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我在想你提這個問題應該是最近聽聞了一些學者論證說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個不毛應該和英文裡面的就英文讀法burma,十分相似,所以你就假設諸葛亮當時出征的時候最遠的地方應該打到了緬甸。
但是這一點恰恰是最令人難以信服的,從整場戰爭結果來看,當時諸葛亮抓住孟獲的地方是雲南曲靖,諸葛亮當時七擒孟獲率領的南征的部隊裡面,到達的最南的地方是雲南的玉溪。
從各種角度上來講到達雲南玉溪也是當時沒有想到的事情,由於當時蜀國的將領李恢它的正確指揮之下,擊敗了數倍於己的南蠻部隊率軍到達這個地方,徹底斷截掉了夢和南歸的道路。與此同時,諸葛亮正面出擊打擊孟獲的主力部隊,最終將孟獲擒獲在了雲南曲靖這個地方。
如果說諸葛亮真的到達的緬甸,那打下孟獲這個事情就完全沒有任何意義了,為什麼要七擒孟獲?就是因為孟獲在南方地區的威信以及它的影響力,可以通過孟獲這個人來管理署國的南方,並且將這個地方經營成為蜀國的大後方,它是有用的。
如果諸葛亮抓住孟獲以後繼續向南方,也就是打到了緬甸這個地方,那麼對於諸葛亮來講,七擒孟獲完全沒有道理,還不如直接把孟獲一刀給宰了,繼續率領軍隊向南方打,留下孟獲這一個人什麼事情都幹不了,反而有可能添麻煩。
所以說諸葛亮應該最遠就到達了雲南曲靖啊。蜀國的軍隊最遠的地方就是雲南的玉溪,魚說為什麼會有這個不毛這個意思的產生很大一部分應該就是孟獲的軍隊裡面有一定的軍人是來自於緬甸的,(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他們將緬甸的這種口音告訴了諸葛亮,諸葛亮一聽,哦,你們是來自於不毛這個地方。
自然而然諸葛亮就認為現在蜀國的勢力已經到達了不毛這個地方,因此就跟蜀後主劉禪上書的時候就說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漩渦鳴人yy
南中地區又稱西南夷,其地包括蜀漢的越巂(今四川西昌)、永昌(今雲南保山)、益州(今雲南晉寧)、牂牁(貴州福泉)四郡,其地大約包括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帶。蜀漢時屬益州管轄,因益州的統治中心在巴、蜀地區,南中地區在巴蜀南部,所以習慣上稱其為“南中”。這片廣袤的地區群山連綿,溝豁縱橫,森林密佈,地理不便,被漢人視為“煙瘴之地”,自古就是叟、青羌、獠、濮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
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55年),建寧(今雲南曲靖)太守雍闓,勾結蠻王高定、孟獲舉兵造反,附近郡縣紛紛響應或降附,叛軍聚眾圍攻永昌郡(雲南保山)。
彼時諸葛亮正在籌劃第一次北伐曹魏,千頭萬緒,諸事繁雜 。
諸葛亮見南中不穩,後院起火,為了蜀國的安危,為了消除心腹之患,為了能心無旁騖地北伐中原,他決定親自率大軍南征,以平南中之亂。
據《三國志》記載,蜀漢南征大軍約十萬人(包括後勤人員在內),兵分三路,大舉南下進軍蠻方。經過艱苦行軍,頑強作戰,諸葛亮採用馬謖提出的攻心戰略,相繼攻滅了率先叛亂的高定、雍闓,終於收復了失地。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剿撫並用,以撫為主,七擒七縱在南中很有威望的蠻王孟獲,使他心服口服,保證今後永不反蜀。
具體經過大體是這樣的:蜀漢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備病死白帝城後,牂牁郡太守朱褒、益州郡的豪族大姓雍闓、越巂郡叟族豪酋高定紛紛舉兵叛亂。後來,雍闓等人用陰計裹脅南中各族捲入了反蜀的叛亂 。叛軍攻城略地,聲勢愈發浩大,氣焰愈發囂張。
因與東吳交戰致敗,蜀國的實力大受削弱,經過一年多的內部整飭,“閉關息民”,休養士卒,恢復經濟後,諸葛亮一面派出使者,重新恢復了因劉備伐吳而破裂的吳蜀聯盟,恰值這時魏王曹丕率大軍討伐東吳,魏吳鏖戰,無暇西顧,蜀漢只要嚴飭將領扼守住永安、漢中等關隘,即可無東顧及北顧之憂。諸葛亮認為機不可失,立即上表後主劉禪,決計親率大軍南征。建興三年(225年)三月,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南征平叛。
出師前,諸葛亮採納部屬馬謖的建議,確定了以撫為主、武力威懾為輔的攻心戰略。七月,諸葛亮由越巂(西昌)進入南中,派大將馬忠率領東路軍攻擊牂牁,一舉殲滅了朱褒的叛亂勢力;派大將李恢率中路軍出平夷(今貴州畢節)直撲益州(雲南晉寧)。隨後,諸葛亮親率蜀軍主力也進入益州。這時叛亂主謀雍闓已被叟族叛酋高定的部將擊殺,叛軍推蠻王孟獲代雍闓為統帥,他收集雍闓的殘部與蜀軍對抗。孟獲在南中各少數民族中甚有威望,所以諸葛亮根據自己戰前的既定方針,決定生擒孟獲,令他輸得心服口服。八月,蜀軍憑武力優勢,以及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在與孟獲聯軍的交戰中,一舉擊潰之,果然俘虜了孟獲。
經過七擒七縱(七次生擒又七次釋放),孟獲終於心服口服,表示終身不再反叛蜀國。
諸葛亮平定南中時“七擒孟獲”的事蹟,《華陽國志·南中志》、《漢晉春秋》、《資治通鑑》等文獻均有記載。《華陽國志》記載:“......凡七擄七赦,獲等心服,夷漢亦是反善。亮復問獲,獲對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建興三年(225年)秋,諸葛亮與李恢、馬忠三路南征大軍會師於滇池(今雲南晉寧、昆明一帶),勝利結束了南征平叛的戰事。
諸葛亮抵達滇池後,封孟獲等渠帥仍留在當地為官。孟獲等人做了蜀漢有實權的官員,終其一生,果然再無反叛。
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不但一舉解除了蜀漢的南顧之憂,穩定了後院,而且從南中地區徵發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實了蜀漢的財力,從而可以專注於北伐中原,全力北進秦隴、關中了。
那麼,諸葛亮南征最遠打到了什麼地方?按史料記載,蜀國南征大軍中的中路軍——由李恢率領的部隊打得最遠,他最先打到滇池,並“南至盤江”,按圖索驥,蜀國中路軍大約打到了今天雲南省的晉寧、玉溪一帶。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諸葛亮南征也就是對南中地區蠻族叛亂進行平亂戰爭,廣為流傳的“七擒孟獲”的故事就是源於這場戰爭。此戰發生在公元225年,這場戰爭規模雖然不大,但涉及範圍還是很廣,將四川與雲南都包含在內,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穩定了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的心態,為蜀漢政權的穩定發展打下了基礎。
南征背景
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後主劉禪即位。此時蜀漢政權剛經歷了夷陵之戰的大敗,國君劉備又去世,川蜀本土勢力與荊州外來勢力的矛盾也隨之再起波瀾,蜀吳關係也因夷陵之戰而惡化,內部黃元叛亂又興起,因此處於內憂外患的狀態。
六月左右,益州郡雍闓,趁機叛亂,殺死建寧太守正昂,並將張裔送至東吳為俘虜。隨後策動越巂酋長高定起兵,攻殺派駐將領焦璜,自立為王,隨後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殺死從事常頎,一同北攻新道,被李嚴打退。
“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雍闓諸葛亮採納馬謖之策,根據國內形勢以安撫為主,並未採取軍事行動,但這並未得到良好效果,反而使南中地區少數民族更加肆無忌憚。諸葛亮於是改變策略,先派鄧芝出使東吳修好兩國關係,解除東境威脅,又在漢中布重兵防禦魏國偷襲,並積極訓練軍士,製造軍械,補充軍資,準備南征,徹底平定南中混亂局面。
南征過程
諸葛亮以楊儀為參軍,龔祿為主將,率軍1.5萬人於西路南下,意圖沿線消滅越嶲郡(今四川西昌)高定主力軍,進而攻擊益州郡雍闓與孟獲大軍;令庲降都督李恢,率本部2千餘人走中路,由平夷縣(今貴州畢節)迂迴山路至益州郡(今雲南東部),攻擊孟獲本部,切斷孟獲與高定之間的聯繫;令門下督馬忠,領2千餘人走東路,攻擊牂柯郡(今貴州黃平西南)朱褒所部叛軍。
公元225年三月,諸葛亮大軍按照戰前部署開始進軍。諸葛亮大軍走水路到達僰道(今四川宜賓),建立大營,分兵南下。 東路馬忠按既定戰略自僰道南下攻擊牂柯郡,一戰即定,隨後留下安撫當地軍民;中路的李恢軍亦按既定戰略偷襲孟獲的後方。
諸葛亮軍到達卑水(今四川美姑)地區後,紮下營寨,吸引高定集結部隊,以便決戰。 高定將主力向卑水地區集結時,雍闓、孟獲受高定請援,亦親率部隊進發此地。但此時叛軍產生內亂,雍闓被高定部將所殺,孟獲得知此事後,便停增援。
諸葛亮見叛軍無法集結到一起聚殲,便改變策略,先將高定擊潰。 高定潰敗後率部撤至邛都(今四川西昌),諸葛亮率軍追擊,再次擊潰高定軍,並斬殺了高定。隨後諸葛亮開始追擊向益州郡撤退的孟獲軍,而此時的中路李恢所部已經蕩平了益州南部地區,並佔領了孟獲的大本營,孟獲軍已無退路。
225年五月,諸葛亮渡過瀘水,進入益州郡,在味縣(今雲南曲靖)以北地區追上了孟獲所部,並生擒了孟獲。隨後,諸葛亮與李恢會師於味縣,二者合兵一處繼續西進至滇池(今雲南晉寧東),平定了周圍部族。
整個南征除了李恢深陷包圍,誘騙後才得以戰勝以外,其他戰事均很順利,在南中地區平定以後,諸葛亮分南中地區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為六郡,即益州、永昌、牂柯、越巂、雲南、興古,並以當地人或將領統領,且不留一兵一卒,並派遣士卒幫助少數民族部落發展農業、水利設施,傳授製鹽、冶煉、種茶的技術,從此,南中地區趨於穩定,成為蜀漢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綜上所述可知,諸葛亮南征最遠是打到了雲南曲靖和滇池附近。
註解:
“七擒孟獲”在《漢晉春秋》與《華陽國志》中均有出現,但作為三國時期正史的《三國志》並未記載,而裴松之註解裡提到了此事,司馬光也將此事記載在《資治通鑑》裡,所以關於這個事件,在歷史上還是存在爭議的。而南征之戰並非大戰,諸如魏延、趙雲、吳懿、馬謖等人並未隨徵。
棍哥觀史
曾經整理過諸葛亮的足跡,大略的地理位置如下圖所示,案《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諸葛亮南征最遠應到了滇池,也就是今雲南晉寧一帶。
漢晉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曏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
另外,孟獲不是蠻夷,諸葛亮一開始南征的目標是雍閩,而孟獲是被雍閩派去煽動叛亂的,原因是孟獲“為夷漢所服”,他在漢人、夷民中都有足夠的名望。南中又不是化外之地,孟氏是南中數得上號的大姓。
從平叛後孟琰為輔漢將軍,孟獲為御史中丞也可側證,御史中丞在東漢還是“三獨坐”之一,有監察百官的職能。
“朱提孟琰及獲為官屬,習官至領軍,琰,輔漢將軍,獲,御史中丞”
“夏,牂舸太守朱褒據郡反。先是,益州大姓雍閩反,殺太守止昂,又執太守張裔與吳。吳以闓為永昌太守,闓使孟獲誘扇諸夷,牂牁太守,越嶲太守、夷王高定皆叛應閩。”——《華陽國志》
“亮收其俊傑建寧爨習、朱提孟琰及獲為官屬,習官至領軍,琰輔漢將軍,獲御史中丞”——《華陽國志》
秉筆春秋呂書生
公元223年四月,漢昭烈帝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由於先前夷陵一戰使得蜀國元氣大傷,加之新君劉禪初登大位,蜀國政局不穩,故蜀漢南中豪族雍闓在孫吳的支持下煽動南中部族發動叛亂。公元223年六月,雍闓斬殺蜀漢建寧太守正昂,後又生擒益州太守張裔獻與東吳,隨後越巂郡太守高定,牂柯郡太守朱褒以及蠻王孟獲相繼參與叛亂,據《三國志》記載: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闓跋扈於建寧,朱褒反叛於牂柯。”
面對南中叛亂,蜀國一時無力招架,最初多采取懷柔政策,直到三年後,蜀國國力得到恢復,才開始正式解決這一難題。公元225年三月,漢丞相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平亂,話說當年諸葛亮南征時,最遠到底打到了何處呢?
史料尋蹤
據史料記載,當年諸葛亮南征時,與蜀將馬忠,李恢各領一軍,兵分三路向叛軍進發。時馬忠領東路軍從僰道向東南的牂柯郡進兵,李恢領中路軍從平夷南下益州郡直取孟獲的後方,而諸葛亮領西路主力軍從僰道折向西面,進軍安上(現四川屏山)一帶。時叛將高定所部集結於定筰、卑水(今四川美姑)一線,諸葛亮欲將雍闓,孟獲所部叛軍都吸引到卑水並在此與叛軍進行決戰,只可惜這個計劃因叛軍內部生變而被打亂,時雍闓孟獲自益州郡北上支援高定,然途中雍闓卻被高定部將所殺,雍闓死後,孟獲率部折返回了益州郡,而諸葛亮見不能將叛軍聚而殲之便果斷向高定部發起進攻,後高定敗撤到邛都(今四川西昌),力戰數十日後終被諸葛亮大敗。高定戰死後,諸葛亮再率大軍渡過瀘水進入益州郡地界,這便是《出師表》中所說的: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其實在諸葛亮來到益州郡前不久,李恢所率的中路軍便已攻破了孟獲的根據地,不過未能擒獲孟獲,所以李恢選擇了率部向南掃蕩叛亂,用時也將孟獲的後路給切斷。時孟獲向東北方向逃離,後被諸葛亮在味縣(今雲南曲靖)以北的地區追上,一番激戰後,孟獲被諸葛亮生擒。擒獲孟獲後,諸葛亮率大軍南下與李恢會師,隨後蜀軍向西進兵滇池(今雲南晉寧東),分兵平定了四周部族後,這場持續三年多的南中叛亂宣告徹底平息。故諸葛亮南征最遠很可能是到達了現今雲南晉寧一帶。
緬甸,越南說
現今緬甸佤邦以及越南北部都流傳有諸葛亮的故事,且諸葛亮在當地頗受敬重。相傳當年諸葛亮南征時涉足過這些地方,不過個人認為這個的可能性還是不大。諸葛亮五月渡瀘,於秋末徹底擊敗叛軍,在南中制定一系列安撫政策後折返回成都,據《三國志》記載:
“建興三年十二月,亮還成都”
從徹底平亂到折返回成都,期間最多不超過三個月,且諸葛亮戰後還有不少事後工作需要處理,故再往西進入緬甸,往南進入現今越南北部的則難以在同年底返回成都,故可能性不大。不過緬甸,越南流傳有諸葛亮的故事倒不奇怪,緬甸,越南與我國雲南接壤,這一帶從古至今都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諸葛亮南征平叛後與南中部族建立了友好關係,故諸葛亮英明在南中部族中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了下來。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三國志》記載蜀漢章武元年七月,劉備稱帝是三個月前,這短短的三個月,劉備先後因為東吳連損關羽、張飛二虎將,劉備遂揮大軍進攻東吳孫權,一路勢如破竹,直到於夷陵一帶遭遇慘敗,劉備僅以身免,繼不久前關羽失荊州之後蜀漢的又一次元氣大傷。
劉備退居白帝城,消息傳回蜀地,一時間人心思動,尤其因為之前劉備為了打贏滅吳之戰,大量徵發“五溪蠻”,五溪蠻首領沙摩柯亦在戰場喪命,這支曾在劉備作為漢帝的時期穩定了南蠻的部族實力大幅度削弱,無法繼續穩定和壓制南蠻了,在劉備綿延病榻,崩於白帝城後,後主繼位,是為建興元年。
建興元年牂牁郡太守朱褒、益州郡的豪族大姓雍闓、越巂郡叟族豪酋高定紛紛急不可待的舉兵叛亂。叛軍氣勢洶洶,所當者破,形勢幾乎一發不可收拾。
但蜀漢政權迫於當時外部曹魏、孫吳威脅以及內部青壯為之一空,只得扼守要道,不敢與之交鋒,叛軍一時間囂張跋扈至極。
關鍵時刻,諸葛亮一邊大力恢復國內經濟實力,一方面為避免腹背受敵迅速派遣使者,恢復與東吳之前的聯盟,與此同時恰逢來自曹魏的魏王曹丕率領大軍進攻東吳,魏吳鏖戰,無暇西顧,諸葛亮當機立斷,建興三年三月,果斷上表後主劉禪,親率大軍南征。後主同意,諸葛亮遂率大軍兵分三路南征平叛。
建興三年七月,騰出手來的蜀漢軍隊經過艱難行軍,忍受毒瘴,諸葛亮由越巂(西昌)進入南中,派大將馬忠率領東路軍攻擊牂牁,一舉殲滅了朱褒的叛亂勢力;派大將李恢率中路軍出平夷(今貴州畢節)直撲益州(雲南晉寧)。
建興三年九月首先由李恢所率的中路軍率先攻破了孟獲的根據地,之後率部向南掃蕩叛亂,切斷孟獲的後路。隨後,諸葛亮親率蜀軍主力也進入益州。這時叛亂主謀雍闓已被叟族叛酋高定的部將擊殺,叛軍推蠻王孟獲代雍闓為統帥,他收集雍闓的殘部與蜀軍對抗。
蜀漢憑藉強大的軍力,多次擊敗叛軍,之後諸葛亮採用馬謖提出的攻心戰略,剿撫並用,以撫為主,並且七擒七縱一路朝著東北方向瘋狂逃竄孟獲與其殘部,使孟獲心服口服,保證今後永不反蜀。
擒獲孟獲後,諸葛亮率大軍南下與李恢會師,隨後蜀軍向西進兵滇池,授官孟獲等部眾,分兵平定了四周部族後,這場持續三年多的南中叛亂宣告徹底平息。故諸葛亮南征最遠很可能是到達了今天雲南省的晉寧、玉溪一帶。
夏目歷史君
諸葛亮南征,主要就是為了平定南中蠻族的叛亂,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七擒孟獲”,然而還有個有爭議的就是諸葛亮南征究竟打到了哪裡?
《武侯春秋》解說,諸葛亮南征最遠的地方是哪裡?其實要看根據什麼說法,比如“滇東說”,諸葛亮南征最遠的地方就是現在的昆明;“滇西說”則不同,說是抵達了大理;按照當今的一些遺址來看,諸葛亮最遠只能抵達雲南的怒江地段,這一地帶流傳著諸葛亮很多傳奇的故事。
今天羽評郡主大膽推測下,也是現在人們爭議最大的,就是緬甸,據說諸葛亮打到了緬甸曼德勒一帶,那麼這一說法主要來源於哪裡?
《出師表》:“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對的,就是這句話,這八個字裡面的“不毛”,很多歷史學者解說,不毛之地本就是指荒蕪之地,“不毛”即“不苗”,也就是不生長草木糧食的地方,或者說是還沒有人居住、未得到開闢的地方,但是如果諸葛亮最遠抵達西南,那就不可能是不毛之地,因為當時西南地區早已經是花草樹木繁多,鬱鬱蔥蔥。
說到這裡,又會延伸出一個新的問題,既然是不毛之地,人都沒有,諸葛亮去平定什麼?到這樣的地方有意義嗎?
所以這個“不毛”就並非我們所認為的詞語的意思,這個“不毛”很顯然是指一個地名,有人推測是緬甸東北部地區,因為這個地區曾經是三國時期的永昌郡所管轄的區域。
東漢時期的永昌郡就包括瞭如今的雲南西部和緬甸的東部,更是當時西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雍闓、孟獲叛亂的中心,這樣一個地方,諸葛亮怎麼可能輕易放過,當時印度還曾緬甸為“緬瑪”,緬甸的發音是Burma,和“不毛”的發音相近,再加上緬甸曼德勒地區有流傳著諸葛亮的傳說,因此這一說法更讓大家信服。
【古代永昌郡行政區:相當於現代雲南省西部、緬甸克欽邦東部、撣邦東部的土地】
所以得出,當時諸葛亮南征最遠應該是打到了永昌郡地區,準確來說包括瞭如今的緬甸東北部地區,所以才會有“深入不毛”一說,據說現如今緬甸氣候炎熱時,當地的一些小孩都喜歡穿著一種紗籠式的下裝,男裝叫籠基,女裝叫特敏,而這種服飾就是諸葛亮南征時所發明的,不過都是傳說,但也證明一件事,無風不起浪。
羽評郡主
蜀漢經失荊州夷陵之敗,元氣大傷,剩一口氣的劉備西歸耗在永安不願回成都伺機再動,曹丕三路大軍伐吳,孫權向劉備求和聯盟,答應孫權的盟約後,油盡燈枯的劉備永安託孤給諸葛亮便撒手西去,面對搖搖欲墜的爛攤子,223年,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諸葛亮撐起蜀漢天地,東和孫權,內修文事武備,其時,曹魏見蜀漢衰弱,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紛紛寫信給諸葛亮,要他認清形勢向魏國稱藩,諸葛亮以項羽、王莽之事比喻,把他們痛斥一番。
在劉備病危時,益州已經出現叛亂,漢嘉太守黃元舉兵先反,燒掠臨邛城,被陳曶平定。三國的益州主要包括蜀郡、犍為、朱提、越雋、牂柯、建寧、永昌、漢中、廣漢、梓潼、巴郡、巴西、巴東等十三郡。(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益州從劉焉劉璋父子入蜀,到劉備時期,都有一股強大的本地派在影響政權,二劉採用的都是大同小異的壓制政策,劉璋父子較粗疏,劉備時以諸葛亮制定蜀科,嚴刑峻法繩治豪族,又輕徭薄賦,愛民如子,世家豪族得到較好地疏導制衡,至劉備死,南中方面蠢蠢欲動,已有造反的跡象,諸葛亮鑑於新主初上位,大力整修內政,勸課農桑,暫時對南中事放置不管。
劉禪繼位第三年,準備完畢的諸葛亮率軍征伐南中,南中約為現在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下有牂柯、越嶲、朱提、建寧、永昌、雲南、興古等七郡,其中一部份是原蜀漢轄下,一些地方並無歸屬,諸葛亮南征,用了馬謖的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原則,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經過七擒七縱孟獲,收穫了南人的心“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自此南中大安,為蜀漢貢獻了大量的兵力賦稅。(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南中地區從漢武時,便用設置郡縣的方式,逐步的將這些地方納入王朝管控,但效果不佳。到劉璋父子對南中所能掌控的區域也僅僅侷限在犍為屬國和益州郡,諸葛亮這次南征,到達的最南處應該是雲南滇池。“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平定南中後,蜀漢徵發南中出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供給軍國之用;還挑選了勁卒萬人編入蜀軍,號為“飛軍”。經過先後開拓,蜀漢疆域北至武都、漢中,西達緬甸。約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南方鵬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從孔明先生自己寫的《出師表》可以看出,他率軍南征,在當年五月份渡過瀘水,這都好理解,可是比較難理解的是“不毛”二字,我們祖國西南在一千七百多年前,那時的雲貴一帶,鬱鬱蔥蔥,森林遍佈,這在《三國志》、《華陽國志》、《漢晉春秋》都有記載,那怎麼會是“不毛”呢,當然,也有學者作出過解釋,認為是“不長莊稼”的意思,還有學者認為“不毛”是音譯,它本是一個地名,在今天緬甸一帶。
愛上網的喵喵
劉備駕崩後,劉禪年幼登基,諸葛亮奉詔輔政。東吳趁蜀漢政權交接、元氣大傷之際,便唆使南中地區豪強和少數民族首領在223年6月掀起叛亂。
南中叛軍構成如下:
1、益州郡:雍闓,當地漢族豪強;孟獲,少數民族首領;
2、越巂郡:高定(《華陽國志》為高定元),當地少數民族首領;
3、牂牁郡:朱褒,牂牁郡郡丞;
4、永昌郡:雍闓派出的叛軍。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永昌郡由於劉備稱帝的時候就沒有太守,所以東吳就任命雍闓為永昌太守。但雍闓多次用兵永昌,均被守將呂凱和王伉所敗。
由於蜀漢還沒做好應對準備,先對叛將進行安撫工作。李嚴曾6次寫信給雍闓曉諭利害,但收效甚微。諸葛亮則殺掉了朱褒所痛恨的常房,同樣沒有效果。兩年之後,做好戰備的諸葛亮率軍南征。
蜀漢平叛軍隊構成如下:
1、西路軍:丞相諸葛亮所部,為蜀漢軍隊主力,目標是越嶲郡。
2、中路軍:庲降都督李恢所部,目標是益州郡。
3、東路軍:門下督馬忠所部,目標是牂牁郡。
4、西南路軍:死守永昌的呂凱和王伉。
諸葛亮平叛過程
西路軍和東路軍同時由成都出發,在僰道(四川宜賓)分兵,諸葛亮西進越嶲郡(四川西昌),馬忠東進牂牁郡(貴州黃平)。中路的李恢則從駐地平夷縣(貴州畢節)出兵,直擊孟獲的後方。
雍闓和孟獲從益州北上越嶲增援高定,諸葛亮本想在這裡圍殲叛軍主力,卻不想叛軍發生內訌,高定殺死了雍闓,孟獲南撤。諸葛亮擊殺高定,收復越嶲郡。
東路的馬忠進兵順利,很快就斬殺了朱褒,收復了牂牁郡,之後馬忠所部就停留在牂牁郡撫卹安民,沒有參加後續的戰鬥。
中路的李恢孤軍深入至滇池(雲南昆明晉寧區),被兩倍兵力的孟獲所部包圍。李恢放出糧草不濟的消息,使得敵軍懈怠,李恢趁勢反擊大敗叛軍,一直追到盤江以南,抄了孟獲的後路。
與此同時,諸葛亮渡過瀘水多次擊敗孟獲,最終在味縣(雲南曲靖)生擒孟獲。諸葛亮南征勝利結束。
那麼諸葛亮南征最遠打到哪裡呢?
最遠的當屬中路軍的李恢,史載其進攻滇池,並“南至盤江”,按地圖看的話應該打到了今雲南玉溪一帶。正是由於李恢的孤軍深入,斷了孟獲的後路,最終奠定了勝局。
而戰後,李恢因“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受封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最遠打到了現在的緬甸地區。
這個說法源自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的“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有人認為,不毛指的就是現在的緬甸地區,因為緬甸的英文舊稱為“Burma ”,讀音和不毛非常相近。
而三國時的永昌郡也包括了現今緬甸的克欽邦和撣邦的東部地區。但諸葛亮並未用兵永昌,所以緬甸之說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