婚的由头,要到江南置办龙袍之类的家伙事,其实他就是想要出宫溜达溜达。

慈禧太后表示支持,这安德海好不得意,这就带着一帮人吆五喝六的出宫了。

在这里老梁插一句,这满清有一个规定,如果不是宫里差遣,太监是不能够随意出宫的。要想出宫,您得带上公文才成,而且军机处还得先一步发了公文到各地,你这才能出发。

大家伙记着,安德海出宫没有带公文的,而且军机处也没有下发公文。大家伙觉的奇怪不,按理说依照慈禧当时的位置,搞这么个东西很简单的,但安德海偏偏就没有。

好了,安德海这作死的节奏就开始了,每到一个地就刷脸,这顿刷,银子票子古董是耍了一筐又一筐,您这地方官如果伺候不好,他能拿着大脚丫子踹死你。

这找死的货,这就窜到了山东的境内,当地接待的一个知州发现不正常,这小子一没公文,二没有工作证,吆五喝六的啥玩意?

请大家记住那个时候,那个时候是没有网络的,您刷个脸,这得让人家认识你才成,不认识您刷个脸,人家还以为您是江湖骗子不是,在说冒充太监到处骗吃骗喝的事,这大清朝发生过好多次。所以这知州就报到了山东巡抚丁宝桢的案头上。

“呦吼!到了!”丁宝桢是知道这事的,他早就想收拾这混蛋了,您掉他手里能有个好吗?

“抓!”命令下了,但例行公事丁宝桢还是将这件事上报了。

咋说呢?这知州怂了,不敢抓。接着安德海这不要命的货,还山东的地界上窜,丁宝桢让一个知府去抓,这小子也是个怂货,不敢。

丁宝桢真的怒了,把总兵王正给踹了出去:“抓不到,你就把自己个脑袋剁了,送回来。”

“啥玩意?用我的命换他的命,不干!”到底是当兵的,拿着破刀片子就把安德海拦下了,捎带着一根绳子就带到了济南,让丁宝桢验货。

这安德海也是个不知道死的货,一路上骂骂咧咧的,见了丁宝桢骂的更厉害了。丁宝桢俩眼珠子一瞪,他就不灌这货这毛病,拿着一个令牌“啪啪啪”就是一顿抽。

抽的安德海大门牙都掉了,说话都漏风。

“大清太监不许出门,出门者斩!”揍完了,丁宝桢这撸起袖子就要弄死安德海。这个时候,一帮子大老爷们,脑袋上扣这官帽子的家伙们窜出来求情。

结果丁宝桢根本就不理会,大片刀子抡起来就把个安德海给剁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慈禧居然病了一段时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当安德海这事出了之后,慈禧也跑了跑退,但事是已经定下来了。俺觉得这就是做个样子而已。

如果慈禧真的宠爱安德海,老梁觉得丁宝桢就不会在六十六岁的时候在四川都督的位置上过世,还入了贤良祠。要知道慈禧可不是个心胸开阔的人。

好了,今天就写到种类,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丁宝桢为什么敢杀安德海?因为背后有人撑腰。谁给他撑腰?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忻。慈安太后和恭亲王为什么要给丁宝桢撑腰?因为政治斗争,他们要压制慈禧太后。

安德海是谁?大太监李莲英之前,最受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头子,他甚至于敢仗着慈禧太后的权势,狐假虎威,干涉朝政,跟恭亲王奕忻对着干。

丁宝桢是谁?时任山东巡抚,一方封疆大吏,曾参与平定山东的捻军起义,弹劾过淮军首领李鸿章,也是不好惹的主。

这两个人,本来应该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因为一个是清宫内监,一个是封疆大吏。

按照清朝祖制,太监不得干政。所以,他们针锋相对到一起,必然是有一方犯了大错。

犯错的当然是安德海,因为他在慈禧太后的指示下,多次干预国政,并且骄横跋扈,不但得罪了慈安太后,恭亲王奕忻和满清勋贵,还得罪了满朝文武,不容于天下。

丁宝桢杀安德海的罪名是,安德海私自出宫,违反满清祖制。

按说,以安德海的身份,还有他的主子慈禧太后的权势,丁宝桢不敢轻易对安德海下手。

所以,丁宝桢抓到安德海以后,先是把他关押到济南,接着立即向朝廷里掌握部分实权的慈安太后和控制军机处的恭亲王奕忻密报。

由于恭亲王跟慈禧太后此时已经从盟友变成了政敌,而安德海曾经跟恭亲王对着干过,恭亲王奕忻对安德海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

所以慈安太后和恭亲王跟军机处里的大臣商议以后,数日之内就给了丁宝桢一道旨意:立即处死安德海。

安德海从在山东泰安被捕,到命丧丁宝桢手里,前后不过短短五六日。

安德海被杀以后,朝野上下一片欢腾。

安德海究竟做了什么,导致恭亲王和满朝文武对他恨之入骨?

安德海跟恭亲王奕忻渊源颇深。

咸丰帝驾崩以后,顾命八大臣欺负同治皇帝年幼,肃顺等人有意把持朝政。这令慈禧太后难以忍受。

于是,慈禧太后跟慈安太后商议,要垂帘听政,当然遭到顾命八大臣的强烈反对。

两宫皇太后无法,只能寻找外援。

他们瞄准了两个人,一个是醇亲王,一个是恭亲王。醇亲王就是光绪帝的老爸,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兼妹夫,掌握一定兵权。

恭亲王奕忻,当时号称鬼子六,善于跟洋人打交道,是洋务运动在朝廷和满清王爷里的最大支持者。有了鬼子六,两宫太后就可以获得洋人的支持。

但是,此时两宫太后还在热河,被顾命八大臣监视。为了拉拢北京的外援恭亲王奕忻,慈禧太后要派密使去跟恭亲王协商,这个密使就是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头子安德海。

安德海干涉内政,从此受到朝野百官的抵触。

本来,此时恭亲王和慈禧太后是盟友的关系。两宫皇太后在恭亲王的帮助下,迅速扳倒了顾命八大臣,顺利地垂帘听政了,而且恭亲王在朝廷里也掌握了一定实权,成为议政王大臣,控制了军机处。

可是,恭亲王也是有野心的人,他想学多尔衮,做摄政王,这就跟想靠垂帘听政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产生了冲突。于是,慈禧太后就开始打压恭亲王奕忻,在慈禧太后打压恭亲王的过程中,也有安德海的参与。因此,安德海得罪了恭亲王奕忻。

慈禧太后总共两次打压恭亲王,第一次就有安德海的参与。

慈禧太后本来找了个借口,解除了恭亲王所有的职务,但是,由于恭亲王已经控制了朝廷多日,突然把这个处理朝廷日常事务的人搞掉,朝廷就乱套了,而且恭亲王背后是洋人,慈禧太后还要利用他跟洋人打交道。

于是,过了没多久,慈禧太后认为他打压、惩戒恭亲王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便恢复了恭亲王一部分的职务,让他继续做跟洋人打交道的总理衙门大臣。接着又恢复了他军机大臣的职务。

但是,议政王大臣这一重要职务,还是没有恢复。

关于议政王大臣一职,慈禧太后没有给恭亲王恢复,据说背后就有安德海的参与。因此恭亲王对安德海恨之入骨。

而慈安太后呢?她本来是后宫正主,这时候慈禧太后这个偏房却自以为是同治帝生母,大权独揽,令慈安太后很不爽,她对慈禧太后纵容安德海干涉朝政也是强烈不满。

于是,1869年,安德海私自出宫,二人都想借此机会,打压一下慈禧太后的气焰。因而二人商议以后,迅速下旨到丁宝桢那里,让他迅速处死了安德海。归根结底,安德海的死,仍然是满清内部的权力斗争导致的。

丁宝桢手除大太监安德海,赢得满朝文武的喝彩,也只能说是适逢其会。

如果背后没有慈安太后和恭亲王的支持,丁宝桢绝不敢这么快就处死安德海。


西堤君


史上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慈禧太后的贴身太监安德海,可谓是在宫内翻云覆雨,只手遮天。

尽管安德海只是小小宦官,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在慈禧太后近前伺候,不仅深得慈禧宠爱,也是朝臣巴结的对象。

可就是这样一位炙手可热的大太监,最后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就地正法。为何丁宝桢不惜得罪慈禧太后,诛杀安德海呢?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丁宝桢刚正不阿,诛杀安德海有理有据,慈禧也无二话。

清代祖训有云:宦臣无皇帝圣谕,不得出宫。

平时威风凛凛,屡犯宫规都安然无恙的安德海偏偏不信邪。

趁着同治皇帝即将大婚,安德海恳请慈禧太后放他出宫,去江南置办婚礼所用之物。

征得慈禧太后同意后,安德海大张旗鼓地出宫了。他一路所到之处,草木皆兵。地方官府都好酒好菜,盛情款待,唯恐招呼不周惹来杀身之祸。

唯到山东之后,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以没有皇帝圣谕私自出宫为由,逮个正着,后来就地正法了。

安德海明知道每次犯宫规,人人都因他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忌惮他三分,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可他不知收敛,我行我素。

如今,却碰到了山东巡抚丁宝桢。丁宝桢为官清廉,治水患,立书院,深得民心。

刚正不阿的丁宝桢可不管你的靠山是谁,对就要赏,错就要罚。

丁宝桢诛杀安德海是证据确凿的,他确实是未经同治皇帝同意便私自出宫的,所以即使慈禧太后知道安德海被杀也不好为他辩驳,只能吃哑巴亏了。

二、丁宝桢征得了慈安太后的首肯诛杀安德海。

当然,丁宝桢虽是证据确凿抓的安德海,但也不会完全不顾慈禧太后的颜面,毕竟慈禧太后也是不好惹的主。

但丁宝桢之所以敢就地处决安德海,没有厉害人物指使也是不行的,不然以后很可能会被慈禧太后抓住小辫子不放。

指使丁宝桢诛杀安德海的人正是慈禧太后的劲敌慈安太后。

众所周知,慈安是咸丰帝的皇后,慈禧是贵妃,所以,咸丰驾崩后,慈安为东宫太后,而慈禧也是西宫太后,地位明显低于于慈安。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两宫太后各自为政,明争暗斗,都想置对方于死地。

安德海平时嚣张跋扈,慈安太后在宫中肯定早有耳闻。如今,安德海被抓,慈安太后肯定会新帐旧帐一起算,一来灭了安德海的气焰,二来断了慈禧的左膀右臂,一箭双雕。

既然慈安太后要取安德海性命,那么丁宝桢诛杀安德海势在必行。慈禧太后地位低于慈安太后,即便对丁宝桢恨之入骨,奈何是慈安的旨意,也只能打碎牙和血吞了。

因为比慈禧地位高的慈安太后下令要杀安德海,丁宝桢有了慈安的撑腰,才敢不惜得罪慈禧,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三、同治皇帝也授意丁宝桢诛杀安德海。

当然,对安德海平时嚣张的做派忍无可忍的除了慈安太后,还有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

安德海本是太监,不能娶妻传宗接代,所以娶妻一般都是秘密进行。可安德海却在京城大摆宴席娶妙龄女子,一时间,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当时已满15岁却尚未娶妻的同治皇帝实在心里不好想。

加之安德海又经常在慈禧太后面前诋毁同治皇帝,导致同治皇帝常受母亲责难,母子关系紧张。

同治深知导致慈禧讨厌自己的罪魁祸首是安德海,因此,对安德海日渐不满。

如今丁宝桢状告安德海私自出宫,这不是给了同治皇帝惩治安德海的绝佳机会吗?如果不诛杀他,难泄同治皇帝的心头之恨。

况且,前朝但凡太监私自出宫的都被处以极刑,现在就算诛杀安德海也不过分。

所以,丁宝桢有了同治皇帝的授意,诛杀了犯罪的安德海,即使慈禧发难,也只能找同治而不是丁宝桢了。

安德海狐假虎威,在宫中鹤立鸡群,加之侍宠生骄,以致成为众矢之的,最后枉送了卿卿性命。如若他老老实实,安守本分,想必也不会死于非命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安德海是直隶青县人,十四岁时入宫,他非常聪明,没几年时间,就被提拔到当时的四阿哥身边伺候,而且积极帮助咸丰争夺皇位,很快便升到了御前太监。

安德海是怎么上位的呢?

第一:在皇上身边办事,接触后宫的机会就多了,安德海很聪明,很快就认识到未来谁能成为后宫的主宰,于是不久就和当时的兰贵人后来慈禧太后结成了紧密同盟。

第二:“辛酉政变”时,咸丰皇帝在承德暴毙,危急关头,是安德海担任信使,舍命奔赴京城,日夜疾驰,终于赶在阻止恭亲王奕䜣承德奔丧的圣旨前,到达了京城,并见到了奕䜣。这为抓捕八大顾命大臣扭转政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日后慈禧上位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件事让安德海被破格提为四品蓝翎大总管。

安德海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呢?

第一:他在得意的时候,太过张狂,可以说背靠慈禧太后这棵大树,安德海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斤两了。不到几年的时间里,把该惹的人和不该惹的人都得罪了,最重要的是他得罪了恭亲王奕䜣,这为他日后带来了杀身之祸。

第二:安德海非常爱财,为了敛财,他开始利用出入宫廷之便,夹带宫中珍品出宫变卖,收入颇丰。

不久,他又利用同治皇帝大婚的契机,以采办衣料为名,向慈禧太后请求出宫,实际上,安德海的意图是在富庶地区变卖古玩,大捞一笔。

第三:清朝的祖制“太监不准出京”,就算出宫为皇帝办事不得超过3个月,安德海在出宫的过程中不仅不低调,还打着钦差的旗号,大张旗鼓地坐龙舟顺运河南下,一路上寻欢作乐,向地方官员索贿,一时风光无限。

安德海不知道是的此时风光的他,已经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此时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已经授山东巡抚丁宝桢密旨,让他钉了安德海。而丁宝桢是一个刚正不阿,做事刚毅果断的人。

丁宝桢亲自带兵将安德海擒获后,尽管慈禧想救他,但是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和满朝大臣都以祖制不可违,要将安德海处死,只得下旨杀了安德海,而丁宝桢并未等待慈禧的旨意到来,就直接将安德海杀头了,还将安德海的尸体挂城墙示众3日。

安德海上位是因为他的聪明,跟对了人,而且能在机会来的时候抓住,对自己的主子忠心耿耿,这是走向职场成功的必然,但是他败在得志之后不懂收敛,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太张狂而让自己走向了死亡。


浩瀚文史


1869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山东巡抚丁宝桢杀了太监安德海。

安德海可不是一般的太监,他是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

(安德海剧照)

安德海早年在咸丰帝身边做御前太监,由于他聪明伶俐,办事机敏,很快得到了咸丰帝和慈禧喜欢。

1861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再加上太平天国叛乱未平,面对内忧外患,一向体弱多病的咸丰帝,在焦急忧惧中撒手人寰。

当时以肃顺为首的顾命8大臣亦有辅政之权,这让素来权力欲望极强的慈禧很不满意。于是暗中和在北京处理事务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而负责在慈禧和奕訢之间秘密传话的人,就是安德海。

夺取政权后,慈禧和慈安太后在养心殿开始垂帘听政。

安德海亦因有功,被晋升为六品蓝翎太监,任职总管大太监。

同治皇帝虽是慈禧的亲儿子,但由于慈禧对他管束极严厉,他颇惧怕慈禧,反与一向对他慈爱的慈安太后关系要近一些。

安德海知道慈禧不喜欢同治与慈安亲近,所以常常在慈禧面前挑拨同治和慈安的关系。由于安德海的缘故,同治没少被慈禧训斥。有时,慈禧还命安德海代为训斥,而安德海亦得了鸡毛当令箭,把同治训斥得体无完肤,根本就不把他当皇帝看。

(同治帝画像)

不光如此,安德海在前朝也风光无限。

由于慈禧是女流之辈,为避嫌疑,她和大臣之间议事,都由安德海负责上传下达。

安德海既然是慈禧身边的红人,大臣们自然不敢开罪他,甚至一些想升官进爵的大臣,还对他极力拉拢,向他行贿。

由于安德海把慈禧伺候得满意,他在前朝后宫的胡作非为,慈禧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约束他。

安德海只是在宫里风光,觉得就如锦衣夜行,不够快意,一心想出宫去,到地方上去耀武扬威。

正好,慈禧给同治定下了婚期。安德海便以要为同治大婚采买龙袍为由,请求慈禧让他出宫。

得到慈禧的应允后,安德海叫了一众随从,浩浩荡荡出宫了。

安德海在宫里横惯了,以为出了宫,那些地方官见了自己,亦要礼让三分。所以他虽自称为钦差,但并未携带钦差公文。

安德海这一路极为威风张扬。所过州县,由于知他是慈禧身边的红人,亦都对他客气有加,临走还送些银两,以期他能在慈禧面前美言几句。

不过,当安德海到山东德州境内时,德州知州赵新闻却很纳闷,因为按例钦差大臣过州县时,会外发公文,这样沿途官员才好按礼迎送。另外,安德海的仆役也没有“传牌勘合”。

(丁宝桢剧照)

赵新闻是个谨慎人,他担心此事有诈,于是上报给山东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早就听闻安德海恶名,立刻写了份密折上呈现军机处,在密折中痛斥安德海种种不法行径,并列举清廷“太监不许与外人交接,不得擅出皇城”等罪行。

密折发出后,丁宝桢便将安德海等人拘捕审问。

三日后,军机处便发出密谕,说安德海擅离远出,并做出种种不法之事,已违反祖制,理当就地正法。

丁宝桢看了密谕,知道事不宜迟,于是遵照谕旨,把安德海就地正法。

事情发生后,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称快。一时丁宝桢名声在外,许多人称他为“丁青天”。曾国藩也非常欣赏他的魄力,把他称为“豪杰士”。

可是,丁保桢这杀的是慈禧的心腹啊,都说打狗还要看主人,慈禧能放过他吗?

慈禧心里还真不想放过丁保桢。

不过,丁保桢在杀了安德海后,把安德海的尸体裸露于菜闹口,供来往百姓围观。

大家一看,咦!安德海还真是个太监呀。

(慈禧太后剧照)

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疑问呢?

原来,安德海在京城里,曾大操大办地娶了一房媳妇。当时闹得满城风雨,都没听说过太监娶媳妇,于是有传言说安德海是个假太监。慈禧之所以一刻也离不得他,就是因为他和慈禧有不能言说的事情。

现在,丁宝桢曝尸安德海,大家一看,也就破了谣言,还了慈禧一个清白。

另外,杀安德海的谕旨是慈安、同治和军机处商量后做的决定,凭的是祖制中明文规定:太监不许出宫,不许结交外官,否则就地正法。

丁保桢这事办得滴水不漏,让慈禧想寻不是都没办法。再加上他又还了慈禧清白。慈禧是个心机深重的人,权衡再三后,她说:“这安德海太无法无天了,丁宝桢杀得好。”

此后,慈禧见丁宝桢在任上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又把丁宝桢提拔为四川总督。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慈禧太后总揽大权,能废立皇帝,把一班大老爷们玩弄于股掌之间,是“甲申易枢”之后的事情(公元1884年之后)。而丁宝桢处死安德海时,是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当时慈禧还没有大权独揽,她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恭亲王奕訢和慈安太后的掣肘。

并且,处死安德海是慈安太后、奕訢和同治皇帝共同的决定!丁宝桢认真按照朝廷的旨意办事,慈禧也不能说什么。



安德海受宠的原因

安德海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在他17岁的那一年,恰好碰上了一件改变了他命运的大事件——辛酉政变

咸丰十一年辛酉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死在承德行宫。遗命皇长子载淳继承皇帝位,但鉴于载淳太小,咸丰帝将皇帝的披红和盖印大权交由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

同时咸丰为了避免后宫干政的问题,他还委任了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以制约两宫太后。

没过多久,肃顺等于便与慈禧和慈安爆发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怒之下,慈安和慈禧打算暗中和恭亲王奕訢联合,发动政变,杀掉肃顺等人,夺取大权。

可是,当时恭亲王奕訢不在承德,他正在北京主持与英法联军商讨和谈的事宜。慈禧和慈安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让太监安德海偷偷的潜回北京城,去到恭王府,将夺权阴谋告诉给奕訢。

第二天一早,安德海就匆匆别去。他这次去北京,身上带了慈禧的密诏,并且还盖上了“御赏”和“同道堂”的印章。奕訢接到了密诏后,立即动身,打着奔丧的旗号,于八月初一日来到承德行宫。

之后,奕訢又在安德海的精密安排下,与慈禧和慈安私下会面,商讨夺权的阴谋。最后成功地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去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此后,慈禧开始了垂帘听政。



因此,辛酉政变能成功,安德海的功劳非常之大。正是因为他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奕訢之间的秘密联系人,后宫和藩王才能如此顺利的搭上线。否则在那个年代,如果肃顺派人把后宫和奕訢盯死了。后宫和奕訢搭不上线,政变肯定成功不了。

事后,慈禧鉴于安德海立下了汗马功劳,晋升他为总管大太监,成了朝中显赫的人物。当时的安德海还不到20岁!

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和慈安与奕訢又爆发了矛盾(奕訢取代了肃顺的工作,典型的皇权与相权矛盾)。

慈禧认为奕訢的威胁比当年的肃顺更大,便与慈安商量搞倒奕訢,两人一拍即合,没过多久便制定了搞倒奕訢的计划。而这个计划的执行人自然还是已经升为总管大太监的安德海了。

同治四年三月,在安德海的密谋下,慈禧借用一个御史弹劾奕訢的机会,突然发动政治上的袭击。她亲手写诏书,以“虽无实据,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奕訢的议政王和一切差使,不准干预一切公事。

一个月后,慈禧又以奕訢“深自引咎,颇知愧悔”为由(知道错了),下令让奕訢“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无庸复议政名目”。

慈禧在这一贬一捧之间,既轻而易举地革去了奕訢“议政王”的名位和权力,又继续使用了奕訢,扫除了他对自己的威胁。

安德海在这次事件后,更受慈禧信任,一时间风光得意,忘乎所以。不过,他帮助慈禧搞倒奕訢,必然也会遭到奕訢的报复。这也为后来他被丁宝桢打死,奕訢乘机火上浇油弄死他,埋下了一个伏笔。

安德海的作死过程

安德海备受慈禧宠幸之后,他开始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同治七年冬天,他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前门外天福堂大酒楼张灯结彩,大摆酒宴得迎娶年仅19岁的徽班名角马赛花为妻。慈禧太后为了表示对安德海的宠爱,特地赏赐了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

太监都能明目张胆的娶妻,这在当时的北京四九城绝对是个大新闻。飞快的就在大街小巷传播开来了。

当然了,安德海娶妻生子,这本身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只是有点嚣张而已。有慈禧替他在后撑腰,他有这个嚣张的资本。

但是,他居然敢挑拨慈禧与同治皇帝的母子关系,这就让很多人不能忍了!尤其是同治皇帝本人。

据一些档案记载,安德海恃宠而骄,虽然他只是六品的蓝翎太监,却居然把同治皇帝不放在眼里。他经常搬弄是非,挑拨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关系,使得同治常被慈禧太后训斥。一次两次也就罢了,经常这么目无皇帝,越权胡为,同治皇帝对他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同治皇帝当时非常想除掉安德海,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不过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并且还是安德海自己作死,主动送给同治的。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久在宫闱的安德海不知道怎么想的,他居然想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便借口预备同治帝大婚典礼,再三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虽然慈禧也知道这有违祖制,但最终还是许可了安德海的请求。

有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安德海便置大清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祖制于不顾,带领着一班随从出京了。

出宫就出宫吧,有慈禧支持,安德海偷偷的去江南,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关键就在于安德海太嘚瑟,他不想偷偷的进村,偏要大摇大摆,前呼后拥的进城。

更要命的是,安德海虽然号称钦差,但却并未携带任何公文。在清朝,钦差大臣出巡也是有一套制度的。军机处要先外发公文,沿途地方官员接到公文后,要按礼迎送,以避免假钦差浑水摸鱼。也就是说,哪怕是钦差出巡,也要提前知会沿途官府衙门的,否则这就是不遵守朝廷制度。沿途的地方官员是可以根据大清律历进行弹劾的!(微服私访属于电视剧戏说,不能当真)

果然,安德海在途经山东德州境内时,就被德州知州赵新发现了不正常的情况:既是钦差过境,德州府却为何没有提前接到军机处下发的公文?并且安德海的仆役下船购买物品时,也未出示“传牌勘合”。(相当于工作证件,凭这个证件可以在途经各地时,不用花自己的钱买东西)

为了谨慎起见,德州知府赵新立即将此事上报给了山东巡抚丁宝桢。希望在丁宝桢那里打听一下这个罕见情况的虚实。

丁宝桢在受到奏报后,很快就明白了这是安德海在作死。他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感到不满意了,非常想收拾他。只不过安德海在皇宫里,平时不是他能接触得到的。但现在安德海居然敢跑到自己地盘上来,这正是收拾安德海的大好时机。



于是丁宝桢立拟密折,痛陈安德海在山东的种种不法行径,并强调自己是山东巡抚,列出了六条捉拿安德海的理由,请求朝廷准许他将安德海逮捕。

这六条理由如下:

第一、大清祖制规定宦官不准结交外臣,从顺治皇帝到现在将近两百年,从未有一例这种情况。而安德海居然敢破这个例,实在是大逆不道之举。

第二、安德海声称要为同治皇帝准备大婚用的龙袍。但是龙袍是御用之衣,自有江南织造负责,不用宫里的太监远涉靡费。并且皇太后和皇上都崇尚节俭,怎么会派宫里的太监大摇大摆的外出采购?

第三、就算真的是皇太后的意思,让安德海出宫来山东采办,也应该有明降谕旨,并提前下发文件传给我知道。可是我什么正式文件都没有见着。

第四、太监出宫办差,按例出宫和回宫往返应该有传牌勘合,也就是要有一个出宫办差的时间表。办差就专心办差,哪有像安德海这样一边走,一边玩的情况。

第五、安德海只是一个六品宦官,他居然敢打皇帝专用的龙凤旗帜。这是死罪!

第六、安德海此次来山东,在他的船上居然发现有女眷!太监和女人一起出宫游山玩水,这成何体统?丢的是皇家的脸面。

将以上六条捋成一条来说就是:安德海大摇大摆的打着龙旗,带着女人游山玩水。并且他还自称是钦差,但他又没有任何能证明自己是钦差的文件。现在我怀疑他是假的,请求皇帝准许我抓捕他。



安德海之死

丁宝桢的密折呈送上去后,批复很快就以军机处的名义送达下来——抓!

得到了朝廷的指示后,八月二日,泰安知县何毓福将安德海一行人抓获。随即安德海就与其随从陈玉祥等三人被先行押往济南,由丁宝桢亲自审讯。

又过了四天,即八月六日,丁宝桢接连收到了由军机处寄发的二份密谕。这两份密谕要求丁宝桢直接处死安德海。如果他跑了,就拿你丁宝桢是问。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于是在八月七日,丁宝桢亲自查验了安德海的身份后,遵旨意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此日距安德海被抓不过五天。

这样一说,丁宝桢处死安德海的情况就很明白了。他最早并没有搞死安德海的想法,因为杀宫里的奴才,他的级别不够。但是后来军机处的密谕要求他就地杀掉安德海!并且还特意强调,如果让安德海跑了就拿他丁宝桢是问。丁宝桢接到密谕后,他就算不想杀也是不行了。

那么,到底是谁指示军机处下密谕让丁宝桢杀掉安德海呢?从很多资料来看,同治皇帝和恭亲王奕訢都有参与到了其中。但最终拍板的人是慈安太后。是她批准了诛杀安德海的请求。


因为,清朝从上呈密折,到下发密谕的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大臣上呈密折,只有皇帝才能看。然而当时的皇帝是谁?就是恨安德海恨得牙痒痒的同治皇帝。

第二,同治还小,他不能亲自处理政务。像这种事情要给两宫皇太后先看,两宫太后都看完之后,再交军机处草拟解决方案。然而军机处的负责人是谁?就是当年被安德海给坑过,恨安德海恨得牙痒痒的恭亲王奕訢。

第三,军机处草拟方案后,要送回给皇帝披红和盖印。由于同治帝还小,披红和盖印的权力掌握在慈安和慈禧手上。如果慈禧不披红和盖印,那么军机处的草拟就无效。密谕最终就发不下去。

但是,军机处的密谕最终下发了,这就说明有人披红和盖印了。这个人有可能是慈禧吗?显然不大可能啊!所以,披红和盖印的人就只有可能是慈安。

至于慈禧太后,她当年就是个马前卒,实际地位要低于慈安太后。慈安坚持要杀掉她的心肝宝贝安德海,她也只能附和慈安。



不过,当慈安后来暴毙而亡后。慈禧也就再没什么掣肘了。

她先是通过“甲申易枢”彻底搞倒奕訢,提拔醇亲王奕譞一党。接着打压奕譞,把醇亲王直接给吓死了。等到老人们都一一被她打倒后,她也就无所畏惧。像什么囚禁皇帝、试图废立皇帝、向十一国宣战等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她都干了。


Mer86


1854年,清朝的净事房如同往常那样又迎来了一位因吃不起饭想通过净身入宫做太监的小孩子。但是我想谁都不知道,他会在日后成为权倾一时的权宦官。没错,这个小孩子就是日后“臭名远扬”的慈禧的宠宦安德海。



安德海入宫后因懂得左右逢源,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被调到了咸丰的身边做了御前太监。而在咸丰的身边 ,安德海也因聪明伶俐,再加上办事也靠谱,也就深受咸丰和当时还是贵妃的慈禧的喜爱。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而作为宦官的安德海并也投靠了当时准备继任皇位的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而在热河的这段时间,慈禧就是依靠安德海才能和远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訢进行政变的先期谋划。



最终慈禧也才能成功的发动“辛酉政变”,并顺利的夺取了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位辅政大臣的权力,然后造就了之后的两宫“垂帘听政”的事实,并也让慈禧太后最终掌控了清朝的最高权力。可以说慈禧会有日后的成就,安德海这位宦官绝对是功不可没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慈禧垂帘听政后,安德海的权势日益如日中天。之后由于安德海更是协助慈禧搞垮了之前“辛酉政变”最大的功臣恭亲王奕訢,他的权势开始变得越来越大。甚至在当时他还是六品蓝翎太监的时候,他就在慈禧的纵容下公然的违法了清朝自顺治帝所定下的“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的铁律。


1869年安德海不但违反律法在没有差遣的情况下擅自出紫禁城,而后甚至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前门外天福堂大酒楼张灯结彩,大摆酒宴正式娶年方19岁的马赛花为妻。按理说这样的安德海本该被处死,但是安德海非但没有受到的任何的处罚,慈禧甚至还在他结婚的时候特地赏赐了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

可想而知此时的安德海是有多受慈禧的宠爱,而也正是因为慈禧毫无节制的宠爱。安德海开始越发的嚣张跋扈,不过在当时因为慈禧的宠爱,所以京城上下的官员都不敢对安德海有任何的行动,只能任由他胡作非为。而此时大清另外一个掌权者慈安太后也因各种原因并不想过多的干预,所以最终造成了安德海的目中无人,甚至最后连小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但是正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安德海的目中无人最终遭到了现世报。此时娶妻不到数月的安德海又不甘于寂寞,他不甘于只是在北京作威作福,他想出去,想走出北京去外面的花花世界看下。所以他借口替同治帝准备大婚用品,再三请求慈禧太后希望他能让他去江南采办龙袍等用品。

最终慈禧拗不过他,只得答应让他前去江南采办。但是在临走之前慈禧再三告诫去地方上要收敛行事,不要到处招摇过市。毕竟清朝的祖制就是“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而在当时安德海并未得到当今皇帝任何的旨意,同时也未知会任何官方衙门,就这样安德海出了皇城。



而出了皇城的安德海就如一头脱了僵的野马,他并未把慈禧临走时的话放在心思。安德海自以为全天下的人都怕他,都怕他背后的主子慈禧。更甚者安德海还在没有任何公文的情况下就擅称自己为钦差,然后到各地方到处大肆索贿,而地方上大多数的官员都敢怒不敢言,民间也被安德海弄得是怨声载道。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人敢动他。当安德海来到山东德州的时候,德州知府赵新就起了疑心,他想到安德海自称钦差,为何他没有接到“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按例如果朝廷向地方派遣钦差,军机处是会发文的,但是他并没有收到任何的公文。所以赵新并上奏山东巡抚丁宝桢,询问他该如何处置。



而丁宝桢在得知此时后,并立刻向朝廷上奏,在奏折当中他详述了安德海的罪行,其大概得意思就是安德海的钦差身份是假冒的,他是擅自出宫的,而且居然敢用龙凤旗帜等御用之物实乃大逆不道。军机处在收到这份奏折后,奕訢并带着一帮军机大臣拿着奏折赶紧向慈安、慈禧这两位太后汇报,请示她们该如何处置。

慈安这位本就对安德海祸乱朝廷,挑拨后宫关系的太监本就深恶痛绝,在接到这份奏折后,她觉得是时候杀了他了。于是她并借着这个由头,召集了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等朝中重臣一起商议该如何处置安德海。而这些朝廷重臣本就对往日安德海这位太监骑在他们头上的事情,那是咬牙切齿。现在有了慈安这位老大牵头,他们怎么会不落井下石呢?



而慈禧虽然一心想保住安德海,但无奈孤掌难鸣,先是比她地位更高的慈安的决定,再加上奕訢等一帮朝中重臣的支持,安德海她注定保不住了。最终朝中重臣和慈安一致决定“祖制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当就地正法。”。

在8月6日丁宝桢接到了军机处所发的“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的密谕后,丁宝桢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



从以上的记载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丁宝桢敢在慈禧的头上动土的原因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慈安和朝中的那些重臣想让安德海死,而有了这些人的支持,丁宝桢杀安德海就不再是他个人行为,而就成为了朝廷的行为。是朝廷想让安德海死,而不是他丁宝桢想让安德海死。

其实这就是丁宝桢的聪明之处。当年他在看到德州知府上报的关于安德海身份问题的公文的时候,他早知道这肯定是慈禧授意的,但是他偏偏装做不知道,因为丁宝桢痛恨这样胡作非为,祸害百姓的奸宦。当然他没有就因为痛恨就直接将安德海就地正法,虽然他自己清楚他完全可以以“宦官私自出宫”的借口将安德海诛杀,但是如果他这样做,恐怕日后慈禧不会放过他的。



所以他装糊涂的向朝廷汇报,请示朝廷该如何处置。因为他知道朝中的那些重臣早就想杀了安德海,而那位慈安太后也早就想除掉这位慈禧太后在宫中绝对的心腹。丁宝桢上奏的目的就是想让朝廷下令他去杀掉安德海,最终他等到了。在军机处发下诛杀安德海的旨意后,丁宝桢就立刻将安德海捉拿到案,然后在不到数小时内就将其正法于济南。

可以说从军机处下令诛杀安德海,再到安德海被捉拿,然后被处死,只是不到一天的时间。可想而知其实丁宝桢早就知道朝廷一定就下令他杀掉安德海,而安德海也早已被事先控制,丁宝桢在做的就是等待朝廷要诛杀安德海密旨的到来。



就这样安德海就杀,而丁宝桢却似乎已经置身事外。因为丁宝桢杀安德海不是他自己私自做的,而是他上报朝廷之后,朝廷让他这么做的。就这样即使以后慈禧要拿他开刀,恐怕也不行了,因为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杀安德海的是慈安和那些重臣,而不是他丁宝桢。他丁宝桢只是依旨行事,只是听从朝廷的命令罢了。



当然向朝廷汇报其实这也有丁宝桢的私心,当他在得到德州知府的密报后,即使他再痛恨安德海,他也并没有直接将他捉拿在案,而是秘密的将它监视起来,这样如果朝廷不愿意杀他安德海,丁宝桢也不至于彻底的得罪安德海背后的主子慈禧。


澳古说历史


同治八年,1869年,农历八月初二深夜,山东巡抚丁宝桢和山东按察使潘霨在济南的历城县监狱请王命旗牌,将内务府总管太监安德海和随行六人就地正法,旋即轰动了整个朝野,正在天津被教案弄的焦头烂额的直隶总督曾国藩惊讶不已,惭愧自责。

曾国藩当时对幕僚说,稚璜乃豪杰之士也。(丁宝桢字稚璜)。

今天的人们回顾这件事,大都从丁宝桢个人的性格去总结,像曾国藩那样把丁宝桢想象成一个打抱不平的热血青年,因此丁宝桢杀安德海也就成了引刀逞一快的侠义之举,尤其是看到后来慈禧太后并没有因此报复丁宝桢,大家都觉得丁宝桢很英勇,也很侥幸。

其实不然。

丁宝桢杀安德海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它其实是慈安太后,加上以恭亲王奕訢和瓜尔佳文祥为首的整个文官集团在向慈禧太后示威,慈禧不能也不敢进一步处罚或报复丁宝桢。同时,丁宝桢处理此事的手腕极其高明,充分彰显了一个成熟、干练又充满智慧的政治家品质,不仅让慈禧太后一点把柄都没有抓到,事后还要承丁宝桢的人情。

安德海被诛是咎由自取

安德海当时刚过二十五岁生日,还很年轻。他是直隶南皮人,十岁进宫,辛酉政变时,他曾与慈安身边的宫女联手,行苦肉计从热河进京为两宫太后给恭亲王奕訢送信,自此以为立了大功,开始娇纵不法,除了慈禧太后,谁都不放在眼里。

首先他没把小皇帝载淳当回事。小皇帝载淳极聪明,也极淘气。他和大公主荣安一起在慈安宫里长大,慈安太后对他们姐弟很宠溺,因此上房揭瓦、捉弄宫女太监、欺负姐姐荣安公主、与宫女早恋,甚至逃课,在课堂上惹师傅生气之类的,隔三差五他要不犯点事皮就会发痒。

但他每天都要去慈禧宫里请安,一天还不止一次。其间慈禧过问他的起居和功课时,安德海往往装作不经意,把他的种种不堪故意泄露给慈禧,令慈禧大为光火,经常加重了慈禧对他的责罚。

据说,每次小皇帝挨打就在心里喊,杀安德海 ! 挨一下打喊一句,有一次不小心竟然喊出了声。久而久之,杀安德海成了小皇帝最大的心愿。

有一次小皇帝过生日,有官员想讨他欢心,请教内务府总管大臣明善,皇帝有什么心愿可以帮他去了一下? 明善半开玩笑地说,你去把安德海杀了,等皇帝亲政我保你进军机。

安德海也是找死。他利用慈禧的宠幸,与内务府官员沆瀣一气,联系各省驻京的提塘官,公然说和官司,替人开复处分,从中收取大笔贿赂。安德海胆子特别大,有一次竟以太后的名义找到一个总督,直接交代他办某件事,该总督觉得事关重大,不敢怠慢,遂向军机处求证,安德海东窗事发。

当时的内务府总管大臣是恭亲王奕訢和军机大臣索绰罗宝鋆,奕訢正是安德海的顶头上司,他把安德海送到慎刑司,一顿皮巴掌打的安德海掉了好几颗牙。安德海就此恨上了奕訢,处心积虑地在慈禧面前挑拨,日子久了,慈禧太后开始对奕訢心生嫌隙。

同治二年,御史蔡寿祺为胜保打抱不平,上折弹劾恭亲王奕訢,说他贪墨、揽权,但查无实据。慈禧借力打力,褫夺恭亲王奕訢议政王头衔和赏食亲王双俸,辛酉政变达成的“太后垂帘、亲王秉政”的朝局被打破。

风波过后,朝中的汉大臣,尤其是翰林院出身的言官、御史和各省督抚,普遍为恭亲王奕訢报不平,认为慈禧不讲信用,明面上是收走了恭亲王奕訢的权力,实际上是打击整个文官体系。

当时京中名士们的饭局和花酒很多,正好借机传播小道消息,渐渐地大家都了解了内情,许多人开始惦记上了安德海,丁宝桢就是其中之一。

慈安太后的态度不容忽视

小皇帝载淳那一年十四岁,虽然还没到亲政的年龄,但已经不能把他当做懵懂少年了。

小皇帝的性格与他爹咸丰皇帝不大一样。咸丰皇帝是文静平和一路的,书读的好,文采斐然,但不喜欢舞刀弄枪。小皇帝相反,好动,喜欢热闹,没有他爹那样的定力。当然,他继承了他爹的文采,书读的还不错,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师傅比他爹的师傅强的太多。

小皇帝想杀安德海不是一天两天了,宫里上到慈安太后,下到身边的小太监都知道,唯独瞒着慈禧和安德海。在这件事上,小皇帝是有帮手的,而且还很强大,宫里的一个是慈安太后,宫外是内务府总管大臣明善。其实他更强大的后台是他的师傅们,只是那个时候他还太小,这种事还不敢让师傅们知道。

杀安德海,慈安太后的态度是耐人寻味的。

她素来不喜欢安德海,知道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红人,她犯不上为了一个太监得罪慈禧。但她是小皇帝的娘,舐犊情深,儿子多年的心愿她不能不考虑。更何况,小皇帝眼看就要大婚和亲政,安德海不除,会成为儿子将来的心腹大患。为此,她觉得即便是为此得罪慈禧也很值。

还有一层意思,是她对小叔子奕訢的深深歉疚。辛酉政变,事先商量好的,是两宫太后垂帘,她的小叔子以亲王之尊秉政。什么是亲王秉政?那是说,她的小叔子与她和慈禧三个人一起分享君上的权力,而不是像后来那样把他贬成一个臣子。

更何况,她眼看着在奕訢的谋划下,平定洪杨,克复江宁,剿捻,消弭满汉畛域,办洋务,一个崭新的中兴局面出现在面前。她们孤儿寡母,居然把丈夫留下的残破河山整理得有模有样,有朝一日她见了大行皇帝,终于可以说一句不负所托了。

所以,她对慈禧的揽权和整治小叔子的行为颇多不满。在奕訢面前她的心态与慈禧完全不一样。奕訢对于慈禧就是臣属,他们是朝堂上的工作关系,而慈安则是自比长嫂,看奕訢是家人,是一个非常能干还常受委屈的弟弟,慈安对奕訢多有不忍。

竟然连恭亲王奕訢都敢碰,简直是在太岁头上动土,慈安太后越发觉得安德海是一大祸患,要趁他羽翼未丰尽早除掉他。

安德海出京

安德海出京,实际上是得到慈禧太后的允许的,只不过,慈禧担心被爱管闲事的言官和御史知道,没有让安德海办理正式的手续。

所谓正式的手续是,先到内务府登记在册,然后由内务府行文知会兵部,再由兵部颁发出京的许可,俗称“勘合”,是一块类似令牌的东西,拿着这个勘合,出京以后所有的供应,都由兵部驿站提供,地方官也有招待的义务。

但这样一来,安德海就变成了钦差。大清早有家法,太监不经皇帝差遣,连紫禁城都不能出去,更何况是出京。给安德海一个钦差的身份,慈禧太后想都不用想,根本行不通,连内务府那一关都过不去。

于是安德海耍小聪明,以小皇帝大婚,需要到江南了解采办物品的行情为由,说动了慈禧。慈禧虽然也觉得不妥,但自从罢黜了恭亲王,她的权威渐渐竖立起来了,朝堂上往往一言九鼎,这让她比刚垂帘时自信多了,派一个太监出京,就像安德海说的那样,谅那些言官也不敢不知趣。

于是安德海出京了。他很高调,带着他从徽班娶的姓马的旦角媳妇和他的亲叔叔,还有一个大车队,拉着他从宫里偷出来的细软和准备贩到江南的东西,浩浩荡荡,迤逦出京。

安德海走之前,小皇帝有点沉不住气。但明善老奸巨猾,给安德海挖了一个大坑。

安德海本来应该先到内务府请假,征得明善的允许,才可以走。这个时候明善的态度就很重要了,明眼人都看得出,以安德海的人缘,不出京则已,一出京必死无疑。但这对明善来说是个大麻烦,安德海请假,明善如果不准,得罪的是慈禧太后,准了安德海的假,日后追究起来就有责任了,至少明善会撤职。

所以明善一点也不敢马虎,生怕行错一步。所幸安德海很倨傲,他平时是不怎么把明善放在眼里的。明善是他的顶头上司,论辈分明善的儿子文锡都比安德海大十几岁,可安德海平时见了明善只行平辈之礼。他大咧咧地对明善说,他奉了懿旨要出京,来与明善打个招呼。

明善早就料到他会如此,也非常希望他能如此。旋即装聋作哑,热情招呼,奉茶让座,对他要出京一事不置一词。安德海一走,立即命苏拉记档,写上某月某日安德海到内务府传懿旨,说他要出京。反正安德海也没说让他知会兵部,苏拉记下的是真实情况,安德海来传懿旨,他如果不准假岂不是抗旨?

明善生怕安德海知道内情不走了,那样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费了。在明善看来,安德海不出京则已,一出京就是死罪,皇帝甚至可以直接下旨把他抓回来。不过那个时候皇帝还小,哪容他下什么旨意,所以明善把希望寄托在曾国藩身上。

明善叮嘱小皇帝,三五天内务必留意顺天府和直隶总督的奏报。这是因为,顺天府在北京城墙以外的地界,是直隶总督的辖地,由顺天府和直隶总督共管。太监出京那么大的事,即便顺天府不上报,直隶总督曾国藩也一定会上报。

小皇帝那时正在慈禧太后的指导下学习看奏折,每天放学以后,他都要到慈禧太后住的长春宫,把内奏事处送来的折子都看一遍,有不懂的地方问慈禧太后。慈禧也很有耐心,他认为看折子是皇帝必备技能,她看得很紧,小皇帝稍不专心就是一顿申饬。

正巧慈禧太后那两天生病了,慈安太后建议,为了让慈禧安心养病,小皇帝看折子由她指导,并且将地点改在皇帝专属的养心殿。慈禧哪知道他们娘俩的弯弯绕,不假思索地同意了。于是,慈安太后郑重其事地给军机处下懿旨,皇帝放学以后到养心殿看折子,有可能找军机处咨商不懂的地方,军机处要随时待命。

这是慈安太后深沉的地方。

处置安德海不能有一丝纰漏,时间是个关键因素。一旦皇帝看到曾国藩的折子,必须马上找军机大臣吩咐下去,这样恭亲王奕訢和军机处就必须随时待命。如果到了九转丹成的一刻找不到人,或者临时现到恭亲王奕訢的家里去找他进宫,慈禧马上就会知道,那样就麻烦了。

现在,总算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慈安太后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可是,虽然曾国藩的折子天天有,但根本不提安德海,让小皇帝坐立不安,每天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丁宝桢的处置方式

曾国藩不是不知道安德海出京,而是根本不想管。

安德海出京第二天,在通州张家湾运河码头上雇船,就有专人向曾国藩报告,连雇了谁家的船,花了多少银子都一清二楚。

曾国藩那时是怕了。天津教案里,他先是被崇厚所误,接着又对法国公使丰大业过于软弱,以至于天津百姓动了公愤,朝中言官和御史骂声一片。曾国藩自觉“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每天内心深处都有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完全不想节外生枝。

就这样,安德海顺利沿运河南下,进了山东地界。

第一个发现安德海行踪的是德州知府赵新。他手下的探马向他报告,有安姓太监一行,自称钦差,但一应供给均是自费,没有骚扰百姓和地方的行为。

赵新比较持重,得报后他亲自带着亲兵和办刑名的师爷,化妆成百姓,一路尾随安德海,就近观察。这一观察不要紧,赵新觉得非抓他不可了。

赵新是两榜进士出身,腹笥极宽。他发现安德海的船上挂着一面旗帜,上面画着一只三只脚的乌鸦。这分明是《淮南子》里的典故,“日中有三足乌,为西王母取食”。安德海走的时候心血来潮,找了一个高人指点一番,挂上这样一个幌子,暗示自己是为西太后办事的。

而且,安德海在船上过生日,弄了一个龙袍挂出来,让随行的人给龙袍磕头,说是替他尽孝心了,而他自己则大马金刀地在一旁坐着。

赵新马上给丁宝桢写奏报,别的一概省略,只说这两件事,连夜打发亲兵快马送省城。

丁宝桢得报,一刻也没有停留。那时运河在临清断流,所有的船只都需要上岸,在陆上走到济宁才能继续乘船。丁宝桢怕走岔了路,错过安德海一行,他一面以巡抚衙门的名义行文山东各州、府、县,发现安德行踪立即逮捕,押解至省城。另一方面派他的爱将王心安带着亲兵小队迎头赶上,与赵新汇合。王心安不负所望,第四天就把安德海一行连人带东西押解到了济南。

丁宝桢亲自审问,翻来覆去就问一件事,太监为什么出京,出京的手续哪里去了。

安德海说,他是奉了懿旨的,他与慈禧太后天天见面,私自出京还了得,太后第一个就饶不了他。可丁宝桢说,就是这话,既然太后派你出来,那手续哪去了?

丁宝桢审案极高明,他坚决不承认安德海出京以后的身份,甚至假装不知道安德海是谁,更否认他是慈禧身边的红人,只是一味纠缠安德海出京的手续。

这下安德海的麻烦大了,没有兵部的勘合就是坐实了私自出京,而就凭太监私自出京这一点,丁宝桢根本不用向皇帝报告就可以直接杀了他。不过丁宝桢没有这么做,这不是丁宝桢持重,而是他幕府里有高人。

丁宝桢是真的想直接杀了安德海。他是巡抚,照例署兵部侍郎和右副都御史衔,手握民间所说的尚方宝剑,想杀谁根本不用向朝廷请示,更何况他能坐实安德海的罪。

可是他的幕僚薛福臣劝他,说可以把此事做得更圆满一些,现在杀安德海的确很痛快,但安是慈禧太后的红人,日后慈禧肯定会报复。退一万步说,报到朝廷那里,如果朝廷的旨意是让押解回京,丁宝桢一样也可以杀他,就说是怕路上出现意外,先杀了了事,而且是因为朝廷不想杀我才杀的,至少占个理不亏。

丁宝桢深以为然,他亲自动笔给皇帝写奏折,言明发现安姓太监一行,自称钦差却没有兵部颁发的勘合,疑似招摇撞骗,特请旨办理。丁宝桢老奸巨猾,他字里行间不承认有安德海这样一个人,杀了安德海上面如果真的追究,他可以推个干净,就说他也不知道那真的是安德海。

他把德州知府赵新给他的奏片附在后面。然后,连夜六百里加急送北京。

丁宝桢的高明之处

小皇帝第一个发现了丁宝桢的奏折,他一刻也没有耽搁,立即按照明善教给他的路数,召见恭亲王奕訢。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没有引起任何人怀疑,尤其是慈禧太后布置在他身边的眼线。恭亲王奕訢是他六叔,他看奏折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六叔指点。

叔侄俩心领神会,配合默契。奕訢第一次领教小侄子的“雷霆之怒”,心中发笑,但表面上不动声色,坦然承受,并建议侄子马上召见全班军机和步军统领荣禄。召见军机是要军机当面承旨,好给丁宝桢发廷寄,召见荣禄是为了抄安德海的家,并抓他的同党。

军机处的廷寄简明扼要,验明安德海正身,就地正法。而且严令兵部,六百里加急,火速送达山东巡抚衙门。于是,丁宝桢第三天夜里就收到了。

收到军机处的廷寄,丁宝桢热泪盈眶,他没想到两宫太后的处置方式竟然如此简洁明快,足见朝廷对他的信任和倚重。他远在山东,根本不知道这些信任和倚重是出自不满十四岁的小皇帝的圣意。于是他也毫不含糊,马上动手。

按惯例,处决安德海这样的钦命要犯,应该首先由巡抚衙门给臬司衙门行文,再由臬司衙门出告示,第二天午时三刻法场行刑。但丁宝桢怕朝廷变卦,安德海是太后的宠监,也许会有后文,于是一切从简,半夜就直接升堂,一刀砍了安德海的脑袋。

丁宝桢处理善后也很高明。

安德海随身携带很多行李,绝大多数是他从宫里偷出来的东西,也有部分是其他太监委托安德海处置的赃物。丁宝桢没有按规定的程序,把这些交给刑部或大理寺,而是原封不动,直接送到长春宫,让慈禧太后自己处理。这是一种变相的贿赂,安德海固然拿了慈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别人的,现在全部变成慈禧的私房。

安德海随身携带一些信件,大部分都是他结交外官的证据,还有一些京里大小官员请托的事项,如果这些文件交上去,不知连累多少吃瓜群众和大领导,那将又是一起风浪。丁宝桢只想杀安德海,不想得罪同僚,更不想给恭亲王奕訢找麻烦。他当着幕僚的面,把这些文件全部烧毁,谁也不给看。

剩下的,就全都是小皇帝的麻烦了,因为他要面对慈禧的责问。这就看出丁宝桢奏报的高明之处了。

关于怎么向慈禧太后交代,恭亲王奕訢已经替小皇帝想好了,只是以他长辈的身份,不好挑唆侄子去糊弄他嫂子。他把想好的话告诉内务府总管大臣明善,由明善当成自己的主意教给小皇帝。

于是,当慈禧在病榻上青筋暴起,怒斥小皇帝自作主张时,小皇帝跪在地上一味磕头,直到把自己磕得要发昏,然后才说,儿子这么做是为母亲分谤,安德海必须死。

他为慈禧详细解说《淮南子》日中三足乌的典故,言明如果不杀安德海,那就等于承认是慈禧太后派安德海出去打秋风,搜刮民脂民膏的。三足乌的典故很浅,随便一个参加乡试的举子都能看的懂,特别容易让天下人误会。他还讲了安德海让随行的人向龙袍磕头的事,慈禧惊出一身冷汗,连龙袍都敢偷,安德海莫非想造反不成?

慈禧无话可说了,不得不认可这个结果。不仅如此,她索性让内务府大肆整顿一番,把安德海在京的所有亲戚,以及宫里面的喽啰一并抓起来,打的打,杀的杀。

更深层次的背景

与大家想象的不同,慈禧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大权在握的。

辛酉政变时,朝政的格局是三足鼎立,即“太后垂帘、亲王秉政”,在上的皇权由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三人共同分享。其中奕訢的角色是双重的,即一方面他是皇权的代表,另一方面他是整个文官集团的核心领导人。

这样一来,慈禧的权力非常有限,理论上她只拥有三分之一的皇权,而且,某种程度上,她要看慈安太后和奕訢的脸色行事,因为那个时候她对朝政的运作方式还不熟悉,经验和资源远远不及恭亲王奕訢。

所以,在同治二年以前,皇帝实际上是奕訢在做,他承上启下,掌管着整个文官体系,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同治中兴。

但同治二年蔡寿祺事件中,慈禧借机收回奕訢的权力,把他贬为臣下,三驾马车体制崩塌,恭亲王奕訢精心构筑的文官体系开始解体。加上慈禧越来越熟悉政务,提拔和经营自己的人脉,并卓有小成,她越来越排挤奕訢和原来的文官集团核心,从而引起了公愤。

安德海被诛就是整个文官集团,尤其是朝中汉大臣对她的示威和发泄,也包括慈安太后借此表达不满,这一点,慈禧心知肚明。

那个时候,慈禧的政治生涯仍处在起步阶段,她根基未稳,还不能像她晚年那样为所欲为,她要做的不是发泄怒火,报复丁宝桢,而是安抚整个文官集团,收敛一点,向恭亲王奕訢和慈安太后适当地妥协,适当地让步。

就这样,慈禧太后不仅没有报复丁宝桢,反而在不久以后,提拔他任四川总督,让他去整顿被吴棠败坏了的四川吏治。


国史馆


安德海就算再红,无非也就是一个太监而已。一个奴才杀了就算了,没有什么大不了。慈禧做为晚清政坛女强人,哪头轻哪头重她能不明白。她并不是一个是非不分,专横跋扈的人。否则的话她也不可能纵横晚清政坛近半个世纪立于不败之地。
由于慈禧老公咸丰皇帝年仅31岁就驾崩了。年仅6岁的独子载淳继位。这个小安子仗着自己是慈禧的心腹,骄纵狂妄,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经常找小皇帝的毛病欺负他。同治虽小,但心里清楚的很,虽然敢怒不敢言,但在他幼小的的内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次同治和慈禧聊天,安德海目无尊卑,居然敢插话,你也不撒泡尿照一下自己,你无非是一个狗奴才,人家母子在讲话有你什么事?为此同治大怒,当着太后的面赐了小安子一百个嘴巴。由此可见,杀小安子应该是同治和他六叔恭亲王奕訢密谋的结果,而丁宝桢只是实际执行者。


杀安德海有可能是慈禧故意而为之,安德海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树敌太多。另外他和慈禧的关系暧昧,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慈禧怕朝中的人都知道了,将来日子不好过,毕竟此时的慈禧权利还不是太大。估计她心里一盘算不能留着安德海了,于是打发他出宫办事。清朝皇帝吸取明朝太监祸乱朝政的教训,为了防止太监专权,祖训规定严禁太监随意出宫,违者杀无赦。如果有特殊情况必须出宫的话,必须以圣旨为凭证。安德海出宫并没有请到圣旨,而是奉慈禧的懿旨。如果说不是慈禧故意想除掉他的话,怎么可能不给他请一道圣旨呢?
所以当丁宝桢将安德海抓住之后就地处决,慈禧根本就没有表示反对。杀安德海有制可循,有法可依,安德海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大张旗鼓擅自出宫,违反了祖制,依律当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