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袁世凱臨終前,沒有指定段祺瑞和袁克定來接班,而選擇了黎元洪?

憤青談足球


一,袁世凱的遺書

袁世凱臨死前,留下了一個金匱,裡面放著自己的繼承人的順序。

金匱中的名字,依次是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從這三個名字中,可以看到袁世凱這個人,還是很有政治手腕的。

除了繼承人的名字,還有袁世凱的遺書,主要內容如下:

“恨只恨我,讀書時少,歷事時多。今萬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誤,苦我生靈,勞我將士,群情惶惑,商業凋零,如此結果,咎由自取。誤我事小,誤國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

可以看出,袁世凱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是充滿悔恨的。這種悔恨,主要來自於對實行帝制的錯誤上。袁世凱認為,實行帝制造成了國家混亂,主要責任在自己,無法推脫。從這個方面看,袁世凱是一個負責人的政治家。

同樣是晚節不保,汪精衛很明顯就差太多了。袁世凱是在生命的最後半年誤入歧途的,汪精衛是在生命的最後3年當了漢奸的,汪精衛臨死前,也沒有對自己的錯誤進行過任何的反省,甚至她的妻子陳碧君在抗戰勝利後還拼命為他洗白,可見這是一個鐵桿的漢奸家族。汪精衛的墳墓,是鋼筋水泥打造的,最終還是被挫骨揚灰了。

二,袁世凱有權力制定繼承人嗎?

按照《中華民國約法》國家實行內閣制,一切大小事務都由總理及其內閣說了算。對於總統的位置,則是一旦總統去世,由副總統接任。按照《中華民國約法》袁世凱無權制定繼承人。

可是,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把革命黨變成了實現個人權力的工具,袁世凱也把中華民國政府當成了實現個人利益的工具。袁世凱修改約法,規定了中華民國實行總統制,並且規定了總統可以無限期連任,且有制定繼承人的權力。袁世凱制定的這個《中華民國約法》被人稱為袁記約法。

按理說,二次革命後,袁世凱早已成為集中華民國行政權、立法權、軍權等權力於一身的獨裁者,並且得到了革命黨以外所有人的認可。段祺瑞為首的北洋派、徐世昌為首的清朝遺老遺少、梁啟超為首的立憲派、朱啟琴為首的交通系,這些人要兵權有兵權,要財權有財權,要知識有知識,要文化有文化。可是袁世凱依舊決定搞帝制。

袁世凱搞帝制,反對最激烈的三個人,正是三個最有力的繼承人——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袁世凱如果讓袁克定當總統,那等於給他判了死刑。

帝制既然失敗了,那就按照原《中華民國約法》的規定,讓副總統繼承吧。

這種安排,既符合袁記約法,也符合臨時約法,兩全其美。

三,袁世凱的識人用人功夫。

在“副總統”繼任總統的這個大原則之下,袁世凱還加了兩個人,分別是徐世昌和段祺瑞。這裡能看出,袁世凱的識人用人功夫簡直太強了。

首先來看黎元洪。

黎元洪是武昌起義的頭號功臣,是推翻清廷的急先鋒。這樣的人,不管是在革命黨還是在北洋派那裡都由很高的地位,很強的認同感。袁世凱實行帝制時,要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這是唯一的親王,標誌了袁世凱不忘武昌首義的功勞。

黎元洪雖然號稱菩薩,可是政治遠見和政治才能並不輸給孫中山、段祺瑞等任何一個人。袁世凱認為,如果想要國家恢復平靜,黎元洪是唯一人選。黎元洪一面拉攏孫中山等在野黨,一面彌合段祺瑞和其他北洋將領的關係,能夠在袁世凱死後迅速穩定政局。

如果黎元洪不能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只能說天不佑中華民國了。

其次來看徐世昌。

徐世昌在北洋系中,屬於地位超高的二把手。如果袁世凱是是劉邦,徐世昌就是他的蕭何,楊士奇等人只能算是張良,想要鎮住段瑞琪、馮國璋等人,還只有徐世昌能做到。徐世昌掌權,大概率能夠整合北洋系勢力,讓北洋系不至於過分分裂,讓國家不至於立刻陷入軍閥混戰的慘劇之中。

最後來看段祺瑞。

段祺瑞是北洋系大佬中最有才的人,這一點毫無疑問。可是就是因為太有才、鋒芒太盛,越容易招致不同派系的不滿。袁世凱早就預料到段祺瑞如果掌權,會導致北洋系徹底分裂,陷入軍閥混戰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死循環中。

袁世凱害怕的那一天,很快就到來了。黎元洪擔任總統,被總理府的秘書長徐樹錚欺負的要死,引發府院之爭。張勳復辟,沒想到段祺瑞黃雀在後,反而成了再造共和的英雄。自此,段祺瑞掌握軍政大權,謀求武力統一,徐世昌成了橡皮圖章,把中華民國帶入了軍閥混戰的深淵。

袁世凱選擇繼承人,也有無奈的一面。宋教仁的民主改革錯了一次,袁世凱的帝制改革又錯了一次,民國能經得起幾次大錯?

很多人認為,袁世凱如果功成身退就是華盛頓那樣的英雄,這也是一廂情願。袁世凱如果急流勇退,頂多是像載灃那樣獨善其身,絕無可能成為英雄。因為,美國的成功,不在於華盛頓的功成身退,而是十三州代表的大妥協,是共同制定了美利堅憲法,是美國國父們始終恪守了那一份自由和民主的信念。這份信念,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的大多數元勳們,都不具備。


歷史知事




袁世凱是個很聰明的人,也是個很會做事的人,關鍵時刻總能做出對整體最有利的選擇,當然,“稱帝”之事確實沒做好,除此之外,其職業生涯堪稱完美。

“袁世凱稱帝”確實很鬧心,不僅天下群雄反對,後來,袁世凱自己也後悔不已,儘管他只是想走“君主立憲制”,而不是走“傳統稱帝路線”,但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哪裡有解釋時間?

因為“稱帝失敗”,袁世凱腸子“悔青了”,腎也“整壞了”,最終在1916年的6月6日去了黃泉。

因為在任上去世的,所以袁世凱可以指定三個總統候選人。也許很多人會認為“北洋系”的人會接過袁世凱的擔子,但結果是,袁世凱安排的第一人選是:黎元洪,其次是段祺瑞、徐世昌,至於袁克定根本就沒有出現在給候選人名單裡。

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非北洋系”的黎元洪,成了第一指定人選?

袁世凱作為總統去世,擔任近五年副總統的黎元洪接任,合情合理



黎元洪是武昌起義的大功臣,此人胸懷很大,先是在武昌起義後期把軍事指揮權交給了黃興,後是擁護袁世凱做民國大總統。

袁世凱上了總統之位,為了平衡各方勢力,將武昌起義的代表人物黎元洪放在了副總統的位置,這一放就是四五年時間。曾經的革命軍代表人物孫中山早已遠赴了日本,而黎元洪卻長期“矗立”在民國高層中,看來此人是高手。



(黎元洪)

那麼,袁世凱是不是很器重黎元洪?其實,也不完全是。袁世凱其實對黎元洪多有忌憚,因為黎元洪背後也有一幫人,那就是武昌起義的那一夥,可以說,黎元洪在湖北等地“樹大根深”,人脈不少。只是,相比袁世凱的北洋系而言,黎元洪的勢力還是差了不少。

但是,袁世凱死前,非常清楚,雖然黎元洪不是自己陣營的,但從整體來看,副總統接任總統之位,最為順理成章,波瀾最小,而且黎元洪此人絕非“小人之列”。

於是,黎元洪成了總統人選的第一選擇。

袁世凱指定黎元洪上任,可以“避嫌”



袁世凱的最大失誤是“稱帝”,在楊度、袁克定等人來回地忽悠下,袁世凱走了“復辟道路”,此舉讓全國沸騰,到處都是揭竿而起的“護國軍”。

如果袁世凱死的時候,指定“袁克定”為總統人選,或者指定袁世凱的嫡系“北洋系”徐世昌、段祺瑞等人為總統,那麼全國的護國大軍會繼續進京征討,因為袁世凱把“國家利器”交給了“自己人”。

只有交給其他人,全國反對的浪潮才會小一點,因此黎元洪成了非常重要的選擇。但,即使是黎元洪登上總統之位,國家這個權利機構中,影響力最大的還是“北洋系人物”,段祺瑞、馮國璋等人無不是在重要崗位把持。所以,老袁的棋走得還是很妙。



(袁克定)

有人說,袁世凱對段祺瑞、馮國璋等兄弟“反對他稱帝”懷恨在心,而不願意將權力交給段祺瑞、馮國璋等人,因此排在了後面,這個可能還是相當小,因為,袁世凱的“胸懷不小”。

為了整體平穩過渡,為了避嫌,是袁世凱將總統之位不交給袁克定等人的又一個原因。

袁世凱將總統之位交給黎元洪,是因為黎有執政的能力



國家領導人,這個職位,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擔當的。像袁克定這樣的公子哥,放到位置上,真待不了幾天,因為實在沒有那個執政能力,強行上任,只會成為別人的傀儡,或者丟了性命,袁世凱在這點上看得很清楚。

而黎元洪有這個執政能力,武昌起義前,就是清朝的官員,早年在北洋水師工作,後來隨張之洞歷練了很多,1898年赴日本考察學習三年,1905年成為了湖北常備軍第二鎮第三協統領,1906年又擔任了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1909年代表軍界代表參加了湖北鐵路協會。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黎元洪被革命黨人推舉為湖北都督,領導起義。1912年,當了袁世凱的副總統兼領鄂督,直到袁世凱“稱帝”。

看得出來,黎元洪的經歷很豐富,一路過來,積累無數人脈。像袁克定這樣的人相比起來,差得太遠。

不說袁克定,就說段祺瑞等人,在能力和履歷方面也沒有黎元洪豐富。特別是,近五年的副總統任職,讓黎元洪對國家運轉體系熟悉無比,理性來說,黎元洪就是最合適的總統繼位人選,段祺瑞等人只能排在其後。



袁世凱指定黎元洪為繼任總統第一人選,可以說是非常得當,眼光真的是非常老辣。

能力夠,資歷夠,還能“避嫌”,還能讓權力平穩過渡,袁世凱的繼任總統,再沒有比這更合適的了。


藍風破曉


袁世凱在宦海中縱橫一生,他的政治智慧和權謀可謂一流,雖然他在晚年稱帝而受千萬人指摘,可這終究掩蓋不了他在政治上的一流權術。

孫中山為了鉗制袁世凱,制定了所謂的臨時約法,可是,孫先生卻似乎忘了,任何的小聰明和手段,在絕對的權勢面前,仍然不堪一擊!

孫先生能制定臨時約法,袁世凱自然也能廢了臨時約法,然後制定更有利於自己的《中華民國約法》。

此外,袁世凱又授意修正了《大總統選舉法》,不僅規定總統可以沒有期限的連選連任,從而擺脫了只能當10年總統的桎梏,將總統變成了“終身制”;同時又規定,總統繼任人選由現任總統提名推薦3個候選人,人選也沒有限制條件,不用避親,這便意味著他可以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這兩步棋一走,袁世凱的權勢和皇帝也差不了多少了。

不過,他在謀士和兒子的慫恿、策劃之下,即便明知會遭到無數人的反對,卻仍然固執地稱了帝,終於惹了一身騷,最終在幾乎所有人的反對聲中被迫取消了帝制。

此時的袁世凱也走近了人生的終點,他自己似乎也有了這個不妙的預感,所以他在總統繼任者的候選名單上寫下了三個人的名字。

當時不少人在猜測袁世凱將自己的兒子袁克定放在第一位,可是,當北洋政府的高層們打開了金匱石室,揭開了名單之後,卻愕然了,只見名單上赫然寫著三個人的名字——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

沒有袁克定!

黎元洪被放在了第一位,同時,他又是副總統,所以,袁世凱一死,黎黃陂自然便順理成章地繼位當了總統。

即便段祺瑞心有怨言,也不好明目張膽地反對。

可是,袁世凱辛辛苦苦弄出了《中華民國約法》,又費盡周章地修正了選舉法,後來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不正是為了給袁克定鋪路?

為何在臨死前卻沒有“欽定”袁克定為繼承人?即便不好讓袁克定接任,也可以選擇北洋一系的段祺瑞,可是,他為什麼偏偏“欽定”了黎元洪呢?

對於袁克定,袁世凱很清楚自己的兒子有幾斤幾兩,即便是他自己,後期對北洋系中的實權人物的控制也越來越小了,更何況袁克定?袁克定上位,絕沒有能力壓制住段祺瑞、馮國璋這些野心家。

袁克定沒有張學良這麼幸運,少帥雖然也是中人之姿,可是卻有張作霖的老兄弟,特別是張作相,在背後支持少帥,所以少帥能夠順利掌控奉系。

此外,袁世凱剛剛經歷了一場失敗的稱帝,矛頭已經紛紛指向了袁世凱和袁克定,此時再將袁克定推上去,恐怕袁克定的下場會很悽慘。

所以,袁世凱為了保住袁克定,只能放棄讓袁克定上位的想法,讓他從這場政治漩渦中脫身,將總統寶座騰出來讓給別人。

對於段祺瑞,這個時任國務卿的北洋政府二號人物,又是袁世凱一手帶出來的人,除了袁克定,他應該是總統繼承人的最熱門人選了,可是,袁世凱為何沒有選他?

袁世凱稱帝之時,雖然弄出了所謂的“推戴書”,可實際上多數人是反對的,如蔡鍔明著支持,暗著卻跑回了雲南發動了“護國戰爭”,又如馮國璋更是公然反對袁的稱帝,即便是袁最信任的徐世昌也持反對態度,段祺瑞雖然沒有馮國璋這麼絕情,可終究是沒有站在袁的背後支持他。

所以,袁世凱對段、徐兩人終究是生了芥蒂,這恐怕也是他沒有選段的一個小小的原因。

當然,袁世凱之所以沒有選段,說到底仍是出於全局觀的考慮。

從袁世凱廢除臨時約法、修正總統選舉法,再到後來的稱帝,已經將他自己和北洋系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南方的革命黨因此掀起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如果他再推段祺瑞上位的話,實際上比推袁克定上位所引起的風波也弱不了多少。

事實上,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即便沒有當總統,也惹來了一場浩浩蕩蕩的“護法運動”。

所以,袁世凱為了保住北洋系的正統,為了穩定局面,只能讓一個能夠起到緩衝作用的人來當總統。

這個能夠起到緩衝作用的人也是唯一的,因為他既不屬於南方陣營,也不屬於北洋系人,看似地位超然,同時得到了南北雙方的認可,可實則卻如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可是他偏偏資歷夠老,讓人沒辦法反對。

這個人自然便是黎元洪了,他曾是一個清軍將領,後來被人從床底下拉了出來,便成了辛亥革命的元勳。

黎元洪雖然得到了袁世凱的優待,被任命為副總統,可他從來便不是北洋人,所以在北洋政府中也幾乎沒有任何的實權,所以,縱然讓黎元洪當了總統,他也控制了不了北洋政府,如此一來,北洋政府便仍然處於北洋系的掌控之中。

只要北洋系繼續掌控北洋政府,他在死後便能避過清算,袁家也可以託庇於北洋政府,不至於受欺負。

黎元洪當時本便是副總統,讓他繼位,絕對可以堵住南方的悠悠之口,讓他們吃一個啞巴虧,這黎元洪當年是誰推上來的?是南方的革命黨。

所以,黎元洪堪稱是最好最合適的繼承人。

袁世凱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糊塗,即便是在臨死之前,他在政治上的眼光和手段,仍然能夠讓無數人自嘆弗如。

只可惜,他終究是走錯了一步,這一步也讓他幾乎被滿盤否定,讓人唏噓。


吾與吾國


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領袖,一生有很多的高光時刻,包括戊戌變法,勸溥儀退位,促進南北議和,當選民國大總統,恢復帝制等等。

袁世凱在彌留之際,把北洋軍閥主要將領,和長子袁克定叫到跟前,說自己留下了遺囑,等他去世以後,按照遺囑上來推舉下一個總統。


袁克定打開遺囑,頓時愣在那裡,因為他的名字並沒有在遺囑上。

黎元洪,段祺瑞和徐世昌這三個人,是袁世凱指定的總統候選人,黎元洪排在第一位。

那麼,為什麼黎元洪最後繼任了大總統呢?我們來分析下原因!

第一,當時的黎元洪是中華民國的副總統,根據憲法的規定黎元洪繼任總統,是名正言順的事情。

第二,黎元洪在北洋軍閥中,給人的印象比較寬厚,為人處世像是一個長者。

在南方革命黨中,黎元洪是一個精神領袖,是武昌起義的元勳,有很深的革命基礎。

第三,袁克定雖然是自己的兒子,但在北洋軍閥中根基尚淺,不能服眾。

且袁克定沒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強行讓他繼任總只會讓袁氏一族陷入萬劫不復的處境。



第四,段祺瑞掌握著實權,黎元洪並沒有地盤和軍權,所以黎元洪接任總統,對段祺瑞沒有太大的影響。

綜合這些原因,黎元洪最後成為了中華民國大總統。


只是袁世凱死後,沒有一方軍閥可以控制全局,中國正式開始了軍閥混戰的時代。


喜歡的點個關注唄,或者在評論區留言!


文史頻道




用美籍華人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的話說,袁世凱是一個曹操式的人物,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晚年稱帝,讓他一失足成千古恨,最後在鬱悶中死去。

袁世凱稱帝雖然有自私的念頭,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得已。當時民主制度在中國不成熟,民主共和的觀念就連很多高級官員也不懂。中央政府缺乏權威,稅收都收不上來,國家財政困難。

此前國內支持君主立憲的那些人紛紛支持袁世凱稱帝,尤其是他的大兒子袁克定也希望能夠接班成為皇帝,對帝制非常熱衷,甚至不惜製造西方各國紛紛支持袁世凱稱帝的假象。

袁世凱早年為了籠絡人心,從對自己的手下心腹段祺瑞和馮國璋等人說:將來我的位置還不都是你們的,總統和總理的這些位置永遠都屬於北洋系。

當袁世凱915年12月稱帝后,北洋系的將領就明白自己接不了袁世凱的班了,就也以民主共和的名義反對帝制。1916年3月袁世凱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凱去世。



在袁世凱去世前,很多人就問他,到底讓誰來接班。袁世凱回答道,我死以後你們自己看金匱石屋。當徐世昌等人找出袁世凱的遺書後,發現上邊依次寫的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

段祺瑞雖然是袁世凱培養出來的人,但他向來剛愎自用,早就把自己當成了共和國的接班人。他擔任陸軍總長期間,因為次長的人選問題和袁世凱鬧翻了。從此兩個人就形同水火,勢不兩立。



段祺瑞曾被人稱為再造共和的功臣,他是反對袁世凱稱帝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段祺瑞就把自己塑造成了共和制度的維護者,自然要遵從中華民國的約法。

約法中規定,總統出現不測,由副總統接任。現在總統袁世凱去世了,按照法律規定,就應該由副總統黎元洪接班。



在這個時候段祺瑞的勢力還不能一手遮天,如果他自己站出來爭取總統的位置,就會被別人罵成偽君子,違反約法。

正好當時段祺瑞擔任了內閣總理。早在孫中山擔任大總統的時候,當時計劃在中國推行總統制,也就是說國家大事由總統說了算。後來南北議和由袁世凱接替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等人又制定了臨時約法,把總統制修改成了內閣制,就是說國家大事由內閣總理說了算,總統只有蓋章的份兒。

段祺瑞就想利用自己內閣總理的身份來架空總統黎元洪,作為武昌起義領導人的黎元洪自然不願意當傀儡。黎元洪一怒之下罷免了段祺瑞的內閣總理職務,但當時的軍隊控制在段祺瑞手中。

後來段祺瑞利用張勳復辟的時機,再次反對帝制,被人稱為三造共和的功臣。這時黎元洪早就躲進了天津租界,不可能再回來了,段祺瑞就順理成章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實權。



如果袁世凱的帝制沒有取消,那麼接班人就必定是太子袁克定。傳說袁家世代年齡都不超過60歲,袁世凱稱帝的這一年已經56歲了,所以在一開始就確定了袁克定。但當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後,他就要把它修改了。

在袁世凱臨死前幾天,徐世昌等人問他到時候怎麼辦?袁世凱就說約法。意思就是說按照法律規定去辦,前邊已經說了,如果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由副總統來接班,這和美國的制度是一樣的。

民國的約法規定:總統和總理不能由同一個人擔任。當時段祺瑞在擔任內閣總理,除非他辭去內閣總理的職務,才有機會擔任總統。但這又與約法的規定不合,很難操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北洋系的大佬們經過商議就只有推舉黎元洪接替總統職務。袁克定根本不可能進入總統的候選名單,他是最沒有機會的。後來徐世昌曾經擔任過總統職務,最有權勢的段祺瑞擔任過很長時間的內閣總理,但一直沒有擔任過總統。


新知傳習閣


關於這件事情有些理由,那當然明面上面都擺著,大家稍微分析一下,那應該就有了就有些東西也只是我自己個人的猜測,或許擺不上臺面,但也許正是袁世凱內心所想的東西吧。

紙面上的道理大家都懂,黎元洪這個人一方面是武昌起義的頭號功臣,而且還得到了北洋派的支持,可以說在國民黨內部,或者是在北洋派內部都有極高的聲望,這樣的人恰恰是能夠聯合革命黨和北洋派的重要要人選之一。

做的於袁世凱來說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為什麼他自己也有家人,他自己也有家眷在這亂世之中存活,很顯然保護自己家人的最後籌碼,那當然就是北洋軍,只要北洋軍存在一天,自己的家人就能夠存在一天。

這就存在兩種情況,第一,北洋軍閥一家獨大,滅了革命黨,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袁世凱自己也明白,原本自己剛剛登上臨時大總統這個位置的時候,還有辦法能夠對付革命導彈,自己搞了一個帝制,那現在什麼辦法都付之東流了,什麼努力都沒有用了,只能夠想辦法保存。北洋軍閥體系在革命黨面前,北洋軍閥體系只能依靠自己的無力,但是很顯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北洋軍閥的武力值在面對革命黨的時候會越來越不佔優勢,在這種情況之下,北洋軍閥的覆滅那是肯定的事情,天下人誰都明白,孫中山提出來的三民主義有多麼大的殺傷力。在這種情況之下,孫中山的聲望會越來越高,他袁世凱的聲望會越來越低,除了應在袁大頭上面的那個人頭像以外,他還有什麼能夠留給這個破舊的舊中國呢?所以選擇的接下來的繼承人,絕對不能夠是單純的北洋軍閥方面的人吶,得不到革命黨的認可,國家內部之間的紛爭將會越來越大,其他市裡就像螞蟻食象一般,把北洋軍閥徹底肢解,那北洋軍閥就只有被滅亡的命運。

所以北洋軍閥一家獨大,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存在,那也得是有人推翻了他所創造的理念,也就是他搞的那一套總統帝制,那這樣的北洋軍閥還能稱作北洋軍閥嗎?自己還不是得被別人指著鼻子說你是曾經的封建殘留,你的家人也不應該存在於世間,這樣一種荒唐的說法之下,自己的家人安全有保障嗎?當然,袁世凱也可以立自己的兒子袁克農,但是這不等於承認了自己的封建帝制嗎?

第二種選擇,那當然是北洋軍閥和革命黨之間互相握手言和,是一個可以做的選項,自己能夠坐上這臨時大總統的位置。雖然孫中山方面一直感覺十分的不服氣,(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但自己畢竟是個臨時大總統,得到了全國的認可,但是要找到第二個記得到北洋軍閥方面認可的人又要找到一個能夠得到革命黨方面認可的人吶,只有黎元洪!

恨只恨我,讀書時少,歷事時多。今萬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誤,苦我生靈,勞我將士,群情惶惑,商業凋零,如此結果,咎由自取。誤我事小,誤國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

我為什麼要放這一段話,其實有一些感觸吧,個人覺得袁世凱這個人可能還是想把北洋軍閥的體系留在中國,否則不會這麼殫精竭慮的思考自己繼承人的問題,他完全可以兩腳一蹬,直接歸誒,然後等著自己下面的部將來選出一個老大,但是北洋軍閥將在內鬥之中不斷的消耗,最終迴歸於歷史的塵埃裡面,北洋軍閥不在了,那他袁世凱對於中國歷史來講,究竟以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呢?

任何一個站在中國權力最頂尖的人都會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接下來自己對於中國歷史,對於以後的人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影響!別說沒人考慮過這個東西!那你就是否定你一生最驕傲的一件事情!

袁世凱能夠留下什麼?本來一件天大的功勞,逼迫清帝退位,這件事情是安插在她的頭上,結果自己想當皇帝,這個功勞沒了,袁世凱還留下什麼東西,什麼東西都沒了。除了安家立命的北洋軍以外,袁世凱對於中國之貢獻為零!那對於袁世凱來講,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恐怕就只剩下了一個,那就是保護住北洋軍閥,保護北洋軍!是他一生的財富積蓄和成就!如果他的政府灰飛煙滅了,那北洋軍也就成為歷史了!他留給中國的財富,留給中國的民生,將徹底的被抹消掉了!


漩渦鳴人yy


縱觀袁世凱一生,眾人評說頗多,有褒有貶,正面評價就是說服清帝退位,從而結束了長達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反面評價就是在1915年12月宣佈恢復洪憲帝制,逆歷史潮流而上,結果袁世凱做了83天皇帝,後因眾叛親離,於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佈退位。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時年57歲。

袁世凱死後,由誰來繼承自己的衣缽--中華民國總統職位呢,其實袁世凱臨死前早就留下遺囑了,按照清朝規矩,皇帝會將繼位人名字的詔書放在“金匾石屋”裡面,這個石屋在中南海萬字廊內,用雲南大理石砌成的小房子,“金匱”則是一隻外面鍍了金的箱子,一共有三把鑰匙,由大總統、參政院院長、國務卿分掌,三把鑰匙中至少有兩把同時配合才能開啟。

當徐世昌、段祺瑞等人打開金匱石室後,裡面的一個黃布包袱包著一張一尺多長的泥金紙,上書“兆民託命”,下書“民國萬年”,中間寫了三個人的名字,他們分別是:徐世昌、黎元洪、段祺瑞,卻沒有發現袁克定的名字。當時袁世凱身邊的親信都認定他會選大兒子袁克定作他的繼承人,那麼,為什麼遺囑沒有袁克定的名字?而選定的三個接班人之中,誰會成為總統候選人呢?

袁世凱當時憑自己的威望與職位,本有機會成為歷史英雄,但卻一心想稱帝,這其實跟他誤判形勢有關,當時大批民眾擁他稱帝,有“工商請願團”、“洋人請願團”、“車伕請願團”,甚至“妓女請願團”、“乞丐請願團”等紛紛勸進,還有各大報紙上都在勸說袁大總統儘早登基正位,把原來清醒明智的袁世凱忽悠的神魂顛倒,爆發了極欲的權力,最後決定登基為帝,袁世凱矇在鼓裡的是,上述請願團和報紙的操縱者其實就是袁克定,其目的就是若袁世凱稱帝,以後皇位會落到袁克定手中。如果袁世凱以總統身份去世,那肯定競爭不過段祺瑞、馮國璋、黎元洪這些大佬。

但是袁世凱沒有讓袁克定作為接班人,自有他的考慮,一是因為當時形勢十分嚴峻,權力鬥爭很激烈,袁克定根本無法應對複雜的鬥爭環境,也許會成為內鬥的犧牲品,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把權力讓出去,假作開明,免於死後留下不好的名聲。二是袁世凱知道袁克定參政經驗不夠,威望資歷難以服眾,沒有掌握兵權,如果繼承職位不能勝任後會成眾矢之的,甚至連性命都有危險,最終袁世凱選了自己親信段祺瑞、黎元洪,加上一個老資格又仁厚的徐世昌,到時候不管誰當總統,都不會虧待自己的家人。

在三個總統候選人中誰最合適當總統呢?

黎元洪比較弱勢,作為當時的副總統,曾經是辛亥革命的元勳,是南方實力派人物的代表,按照《臨時約法》和《大總統選舉法》,總統去世後繼位是完全合法的。雖然南方實力派認可黎元洪繼任總統,但黎元洪在北京身處北洋老巢,無實權和軍權,被北洋系集體排斥。

徐世昌在三人之中資格最老,曾經的“滿清遺老”,袁世凱都自稱小弟,但他是文官,沒有一兵一卒,在當時武力稱霸的政壇是吃不香的,而且在南方和北方的支持率不高,競爭力不如黎元洪,根本沒有問鼎總統寶座的實力。

段祺瑞競爭力最強,袁世凱死後的軍權落到當時任國務總理段祺瑞手中,段祺瑞兼備北洋老資歷和軍事實力的雙重優勢,但如果段祺瑞做總統,輿論必然千夫所指,有可能引起北洋內部其他勢力,特別是南方派的強烈反對,最後會導致北洋內鬥而引發內戰,從共和英雄淪為獨夫民賊,況且段祺瑞執政權力在握,自己當個國務總理,根本不稀罕掛有名無實的虛名總統,讓黎元洪當這個傀儡總統何樂而不為。

綜述袁世凱的遺囑策略,不得不佩服他的棋高一著,既保護了家人平安,彰顯了自己的高風亮節,又推舉了符合民意的總統候選人平穩過渡,從而保證了國家安定而避免了內亂,所謂的“戊戌告密”、“二十一條”、“洪憲帝制”等不過是太湖上的泛起的一點小漣漪而已,無礙國家的整體大局,說袁世凱是竊國大盜,未免太言過其實了吧。


老羅講歷史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老袁如果指定袁克定接班,那還不如一刀捅死袁大公子,然後父子攜手過奈何橋,也好路上有個照應。這就好比兵荒馬亂的年頭,你讓一個三歲小孩手捧金磚招搖過市,這跟殺了他沒有區別。



袁大公子是出了名的缺心眼,更要命的是他並不知道自己缺心眼,還堅定不移地認為別人都缺心眼。隨手舉個例子,以饗觀眾。

1915年,復辟之風越演越烈,北洋軍裡的馬屁分子藉機恢復了跪拜大禮,而段祺瑞則是抬槓到底,見了老袁都不下跪。老袁和老段為此鬧得很不愉快。

恰逢過年,馮國璋跑來打圓場,跟老段說咱們去見袁大總統的時候,給老袁磕一個,也不算是恢復跪拜之禮,權當是過年小輩給長輩磕個頭而已。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老段再抬槓就有點不懂事了,畢竟老袁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因此老段也就默認了磕頭的事情,雙方算是有一個就坡下驢的機會。

老馮拉著老段去見袁世凱,見面的時候兩人一齊跪下磕頭。老袁大喜過望,這兩位都是北洋系的實力派,尤其老段這個刺兒頭都願意給自己磕頭,那是很有象徵意義的。

老袁何等精明,老段已經服了軟,面子上就不能讓人過不去。於是老袁立即招呼自己的兒子們向兩人磕頭還禮。老袁家幾個兒子一起跪下向老段和老馮磕頭。唯獨我們袁大公子不為所動,神態倨傲地站在一邊,莫名其妙擺起了太子爺的譜。

這下徹底激怒了老段,就連一貫和稀泥的老馮都氣得兩手發抖。按老段的說法,給老袁磕頭也就罷了,畢竟您是北洋帶頭大哥,可你袁克定算個什麼東西,居然也敢心安理得的受姆們一拜。

碰到這麼一個愣頭青兒子,老袁當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結果袁大公子振振有詞,說是藉機折折這倆人的傲氣,將來好駕馭。這就是典型的戲文看多了。



袁大公子既不掌兵權,在北洋系內又沒有什麼威信,還跟幾位大佬交惡甚深,怎麼可能憑老袁一句話就坐穩接班人的位子。黎元洪好歹算是一號人物,加上老袁的親自指定,都鎮不住場面,何況是袁克定。

如果袁大公子不蹚接班這趟渾水,衝著老袁的面子,大佬們還可能手下留情,如果袁大公子蹚了接班的渾水,老袁一死,虎視眈眈的各路大佬能放過他?這麼簡單的道理,以老袁之精明,是不可能看不透的。

道不同,不相為謀

從各個方面來看,段祺瑞當然是最合適的接班人,但也是老袁最不可能指定的接班人。如果可以的話,老袁都有心一刀捅死老段,怎麼可能會指定他來當接班人呢。

老袁與老段交惡,不是一兩天的事,這兩位神仙打架,前前後後牽扯了不少人,到了最後差點走到刀兵相見的境地。舉一個例子,以饗觀眾。



網上稱讚有加的蔣百里就差一點因為老袁和老段掰手腕而送了命。老袁很欣賞蔣百里的軍事才能,於是任命其為保定軍校校長,推行新軍改造計劃。

但這事就觸了老段的黴頭。老段倒不是嫉賢妒能,而是別的原因。老段是陸軍總長,也就是軍方最高長官,老袁越過自己任命蔣百里為保定軍校校長,還要改造新軍,這特麼是幾個意思?合著以後訓教出來的新軍都只聽蔣百里的指揮,他老段就指揮不動了,那還得了。老段弄不了老袁,還能弄不了小蔣麼。

所以,蔣百里到了保定軍校以後,工作基本就沒法開展。被軍學司長魏宗翰和科長丁錦擠兌的舉槍自殺,要不是被傭人扯了一下,小蔣也就熬不到抗戰了。單憑小小的司長和科長就能逼得校長尋死覓活,這背後自然是有陸軍總長老段的撐腰。



蔣百里死裡逃生,老袁轉頭任命他為總統府軍事處參議。按老袁的意思,我把人放到身邊當個參謀總可以吧。答案是不可以!老段壓著蔣百里的委任狀就是不簽字。

老袁這下坐不住了,明文發給老段,要求委任小蔣為軍事處頭等參議,還在『頭等』倆字上畫了兩個紅圈。言下之意,老段你自己看清楚想明白。老段看清楚了,也想明白了,但依然不簽字。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老段是北洋系中有實力跟老袁較勁的存在。甭管老袁指定誰,對老段來說其實沒有區別,後來的事態走向也證明了這一點。老袁也就沒有必要指定老段,搞個熱臉貼人冷屁股了。


月下沒有花


袁世凱稱帝不得人心,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不得不宣佈取消帝制,他仍然想退而求其次當原來的大總統,他心中也明白是不可能了,但依然想搏一搏,幸虧上天給了他一個機會,不願意再看到老袁狼狽相。

此時袁世凱“恰好”尿毒症爆發,臨死前說對陪侍床前的徐世昌、段祺瑞、張鎮芳、袁克定四人說:“楊度誤我”,然後用手往外一指“約法、約法”,說了兩遍約法就嚥氣了。

袁世凱連說兩次“約法”就是為什麼要選擇黎元洪做繼承人的原因,可以看作是袁世凱的臨終遺願。

頭一句“楊度誤我”其實是袁世凱把自己稱帝的原因推給別人的說法,袁世凱稱帝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他自己。



袁世凱說“楊度誤我”也是有原因的,袁世凱稱帝前,楊度組織了一個號稱“六君子”的籌安會,其主要作用就是為袁世凱稱帝鼓勁加油。後來有人送給了袁世凱一副輓聯形象說明了這件事:“病起六君子,命送二陳湯”。

六君子即籌安會中攛掇袁世凱稱帝的那幫人:(楊度串聯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及嚴復),二陳湯:即陳宦、陳樹藩、湯薌銘。

袁世凱說的“約法”是指他立下的接班人的遺囑這件事。

袁世凱稱帝前有個臨時約法憲章,這個憲章對袁世凱不利,等袁世凱做了正式大總統時,廢除了臨時憲章,制定了新的憲章。

按照《大總統選舉法》(袁世凱修改過後)的規定,前任總統所推薦的三人,將作為總統的候選人,從三人中選出一人為總統,名單寫於嘉禾金簡,藏於金匱石屋內。(有點像清朝的立儲方法——把繼承人名字寫好放到“正大光明匾”後面)

袁世凱寫的三個繼承人的順序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據說開寶箱鑰匙有三把,所以作假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黎元洪做繼承人是合情合理的。



出人意料的是沒有他的長子袁克定的名字,袁克定想做太子才慫恿老爸稱帝的,也就是說他有野心的。

據說這個名單最早有袁克定的名字,後來袁世凱看到自己稱帝弄的身敗名裂,再讓兒子接班是不可能的,與其讓人恥笑還不如自己找點尊嚴,於是把袁克定的的名字抹掉了。

至於說沒有選擇段祺瑞也有許多說法,一說是被迫退出競爭,一說他高風亮節讓給了黎元洪。我相信後者,段祺瑞是再造共和的功勳,他不想看到國家四分五裂。

按照袁世凱的說法“三選一”。三人實力來說段祺瑞最強,他也是袁世凱的心腹,也是一個強硬人物,然而這些優點在此時都成了弱勢。袁世凱臭名昭著,段祺瑞的名聲受到了影響。而黎元洪脾氣很好。號稱“黎菩薩”。



最重要的是黎元洪是南方勢力的代表,而段祺瑞是北洋軍閥的代表,為了穩定南方人的情緒,三人協商讓黎元洪出任大總統。也就是說黎元洪主政期間比較溫和,利於國家統一。

綜上,經過全方面的考慮,段祺瑞退出了競爭,黎元洪上位做了第二任大總統。


秉燭讀春秋


我認為袁世凱最想把位子傳給兒子袁克定,只是當時的時局所迫。

袁克定從小就跟著他研究政治,袁世凱那教的是相當認真,言傳身教,袁克定確實也給他爹長臉做事情很讓袁世凱放心,虎父無犬子。袁克定也很有政治野心,希望有一天和他爹一樣,所以也是這個想法讓他欺騙自己的老爹,在報紙上做手腳讓袁世凱看到全國人民都希望他登帝位,久而久之真讓老袁動了心,既然是眾望所歸那就順應天意吧,結果也是把自己害的夠嗆,當了101天的皇帝就歇菜了,又恢復民國的樣子,袁克定也就傻了,老爹能不埋怨自己嗎?不僅他自己的皇儲沒有了,就連老袁的位置也不穩了啊。老袁因為這事那可是相當鬱悶了啊,後來也是抑鬱而死呢。

那恢復了民國法律可就不一樣了,總統死了那得是選舉有能力的人繼承的,可不能像封建社會那樣世襲制了,論文韜武略那袁克定怎麼都是比不上老袁手下的段祺瑞、徐世昌、黎元洪等人,我想另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老袁也肯定意識到了南方革命黨氣勢正盛,袁克定鎮不住這些手下元老,將來若是被革命軍打敗那不會有好下場,與其那樣不如遠離政界。所以應該是再三考慮不能讓他繼承。

那段祺瑞實際上在北洋軍政府是掌握實權的,徐世昌等人也是希望他能出任總統,但袁世凱最終決定由這個代表南方革命黨的黎元洪出任總統,這樣可以有助於緩和與孫中山為代表的南方革命黨的關係,穩住時局,便於將來有機會能夠實現大一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