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淳对崇祯皇帝说,若有魏忠贤在,事情必不会如此发展?

魏忠贤为了利益,手段极其狠辣,为何明熹宗却说此人不可杀

作为明朝最后一任皇帝,随着李自成攻入北京,他选择在煤山自尽殉国。崇祯在绝望自尽的前五天,宦官曹化淳对他说了一句话:“此时若有魏忠贤在,事情必不会如此恶劣。”这时崇祯皇帝才领悟到,为何皇兄当年去世前会特意叮嘱自己要谨慎对待魏忠贤。就在李自成已经率兵逼迫京师时,崇祯没有考虑该如何调兵应对,而是开始后悔一件于当下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或许他自己也没明白,为何在绝望中会突然改变对魏忠贤的态度,甚至心中重新开始审度魏忠贤于明朝的价值。经过一番思虑后,崇祯突然命人给魏忠贤收敛骸骨并立下墓碑。

曹化淳对崇祯皇帝说,若有魏忠贤在,事情必不会如此发展?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深受宦官的困扰,尤其是魏忠贤留给后世的印象非常不好。崇祯皇帝上位后,针对魏忠贤进行了一系列打压,不仅将其流放至凤阳,在他死后还悬首示众。而崇祯的态度也给百姓带来了希望,黑暗的朝堂出现了一丝生机,更让崇祯收获了不少人心。可就在此事发生的十七年后,却意外地让人秘密将其埋葬,而地址还是魏忠贤早年就非常向往的香山。

曹化淳对崇祯皇帝说,若有魏忠贤在,事情必不会如此发展?

当年明熹宗临死特意嘱托崇祯,他认为魏忠贤于明朝还是有用的。或许是人之将死,朱由校对魏忠贤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虽然里面或多或少掺杂有个人情感,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朱由校也意识到,魏忠贤处理事情果断决绝,尤其是在顾全大局时不会带有私人感情,能做到知人善用。此外,魏忠贤在维护民族立场上,更是表现了远见卓识。其实在封建社会,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难免会发生党派争斗,中间时有龌龊手段出现,但这并非魏忠贤一人如此。明朝末期国家经常受到后金的侵扰,袁崇焕作为边境领将,常常因为畏缩错过战机。魏忠贤得知此事后,坚决启用屡次战败的熊廷弼,而袁崇焕也因此遭到罢免,不仅如此,很多和魏忠贤有私怨的官员也得到提拔。

曹化淳对崇祯皇帝说,若有魏忠贤在,事情必不会如此发展?

通过这些事可以看出,魏忠贤虽然在维护自己利益时手段狠辣,但在大事面前还是有原则的,明朝在魏忠贤主政时期,国内的局势非常稳定,辽东地区也几乎没有损失,至少这份能力和功绩是无法将其抹去的。崇祯皇帝上位后,这种安定的局势开始转变,不仅难民纷纷起义,关外的清军也经常骚扰中原,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明朝需要的正是像魏忠贤这样处事沉着又富有军事经验的人来主持大局。虽然明朝早就积弊已久,国势衰颓也无法避免,但至少可以维持短时间的平和。

曹化淳对崇祯皇帝说,若有魏忠贤在,事情必不会如此发展?

然而年轻的崇祯并没有意识到,他为了平息内患和民愤,更为了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便借着朝中大臣对魏忠贤的怨言,顺势铲除了他的党派。顺利铲除宦官,一直是崇祯在位期间最得意的事。可就是因为魏忠贤的影响力太大,导致崇祯过分在意自己的才能,甚至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把握管理好明朝,从那时开始他变得非常自负,甚至不愿听取他人的建议。随着魏忠贤的倒台,提倡儒学的东林党上位,可此时国难当前,那些只会嘴上功夫又治国无术的文人又能做什么呢?不仅没有挽回颓势,反而暴露了他们庸俗无能的一面。

曹化淳对崇祯皇帝说,若有魏忠贤在,事情必不会如此发展?

纵有志向的皇帝凡事亲自处理,但没有人在身旁辅佐也效果甚微,再加上崇祯性格比较严苛多疑,很多大臣都因此惨遭问罪,这和手段狠辣的魏忠贤又有何不同呢?崇祯因为信不过朝中官员,频繁调派官吏,在上任的十七年间换了十七个刑部尚书以及五十个大学士。这种非常严峻的高压状态,导致朝中无人敢提出谏言,很多有志向的人也不敢请命。崇祯见此只好亲自培植势力,由此大批腐朽宦官被重新启用,最终造成了宦官扰政的局面。

曹化淳对崇祯皇帝说,若有魏忠贤在,事情必不会如此发展?

随着明朝局势越来越严峻,崇祯再也没有办法解决,公元1644年,就在崇祯去世的前五天,宦官曹化淳、皇兄朱由校对自己的嘱托在脑海里来回出现,此时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明朝正是危难时期,就连魏忠贤都可以抛下私心举荐能人,崇祯却没有明白这个道理,等到他醒悟之时,明朝也早就无法再挽回了。因此在自己彻底崩溃之前,崇祯命人给魏忠贤收遗骸,这不仅是对魏忠贤的肯定,更是对自己执政的否定,大家认为呢?

曹化淳对崇祯皇帝说,若有魏忠贤在,事情必不会如此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