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第一股,也許也是最後一股!

網紅第一股,也許也是最後一股!


未然| 時尚產業增值服務商!



4月3日,如涵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很多人稱這是“網紅第一股”

網紅第一股,也許也是最後一股!


(來自張大奕微博)

沒想到截止到4月9日,上市後連續5個交易日內如涵市值狂瀉44%,從超過10億美元跌到5.8億美元。

如涵的商業模式就是通過“網紅+孵化器+供應鏈”,不斷簽約並孵化新的網紅為電商銷貨。網紅帶動孵化出的新興KOL(意見領袖)們,利用頭部帶貨能力進行銷售端的銷售。目前孵化出的包括大金、莉貝琳等KOL,粉絲數也超千萬。

網紅第一股,也許也是最後一股!


在人口紅利消失後,互聯網企業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網紅電商,它鼓吹網紅的帶貨銷售能力——網紅只需通過粉絲導流,隨便說句話、寫個博、發個視頻就有成千上萬的流量變現,獲客成本極低。

但事實上,網紅只是把流量成本轉移了。事實上維護網紅的成本(網紅的工資、分成,網紅形象包裝,還有粉絲、水軍公關、熱度保持等等支出)非常巨大。

2018年,如涵支付旗下所有簽約網紅工資1億元,據說張大奕一人獨佔4000萬,這就是流量成本的表現形式。此外,公司要運營,要支付電商平臺費用,要保證網紅的曝光和話題,還要支付社交媒體的公關費用,這些都非常燒錢。

2018年,如涵年收入22億,毛利3億,毛利率13.6%,再扣除上面的各項成本,淨虧損7235萬。資本方紛紛減持,可見它們對如涵的虧損並不樂觀。

網紅第一股,也許也是最後一股!


在市場越來越成熟的今天,消費者追求個性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網絡銷售絕大的部分網紅的帶貨能力都是帶中低端價格的商品,很少有網紅有能力帶動動輒千元以上的商品,絕大部分停留在低質低價的商品上,且退貨率居高不下,最高達50%以上,這樣的場景與模式,作為供應商還能長久嗎?

從如涵的招股書中看到:2017-2019財年中,如涵的營收極度依賴3名頂級KOL。以張大奕為例,她個人名下的店鋪為如涵貢獻的收入佔如涵總營收比例為2017財年50.8%、2018財年52.4%、2019財年53.5%。也就是說,無論外在的資本運作有多複雜、無論電商網紅的概念有多火熱,沒有張大奕,如涵都無異於“腰斬”。這種過度依賴,讓如涵無法“化解”KOL流失的高風險,也使得如涵與KOL間的議價能力薄弱,KOL的抽成比率達到10%。

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佣金,另一方面是高企的營銷費用。如涵深知張大奕的重要性,開始批量製造“張大奕們”。然而,“張大奕們”的培養成本、推廣成本、包裝成本耗資巨大,如涵近年來營銷費用持續上漲,同時,頂級KOL的運氣成分極大,命中幾率極小,截至去年12月31日,如涵旗下91%的KOL年GMV都未能超過3000萬。張大奕的“風頭”也在被新一代網紅蓋過,上個月,

“口紅一哥”李佳琦十秒鐘為張大奕的美妝店鋪賣掉了一萬支洗面奶。

網紅第一股,也許也是最後一股!


早期投資人顯然想用複製的方式,創造出多個張大奕。

網紅的勢能形成具有相當大的偶然性,並不是孵化就一定會出鳳凰,網紅的孵化失敗則是必然性的

,以偶然性來替代必然性、忽略必然性、隱藏必然性,則是網紅孵化這個偽命題背後的真相,聰明的投資者,不會相信你會孵化出眾多的網紅,所有人就是在賭概率。

如涵在孵化網紅的道路上可謂是步履維艱,換句話說,它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探索出批量製造網紅的模式。

“張大弈”的成功有互聯網發展的必然,也有偶然性。直接簡單的批量複製,最大的BUG就是忽視了每一位網紅本身的“個性”。

就目前來看,如涵培養出了100多個網紅,張大奕一個人就佔據了公司一半以上的營收。充分說明,網紅的培養其實有著強烈的偶然性,並不是招幾個網紅,再匹配一些貨源,就能成功複製的。

這也是上市後,成熟股票市場的股民不買賬的原因,當然,這個是偶然還是必然,一切留給市場驗證。

網紅第一股,也許也是最後一股!


網紅經濟的背後,還有一個巨大的危機,張大奕永遠不可能像知識網紅一樣,越老越值錢,商業網紅像娛樂網紅一樣,永遠有人會比你更吸睛,永遠有人比你更有創意、更漂亮、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花費重金,歷經多年的網紅,可能因為一個事件所有的投資都會打水漂。

就像之前品牌請代言人一樣,代言人因為吸毒被抓,判刑,其多年圍繞這個網紅營銷、推廣的費用如何計算,網紅經濟不持久,不能複製,其根本在於圍繞的是個人IP,不是企業制度與系統,人是有七情六慾的,人也是最不可控的,這個是賣點,也是最大的死穴。

網紅第一股,也許也是最後一股!


如涵商業模式中的ling一個核心:供應鏈,這個也是所有做服裝人的命根,供應鏈軟弱,則商品流動性、靈動性差,作為企業不可能備足大量的商品,無論是大數據如何先進,也無法預測人未知的情感、情緒波動,不備貨,就只能走快反,但由於中國的產業互聯網極其低效,導致這麼多年中國都沒有ZARA這樣的品牌的重要原因,這個不是技術問題,這個是管理與思維問題,為何ZARA、優衣庫在中國他們的供應鏈可以運轉的很快?

瀏覽了張大奕的網店“吾喜歡的衣櫥”幾個寶貝後不難發現,大多數的寶貝都沒有現貨,等待的天數都超過了10個工作日,有的甚至需要等待20個工作日。另外,從如涵披露的GMV(網站成交額)數據中就能發現,如涵的退貨率並不低。以2018年財年前三季度(3月至12月)為例,其合計GMV約為22.12億元,是8.56億元收入的的2.58倍。

以快消品ZARA為例。ZARA以庫存週轉、供應鏈響應速度快而著稱,包括取得存貨到銷售的整個過程,只需要30-40天。因此上新速度極快。而如涵所代表的網紅供應鏈也有類似的風格。如涵所採取的是“上新閃購+預售”,對應的正是“多款少量、快速翻單”的供應鏈模式。但是從披露的存貨週轉率數字來看,如涵顯然並未做到ZARA那般的週轉。根據平均存貨以及銷售成本計算出的平均存貨週轉天數顯示,這一指標高達

190天。換而言之,從取得存貨到銷售入賬,需要接近半年的時間。而這也是如涵控股現金流不佳的主要原因。

網紅第一股,也許也是最後一股!


看到如涵五日狂跌後,有人說是因為資本套現跑路,有人說華爾街不認中國網紅......唯獨王思聰的點評亮了:

網紅第一股,也許也是最後一股!


當今市場對網紅KOL的追逐,可以用瘋狂來形容。這個已經是一個紅海市場了,還有人在不斷湧入,未然時尚這幾年一直沒有介入直播行業,也沒有與網紅直接合作過,有合作的都是直接買斷訂貨,這兩天年我們合作過的有個人網紅(個人一生病無法直播、拍照、寫微博,整個店鋪就塌了好幾個)、機構網紅也合作過,但要麼是帶不動貨(我們定位都是中高端價位的商品)、要麼條件苛刻,我們承擔庫存、退貨率,還要有賬期,機構公司賺銷售額20-25%,甚至更高的銷售佣金,而且不承擔退貨的問題,退貨這部分佣金他們也是要拿的,畸形的市場,我們不會進入,我們要進入的一定是藍海市場,比如我們現在做的“美學社交新零售”,既然傳統的紅海市場已經無路可走,沒有逆襲的機會,為何不能我們自己進入一條新的賽道,或者我們自己創建一條賽道,與未來來對接,這個時代,只有找到可以重做的細分點,我們用嶄新的思維和方式重做一次,我們才有逆襲的機會,具體可以參考我的上一篇文章觀點→時尚重(chóng)做一次,才是逆勢崛起的機會?


網紅第一股,也許也是最後一股!



如涵利用多重渠道將網紅流量變現,然而看上去很熱鬧,網紅優秀的賣貨能力並沒有給如涵帶來豐厚的利潤,如涵目前仍然每年淨虧幾千萬。

可以說如涵這種商業模式還沒真正取得成功,未被市場充分驗證,急於尋求上市,不知是過於自信還是跟背後的投資力量關係巨大,但是瞞不過資本市場那些老饕們的火眼金睛。

這個時代,已經不缺產品了,缺的是賦予這些產品鮮活內容的表達方式,這個世界改變產品的不多,但改變表達產品表達的方式卻很多,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像張大奕那樣的獨立IP,“她時代”已經到來,我們已經一個嶄新的美學消費時代,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張大奕代表的就是獨立女性美學的她時代到來,但這個只是1.0版本,這個版本複製很困難,但我們能否做好2.0、3.0呢,這個就是我們的機會,她已經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重複別人成功的經驗自己是無法成功的,只有在前人的基礎上,找到他的短版,修復短版加長長版,我們才能走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成功。

祝福正在努力的我們

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賦予我們終生難得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