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兒時那些好吃的

瑾在/文

80後們,如今都在奔三、奔四的路上,很多人為了生存東奔西走,遠離了故土,遠離了親人。經過這麼些年的摸爬滾打,他們已經練就了一身本事,在自己的行業裡奉獻著一份自己的力量,在曾經陌生如今卻漸漸熟悉的地方站住了腳,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現在的日子,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滋潤的,是一種新的境界,但每每想起兒時,雖然有很多艱辛,但是心靈裡依然是處處溫暖、處處牽掛。

現在的超市,琳琅滿目,想吃什麼買什麼,卻常常有一種什麼都不想買、不知道買什麼的困惑;現在的網絡,大江南北的美食應有盡有,一個按鍵什麼都給你送到家。但是但是再好的東西似乎都已經沒有原來的味道,沒有原來的感覺!

還記得老家門前樹上的青蘋果,還記得門前的葡萄樹、核桃樹,還記得水溝裡的高筍,還記得屋後水井邊的草莓,還記得屋後地裡的番茄……還記得想吃沒有吃到的水果糖,還記得永遠吃不夠的敲敲糖,還記得太多太多……


嘰磨嘎磨,推個粑粑甜不過。在老家,這是媽媽們逗小孩子時常說的一句話。說到這裡,甚至可以想起小孩子在此刻身體前後晃動像極推磨人的樣子。

小時候,家鄉有很多好吃的,現在再也沒吃過了,即便吃過,也已經不再有曾經的味道。

泡粑 ———— 推粑粑

泡耙,是大米做的,用石磨推出來的,製作過程我是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好吃極了。小學的時候,小粑粑5分錢一個,大的1角錢一個,沒吃早飯的時候總會買上幾個小粑粑(我覺得小粑粑好吃些)。

按照我們老家的風俗,誰家蓋新房子了,要推粑粑。在搬家的那天,放鞭炮,然後把做好的泡粑和餈粑再加上硬幣放在一個小號的竹製圓形稱簸箕的東西里,再由主人從樓上扔下來,樓下的大夥就搶開了。不知道這究竟是代表什麼,據我猜測,是讓大夥一起分享房主人的喜悅吧。

按照我們老家的風俗,生小孩了,孃家也要推粑粑。在小孩子滿月酒時候,孃家將這些粑粑分給親戚朋友,是以對新生小孩子的一種祝福! 這些時候,粑粑上往往會有沾上一點花或者寫個什麼字,不僅好看,還多了一層寓意。

細數兒時那些好吃的

圖來源於網絡,把做好的漿往模子裡放,再上火蒸,粑粑就做好了

細數兒時那些好吃的

圖片來自網絡。做好的粑粑,往往會在上面沾點花或者字

餈粑 ————打餈粑

有一年春節我在外省的一個小村子裡過。這裡也有過年打餈粑的習俗。到打餈粑的時候,我也想去試一試那個大木棒,但是很遺憾,我的力氣太小了,棒子都有點掄不起來,就只有看他們在動了。接下來就該做小餈粑了。打餈粑我不行,做小餈粑應該沒問題的吧,挽起袖子,學著她們的樣子抹一抹,揉一揉,壓一壓,然後往對面的大斗檣(鬥檣和前面說的簸箕差不多,也是竹製的,不過要大得多,常用來曬東西)一扔,完成。不過扔的時候可得小心哦,別扔到地上去了。

等到全部都做好的時候,前面的那些應該也已經幹了,再把他們疊成摞一摞的,方便存放。

有時候還要做幾個大的餈粑,而且會在上面畫上一些漂亮的圖案。

餈粑吃的方法有很多種,油炸餈粑塊,煮餈粑等等。

不過我覺得最經典的莫過於餈粑蒸熟後拌上黃豆麵。 黃豆乾炒,酥後磨成面拌上白糖,最後混到蒸好的餈粑裡面。

現在雖然也有餈粑,但是吃上去是軟軟的細細的,再沒有以前那個味道。

細數兒時那些好吃的

感謝網絡供圖

細數兒時那些好吃的

感謝網絡供圖

三角粑 ———— 烙粑粑

三角粑這一小吃,其實是泡粑做法的改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興起,一度在渝東地區熱銷,至九十年代末,開始衰退,至今只有極少數攤攤在經營了。

為什麼說三角粑是泡粑的改良呢?因為它和泡粑一樣都有是以米為主料,同樣是把米浸泡後“麻”成水面,泡粑是用蒸籠蒸熟,形狀是圓的象飛碟,而三角粑是用特製的鍋將米麵反覆煎烤而成的,形狀象一個直角三角形,取名三角粑。

三角粑比起泡粑來,不但有稻米的香味,還有一種油煎的香味,吃在口中,香脆甜融為一體,所以曾風靡一時。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初中的時候。那時候,學校外面有個賣三角粑的。沒吃早飯的時候,就會買上2個,好象是3角一個。

細數兒時那些好吃的

三角粑

油錢粑 、蘿蔔絲粑、洋芋絲粑 ———— 炸粑粑

油錢粑是圓圓的,裡面有黃豆;蘿蔔絲和洋芋絲是彎彎的。

細數兒時那些好吃的

茶糖(我們這裡這樣叫)————扯麻糖

印象中,茶糖是用白糖熬成的,具體做法是不知道了。只知道做好之後是一條條的,然後就像圖片上那樣用刀切,做成一顆顆的。以前奶奶做這個的時候,還會加些水果糖進去,水果糖有顏色,做出來的糖就看起來五顏六色的,自然更好看了。

我覺得茶糖剛做出來比較好吃,咬起來還有聲音呢,脆脆的,幹了的就沒有那麼好吃了反而有點膩。

細數兒時那些好吃的

感謝網絡供圖

細數兒時那些好吃的

感謝網絡供圖

在老家,別人結婚的酒席上,上菜之前會端上一個很漂亮的茶盤。這個茶盤是木製的,一般都漆成紅色。

茶盤中間是個圓形格子,剩下部分平均分成八格在圓格子四周。中間一般都放上幾根菸,外面的八格每格都放了瓜子和茶糖,一桌八個人,一人一份。

哲哲兒(米花糖)————粘哲哲兒

在老家,快到過年的時候,很多人家裡都會自己粘哲哲兒。

敲敲糖(讀 kaokao糖)

老家的時候,常聽到走街串巷的小販賣“敲敲糖”的聲音。兩片鐵塊用繩子套在一起,小販一邊擔著擔子走路,一邊不住地搖晃手中的鐵塊,發出叮叮的聲音。

將發芽的穀子、麥子磨成漿,用火燒煮,同時不停地攪拌,當到了一定的火候,便可見糖變稠變黏,待到凝結成塊,便是黃燦燦的一整塊香噴甜美的“敲敲糖”了。再弄出一塊厚薄均勻圓圓的,往專用的鐵皮盤裡一放,就可擔著出去賣了。因為小販使用鐵塊的敲擊聲吆喝,而且他們都用一把小錘子敲擊一塊楔形的尖刀分成小塊出售的,因此大家都叫它“敲敲糖”。

小的時候,每次碰見賣敲敲糖的,總要買上幾毛錢的,不過幾毛錢只可以買到一點點,總是意猶未盡。

記得有一次,看見媽媽買了一大塊敲敲糖,我高興極了。後來才知道媽媽不是買給我的,而是準備放在酸水裡面,免得生花。

現在街上也偶爾能看到這些賣糖的,還買過一次。

細數兒時那些好吃的

源自網絡

爆米花和包穀泡

爆米花是大米爆出來的,包穀泡是用玉米爆出來的。

每到一定時候,村裡都會來個爆米花的師傅。他把爐子和風箱連接好,爆米花的機器中間大,兩頭小,圓鼓鼓的,黑黑的,樣子極像一顆炸彈。玉米粒和糖精都被裝進鍋裡,蓋子扣好,然後找來一把麥秸,生著火。一手搖著風箱,一手搖著那個黑黢黢的封閉鍋裡。

大概幾分鐘後,當爆米花的師傅停止轉鍋,並且把爆鍋扔進那個早已燻得烏黑的麻袋的時候,最激動人心的時候到了。每到這時候,周圍的人總是會捂住耳朵,只見師傅踩著一拉,一扯,砰的一聲炸響,白煙冒過,米粒或者玉米粒們一下子衝進麻袋中,膨脹成大個的米花或者玉米花。剛出來的帶帶著溫度,吃起來真香。

細數兒時那些好吃的

感謝網絡供圖

細數兒時那些好吃的

感謝網絡供圖

還有什麼嗎?大家補充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