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餘球友對乒乓球借力的概念非常模糊,總喜歡盲目發力,結果穩定性差不說還打得像賣苦力似的。乒乓球中的每一次擊球,都是借力與發力融為一體的結果,區別無非是借力多一點,還是發力多一點。
之所以能夠借力,多數是因為對方來球本身有相當的前進力,撞拍後有自然反彈的趨勢,因此,如果對方來球之力是七分,我方合理借力後,自身只需發四、五成力,回球同樣能有七分的效果,典型的運用如反帶、快撕、反拉、打回頭等等。也有例外,如高拋發球,不是借對方來球之力,而是借球下落過程中重力加速度之力,以提高發球質量。借力中發力的妙處,在於能夠減少自身力量的無謂消耗,減小動作幅度,加快擊球速度,從而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借力中發力也可稱為合力,合力的關鍵在於找到恰當的合力點(擊球時間)。從理論上來說,擊球點越靠前,來球的前進力越強,也越容易借力。但是,如果在來球反彈的上升前期去擊球,這時候,來球比球網還要低,難度很大,容易下網。
反之,如果合力過晚,在下降期擊球,來球的前進力已減弱,而向下的反彈力增強,這時力也難以合上,容易出界。因此,在來球的最高點,或者最高點之前(上升後期),是最理想的合力點。發球也是類似的道理,觸球點太高,感覺合不上力;觸球點太低,自己發力一多就易出界。
除找準合力點外,動作幅度的控制也是必須注意的。要想借好來球之力,觸球點不宜離身體過遠,尤其當對方來球力量很大時,必須藉助身體重心保證借力的穩定性,而一旦手離身體太遠,控制感就會明顯削弱。但動作幅度絕不是越小越好,因為合力是借力中發力,而不是隻借力不發力(除非減力防守),否則擊球質量會明顯下降。
有的人練球時,只顧追求板數,趴在臺前、縮手縮腳地來回借力,為了來回而來回,卻忽略了最根本的練習目的——擊球質量,這種來回打得再多,也是沒有生命力的來回,經不起實戰的檢驗。只有把握好借力與發力的比例尺度,做到力量因球制宜,能夠自由駕馭,才是合理的合力,合理之後,來回自然增多,相持能力自然加強。
閱讀更多 乒乓生活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