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醜化的紂王,暴君殘暴在身後

先來看段史料:

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憙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強,辨之疾,並脯鄂侯。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烙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而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太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太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史記·殷本紀》

被醜化的紂王,暴君殘暴在身後

總結一下上述的內容:

第一、帝辛血統純正,所以可以取代哥哥當天子。

第二、帝辛各項能力都很高,但也因此頗為驕傲。

第三、帝辛聽信妲己的話,對百姓及諸侯施以嚴刑峻罰。

第四、帝辛重用諂媚的小人,殘殺勸諫的忠臣。

第五、帝辛在牧野之戰失利後,穿著華麗的衣服走入火場而死。

被醜化的紂王,暴君殘暴在身後

從小喜歡看歷史故事,總在不知不覺中,萌生"歷史就是會重演"這個念頭。特別是看到夏王朝與商王朝的滅亡時,更是有如此的感受。寵幸妹喜的夏桀、寵幸妲己的商紂,好像都是因為個人的因素而導致王朝的滅亡一樣。但一個偌大王朝真的會只因為"一個人"的腐敗而滅亡?還是其實有其他原因呢?從上述的五點來看,總覺得有點奇怪,為何這個"知足以距諫"的帝辛,會做出這麼多失去人心的舉動?如果他真的那麼聰明,難道不知道這些行徑都會導致眾叛親離?如果他不知道,又為何史書上要稱他是"資辨捷疾,聞見甚敏"的帝王呢?

被醜化的紂王,暴君殘暴在身後

再者,寵信妲己、聽信讒言與殺害大臣等行徑,影響所及都是商朝的統治核心而已,與百姓們關聯不大,因此商王朝的覆滅似乎與我們想象中百姓經由揭竿起義而推翻王朝的模式有所不同。因為挺身而出,率領各路諸侯推翻商朝的人是被後世稱為"周武王"的姬發,他是周民族的領導,身分地位上並不像後來推翻秦朝的劉邦僅是個平民出身而已。但這場"貴族革命"的後續發展其實又跟上個朝代有很大的不同。根據《史記周本紀》的內容:

(周武王)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

雖然後人都誇讚湯武革命是"順天應人"的舉動,但為何商湯僅僅放逐了夏桀,而周武王面對自焚而死的帝辛,不僅對帝辛的屍身補射幾箭之外,更砍下帝辛的頭顱、懸掛示眾呢?相較於夏桀,商紂王到底做了什麼,會讓周武王如此憤怒地鞭屍呢?如果周武王的革命如此順天應人,為何伯夷、叔齊寧死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上?種種的疑惑都讓人對於帝辛是否真的如此殘暴?周武王的軍隊是否是仁義之師?

被醜化的紂王,暴君殘暴在身後

歷史究竟是誰在寫的?無論是勝利者還是另有其人,我們都無法否認一件事,那就是歷史是"活下來的人"所寫的。因此面對死去的人,活下來的人就有可能羅織罪狀給死去的人。因此春秋時代的子貢曾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可見,面對帝辛(紂)這個沒憑沒據的"暴君",已有不少質疑的聲音出現。

被醜化的紂王,暴君殘暴在身後

其中,引起最多非議的原因之一是紂王寵信妲己。但商朝的聖君之一武丁,也曾重用他的妻子婦好,婦好也被稱為中國史上第一個女將軍、女政治家。由此來看,商朝的婦女地位並不低,甚至能夠參與政治。所以如果用後來的女性不該參與政治,來批評商朝的妲己擾亂政局,似乎再次犯了"以今非古"的弊病。譬如說,中國人夏朝之後才自稱是"龍的傳人"

,因此不能用後來的觀念去思考為何夏朝會有"吃龍"的舉動一樣,我們怎能用後來的角度去批評帝辛寵信婦女呢?

被醜化的紂王,暴君殘暴在身後

近年來在甲骨文上的成就上,也讓不少學者提出商朝子民對於帝辛的愛戴,像是學者郭沫若就認為《詩經·商頌·玄鳥》中的"武王靡不勝"與《詩經·商頌·長髮》的"武王載旆,有虔秉鉞

"當中所提到的(商)武王應該就是指"帝辛"。而《韓非子》一書當中也曾舉例說明帝辛(紂)也有仁德的一面:

費仲說紂曰:"西伯昌賢,百姓悅之,諸侯附焉,不可不誅,不誅必為殷患。"……紂曰:"夫仁義者,上所以勸下也。今昌好仁義,誅之不可。"三說不用,故亡

被醜化的紂王,暴君殘暴在身後

後世總傳說帝辛(紂)殘暴,不僅炮烙臣下,甚至將人剁成肉醬,並挖比干的心臟等等,如果真是如此殘暴,為何偏偏不聽信費仲的話,而放了周文王一馬?難道原因是因為其實帝辛(紂)根本就不殘暴?再者,《史記》記載"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這裡指的天下是什麼?"紂"應該是個諡號才對,根據《呂氏春秋·功名》註解"賤仁多累曰紂",蔡邕在《獨斷》也提到"殘義損善曰紂"。這些應該都是後人的追諡,而非當時天下人對帝辛的稱呼才對。

被醜化的紂王,暴君殘暴在身後

種種跡象都讓人覺得,似乎有人或是有一群人刻意的不斷醜化帝辛,並掩飾了周武王伐商的行徑。像是成語"助紂為虐",就拿紂王當作暴君的代表,小說《封神演義》也拿這段歷史當作背景等。但對照前面的幾段內容,都會讓人懷疑帝辛是否真的如此殘暴?周武王出征前的那篇《牧誓》指出紂王的四大罪狀:聽婦人言、不認真祭祀、不重用親戚、任用逃犯做官【原文: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在學者眼中多認為這些在商朝都是很常見的事情,周民族之所以看不慣,或許是因為他們已經發展出完善的禮樂制度,所以才無法接受商朝王室的這些"不合禮制"行徑吧!

被醜化的紂王,暴君殘暴在身後

不過,話雖如此,紂王即使不是殘暴的國君,也絕非聖明的賢君。至少他愛喝酒這點,是學者們都認同的。《史記》記載他“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不少古書也有類似的記載,據說考古學家還真的在殷墟挖到方方正正的水池遺蹟。考古學者依據所找到的商周遺物的種類,提出了"商人重酒器,周人重食器",而歷來學者也都認為"商人嗜酒",因此帝辛(紂)愛喝酒,應該是肯定的。但如果僅僅是愛喝酒,而導致隔壁的周民族看不慣,進而起兵推翻,但應該也不至於對帝辛進行鞭屍吧?難道周武王是要藉由處罰"紂王"的遺體,還證明自己的舉動是順天應人?

被醜化的紂王,暴君殘暴在身後

言歸正傳,迴歸到考古資料後會發現,帝辛不像大多史書上記載的那樣殘暴,甚至有學者指出他的四處征伐,有助於國家的統一。但為何我們對帝辛的印象卻是位挖人心臟的殘暴"紂王"呢?

被醜化的紂王,暴君殘暴在身後

讓人不禁聯想到顧頡剛在《古史辨》中的說法:

"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由於古籍在歷史上的屢次切割、整理、篡改、偽造等,不同歷史時代對古史的認識是不同的,而且越往後古史越編越長、越複雜,人物的特徵被迭加,愈來愈神化

。"

由此看來,不僅僅有些古人被神化,像是三皇五帝,也有些古人被醜化,像是帝辛(紂王)。因此,近來史學研究,像是知名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曾推算出相傳被挖心臟的比干,明明就比紂王更晚死,怎麼可能被挖心臟後仍然活著?另外,妲己嫁給帝辛後二十餘年,商朝才滅亡,妲己的美色可以魅惑帝辛持續二十餘年,究竟該說帝辛很痴情?還是妲己的保養很好?抑或是這個傳言只是汙衊而已呢?種種跡象都再次顯示,有很多人讓我們所熟知的暴君比原本的形象更殘暴。至於目的,或許是為了突顯推翻這些暴君的人是多麼的聖明,或許為了解釋自家學派的理論等等。無論如何,在看史書時,我們都得隨時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並注意每段記載的合理與否,方能更貼近真實的面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