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何管東北叫滿洲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日本人總是管中國東北三省叫做“滿洲”,例如日本在1905年打贏日俄戰爭、攫取了中東鐵路南段之後,將該段鐵路命名為“南滿(洲)鐵路”;又如:1915年的《民四條約》,通篇多次出現“滿洲”的字樣;再如1931年爆發的“九一八事變”,在日本人那邊,則叫做“滿洲事變”,等等。

“九一八事變”(滿洲事變)之後,國民政府和日本政府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外交談判,在談判桌上,日本代表開口閉口就是“滿洲”、“滿洲”、“滿洲”,而國民政府代表則總是強調:那叫“東三省”、“東三省”、“東三省”,雙方不要說政治立場不一致了,就是連這個簡單的地名稱呼,都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根本就無法取得一致。

日本人為何管東北叫滿洲

以上這些歷史事實,很容易給我們的歷史愛好者留下一個這樣的印象:當年的日本人是存心放著“東三省”這個正式稱呼不叫,而偏偏將它叫作“滿洲”,這是鬼子的“用心良苦”——指定是為了否定那片土地屬於中國。

是這樣的嗎?

本文無意為日本侵略者辯護,近代史上的日本侵略者,對中國東北三省的土地的確懷有野心,這是不爭的事實,也已經是歷史鐵案,沒有辯護的空間,也沒有辯護的必要。但是,一事歸一事,一碼歸一碼,當年的日本人將東三省稱作“滿洲”,其實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事實上,日本人管東北叫“滿洲”,這個歷史現象的終極原因,其實是簡單得出奇——因為在日本人開始管它叫“滿洲”之前,“東三省”這個名詞在國際上還並不普及。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滿洲”這個詞,到底是怎麼來的。

(清)天嘏著《滿清外史》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受到相當多歷史學者的認同:最初是西藏人稱呼滿族人為“曼珠”,滿族人於是跟著自稱“曼珠”、後經漢文取音譯,書寫為“滿洲”。

《滿清外史》的相關原文,是這樣的:

“……..出山海關東行,若奉天,或吉林,若黑龍江,中外人士皆以滿洲稱之者也。然試問滿洲之何以見稱,不獨漢族不能盡知,即滿族亦幾數典而忘祖。考滿洲舊壤,本在白山、黑水之間,於古為肅慎,漢為辰韓,魏晉為勿吉,隋唐為靺鞨,宋為女真之完顏部,明初為建州左、右衛。至其滿洲之所以見稱,本非地名,實由部族而假借用之也。蓋女真建部之始,本由肅慎轉音,而名為珠裡真,後訛為女真。愛親覺羅氏既為珠裡真後裔,遂由珠裡真而漸名為珠申。迨部族之勢日強,欲併吞鄰近諸部,爰先通好於西藏。西藏喇嘛以其為珠申之後也,慢呼之曰曼珠。愛親氏譯曼珠之義,知為妙吉祥,乃舍珠申,而以滿珠名其部族。後之漢字,易“珠”為“洲”者,以“洲”字義近地名,故假借用之,自此遂相沿不改雲…….”

日本人為何管東北叫滿洲

可見,“滿洲”二字,最初不過是滿族名稱“曼珠”的漢文音譯,但是因為“洲”字的存在,其詞義產生了訛傳,以至於到了後來,“滿洲”這個詞逐漸被用來指稱“滿族的土地”,這就是“滿洲”成為中國東北土地統稱的基本來歷。

滿清入關之後,“滿洲”二字在中文典籍中開始頻繁出現,例如什麼“正黃旗滿洲都統”、“鑲藍旗滿洲副都統”、“滿洲實錄”,等等。不但如此,直至民國初年,部分中國人基於習慣、仍然沿用“滿洲”地名,例如“某黨滿洲省委”等——知名抗日烈士趙尚志,曾經當過這個省委的軍委書記。不但中國人如此,其實,西方人也曾經稱呼中國東北地區為“滿洲”。

其中,沙皇俄國在早期,沿襲了滿族人的叫法,直接採取拿來主義,將中國東北土地稱為 Mаньчжурия,這個俄語單詞的讀法是:“滿洲利亞”,意思是——“滿族人的地盤”。

從清朝中葉開始,英國人也越來越普遍地將中國東北地方稱為“滿洲”,其相應的英語單詞為:“Manchuria”,讀法也是——“滿洲利亞”——幾乎是直接將俄語詞彙吸收進的英語。

日本是從明治維新(1868年)之後,才真正開始將目光投向中國的東北地區,當年中國的東北,地廣人稀,為什麼地廣人稀呢?因為清政府認為:東北大地(滿洲)是滿族的“龍興之地”,不容破壞,因此,清政府不允許漢人移民東北。

所以,明治時期的日本偵探到中國東北土地“考察”,放眼望去,延綿無際,人煙稀疏,物產豐富,整個感覺就是兩個字:震撼。不但是震撼,而且日本人還覺得清王朝是“暴殄天物”——放著這麼好的一大片土地,荒置不用、而且是寧願荒置不用、也不肯將它“借給”大和民族來使用,真是“自私至極”、“豈有此理”。

日本人為何管東北叫滿洲

日本人開始將目光投向中國東北大地之後,開始在報告裡稱呼這個地區,也沿用了當時在國際上普及的詞彙——“滿洲”——自然而然,日本人開始將大清國的東北,叫做“滿洲”。

也就是說:日本人稱呼東北為“滿洲”,只是沿用了當時國際上普遍流行的既有名詞,並沒有另搞一套,從字面上,“滿洲”二字,似乎也看不出有什麼“歧視”、或者什麼 “吞併”、“蓄謀”的意思——說得更明白一點:“滿洲”這個地名稱呼,在最初,其實是屬於中性的。那麼,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人為什麼不把中國東北叫做“東三省”、“東北三省”、“東北”呢?原因其實簡單得出奇——因為在明治維新的那個時候,“東三省”、“東北三省”這些漢語詞彙,在國際上還沒有得到普及——在當時的國際上,無論俄國人、英國人、美國人……都是管東北叫“滿洲”,於是日本人也跟著叫…….當時大家都管它叫“滿洲”,沒有誰覺得有什麼不妥的。

那麼,“東北三省”、“東三省”這些現代漢語詞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真正流行和普及開來的呢?——其實,“東三省”這個漢語詞彙早就有了,只是在國際上,並不通用。

1907年,“東北改制”,大清國正式設置“東北三省”、任命“東三省總督”——“東三省”這個漢語詞彙,才開始真正踏上加速度傳播的軌道。這個事情,又與歷史上另一件事有關——“闖關東”。

清朝在早期乃至中葉,都不允許漢人移民中國東北地區,所以直至1860年代,中國東北地區,都很少能見到漢人——不是說一個都沒有,而是很少見——少數賄賂山海關守軍而進入東北的漢人有沒有?有。但那是屬於極少數。總之,在整個清朝初期直至中葉,中國東北地區一直沒有多少漢人。

那麼東北地區的漢人後來是怎麼來的呢?

日本人為何管東北叫滿洲

1860年代之後,清朝對於漢人移民東北這件事,儘管法令還在,但是管制逐漸開始寬鬆,一些漢人開始移民東北。到了1875-1878年,大清國的華北地區,山西、河北、山東等地,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饑荒,餓死人數高達一千萬左右,這件事,史稱“丁戊奇荒”。“丁戊奇荒”迫使大量的華北人民進行遷徙,其中有很多人民向東北方向遷徙,這個現象,在當年叫做“闖關東”——“闖關東”的字面意思就是:到山海關以東去闖蕩、謀生存。

這個“闖關東”的熱潮,持續了二三十年之後,中國東北地區出現了大量的漢人——他們主要來自於山東和河北——這批漢人的湧進,改變了東北地區的民族結構:漢人超越了滿族、蒙古族等民族,成為了東北地區的第一大民族。

到了20世紀初,清政府開始意識到:必須防衛東北,否則無以阻擋沙俄和日本的野心,而要防衛東北,則必須繼續大量引入漢人、開墾東北。

基於同樣的目的,1907年,清政府廢止了“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三個職位,並將東北原本的軍事建制,改成行省建制。於是,清政府在中國東北地區,設置了三個行省,它們分別是——“奉天省(遼寧)”、“吉林省”、“黑龍江省”,時稱“東北三省”,簡稱——“東三省”。

這件事,時稱“東北改制”。相應地,清政府設置了一個新的軍官職位——“東三省總督”。第一任“東三省總督”,就是歷史愛好者們都知道的、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個人——徐世昌。

經過1907年“東北改制”之後,“東三省”這個稱呼,開始像長了翅膀似的,迅速傳遍大清國的大江南北,報紙,雜誌,書刊,官樣文書……越來越多的國民,在提及關外地區的時候,開始稱之為“東三省”。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