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東第一大禮堂”竟在江津!背後好多故事!

“川东第一大礼堂”竟在江津!背后好多故事!

“川东第一大礼堂”竟在江津!背后好多故事!

于右任、馮玉祥、陳獨秀……中國近代史上,這一個個名字聞名遐邇。

如果說,這些名字都曾與江津區白沙鎮上的一所中學禮堂發生聯繫,你可能會覺得難以置信。

“川东第一大礼堂”竟在江津!背后好多故事!

鶴年堂(聚奎大講堂)

位於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的聚奎中學,因其“校即是景”聞名川渝,該校濃蔭密佈下隱約可見一座白牆青瓦、對稱建造的建築。這正是

“鶴年堂”,民國時期享有“川東第一大禮堂”之美譽。

這座始建於1928年完工於1930年的建築,有過什麼樣的故事?

“川东第一大礼堂”竟在江津!背后好多故事!“川东第一大礼堂”竟在江津!背后好多故事!

鶴年堂外景

從外觀上看,鶴年堂是中式建築, 整體為長方形土木磚石結構,重簷歇山頂,青瓦白牆,條石為基,窗戶房間呈軸對稱設計。

但進去之後,發現裡面竟是仿羅馬歌劇院式內部結構,上下三層,具有典型的近代歐式建築風味。

禮堂的“另類”,還體現在樂臺上。與傳統的禮堂把樂池隱藏在舞臺下的做法不同,鶴年堂的樂臺凌空置於舞臺之上。這一做法不僅更便於音效傳播,也增強了可觀賞性。

為何會採用這種“混搭”的建造風格?

“川东第一大礼堂”竟在江津!背后好多故事!

其實,仔細對比建築時間,不難發現,這一建築風格恰如那段歷史:中外交織、風雲激盪。

“臺高三尺引來遐邇方家顯達,座滿四廂成就古今奎宿英雄。”講臺兩側的木柱上如今依舊醒目的這副對聯,便是最好的印證。

“川东第一大礼堂”竟在江津!背后好多故事!

抗戰爆發後,原本位於白沙遛馬崗的私立新本女子中學遷至黑石山,與聚奎中學為鄰。於是,鶴年堂就成為聚奎中學與新本女中的合用禮堂,使用更加頻繁。

“兩所學校每週都在鶴年堂召開週會,老師登堂演講,教育學生髮揚愛國精神。”白沙鎮黨政辦主任王順琴介紹,據資料記載,愛國詩人吳芳吉、近代著名史學家鄧少琴等作為優秀的學生代表,都曾幾度登堂演講。

“川东第一大礼堂”竟在江津!背后好多故事!

馮玉祥題黑石山詩

隨著抗戰戰事的日益激烈,大批外地文人入川避難,省內外學校紛紛遷建白沙,這裡的講學和演講越來越多。

著名思想家、國學大師梁漱溟曾多次在此傳播愛國思想;加拿大國際友人文幼章是第一個到白沙公開發表演講的外國人;身經百戰、叱吒風雲的馮玉祥,著裝簡樸地站在學生面前,用抑揚頓挫的語調號召大家捐錢買飛機……鶴年堂逐漸成為中國近代思想碰撞的聖地。

而晚年寓居江津的陳獨秀,更於1939年夏搬到鶴年堂小住過兩月。

鶴年堂正門內右側的小屋,便曾是陳獨秀的居所。走進一看,10餘平方米的地方,顯得小巧緊湊,一張掛著藍色蚊帳的老式木榻床擺放在牆角,長方形木質書桌臨窗靠牆,上面還擱著硯臺毛筆。除了一把靠背椅,再無其他傢俱。

“如今屋內的佈局,基本保持了當年的模樣。”王順琴說,1939年夏,陳獨秀受邀至此避暑療養,在時任聚奎中學校長周光午的邀請下於鶴年堂內為全校師生作了其人生中最後一場演講。

“川东第一大礼堂”竟在江津!背后好多故事!

堂名“鶴年”,對於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來說,很容易讓人想起“松鶴延年”之典故。

其實不然,之所以命名“鶴年”,是因為它由當時江津名紳鄧鶴年捐資1萬銀元而建。

鄧鶴年字蟾秋,生於1870年,熱心公益事業的民族資本家,壽至1953年而終,見證了滿清、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代。

“川东第一大礼堂”竟在江津!背后好多故事!

鄧家祠堂

鄧家,一個在江津近代史上隨處可見的家族。

資料顯示,江津鄧氏,祖居本於江西,清雍正年間,鄧家遷居江北,傳四代後,其子孫鄧石泉以12歲稚齡入江津為錢莊學徒,三十歲開設“洪順祥”鹽號,江津鄧家由此興盛。

1880年,鄧石泉創辦聚奎書院,即今日之聚奎中學,而鄧鶴年為鄧石泉第五子,也曾就讀於該校。

“川东第一大礼堂”竟在江津!背后好多故事!

名門家族芳華依存

“以鹽業發家的鄧氏家族,思想開明,樂於接受新事物。”這是地方資料中多次記載的表述。書院創辦後不久,鄧石泉就命次子鶴翔改辦書院為洋學堂,按國外先進教育理念辦學,鄧鶴年的兄弟鄧鶴丹曾留學日本,吸收了諸多新思想。正是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薰陶下,“鶴年堂”出現前文所敘述之“混搭”風格不足為奇。

一座鶴年堂,僅為江津鄧氏留下的印記之一。

鄧石泉一生育七子一女,至今日已逾八代,其子孫恪守“子孫賢,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之祖訓,家風清白,自強自立,愛國愛鄉,人才輩出。

鄧鶴翔,聚奎書院首任負責人,曾掩護同盟會元老蕭湘躲避清政府追捕,後四川保路運動期間當選為保路同志會江津縣支會會長。辛亥革命爆發後,成功勸說清政府白沙駐軍共同舉事,使白沙鎮僅在武昌起義後一週就宣告反正,繼而取得江津縣城。

鄧燮康,鄧石泉之孫,1956年被中央交通部任命為重慶港務局副局長。

……

鄧若曾,原國家女排主教練,生於1936年的他已是江津鄧氏第四代。時至今日,年逾80的他身體健朗,依然關注著家鄉發展,曾多次為江津社會、體育事業發展鼓與呼,作出自己的貢獻。

“川东第一大礼堂”竟在江津!背后好多故事!

鄧若曾先生髮言

江津鄧氏其餘子孫,在中國藝術、建築、醫學、烹飪、軍事等不同領域,甚至在海外華人世界均有建樹。

世界多彩,變化萬千,興許不變的,就是他們心中那一句“子孫賢,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之祖訓吧。

(記者 蘇展 胡佳興 通訊員 朱莉)

回看“四面山水 人文江津——曬文化·曬風景”專題稿件

4月29日12:00-4月30日12:00

最江津問政平臺新增貼文

“川东第一大礼堂”竟在江津!背后好多故事!

查看貼文詳情或反映正當訴求

請長按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最江津APP

更多江津新聞

編審:李皓

“川东第一大礼堂”竟在江津!背后好多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