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失街亭,到底當斬不當斬呢?

密探零零發


勝敗是兵家常事,更何況馬謖是第一次出征,即使戰敗也不至於斬首這麼嚴重。劉備早期創業的時候,張飛和關羽都打過敗仗,如果按照諸葛亮的標準,官渡之戰前張飛和關羽都應該被劉備斬了。諸葛亮小題大做,是想要通過馬謖來樹立自己的軍威,讓其他將領引以為戒。馬謖的死給蜀漢帶來極大地損失,諸葛亮為了賣弄權利濫殺人才,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之一。

蜀漢本身就缺乏人才,馬謖這樣的能文能武的人才,更是蜀漢未來的希望。諸葛亮北伐時期,蜀漢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劉備時期的大將都已經先後去世,趙雲也在第一次北伐後去世。魏延野心非常大,諸葛亮不能把後事託付給他,關興和張苞在正史上根本就沒來及參加北伐,早早的就病死了。除了後來投降的姜維,蜀漢唯一的希望就是馬謖,殺死了馬謖,再想要找一個馬謖這樣的人才,根本就找不到。

馬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姜維在後期掌權的時候,不能和朝廷內部大臣協調好關係,幾次出征都徒勞無功,最後弄得蜀漢大臣人人喊打。假如換成馬謖的話,以馬謖的聰明伶俐,加上他的家族勢力,肯定不會落得人人喊打的境地。蜀漢滅亡的時候,除了姜維之外,剩下的大將分別是張翼和廖化,這兩個人都是劉備創業時期的小角色,蜀漢滅亡的時候都已經八十多歲。如果不是他們兩個活的年齡比較大,蜀漢後期連能用的將領都沒有。

從這點看,諸葛亮殺死馬謖,對於蜀漢絕對是百害而無一利。史書記載諸葛亮在蜀漢事必親為,執法非常的嚴厲,這次殺死馬謖,也是諸葛亮執法嚴厲的一種表現。馬謖死後,諸葛亮在軍隊裡面威望更加牢固,魏延這樣的老將見了諸葛亮也不敢大聲說話,然而蜀漢的後備精英這樣被諸葛亮殺害,對於蜀漢未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史海泛舟擺渡人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我們來討論一下馬謖。

馬謖,字幼常,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 馬謖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後來擔任參軍。

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雖然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是馬謖卻一直被諸葛亮喜愛。

所以可以說馬謖是諸葛亮的私人,他能夠獲得重用的很大原因是諸葛亮本人的喜好,而不是他的軍功。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兵北伐。諸葛亮命令趙雲、鄧芝作為疑軍,佔據箕谷,自己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司馬懿以攻為守,提大軍向街亭殺來。

便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曰:“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法,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當時有久經戰場的老將魏延、吳壹等,都說應該以這些人為先鋒,而諸葛亮任命馬謖為先鋒,前去防守街亭。


諸葛亮剛開始並沒有打算把任務給他,結果馬謖表現欲太強,一把把這個艱難的任務攬給了自己。

馬謖將部隊駐紮在山上,部隊分置調度混亂,王平多次勸諫馬謖,馬謖不採納他的計謀。 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大敗馬謖。諸葛亮也諸葛只能擺了一出空城計,狼狽回到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諸葛亮回軍後,將馬謖處斬。馬謖死後,諸葛亮親自前往弔喪,為他痛哭流涕,安撫他的子女。馬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馬謖為什麼一定會死?是因為他立下的軍令狀嗎?諸葛亮為了從嚴治軍才把他幹掉?問題的本質不在這裡。當年關羽也立下了軍令狀,不過他在華容道放了曹操,大搖大擺的回來,照樣沒事。而現在馬謖只是失了街亭,這可比放了曹操罪小多了,為啥這次馬謖就一定要死呢?

這跟馬謖的身份有很大關係。諸葛亮是在殺雞儆猴呢。

馬謖是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的,很得諸葛亮的信任,也很聽話。但是,諸葛亮手下同樣有魏延這樣的刺頭,一言不合就跟諸葛亮唱反調。現在馬謖失敗了,如果諸葛亮不處罰他,肯定會被魏延們抓住小辮子。以後,這些刺頭們失敗了,就有理由為自己推脫,諸葛亮也就更難管理。

而把馬謖殺了,那就能把刺頭們嚇一跳,諸葛亮連自己的親信都敢下手,那是不是也說明這些刺頭們也蹦達不了多久了呢?諸葛亮是在借馬謖樹立自己的威信,同時又推卸任用私人導致戰爭失敗的責任。這一箭雙鵰之計實在是巧妙得很。


可憐的馬謖,就這樣稀裡糊塗的成了替罪羊,被諸葛亮借了人頭去。


歷史漫談君


馬謖失街亭,當斬!

又是三國問題,還是得按三國演義和歷史真實兩方面去解答,先看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出祁山,勢如破竹,連下隴右三郡,魏國震動,派司馬懿率20萬大軍救援關中,大將張郃為先鋒,直撲街亭,欲斷蜀軍之糧道,使諸葛亮進退失據。

諸葛亮知街亭之重要性,欲派一員大將駐守街亭。參軍馬謖毛遂自薦,去守街亭。孔明猶豫再三,馬謖自立軍令狀,才獲批准,諸葛亮再三叮囑要當道紮寨,以阻魏軍。還特意令行事穩重之王平為副將,魏延在側後方策應。可馬謖自以為熟讀兵書且剛愎自用,上山紮寨,被戰鬥經驗豐富的張郃斷了水源圍攻,終至失敗。而後造成後方危機,諸葛亮不得不行險在西城唱了一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雖安全撤離,但一次北伐失敗。

描述至此,馬謖為必殺格局,不僅是因為失了街亭,更嚴重的後果是一出祁山失敗這麼大個鍋,誰來背?即有事前的軍令狀,又有不聽調令之實,再加上後果嚴重。諸葛亮只得大義滅親,以完善自己的高尚品格,還以先帝早有預判為名,強化了殺馬謖的正確性。所以在演義中當斬!

三國演義雖是小說,可基本史實是沒有脫離歷史的,史實中馬謖確為諸葛亮所斬,原因卻沒有說得很詳細。三國志是紀傳體史書,在諸多人的列傳中提到馬謖之死,但所付文字並不很多,只能綜合信息再加以評判。

街亭之戰,並不是個攻防戰而是個遭遇戰,是個意料之中的遭遇戰,兩軍相向而行,不知在那裡相遇,故不是守街亭,而是在街亭碰上了。兩軍相遇,人數、軍種、精銳程度都有巨大差距,蜀軍是必敗之局,無論誰領軍。而且這隻軍隊目的就是去打阻擊的,去之前諸葛亮見魏主曹叡親至長安駐守,援軍源源不斷增援關中,己失成功之可能,己決定大部隊裹挾三郡人口撤退回蜀。這就如電影《集結號》中的三連。

諸葛亮知道這個阻擊部隊是不可能勝的,如果打了敗仗,不見得會殺馬謖,畢竟勝負之間,也從來沒說一敗就殺主將。可馬謖被殺的原因是馬謖敗得太快,並沒有邊戰邊退,層層阻擊,而是脆敗,馬謖則是放下軍隊,逃回大營的,這是殺他的最重要原因。其次是馬謖自以為與諸葛亮關係密切,如同父子,還專門寫書表現出兩人的密切關係,這叫聰明反被聰明誤。本可以被押回成都再行處理的事,把諸葛亮逼得不得不速殺之以穩軍心。所以馬謖不僅在戰場上打了敗仗,在政治上也表現的十分弱智,這就是當斬了!





淨月暖陽


失街亭,是三國曆史上的一件大事兒。

事情說的是魏明帝曹睿在位期間,蜀漢在修復好和吳國的關係後,蜀漢實際上的掌權者諸葛亮,厲兵秣馬,發動了第一次北伐戰爭。而由於蜀漢準備充分,很快諸葛亮攻下曹魏的隴西各地,並且準備發兵關中。
▲諸葛亮


如果諸葛亮一切順利的話,相信最起碼蜀漢會佔據關中,而後和曹魏以黃河為界,互相征伐。

這個情況震驚了當時的曹魏皇帝曹睿。

因為對於蜀漢的入侵,曹睿一點準備都沒有,當然,更要命的是,曹睿這時候剛登基不久,曹魏朝廷還處於混亂狀態。

因此曹睿十分重視這一情況,專門來到長安,坐鎮指揮魏國軍隊抵禦蜀漢。

曹睿和諸葛亮都把目光放在了一個叫街亭的地方上。

街亭,屬於今天甘肅天水地區,自古以來屬於戰略要地:只要佔據街亭,即便是不求進取,也可以利用街亭的險要割據一方。

曹睿為此派遣大將張郃攻打街亭:曹睿意圖很明顯,攻佔街亭以後,就可以讓蜀漢軍隊陷入進退失據的狀態,讓蜀漢軍隊困死在曹魏境內。


諸葛亮當然也意識到這一點,於是派遣了馬謖去守街亭。

說實話,攻打街亭這事兒,讓張郃感到壓力山大:街亭地勢險要,而打仗講究爭分奪秒。自己倘若不能儘快攻下街亭,只怕諸葛亮大軍回援,自己就會被諸葛亮包了餃子。

因此張郃是忐忑和焦慮的。

其實守衛街亭,最好是在山下安營紮寨,控制水源,然後充分利用地形。

不料馬謖沒有實戰經驗,只記得兵書上說居高臨下可以勢如破竹,於是把軍隊安札在山上。

這讓張郃都差不點苦了:喜極而泣:諸葛亮咋派了個這樣的二貨來?


張郃沒主動打街亭,而是派人控制山下水源。而水源丟失以後,山上的蜀漢士兵口渴沒水,而張郃大軍又佔據絕對優勢,因此沒幾個回合,街亭的蜀軍就陷入潰敗,街亭丟失。

因為街亭丟失,諸葛亮差不點被魏國人俘虜,整個北伐功虧一簣。

因此單從馬謖瞎指揮這一點來說,該死。

並且:

諸葛亮的這次北伐得以勢如破竹,是因為曹魏剛換皇帝,並且對蜀漢沒有防備基礎上,之後這樣的機會,諸葛亮沒有遇到,可以說,蜀漢一次重要的佔領中原機會,被馬謖斷送了;

人貴有自知之明。馬謖雖然熟讀兵書,但更該認識到自己沒有實戰經驗,因此諸葛亮把守街亭這樣重要的工作交給他的時候,他更應該考慮一下自己是否能做好,但是馬謖沒有考慮這一點。

因此,馬謖死不足惜,應該被斬。


藤樹先生


從戰爭最終導致的後果來看,馬謖當斬。

從諸葛亮的用人方針來看,馬謖當斬。

但如果從軍事常識來看,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打了敗仗都要殺頭的話,一是再沒有將領敢帶兵打仗,二是將領都會被殺完的。



先從馬謖失街亭產生的後果來看,說明馬謖為什麼當斬?

從諸葛亮第一次出兵的軌跡來看,諸葛亮的目的就是拿下位於雍涼的隴右五郡((隴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廣魏郡和安定郡),而為了拿下隴右五郡,諸葛亮派出馬謖鎮守街亭阻擊曹魏從關中地區進入隴右的援軍,同時蜀軍又在上邽阻擊魏軍,此時從關中進入隴右的全部兩條通道被蜀漢封住。



如果馬謖成功的阻擊了魏軍,那麼諸葛亮就有時間完成第一次北伐的戰略目標,拿下隴右五郡,諸葛亮親率蜀漢主力攻取隴右,而曹魏的援軍被擋在街亭與上邽過不去,這樣的話,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能成功,歷史都有可能改寫。

但是馬謖失敗了,本來並不是很困難的任務,被馬謖弄的一團糟,馬謖一失敗,就導致在隴右地區的蜀軍主力有被前後夾擊和斷掉後路的可能,如此一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前功盡棄,而失敗的原因就是馬謖在街亭的失敗,從這個角度來看,馬謖的行為產生了嚴重的後果,馬謖當斬。



再從諸葛亮的用人方針來說,為什麼馬謖當斬?

馬謖在諸葛亮北伐前只是丞相府的參軍,一個軍事參謀而已,沒有領兵打仗的實際經驗,在用誰鎮守街亭的問題上,大多數人都認為魏延和吳懿可以當此重任,但是諸葛亮偏要起用馬謖。

諸葛亮重用馬謖的原因,就是諸葛亮覺得馬謖是個可用之才,也許還摻雜了一些私心,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馬謖兄弟是襄陽宜城人,早就與諸葛亮熟識,而且私人關係相當好,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把馬謖這個毫無軍事經驗的人安排在這麼一個重要的崗位上,諸葛亮本人要承擔用人的失誤責任。



要知道諸葛亮治蜀,是以法家為基本來治理的,諸葛亮這個人一向以公正無私、嚴格執法著稱,馬謖如果成功了,那諸葛亮是一點問題也沒有,但馬謖失敗了,還導致這麼嚴重的後果,不殺馬謖就會損害諸葛亮的聲譽,以及蜀漢法律的威嚴,所以馬謖當斬。

最後,說一說戰爭勝負的結局是否對參戰將領的性命造成影響?



勝敗乃兵家常事,歷史上對於敗將也存在斬殺的現象,但並不是打了敗仗,就一定要殺,想當初的飛將軍李廣打仗幾次把所有人敗光了,就一個人逃回來,漢武帝也沒有殺他,再如三國時期,曹魏的張郃在宕渠在被張飛打成光桿司令,曹操也沒有殺張郃,再如襄樊之戰于禁把七軍都敗光了,還投降關羽,後來于禁又被孫權送回曹魏,曹丕不也沒有殺于禁嗎?

所以說,打仗打輸了,並不一定要殺將領,有很多處罰方法,比如帶罪立功,削去官職、爵位,貶為庶民等,並不一定要殺,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殺馬謖了,無非就是諸葛亮為了維護自已的聲譽和蜀漢的政治環境。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也談談個人看法。

那次北伐,諸葛亮可謂是傾巢出動。開始很順利,接連拿下了天水,南安, 安定三郡,只要再花點時間攻下剩下兩個城池,整個西涼就盡在蜀國手裡了。要是這樣的話,西涼每個郡都能建立牢靠的後勤基地,下來拿下長安也不再是什麼難事。這個道理和後來的碉堡戰術是一個道理。

正當蜀軍正謀劃剩下的兩個郡時,張郃帥軍直奔街亭。這街亭不是城池也不是關口,只是一段路名,一條蜀軍運糧和其他後勤物資的重要路徑。魏國如果佔住這條路,一來諸葛亮佔了的那那些城池就沒有後勤供給,二來魏軍會從街亭這裡源源不斷增兵襲擊蜀軍後方。所以說街亭雖然只是一個路口,但在那時的情況下重要性卻比一個城池重要。於是諸葛亮派了馬謖過去,最終馬謖失敗。

從街亭的重要性,還有馬謖之前立下的軍令狀來說,馬謖是該斬的。要知道諸葛亮好幾次北伐,像這樣的機會是非常難得的。

有人認為,諸葛亮這是有意讓馬謖死。主要理由是蜀軍根本就佔不了西涼,兩個郡遲遲攻不下,撤軍是早晚的事。只不過是在撤軍前找理由做掉馬謖而已。如果真有心守住街亭,諸葛亮不可能會一時糊塗,派一個沒有帶兵經歷的參謀去的(馬謖的身份是參軍,相當於現在的參謀)。也許是馬謖太聰明自負,平日表現多了得罪諸葛亮吧。這樣看來,當初劉備不喜歡馬謖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管從哪個方面看,馬謖都是難逃一死的。





戴草帽的小老鼠



馬謖失街亭,不當斬!!

勝敗乃兵家常事,馬謖兵敗,不當被斬;三國亂世之中,群雄並起,戰火烽煙不斷;打仗自然會有勝負,經常打勝仗的將軍很多,但是,全勝不敗的將軍則很少;縱觀三國,不打敗仗的將軍,少之又少;一敗就定其死罪,那麼!大部分將領都該斬首;

話又說回來,馬謖守街亭,果真如“演義”所說,先是主動請命,再是擬立軍令狀嗎?事實並非如此吧;正史中均無此記載;馬謖並沒有主動請命,也沒有立過所謂的“軍令狀”;街亭之戰,馬謖的先鋒大將,是諸葛亮主動委派的,並非馬謖主動請命;

諸葛亮委派馬謖駐守街亭的主要原因,是培養心腹力量;但是,此時培養心腹大將,顯然有些操之過急;街亭隘口是北伐的主戰場,關係到蜀國的北伐大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一旦有失,北伐大計將徹底宣告失敗;

而馬謖,說到底只是一個謀臣,平時隨軍打仗的表現本來就少,完全沒有獨自統軍的經驗;他的對手是誰?是身經百戰,以巧變著稱的張郃;以“新兵”馬謖正面抵敵“老司機”張郃,其結果可想而知;

馬謖兵敗,諸葛亮難辭其咎;因為當時討論先鋒大將的時候,呼聲最高的是魏延、吳懿這兩位老將;魏延是劉備的信寵,吳懿是劉備的大舅哥,兩人都是身經百戰的大將,是駐守街亭的最佳人選;但諸葛亮為了培養心腹之才,忽略了魏延等人的存在,破格提拔馬謖為先鋒大將;馬謖如果打了勝仗,魏延等人自然無話可說;可偏偏馬謖打的是敗仗,這下魏延、吳懿以及眾將士,肯定都會憤憤不平,背地裡指責諸葛亮;包括李嚴以及益州本土重臣,也都等著看諸葛亮的笑話;

馬謖街亭兵敗本不該斬,諸葛亮斬殺馬謖的原因,其實是他自己用人不當,破格提拔心腹,犯了眾怒;所以他才斬殺馬謖,用以平息重怒,凝聚人心,也是承認錯誤的一種表現;諸葛亮斬馬謖的描述,“三國志”原文,只用了五個字“戮謖以謝眾”,諸葛亮的“謝眾”,才是斬殺馬謖的最主要原因;


愛尚文史


無論在《三國演義》還是在正史《三國志》中,馬謖失街亭都是當斬的。

在《三國志》中記載: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邰戰於街亭,為邰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馬謖傳中記載為馬謖在獄中病亡。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諸葛亮傳記載馬謖違背諸葛亮調度而被張郃所破,以致被殺。

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向朗傳中記載馬謖逃跑了,諸葛亮死後又回到蜀國。

馬謖死前給諸葛亮寫過信: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

綜合來看,筆者以為馬謖當時為參軍,官職還比很多咋牌家軍要大,失敗後確實罪無可恕,而馬謖跟隨過劉備,問罪也應該押回成都,稟告後主劉禪,然後問斬,而馬謖在雨中後悔不已,在獄中病亡。

在三國演義中,馬謖必須也是必須死的:

1、立了軍令狀。

2、違諸葛亮調度,不納王平之言,孤注一擲。

3、馬謖不死,政敵可以藉機攻擊諸葛亮,諸葛亮在軍中威信也要大打折扣。

4、劉備臨終前告誡過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不聽先主之言,打了敗仗,馬謖不死說不過去,也證明了劉備“識人之明”。

5、馬謖死了,也樹立了雖言過其實,但也忠心為蜀的形象。


旁觀者毛毛


馬謖失街亭,不當斬。馬謖失街亭是諸葛亮,識人不明,用人不當。明知街亭位置險要,應交由辦事穩妥,行事謹慎,嚴守軍令之人去守街亭。馬謖雖才思敏捷,口若懸河,足智多謀,但並無獨當一面的實戰經驗,難免出差錯。諸葛亮把馬謖作為愛徒培養,沒有錯。但應循序漸進,觀察入微以矯正不足。過於心急,急於讓馬謖立功,反而害了馬謖。馬謖失街亭錯在諸葛亮為一己之私,罪加於馬謖,諸葛亮首當其罪,負全責,馬謖不當斬。


靴子哨


這個看個人對三國的理解了,有的說當斬。斬的原因是馬謖立了軍令狀,軍令如山。那麼華容道的關羽呢,當不當斬???有的說不當斬。不斬的原因是因為諸葛亮出岐山時兵多將寡。應像關羽那樣,令其戴罪立功。如之後再犯,兩罪並罰。到那時再殺也不遲。總的來說,對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有幾種說法,就看你怎麼理解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