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宝钗做了那么多好事,为何还被讨厌说她虚伪?

君笺雅侃红楼


举一个实例说明好了,薛宝钗曾非常积极主动的干了一件事,本意是想博一个好彩头,也可以说是拍贾母的马屁,结果拍到马腿上了,很能代表宝钗做事的风格,也很能说明宝钗让人喜欢不起来的核心原因。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大观园起诗社,史湘云来的晚,可是兴致却比众人都高,人家都是作一首诗,她上来就说两首,这还没有完,一激动,就承诺自己要做东先邀一社,话是说痛快了,晚上,宝钗就邀请湘云到蘅芜苑去安歇,湘云就一门心思的考虑怎么做东拟题,宝钗一看,哎呀,真是个不懂稼穑的千金小姐,宝钗就说话了:你要做东,也要考虑周到,自己方便,也不能得罪人,这才好。你一个月就几串钱,自己都不够盘缠,你做这个东,是准备回家去要钱呢?还是和荣国府要呢?一句话就把湘云说住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你看,和宝钗一比,史湘云这个脑子明显简单多了吧。于是,宝钗就说我替你办吧,我们店里有个伙计,他家里养着很好的肥螃蟹,而且这府里从老太太起,一多半人都是喜欢吃螃蟹的,这个螃蟹做起来也简单,然后我们铺子里的再取上几坛好酒,准备几个果碟子,又省事又热闹。宝钗的这个筹划湘云一听,自己连宝姐姐的项背也望不上呀,心里着实感激佩服的很。自此,湘云就成了宝钗的小迷妹,对宝姐姐无限崇拜。

宝钗为什么要替湘云张罗这件事呢?千万别说宝钗是热心。因为有两点站不住脚。一是凤姐这个亲表姐后来评价宝钗是一个“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人;二是宝钗最大的特色是冷、是无情。那么宝钗用意何为呢?

一、将湘云彻底拉向自己的阵营。湘云每次来荣国府,一向在黛玉房里安歇,这一次是宝钗主动邀约湘云到蘅芜苑的,显然宝钗早就心里打好了腹稿,湘云能不能做得了、有没有能力做好这个东,宝钗是太了解湘云了。湘云是个说话不过脑子的直肠子,事实也证明,自从跟定了宝钗,湘云动不动就讽刺黛玉几句。

二、名义上是湘云做东,实际上,人人都知道湘云是做不来这个事的,既没这个实力,也不具备调动这样资源的能力。薛宝钗这个低调做的到家吧,薛宝钗自认为做得够高明。这个事,她糊弄王夫人、赵姨娘和府里的那些丫头婆子当然没问题。可是像贾母这样千年的狐狸和王熙凤这样的人精却不可能买她的账。

事实也是如此,宴席上,贾母就夸宝钗:“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到妥当。”一边叮嘱湘云:“别让你宝哥哥林姐姐多吃了。”一想不妥当,又嘱咐湘云宝钗:“你两个也别多吃,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湘云一向是贾母儿孙里喜欢的第一梯队,这两句嘱咐贾母的亲疏远近和心思一下就彰显出来了。

宝钗的螃蟹宴在贾母那里不但没有加分,反而是减分的,因为,宝钗毕竟是亲戚,她的手伸的太长了,就算湘云需要帮,有贾母这个亲姑奶奶,也还轮不上宝钗。因为宝钗的这次高调,很快也就是在第二天就被打脸了,因为第二天就是贾母两宴大观园,领着刘姥姥这个乡下婆子逛了大半个园子,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一整天,宝钗全程变成了毫无存在感的路人甲,全程没有一句发言,就连刘姥姥的笑话,众人都快笑傻了,作者唯独没有对宝钗有一个字的描写。

千万别说这是曹雪芹的忽略,更不必讲所谓的过度解读,因为,《红楼梦》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其中一条就是整部书,曹公不会有一句废话,不但不会,甚至,每个看似平淡小事、平常之语,往往涵盖了好几层的深意和伏笔。

啥叫聪明反被聪明误?啥叫抖机灵?宝钗的螃蟹宴算一个吧。无论是谁,看透了宝钗,对她也无法真心喜欢。


屏山品红楼


《红楼梦》一部小说,引发后人无数争论。其中主角各有各的阵营。

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

有人说林黛玉小性子,她是像小刺猬,谁伤害她,她就耍小性子,另外有点小毒舌,但是,她从来不去贪图什么,也没有去害谁,或者去折辱谁。这足以说明她品行高洁,写个海棠诗,都能说是“碾冰为土玉为盆”。

但是薛宝钗却不同,她行事思维缜密,万事都要利于自己。她做事,多是为了好名声。

在第三十二回里,金钏儿跳井死了,王夫人为了表现自己的仁爱,想送金钏儿两身新衣裳做装殓。但是只有林黛玉与薛宝钗有。

她都没真正地找林黛玉说过这事,就跟薛宝钗说林黛玉:“……你林妹妹素来是个有心的,况且她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她做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做装裹,岂不忌讳?”

薛宝钗就说,让王夫人不必叫裁缝做新的,她有新的,给送来,给王夫人省事。王夫人就问她,难道不忌讳吗?

薛宝钗回道,“姨妈放心,我素来不计较这些。”

看到这里,真是替林黛玉委屈。这两人都没问过林黛玉的意思,就说她心思多,还会忌讳这些。而薛宝钗的话,直接给林黛玉定性为“爱计较”,衬托着林黛玉更加的小气。这样还不虚伪吗?踩着别人,抬高自己。

还有一个最让人看清她本性的一件事,就是第二十七回滴翠亭事件。

姐妹相聚,却不见林黛玉,薛宝钗就去找她,却不料偷听丫鬟小红与坠儿讨论主子们的话。这本就不是坦荡的行为。好,人爱听八卦,这也罢了,她爱听,就听吧。只是等她不小心被人发现后,她却是退后一段距离,然后故意大声叫唤林黛玉的名字:“颦颦……”

大观园里,谁不知道林黛玉的“字”是贾宝玉起的“颦颦”?于是小丫鬟被误导了就是林黛玉做了小人,偷听了她们的话。

这可真是绝妙的计策,薛宝钗把自己的嫌疑摘出去了,还给丫鬟们提个醒,是林黛玉的“偷听”她们的话了。这就让那些丫鬟更加的不待见爱耍小性子的林黛玉。这就加重了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流言猛于虎。

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动物,哪个人薛宝钗不能推上来“顶罪”?偏偏要冤枉林黛玉?还不是挑软柿子捏。

任何一个有原则与善意的人,都不会平白无故地将无辜的人拖下水,更何况林黛玉本来就是孤女,处境艰难,然后她还上来捅个刀子。又或者说,她是吃醋的心理吧,给林黛玉使个绊子。

所以,从这个事例就能看出,薛宝钗的确有点虚伪。


宿礼


在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上,蒙曼老师与郦波老师说起《红楼梦》里猜灯谜的事,12岁的钱子昂虽然没有看过《红楼梦》,但是对于那个谜底为爆竹的灯谜还是一猜就猜出来了,而《红楼梦》中那么聪慧的薛宝钗当时面对这个灯谜的时候却连说了两遍难猜!难猜!

为什么薛宝钗要说难猜?是当真这个谜难猜吗?12岁的小朋友都能一下子说出来呢!是因为这个谜是元妃出的,薛宝钗如果一下子猜出来,不是显得元妃出的谜太没有深度和水平了吗?所以藏愚守拙的薛宝钗,是无论如何也要过垫一下子的。我甚至想,当宝钗在说难猜的时候,黛玉和凤姐会不会对她投去鄙视的目光?

所以,蒙曼老师说这就是人性。她没有再往下说去,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人性的虚伪。这就是薛宝钗,而她的这一点恰恰跟黛玉的率真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如果你是钗粉,也可以不认为她是虚伪,而是出去对元妃的敬重,那我也无话可说。

一向对下人都很好的薛宝钗,为什么抄捡大观园后要将亲如姐妹的湘云赶出蘅芜院以至于湘云后来说出“可恶的宝姐姐”?自己的堂妹薛宝琴为什么迷的是黛玉而非宝钗?香菱学诗为什么宝钗却不肯教她说她“得陇望蜀”?

虚伪的人最终总是会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虽然她刚进贾府时博得众人喜欢,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这并不能表明永远如此。


苏小妮



虚伪人人都有。

被认定为最单纯透明的晴雯,在第七十四回被点名去向王夫人回话时所说的大半都是谎话。

被认定最真性情的黛玉,在第三回初入贾府才七、八岁小女孩的时候就会听着初次见面的外祖母贾母的口气说话了,黛玉把第一次回答贾母的“只念了四书”,在第二次回答宝玉时改成了“些许认得几个字”。

可是宝钗为什么会被称为“心机”和“虚伪”呢?



同情弱者、同情失败者,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

晴雯的悲惨命运十分令人惋惜心痛,于是靠着规规矩矩认真服侍“宝二爷”成功“晋级”的袭人就变得令人讨厌的了。

作为“第一女主角”带入感最强的黛玉,人们对“宝黛爱情”的同情自然造成了对“金玉良缘”的迁怒。被深深带入“宝黛爱情”的读者,对待与“宝黛爱情”竞争关系并且胜出的另一方“金玉良缘”,讨厌便是一种自然的反应。

对于一个几乎表现完美的“胜利者”宝钗,讨厌她的理由当然就只剩下“虚伪”了。
我们只能假设如果没有薛宝钗进贾府,想想看在这种条件下“宝黛姻缘”就一定能成就吗?

个人以为,如果荣国并没有一个薛家举家进京都来客居,贾府贾母贾政王夫人仍然都会为贾宝玉去寻找另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李宝钗、王宝钗、张宝钗来做“宝二奶奶”。“金玉良缘”不一定非要薛宝钗的“金锁”才可以,湘云有“金麒麟”、三春也都有“长命锁”这是所富贵人家小姐的常有的饰品,总之有“金锁”的富贵人家小姐还多得是呢!



当代名家巴金先生的小说《家春秋》,也是一个控诉封建家庭包办婚姻压抑人性,致使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悲剧故事。可是《家春秋》里面只有与晴雯类似的角色美丽的丫头“鸣凤”,和与黛玉类似的角色命运极其不幸的“梅表妹。

《家春秋》中的宝钗就是在封建家长们的主持之下,从外面娶进家里来的“瑞珏”。这位温柔贤惠的长孙媳妇儿“大奶奶”,因为没有像宝钗那样客住贾府的经历,就是结婚那一天才抬进家门里来的新娘“张宝钗”、“王宝钗”、“李宝钗”,因此这位“宝二奶奶”的同命人“瑞珏”就完全没有了令人讨厌的“虚伪”了。

其实薛家母女是在整部《红楼梦》唯一祝福过“宝黛姻缘”的人,第五十七回薛姨妈表态愿意为“宝黛姻缘”保媒是真诚的,贾府贾母惹真有意顺水推舟“宝黛姻缘”就能成就。贾母惹是真的找客居贾府的薛姨妈商量给宝黛“定亲事”,薛姨妈一言即出还可能返悔不干了吗?要知道贾府对于客居的薛家来说是根本得罪不起的呀!

在贾府与薛家的关系中,薛家是完全弱势和讨好服就的一方。主导贾宝玉婚姻的决策权自始至终都操纵在贾府的贾母贾政母子手中,薛姨妈的姐妹王夫人也只是处于“三从四德”中“从夫”的从属地位。王夫人根本没有许多读者想象中的那么“凶恶”,有能力成为“宝黛爱情”的最大“杀手”。

“宝黛爱情”的最大“杀手”真的是贾母,第五十七回面对黛玉给宝玉“喂酒”,凤姐不过是一句调侃“宝玉别吃冷酒”。而贾母却是接下来视“儿女私情”如犯了王法的“贼情”的“掰谎记”!

真正将“宝黛爱情”送上绝路的,是贾母最终对“宝黛爱情”的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的冷漠。

两百多年前根本无法决定自己婚姻前途的宝钗,被许多读者讨厌和定认为虚伪,真的是躺枪了。


阿丹151014015


好人也会虚伪世故!虚伪世故的人也有善心也会做好事!虚伪世故和有善心做善事,本来就不冲突!

宝钗为何虚伪世故?第一,父亲早逝,薛家的生意无人打理,薛姨妈薛蟠都靠不住,宝钗小小年纪,便不得不接触成人世界,努力操持家里经济。这样,便难免经历各种世故人情。“我七八岁上,也是个淘气的”。这种孩子式的“淘气”,在成人的世界里,肯定是屡屡碰壁。生存的本能,也迫使她迅速同化出世俗的虚伪世故!这就是生存之道吧!成人世界里的任何一个耕耘者,都带着或多或少的虚伪世故!

第二,尽管宝钗尽力操持了,但薛家经济仍然是“一时比不得一时”。或许这种衰败,从薛父在世时,便开始了!薛父都不曾使薛家“更上一层楼”,宝钗更是无力回天!薛家的生意,书上交待的明白“1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职”,(诸位请看,赖的是祖父,不是父亲)2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忠心的伙计老家人,是薛父的功劳)!

薛蟠是指望不上了,薛家要“更进一步”,唯有靠嫡女宝钗的婚姻。攀一个“青云”婚配,是唯一的办法!高于薛家的候门,为什么要联姻薛家呢?宝钗也算是“孀母弱弟”啊!除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家财,宝钗唯有靠自身的出色,才能入得“贵人眼”吧!怎样才算出色呢?一是把封建礼教做到极致,二是“人情练达”。要做到人情练达,肯定先要世故虚伪吧!“珍重芳姿昼掩门”,这是宝钗遵从封建礼教;一个“时”字,点出了宝钗的人情练达,即世故虚伪吧!

“每日贾母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各姊妹处也要度时去……”,这“承色”“度时”无疑是宝钗的世故;对小红的了解,令莺儿认干娘……种种世故虚伪,不必多说了!

即便是做好事,也是透着精明的世故的!红楼梦里可怜的女儿太多了,宝钗绝不是滥好人。提供物质帮助岫烟湘云黛玉,因为帮她们绝不会给自己招来麻烦,大多还能带来好名声!但最可怜的“二木头”迎春,在宝钗那里却是“有气的死人”,就算可能心里知道她可怜,也是绝不能帮什么忙的!

但是,虚伪世故只是宝钗积极处世的手段!“人之初”的内心里,也是有着花一样的美好品质!或许宝钗整日忙的脚不沾地,自己都顾不上审视一下自己的心!但内心的善意,却不会时时受脑子的支配,总会不经意的流出来!就像那偶尔一次扑蝶的放纵!那一对玉蝶的美丽,诱惑的宝钗完全忘记了封建礼教的要求!端庄掩饰下的活泼本性跃然纸上!

比如湘云岫烟的困窘,一是宝钗有了生活的经历,知道银子的重要性!第二还要宝钗有善心,才能体会到两人的艰难之处,且本能的伸手相助!

黛玉也是一样!洞悉她看杂书,宝钗是由己渡人的去劝导,不是趁机“拿错”。或许洞悉的那一瞬间,宝钗是情不自禁的感慨吧!就像我们遇到一个相同爱好的,这爱好还是秘密的偷偷的!我们会是什么情绪呢?但这爱好曾让宝钗吃尽了苦头——“一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倒不如不读书的好”。这是宝钗拿自己受过的苦楚来警戒黛玉,并不惜坦白自己及薛家一众兄弟姊妹“羞于见人”的过错——“他们背着我们看,我们也背着他们看”!这份用心,我觉得是纯粹的善良,由不得黛玉不“心下暗伏”。

黛玉说“我原来只当你心里‘藏奸’”。宝钗不是心里藏奸,她是努力迎合世俗营造“好风”时,很是虚伪世故!但内心里,却还是花一般的美好,善良就是这份美好的一部分!也许因为冷,花失了本该有的香气。但没有香气的花,虽有遗憾,却也是不失动人的,何况是牡丹之姿!



悠然庐


宝钗做了那么多好事,为什么还讨厌她,说她虚伪?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她做的那些好事,虽然是她很认真的做的好事,而且在那个时代来说,是被人说她善解人意的,但是换了现代人的眼光和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就都不同了,因为她泯灭了自我,一味的奉承他人,所以这样的行为叫人反感。



我先说一件不相干的,如贾母给她做生日,原是热闹,是带着姑娘们玩的。问她喜欢吃什么,她挑甜烂的老人喜欢的吃物,这就算了,叫她点戏,她又点老太太喜欢的热闹戏,不说一屋子的姑娘不喜欢看,单是宝玉都不喜欢了。这个事情上在两派来说,一边认为她懂事,敬老。一边就有说她闷,不好玩的,分明和她十五岁的年纪不相称。


她做的好事,有一件是金钏儿跳井死了,她违心的说不可惜。本来处在她的地位,毕竟一个是丫头,一个是小姐,糊涂的丫头跳井死了,当然是不可惜的。但是需要想想,那是一条活生生的命啊!所以看书的人,看到她那样去赶着安慰她的姨娘,又是劝解,又是送衣服,看着就觉得虚伪了。

再说她给凤姐找人参,找人参也就罢了,还非要说一句话,意思是老太太把上好的人参留着,老朽无用了,却不知道人参是有时效性的,白白的糟蹋了好东西。所以虽然她很用心的叫自己家的铺子里送了上好的人参来,但是这情分却不全是为了凤姐的病,而是讨好她的姨娘了。


再说她送螃蟹给湘云做诗社,完全可以拿钱给湘云,叫她去置办酒席瓜果打赏。偏偏是叫自己家的上好的大螃蟹拿来给湘云开社,这样,大伙都是吃的她家的东西,又有几个记得是要感谢湘云?分明是喧宾夺主的事情了。

当然有两件事,我觉得还是要谢她的,她到黛玉处,看到她吃的药方有问题,就说起叫黛玉吃燕窝,这一处我倒觉得她是真的很细心的,可能是她博览群书,看出了方子的不当,而且非常贴心的给黛玉送了燕窝,如果不说有人分析她燕窝有毒的话,我倒是觉得她是很真诚的。


而且在岫烟当衣服的事件处理上也是非常好的,照顾了岫烟的面子。所以我只能说,她是一个好女孩儿,只可惜身在那样一个家庭里,过早的担当起了家务,把一个少女的可爱天性全磨没了,让她变得世故虚伪,让人对她是恨也不是,爱也不是。总之,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也唯有这样,就让爱她的人爱她,包容她的缺点,让不爱她的人,也看不到她的好,只看到了她的缺点。


荷唯洛之恋


宝钗送物有意为之。以薛家条件虽比寻常人家富足,然而也是江湖日下,日子过得不如起初。薛蟠不事经营,嫖赌不乐业,花钱如流水,家里打点生意之人做手脚也未必知。买卖不如以前。从香菱因为与人斗草弄脏了石榴裙,宝玉让她换袭人一样的,怕她挨薛姨妈骂。这不是富贵人家的行事做派。内里什么样,薛姨妈与宝钗知道。

宝钗来贾府送湘云螃蟹实为讨好贾府人,为什么湘云做菊花诗不做河岸上正开的桂花诗?反感宝钗此举,好心不得不接受,回绝卷她面子。湘云被宝玉接来参加海棠诗社并做了诗,高兴说回情。宝钗以你哪有条件,那么多银子劝慰,宽慰,自告奋勇好心助湘云蟹。同是女孩子,都是客。湘云说请那就请得起,别问人什么家世?这一来湘云说出口了请是她出的蟹,湘云想卖人情被宝钗抢先。湘云不会开心又自惭形秽,送蟹不讨好。宝钗真是这么好心么?引人怀疑。让人不确定,不能一下相信即是真伪其中。宝钗拉笼湘云,因为宝玉拿金麒麟,而湘云也有一个。你有金麒麟是假,没金是真,她有金为真。挫人风光,后来湘云正大光明的戴金麒麟就是反对宝钗的金玉良缘,戳穿她伪。又公开说宝琴佩穿那件衣服。宝钗为母,为家,为己的过程中对别人做手脚引人厌烦。成熟有代价!

又送他哥哥从南回带来的物产,到处送,贾府主人不落过,连姨娘处也送。送几个姑娘与宝玉别人不多想,这样处处殷勤难免人想多。而且之前林如海死林黛玉回家葬父返回后也送人礼物,不像她。送了伴她回去的贾琏器物,笔墨送人。宝钗送东西也比黛玉多。

又送黛玉燕窝。说其病。虽说好心,难免黛玉伤神又觉自不如人,身体不健康有自卑之心,在宝玉婚事上,又落宝钗后头。宝钗还送金钏旧衣服,金钏为王夫人丫头,处处使好。送袭人好消息,被王夫人内定姨娘。送王夫人两套衣服葬金钏。王夫人要她衣服也是让她事事做在别人前头,比别人做得好。别人没话说。又送药膏给宝玉,比别人有心。

金玉良缘已传于外,宝钗又各处送物,黛玉与她好前也说原认为她藏奸。其实黛玉说出她人之质,性情。对她并不确信,听她教导读书一日只低头听着不语。心自有明,只不与她言。黛玉在容忍她与她和谐相处,接纳她。宝钗提送黛玉燕窝,黛玉说难为你多情如此。为谁多情?为了金玉之缘,四处拉人脉,让人买好。使金玉良缘成,别人不与之争。她的心黛玉明白。

面对同一个宝玉,如此下功夫,用心。四处与人结交意图明显。对宝琴以我哪不如你?处处想占比人强之先。想得所要有的,不惜一切代价。宝钗这么投资的一个目的金玉良缘成。用做生意谋利益的手段谋划这一切。她比贾府几个姑娘强于此。为了利益用做事的手段去获得。成熟在此。懂事与孝母背后用心,对利己的终身大事有谋。别人非能。贾母也看出了,所以发出宝丫头比我们几个姑娘强。


圃香


红楼十二钗中,每一钗的生命品质都是良善的,但良善也都会因着性情而呈现出不同的生命情境。有的人大善若恶,有的人大恶若善,这都是人的生命在现实中的显现,无法具足。所以,对宝钗做好事,而人说她虚伪,自是正常不过了。

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经常发生。尤其在这个道德沦丧的社会,更是如此。



昊愚堂夜画


这可能是错觉,宝钗似乎是一个有计划的人,与黛玉的随心所欲形成了鲜明对比。宝钗本身的条件不输黛玉,但总体条件却差的太远。一是,黛玉有贾母、宝玉、贾政、凤姐的维护,王夫人虽偏向宝钗,但也不能表现出来。二是宝钗无意中开罪了宝玉,讲了仕途经济的混张话。三是不便接近宝玉,黛玉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宝钗只能在远处看着。为了后来居上,宝钗只有做得越多,招来的误解也越深。宝钗不放过一丝打入宝玉身旁的机会,像替宝玉做针线活这事,都争着做。功夫不负有心人,宝钗终于递补了黛玉的缺。


朵朵佬爷


其实我们仔细看看薛宝钗所做的每一件好事其实最后于她自己即使不是件件都有利的,但至少是无损的。然而这能否证明她虚伪呢?如果我们做好事是要以牺牲自己为代价,那么这样的境界可能也只有舍身饲虎的佛祖能达到了,咱们普通人在做好事的同时恐怕都会暗中打打自己的小算盘吧?

事实上在我看来:薛宝钗并非虚伪做作之人,她的确精于算计,她所做的几乎每一件事都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可她并没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对别人的侵犯之上,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她应该算是圆滑世故之人。那么虚伪做作和圆滑世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虚伪做作之人成天戴着假面具在人前表演,从来不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圆滑世故之人能明确知晓什么样的人自己能帮,什么样的人自己帮不了,那么对帮不了的人从一开始就不会给予希望而不是先刻意欺骗而最终不落实。当然帮不了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方是小人,不值得帮;一种是对方很可怜,应该帮,可自己帮不了。而薛宝钗无论是面临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恐怕都不会出手相帮,这可能也是她被人认为虚伪的原因所在。其实她从没试图通过帮助他人而沽名钓誉,只要不影响到她自己,那么她还是很乐于施以援手的。她并没刻意将自己装扮成一个受众人喜爱的大善人形象,但也绝不会冒着把自己搭进去的风险去当滥好人。

她这种圆滑世故的处世之道无疑是和她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的:自从父亲早逝以后薛家的男人还有一个靠得住的吗?事实上从这一刻起薛家复兴的所有希望全部寄托在了薛宝钗身上。她必须承担起家族复兴的重担,这也使她养成了和她的年龄并不匹配的世故老练。其实她的目的一向明确——那就是如何在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站稳脚跟,因为这是薛家复兴的唯一指望。那么如何站稳脚跟呢?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必备的,这也就不难解释她为什么总是乐于做好事了,因为这有助于她和大家打成一片。然而这并不是一种虚伪做作,因为她在帮助别人时并不完全是以功利的心态,其实也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本能,因为她也经历过坎坷,常怀着对他人的同情。不过她帮助别人也始终有一条原则底线——那就是不能同贾府的门第礼教相冲突,不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