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共和國同齡丨70歲譚雅玲:曾是第一批"上山下鄉"的知青,在講臺上一"站"就是40年

70歲的譚雅玲是第一批“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對那一段知青歲月,依然記憶猶新。

她經歷過“下地幹農活掙工分”的日子,也因為文采出眾而被選為當時公社的小學老師,走上了從教之路。

與共和國同齡丨70歲譚雅玲:曾是第一批

譚雅玲(受訪者供圖)

她是第一批下鄉的知青

1949年,譚雅玲出生在長沙。父親在當時長沙火車站工作,母親是一位家庭婦女。

解放初期,父親因為成分問題以及一次誤會事件而被判刑,幾年後出獄,在長沙一家工廠進行勞動改造。

這樣的家庭背景和父親的遭遇,讓譚雅玲一家在“文革”開始後,經歷了許多苦楚。此時,譚雅玲還在讀初中,受此影響,她不能和其他同學一樣可以寄宿,也失去了許多學習機會,但她志向高遠,總要求自己比別人做得多,做得好,她會在半學期時把整學期的課程自學完,在學習上,她一直出類拔萃。

正當她一心想要讀高中時,被告知因為成分的問題不能再深造。當年,剛好是1968年,毛澤東提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她告別了高中夢,成為第一批“上山下鄉”的青年。

她下鄉的地方,就在淥口區平山鄉泉塘村,當時稱之為平山公社泉塘大隊。她記得,當年第一批共有10多個人,都是十幾歲的小夥子和小姑娘,大夥兒坐著車搖搖晃晃穿梭在田間,經過一天的顛簸,到達了目的地。此後,她開始了4年的知青生活。

與共和國同齡丨70歲譚雅玲:曾是第一批

曾有過返城機會

在公社,譚雅玲開始整日忙於田間,生活的艱苦難以備述。

當年,她和妹妹一起,住在一個曬穀坪上一處簡陋的茅草屋裡,冬冷夏熱,外面一下雨,屋裡就漏,漏到地面漲水,把鞋子漂起來,還長出青苔。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下,她每天要早起趕工幹農活,晚上才能回屋子,再抽空看看書。農忙時,一個人就要收割幾畝地的稻田,用她的話形容,就是真正的過上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生活。

譚雅玲也想通過工廠招工再回到城裡。在下鄉後的第二年,同一批下鄉的知青,因為工廠招工陸陸續續回去了。她有過一次機會,當時,市裡一家工廠來到大隊招兩名工人,因為學歷不錯加上寫得一手好字和文章,她很快脫穎而出,卻在政審階段時,被另外一位要好的朋友給頂替下來。“大概跟我成分有關,又或許有別的原因,當時沒有人告訴我”。

這件事情後,讓譚雅玲的心裡平靜許多,她除開忙日常農活外,也花了更多精力用來看書和寫文章。

因文章出色被推薦當老師

在“招工插曲”後的幾個月,譚雅玲被茅草屋裡的蜈蚣咬傷了。她記得當時正和妹妹熟睡,屋子裡出現了蜈蚣,蜈蚣順著床沿爬到了譚雅玲的嘴邊,驚醒了熟睡中的她,她順手打死蜈蚣,手上也被咬了一個大包,變得又紅又腫。

雖然“蜈蚣事件”並沒有打消她幹農活的積極性,但大隊考慮到她的手傷,便要她幫公社出宣傳欄。

出宣傳欄,譚雅玲可謂得心應手,除了公社最基本的宣傳之外,為了豐富內容,她還將自己的文章謄抄上去,漸漸地,她的文章獲得了許多人的認可,這其中便包括了公社書記。

“書記很喜歡我的一篇文章,把我叫到辦公室,還跟我談到了公社學校師資缺乏的問題,問我願不願意做代課老師。”譚雅玲說,當時,她內心愉悅而又緊張,也隱隱地帶著期待。

公社學校的代課老師,成為譚雅玲從教生涯的起點。她記得,當年,全校也就幾十個學生,她和其餘幾名老師一起,要教全科,孩子們單純、可愛、好學,而她也喜歡上了教學。1972年,在公社的推薦下,她前往株洲師範學校深造,三年後分配到了白馬壠附近的一所中學。

從學校畢業後,譚雅玲一直教初中語文。從教40餘年,她是第一批獲得株洲市高級教師資格的老師之一,從教40餘年,桃李滿天下。她很驕傲,自己和祖國同歲,也很感謝那些年的知青歲月對自己的磨練。“沒有那幾年的經歷,也沒有我的現在,我很感謝那段時光。”

與共和國同齡丨70歲譚雅玲:曾是第一批

株洲晚報 記者/夏天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聞熱線:28681062

與共和國同齡丨70歲譚雅玲:曾是第一批

與共和國同齡丨70歲譚雅玲:曾是第一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