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爭霸與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17世紀末,當乘著大航海時代第一波東風率先崛起的老霸主——西班牙帝國逐漸走向沒落時,兩個新興強國——英國和法國也開始加入稱霸歐洲的權力遊戲,百年戰爭的大幕徐徐拉開。

英法爭霸與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據統計,從1688-1815年,英法兩國直接或間接捲入了多次戰爭,主要有:九年戰爭(1688-1697)、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七年戰爭(1756-1763)、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1792-1815)。戰爭時斷時續,長達一百多年。究其結果,前三次戰爭,英法基本上是小打小鬧,雙方都沒有動根本,傷元氣;但接下來的七年戰爭卻以英國大勝收場,這讓傲嬌的高盧雄雞很是不爽。在其後的美國獨立戰爭中,法國人一雪前恥,狠狠地在英國人背後插了一刀,為美國獨立建立了汗馬功勞,完全稱得上是北美殖民地獨立的神助攻。但遺憾的是法國人並沒有高興太久,因為英國人最終還是贏得了這一系列大戰的總決賽——拿破崙戰爭的勝利,法國失去近代以來第一次稱霸歐陸的歷史機遇,被英國死死壓制在歐洲大陸,而英國也順勢登上了權力頂峰,在19世紀下半葉崛起為世界老大——日不落帝國。

那麼,英法長期撕逼大戰的原因是什麼,偏居一隅的小小島國英國為何能笑到最後,打敗高盧雞成為歐洲霸主乃至世界老大,以及英法戰爭在英國強勢崛起和稱霸全球道路上到底產生了什麼影響(如何墊背)呢?

英法爭霸與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一、英法交惡的原因

歷史上,英法兵戎相見的原因錯綜複雜,歷次戰爭的具體原因也不盡相同,雖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但這裡僅從英國一方略陳管見。其他原因姑且不論,僅就精神鴉片——宗教信仰來說,英法兩國的口味就大不相同。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時,這個國家早已是新教國家。被懷疑為是天主教徒的國王詹姆斯二世,被其外甥兼女婿威廉和女兒瑪麗夫婦趕出英國,落了個被迫流亡的下場。而在海峽另一頭,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則是天主教的強大堡壘,新教徒屬於絕對少數派。16世紀以來新教與天主教兩大勢力激烈角逐,你死我活的鬥爭背景下,英法兩國在意識形態上形成了難以逾越和包容的鴻溝。

如果說,國之交在於民相親,那麼更要命的是,此時英法兩國人民不但一點也不相親相愛,而是缺乏基本的好感和互信,英國人中甚至還普遍存在對法國和法國人的妖魔化認知,這在英國精英階層有著近乎根深蒂固的認識。如,18世紀初,當時的英國作家兼議員約瑟夫·艾迪生就曾寫道:“法國人必然是不列顛國家最乖戾和最危險的敵人,他們的政府形式、他們的宗教、他們對英國力量的嫉妒、他們對商業的開展、他們對普世君主制的追求,將使他們對我們永遠懷有敵意和厭惡,並使他們不會放過任何機會去顛覆我們的制度、破壞我們的宗教、毀滅我們的貿易和損害我們在歐洲國家中樹立的形象”。這種言必稱“必然”的論斷口吻,可以說對法國的成見是相當大了。

英法爭霸與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此外,英國新教徒對法國天主教有兩大論斷,第一,天主教會曲解或褻瀆上帝和《聖經》,大搞權威和偶像崇拜,他們害怕並竭力防止信徒擁有獨立思考能力,靠陰謀和暴力維持統治,因此天主教從骨子裡就有助長法王“絕對主義”專制王權的“邪惡基因”,天主教統治等同於專制。第二,法國為鞏固天主教和專制統治,“普世君主制”會成為其政治追求,那麼對外擴張將不可避免,法國將對英國充滿敵意和威脅。

除了意識形態原因,法國在接下來的歷史時期發生的一系列“出格”事件也讓島國人民的小心臟受不了,玻璃心碎了一地。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波旁王朝被推翻,國王被送上斷頭臺。本來殺國王這種事,英法是彼此彼此,英國還比法國殺得早呢,英國人是沒什麼底氣指責法國人的。但要命的不是國王的死活本身,而是這件事背後的一套“離經叛道”的東西,即大革命宣揚的激進的自由、平等和博愛,打倒貴族和傳統精英,傳播無神論(天主教和新教在這一點上是難兄難弟),蔑視國際法和條約,尤其是雅各賓派政府竟然激進到鼓動他國民眾造反,顛覆國家政權。英國政治精英將其斥為“暴民政治”。這也更加坐實了此前英國人對法國佬的論斷和對法國企圖擴張坐大的擔憂。

此外,從地緣政治和現實國力來講,英國也有足夠的理由對法國心存戒心和防範心理。

首先,英法兩國在地理上離得太近,英吉利海峽不足夠寬闊,容不下兩個強國互利共贏。且法國是當時歐洲大陸的頭號強國,人口和陸軍規模都遠勝英國。本來法國在王權強大的時代就傲嬌得不行,到了拿破崙帝國時期更是看誰不順眼就直接做掉,再派一個親王去當國王,這讓英國如何放心呢?

其次,長期以來,英國對歐洲大陸都奉行“均勢政策”,即英國不謀求在歐洲大陸擴張領土,但要保持歐洲大陸各國均勢,不允許任何一個國家冒尖獨霸。巧的是法國一直都在有意無意的扮演這個出頭鳥和挑戰者的角色,屢屢逆龍鱗,戳痛處,這讓英國本土安全和海外利益面臨強大威脅。

英法爭霸與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最後,英法之間一直存在經濟和殖民競爭,在北美、加勒比和印度,雙方都互為最大的殖民和商業競爭對手。今天北美大陸許多地名都帶有英法兩國的文化烙印,就是這種競爭歷史的無聲寫照。

二、英國勝出的原因

英國能在長期角逐爭霸中最終戰勝法國,進而發展壯大成首屈一指的全球霸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裡僅舉幾點主要原因。

第一,如果說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那麼英吉利海峽就是不列顛民族的保護神。在能突破地理屏障限制的導彈武器出現之前,英國人就是憑著這一灣淺淺的海峽,讓拿破崙和希特勒們望洋興嘆。我在這頭,你在那頭,海峽不寬,但你就是過不來。

第二,均勢政策是法國的“緊箍咒”。該政策可謂是一杆招安大旗,某種程度上是為法國量身定做的,也正是法國的存在才讓該政策永遠都不愁找不到響應者。因為沒有幾個歐洲國家願意讓法國主宰歐陸,除非他們願意回到法國以一國打遍歐洲無敵手的時代。

第三,“英國戰爭方式”(English way of war)是以最小代價達到最大限度遏制和打擊法國的一大戰略。其主要內容是,第一,儘量避免在歐洲大陸投入大規模陸軍(即使是在打敗拿破崙的滑鐵盧決戰中,在參戰的11萬多各國反法盟軍中,英軍也只有3萬多人,其中還包括5000名德意志僱傭軍),而主要讓歐洲大陸上的盟國承擔地面作戰任務,作為補償,英國向其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第二,英國皇家海軍對法國實施海上封鎖,打擊其海外貿易和奪取其殖民地,釜底抽薪。該戰略不僅節省了大量陸軍軍費,減少了英軍傷亡,而且保證了國內勞動力的充足,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海軍優勢,在商業和殖民上削弱法國。

第四,英國海軍居功至偉。1805年特拉法爾加大海戰,英國海軍重創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全殲法國海軍主力,英國從此確立全球海上霸權。

第五,公共信貸(國債制度)大大提高了英國財政融資能力,英國政府獲得了最大的財政動員能力,可以源源不斷地從民間汲取財政支持,成為拖垮法國的利器。

第六,君主立憲制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越性。英國的政治制度能集合社會各界的力量,加強議員、輿論界和反對派對政府的監督,使官方政策更加理性持久,同時最大限度防止犧牲經濟為軍事埋單,維持英國對外政策基本穩定。

第七,如果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那麼敵人的失誤就是我們的幸事。勝利者獲勝不是因為自身從不犯錯,而往往是因為失敗者犯錯更多。其實,法國最大的問題與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一樣,都面臨兩線作戰的戰略窘境。德國是東西兩線作戰,還只是在歐洲大陸(與英法相比,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法國是歐陸和海外都要投入大量資源對付英國,海陸兩方面都要兼顧。顧此失彼的高盧雞最終耗光了老底,被英國打倒。

三、英法戰爭對英國崛起的影響

百年英法戰爭,兩個歐洲大國相愛相殺,苦苦纏鬥,但英國最終獲勝,對法戰爭於英國干係重大,影響深遠。

第一,鞏固了英國國家獨立和主權完整。“但凡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使你變得更強大”。

第二,間接促成了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合併。“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能在1800-1801年最終形成,還要感謝法國大革命的加持。

第三,長期對外戰爭促進了英國人的國家認同和民族向心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列顛民族被戰火淬鍊到一處,熔鑄在一起。

第四,促進了英國海軍崛起和英國海上霸權的形成。無敵是多麼寂寞,但不要忘了,“無敵”恰恰是因為敵人的襯托,“無敵”之前,必有強敵。

第五,倒逼英國經濟成長,促進工業革命的出現。隨著戰爭勝利,英國填補了法國留下的商業和殖民真空,公共信貸融資的成功催生了英國金融市場,為工業革命準備了資本積累。

第六,促進英國政治現代化。海峽對岸的大革命在不斷髮酵,議會里保守的紳士老爺怎能一點也不改革?

榮光啊榮光,無盡的榮光!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怎能沒有法國這一神助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