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淺出學習哲學?

拗相公李


從《經典詠流傳》看外國人唱莊子,其實從有些歌裡,也可以學習哲學。

還有從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寓言故事也可以學習哲學。

其實從“哲學”這一詞條下面的“世界觀學說、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看,你對世界的看法,你對這個社會的認識,都是哲學的一部分。

可以說,從哲學是對基本和普遍問題的研究看,從個人還有社會上的很多問題,都可以看到哲學。

就象佛教說的“佛法不離世間覺”,在生活中也都有哲學。

再從深入看,那就是看書了。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科學技術哲學、心理學、宗教學、美學、邏輯學、倫理學,這些都是哲學的一部分。

再從這段話看“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對宇宙的研究也是哲學。


掛在明堂射古今


1、哲學是外來詞,中國叫“玄學”即陰陽或因果辯證法學說,因哲學“”精神與存在“關係和“人與世界“關係等根本重大問題,都是因果辯證法的法理關係,故哲學就是因果辯證法的學問,客觀上兩者已統一。

2、因陰陽與因果辯證法有幾個“灣灣繞”,故國內外幾千年都認為“只能體悟,不能言傳”。但“不是不解密,還未到時機“,都是受客觀道法主導支的。

3,今時機已到,筆者經幾年探索,結合《解密老子道法》概括如下“果生因,多因經社會與自然優勝劣汰提高選擇,而適度由果重生轉變到由新因主導週期;因生果,多果經自然社會適者生存優質選擇,而適時由因轉化為果主導階段等”循環提高延續基本過程。因果可是任何對立事物如精神與實踐或政治與經濟、白天黑夜等,其該轉變法理都不會改變。也可簡化為“因果交錯交替、循環提高延續”基本環節過程。辯證法即“前辯析原因,後驗證結果;因果對照提升又重生新因等“基本法式機理過程。多因果辯證法過程首尾相連而成道或概括。

4、有興趣者請收藏,慢慢學習體驗,達到規定限度發生質變時,才能真正學到手,而運用自如,也方能“明歷史,知現在而預測未來”。

有興趣者請收藏,慢慢學習體驗,到規定限度發生質變


春臺96245986


學習,不論是什麼東西,只有一招最實用。就是先易後難。

一本書,總有那麼一段文字是你最能理解或者好奇的,這兩點才是激發一個人精神氣的重要元素。

所有的學問,都必須在你手裡得到驗證通過,不然,那還是書上的東西,屬於別人的學問,與你沒有一點關係。得到了運用驗證屬實的學問,你皆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中間惟有誠信是宗旨。誠字心則實,意則專,神則靈,信字從信他到信己,完全由於自信,完全相信自己有能力獲得真實結果。

學問二字,惟誠信是本。

做人的誠信,是功夫,學問的誠信是品性。

真理的通用法則,僅限於已知的這個宇宙體系。毛主席常說的一句話: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如果你悟到的東西,或者學到的知識,不能觸類旁通,引領到其它領域,那麼,你就沒有學到知識的骨髓。請繼續反覆推敲,廣思集益。想想毛主席為什麼喜歡深夜思考?因為那時才是一天最容易寧靜的時候。

什麼是學到?書本講了100,而你做到了120以上,才是有所得。如果你僅僅學到100,就是書蟲了。100不如80,起碼來說,80的人,不迷信。

學習最優秀的學習習慣是:融會貫通。把零散的精髓,揉合到一塊,貫穿成一條線,合成一個圓。這樣才能有所得,得到了完全屬於自己的真知。


鈞灃732


【學哲學】

       學哲學,中國人喜歡天人合一。

       我們寫文章、作詩填詞,總是講究情景合一,以景抒情,這是中國特色。

        天地運行規律 :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不論公轉還是自轉,都具有方向性、起始性,既有物質成分又有精神成分。中華哲學就此誕生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的《周易》了。

      要深入淺出地學習哲學,作為中國人就從三個合一開始吧。深入《周易》,淺出【真善美】。


湯濱海


如果只是對哲學感興趣,可以從一些哲學家的生平小傳開始看起,《通往哲學的後樓梯》這本書,寫了34位哲學家的日常趣事,轉而引出他們的核心哲學思想,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入門書籍。


《大問題》這本書可以讓你在跟隨作者探討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瞭解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觀點,享受酣暢淋漓的思考過程。

《思想的力量》覆蓋了西方古今所有的哲學流派,豆瓣評分9.0分。
中國哲學史推薦,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末夏讀書說



劍蘭修竹慧芳山泉


不管深出,還是淺出。那的出個清楚明瞭。😂


李雲278237621


別把哲學看得那麼高、大、上!它其實就天天陪伴著你,只是你渾然不覺,不把它當學問看罷了。說白了就是"上聯:一就是二,下聯:二就是一,橫批:合二為一″。別把自己的思路繞進去也是哲學。


魯中居士


在唯物的前提下,從“變”字入手。


惠舒旅社老闆


應當由淺入深,掌握哲學基本觀點基礎知識然後讀艾思奇,馮友蘭,任繼愈等著哲學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