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我國曆史上的一些牛人連載(戰將篇)李牧【19】

【75】

《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方比敵方人數多十倍,就可以圍攻;我方比敵方人數多五倍,就可以攻打;我方比敵方人數多一倍,就可以向它宣戰;我方人數和敵方人數相當,要能夠分割它;我方比敵方人數少,要能夠守禦;我方無法戰勝敵方,要能夠躲避。

《孫子兵法》說得很清楚,只有在人數多於敵方時,才可以實施攻擊和包圍。

然而,現在,李牧率領的趙軍數量不如秦軍,他卻敢於包圍秦軍。為什麼?因為趙軍處處佔據主動,秦軍處處被動。在短短的從肥下到宜安的幾十裡的路程中,秦軍來回奔跑,趙軍以逸待勞;秦軍飢腸轆轆,趙軍酒足飯飽。秦軍筋疲力盡,趙軍士氣正高。所以,李牧就敢於打這場殲滅戰。

李牧實在是名軍事天才,他是打埋伏的高手,他也最喜歡打埋伏,為了打埋伏,他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圍殲匈奴的時候,他依託葫蘆峪的高山峽谷,將匈奴包了餃子,這可以說利用了有利地形,他有打埋伏的條件;而現在,沒有有利地形,沒有高山峽谷,他卻仍然敢於打殲滅戰。

這次,他利用的是夜色。

為將者,更多請關注V信:lylsx0819,不僅僅能征慣戰,身先士卒,還要能夠通天文,知地理,洞悉心理學、歷史學、數學等等學問。他要像氣象臺一樣預知天氣,要像探險家一樣熟知環境,要像心理學家一樣分析敵方將領的性格,還要像數學家一樣計算敵方的行軍速度和進軍路程,像歷史學家一樣避免前車之鑑……

這場圍殲戰的結果是,秦軍全軍覆滅,史書記載:“斬首十萬”。

史書中的數字都是約數,估計這場戰國後期最大的殲滅戰中,秦軍死亡人數遠遠大於十萬。因為,桓齮不可能只帶著十萬人馬,就敢於穿過魏國,進佔齊國,然後回師攻向趙國。十萬人想要在三個國家裡暢通無阻,又想滅掉趙國,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這場戰役,秦軍投入的兵力,應以二三十萬為宜。

戰役結束後,秦軍主將桓齮帶著少數親兵逃往了燕國。戰敗回國,按照秦國律令,是要被殺頭的。燕國孤懸於最北方的極寒地帶,會相對安全一些。

桓齮把他的名字改成了樊於期,投靠在燕國太子丹的門下。

處於全盛期的秦軍遭此慘敗,讓秦始皇大為光火,此時,秦軍的戰鬥力已達巔峰狀態,此前此後的十多年裡,除過與李牧交戰外,秦軍再沒有打過敗仗。

秦始皇發出了全球通緝令,追捕桓齮:凡是能夠割下桓齮人頭的,賞賜千兩黃金、萬戶封地。

秦始皇不知道此時桓齮逃到了燕國,更不知道桓齮身份證上的名字改成了樊於期。

後來的事情,地球人都知道。燕太子丹為了燕國免於滅亡,派出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這個刺客的名字叫荊軻。

荊軻為了能夠順利見到秦始皇,就想把樊於期的人頭作為晉見的禮物。樊於期毫不猶豫地自盡了。荊軻手持樊於期人頭和燕國地圖,果然很順利見到了秦始皇。可是,這個不稱職的刺客沒有完成任務,讓樊於期白死了。

樊於期,即桓齮,也是一條好漢。

此戰過後,李牧的名氣在諸侯國中如日中天,趙王興奮異常,他逢人就說:“秦國有白起,趙國有李牧,怕他秦國做什麼?”趙王封李牧為武安君,封地在今天的河北省武安縣。

聽說吳起縣是戰國時期魏國大將吳起的封地。

戰國時候的陝北,不屬於秦國,秦國只包括陝西的關中和陝南。還有一段時間,秦國被吳起攆到了陝南的山中,關中東部都丟失了,看渭南很多地方的縣誌,能夠看到這段歷史。渭南在關中東部,和魏國接壤。

那時候的陝北,一部分屬於魏國,一部分屬於匈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