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銀幣都是以兩、錢、分、釐、毫來標註,為什麼宣統銀元的面值是一元呢?

陸棄


這涉及到一次幣制改革。在清朝宣統二年之前,清朝的銀幣確實是兩、錢、分、釐、毫來標註的。說起來這銀幣也是舶來品,起源於歐洲,大約於明朝萬曆年間傳入中國。也就是說,在明朝萬曆年之前,中國是沒有銀幣流通的。清朝使用銀幣,是在乾隆58年,中國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乾隆寶藏”銀幣。但中國的銀幣計量一直比較混亂,一直存在著貨幣單位的“兩元之爭”,且沒有結果。到了宣統二年,清政府頒佈《幣制則例》,鑄幣權由地方分散統一於中央,至此國幣以圓(元)為單位,除了國幣以外,還有輔幣,輔幣有銀、鎳、銅幣,銀輔幣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統一定名為“大清銀幣”。所以我們現在市面上看到的大清銀幣,有許多是宣統三年正式出品的大清銀幣。但因為這個時侯大清的運數已到,很快進入了民國,大清銀幣未來得及全國發行,就壽終正寢了。只有少量用作軍餉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