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綠皮書》給了我們哪些啟發?

一哥說世界


《綠皮書》首先名字不是特別討喜,所以在中國受歡迎的程度並不是特別廣泛。

這部電影看下來總體還是給我挺多感悟的,人生而平等?是嗎?其實中國人因為歷史的原因並沒有很強的種族歧視問題,首先人種上大多數都是屬於黃種人,最多就是民族不同,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也是56個民族相親相愛是一家。

而美國則不同,尤其在九十年以前,美國可以說是世界上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國家,南部更甚。因為這有著根深蒂固的歷史層面的原因,黑人在最早期是美國大陸從非洲搶來的作為奴隸的。在美洲大陸持續了幾百年,所以歷史原因源遠流長,在他們內心根本沒有把黑人當作人來看。直到美國獨立戰爭結束黑人也只是在名譽上恢復了自由,其實黑人在美國的地位一直很低,不知道有沒有看過《被解救的姜戈》,很壓抑,但是這是真實的歷史,或者只是真實歷史的很小一部分。

所以人幸福不幸福與所處的時代關係真的無比巨大,整體社會環境不好你作為獨立個體即使有再強的能力也很難有所建樹,每個時代的側重點都不一樣。通過這個電影一方面瞭解到了那個時代的特點,同時也感慨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幸運。只要你想,只要你敢想,你都可以去做,沒有歧視,沒有天然障礙。



吉米巴巴


《綠皮書》上映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圍繞這部影片的話題與談資仍然餘波盪漾。關於啟發,“我們”這個詞其實應該包括觀眾與製片方。


對於觀眾的啟發,小編認為有兩個主要方面:

其一,就是知識確實能改變命運(至少在影片裡是如此)。在所有邁向成功的道路中,學習知識是最有可能獲得回報的捷徑之一。影片中的黑人僱主,如果沒有從小嚴苛的鋼琴訓練,日後就成為不了享有盛譽的鋼琴家,也就不可能僱傭白人司機,當然也不可能發生後來的故事。正是鋼琴彈奏知識的培養讓他擁有了今天的地位與成功。

其二,就是尊嚴的獲得從來不是靠施捨,完全是靠自己的過人之處掙來的。影片中,當黑人鋼琴家與白人司機被警察關在一起時,白人司機要鋼琴家服軟,可鋼琴家卻把電話打到了美國總統那裡,結果正是他的名氣為他和同伴挽回了尊嚴,被警察乖乖釋放。

而對於國內的電影製作方來說,《綠皮書》的獲獎和熱映同樣具有積極的指導性作用。

那就是對人類普世價值的關注,永遠是電影製作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只要劇本足夠吸引人,導、演及後期製作足夠用心,這種不靠炫目的特效,只靠情節抓人的影片一樣擁有屬於它的觀眾與舞臺。


城南柳畔


一個黑人鋼琴家和一個白人司機的公路之旅,本以為很俗套,卻有意想不到的溫暖甚至偉大的觀影體驗。

一個好的文明現象並不是短時間內能夠體現出來的,你或許覺得在現在這個時代里人們有著男女平等、種族平等的思想是一件最基本的事情,做不到這二者的人是這個社會的“異類”;但是在過去那個充滿著不平等的時代中,種族歧視和男女地位不同才是屬於那個時代的“正常規則”。

在那個“正常規則”下,擁有著種族平等的人在那個時代才是眾人眼中的“異類”,即便有很多人都覺得平等的對待各個種族的人才是正確的思想,也依舊沒有人敢當那個“出頭鳥”,去打破那個滿是醜惡的規則。

60年代的美國,到處都充斥著種族歧視的影子,一些地方的餐廳、酒店甚至是衛生間都是拒絕黑人的。這其中,美國的南方是種族歧視思想最嚴重的地方,綠皮書是一個小冊子,上面記載了一些對黑人比較友好的地方,在那個年代,黑人出行時幾乎都要拿著一本綠皮書做嚮導。

或許你們覺得因為真人真事改編,而感到故事結構的飽滿,也有可能在看過電影你會有前後無法聯繫的疏離感,無論怎樣,這個故事很是耐人尋味與深思。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為了生計苦苦掙扎的白人東尼,成為了一個紳士有禮貌精通多國語言的黑人鋼琴家Shirely的專屬司機,前者為後者的南巡演出保駕護航。在整個巡演過程中,白人司機東尼從一開始的“歧視”到被黑人鋼琴家的人品和才學折服,他看到了黑人鋼琴家在種族歧視的觀念下的孤獨和無奈,對種族歧視有了翻天覆地的重新認知。

電影的節奏感非常強烈,劇情主線明瞭,一開始就設下了懸念。最開始,白人司機對黑人鋼琴家的歧視是“自然反應”,從小生活的環境告訴他黑人是被人厭惡的種群,所以一開始他連鋼琴家喝過水的杯子都要當做垃圾扔掉。而鋼琴家即便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也和很多官員、貴族做朋友,但是因為種族歧視,他一直是沒有安全感的一個人。

經過一段旅程之後,白人司機爆發了勇氣做了那個敢於挑戰種族歧視的“出頭鳥”,處處維護黑人鋼琴家;黑人鋼琴家褪去冷漠,與粗俗的白人司機相知相交成了彼此最好的朋友。一開始就將前後差距擺出來,這麼強烈的反差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觀眾對接下來兩個人一起進行的這一段音樂巡演旅程充滿好奇心,這場旅程究竟發生了什麼?能讓這兩個人的變化如此之大。

用最平實普通的小事情來體現情感變化是這部電影的特色,電影採用了人們“吃喝拉撒睡”這些日常小事作為中心點開展了劇情。例如,黑人鋼琴家不能在表演結束之後與那些欣賞了他表演的客人們在一家餐廳吃飯;不被白人音樂人團隊接納的他只能在陽臺上獨酌;這個曾經被白宮請去表演過的黑人鋼琴家甚至不被允許同賓客使用一個衛生間……

沒有嘶吼,沒有強烈的情感突變,這些通過日常小事傳達出的情感反而更真實。

電影並沒有平鋪直敘的告訴觀眾種族歧視是什麼,而是將觀眾的情感帶入那個年代。這樣一來,觀眾就更加能夠了解到白人司機東尼最後不顧一切反抗種族歧視的選擇,因為影片用最柔軟的方式將那個年代的“不公平”狠狠地釘在觀眾的心裡,引發觀眾對種族歧視強烈的反感。

情感的變化使得白人司機的內心衍生出極大的勇氣,做出了一個接一個的反抗種族歧視的行動。一個白人抵制種族歧視遠比一個黑人反抗種族歧視引人注目,越來越多的旁觀者開始深思,沒有人將槍口對準這個出頭鳥,他們更奇怪的是這隻鳥出頭的原因。深入瞭解一件事情之後再做明理的“出頭鳥”,而不是簡單的愣頭青,什麼槍都打不死。

在這世間發生的很多事情中,我們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旁觀者”,面對一些我們不瞭解的事情也不可輕易地下結論。不深入瞭解時不隨便指責,面對不公時不做個旁觀者,別讓“勇氣”沉睡在內心深處。撕碎各個領域的“綠皮書”,理解旁人是簡單的事情,但卻很少有人做到,拋開那些先入為主的觀念,做一個真正的“明白人”。




如花大寶劍


男人之間的友誼一種提現;綠皮書真的是一部好電影,看完讓人很受啟發,真的是很有意義的一部佳片;我們缺少這樣的影片,其實我們現在社會中仍然存在這歧視。地域之間人和人之間,有自滿自大的 有驕傲的 有高高在上的等等;形色各異的人群

我們缺少故事主人公這種精神;即使黑人在高高在上司機在怎麼邋遢;他們依然彼此互相幫助互相成長。這種友誼在現在但社會中很少有,當然東西方人的處事方式跟我們也不一樣。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那種獨立思考 和做事方式的,比如:西方從不接受小恩小惠 而且為人厚道,我們大多是無道德底線 價值觀混亂人和人之間勾心鬥角;

有沒有思考過這種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雙喜電影室


能獲得最佳奧斯卡的影片一定很深度,看一遍是理解不出什麼很深奧的東西。

我只看了一遍,我的理解是,在那個60年代的時候,黑人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受到了很多不平等的待遇,甚至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他們卻在努力改變人生。而我們還對現在的環境不滿,抱怨,不思進取,不求上進,安逸慣了,就習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