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舉考試趣聞

清朝科舉考試趣聞

清朝科舉考試趣聞

清朝的科舉考試,尤其是在道光、咸豐以前,考場紀律還是抓得很嚴的,尤其嚴禁夾帶書本材料,無論大小考試,都是如此,“不許夾帶片紙隻字,大小一切考試皆然”,有時候甚至讓皇室中的皇子來監考,也就是貝勒爺。當時搜查夾帶的時候,還會讓考生脫掉衣服和鞋子接受檢查。

也有一些膽大的考生以此來開玩笑,例如在康熙五十九年,也即公元1720年。有個叫朱稻孫的考生,特意挺著個大肚子前來考試,然後指著自己的肚子說:我這裡面有夾帶,你們搜不搜?“此中大有夾帶,蓋搜諸?”其實就是炫耀自己有學問。這個朱稻孫個頭魁梧,聲音洪亮,大家都看著他,連皇子們也笑起來。

清朝科舉考試趣聞

到了同治年間之後,考試紀律沒以前那麼嚴格了,搜身也沒那麼仔細,這樣一來,給了舞弊者很多機會,“於是詐偽百出”。有些考生,將石印的微型書本帶入考場,估計當時的印刷業也專門為此印刷此類書籍,供作弊之用。或者在紙條上寫蒼蠅般大小的字,私藏在餅子和衣帶中,或者藏在所攜帶的籃子底層,還有的還精心設計:做一個雙層帽,或雙層鞋,紙條放在其中一層當中。還有一些乾脆就買通考場的護衛,讓自己免於搜查。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在福建的考場,儘管考生不能夾帶材料進考場,但是考場附近有座小山丘,地勢相對比較高,於是有人就站在山丘上,打開材料,讓考場裡的考生看。

據記錄,在1882年,到北京的考生就多達一萬六千多人,熙熙攘攘,十分擁擠,想要細細搜身,已經是不可能了,考場工作人員只是扯著嗓子喊一聲通過就行,“但聞番役高唱搜過而已”。這已經是很馬虎了,後來乾脆連喊一聲的儀式都沒有了,搜查夾帶的程序基本上就是廢掉了。

清朝科舉考試趣聞

考試紀律越來越差,同時,考官的主觀性也很大,往往會根據自己的主管情緒來決定考生成績,或者乾脆不改卷。例如光緒的時候,一位名叫裕德的尚書在改卷的時候,看見考生的試卷當中有觸及到他家中忌諱的地方,估計是寫了他哪位先輩的名字,古人很重忌諱的,自己父母祖輩的名字不能直接稱呼或者書寫,例如司馬炎是司馬昭的兒子,那司馬炎就不能直接講或者寫“昭”字。皇帝的名諱,天下人都知道,都不敢說和寫,例如康熙名叫愛新覺羅玄燁,這個玄和燁就不能直接寫,例如李元霸到了清朝就改成了李玄霸,但這位考生哪裡知道尚書大人的家諱,直接寫在考卷上。裕德一看這個名諱,馬上站起來整理衣冠,而且還行禮,至於那位考生的試卷,就擱置在一遍,不去審閱,結果估計沒有成績了。得知此事後,很多考生紛紛打聽裕德家裡各位祖先的名諱,然後小心翼翼地避開。也真是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