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趙政委工作能力突出,先於李雲龍評上軍級,為何僅是少將?

dodo0328


趙政委的事,得看原著小說,看電視就會產生題主這種問題,在小說裡,趙政委確實是個普通政工幹部,軍事上的弱雞,弱到什麼程度呢?野狼峪伏擊戰,大家撲上去拼刺刀,趙政委跑上去對著人打駁殼槍,被和尚說風涼話:趙政委一米之內,彈無虛發!電視裡不對了,文武雙全,三八大蓋肉瞄五百米,一槍放翻日本鬼子小鋼炮手,成了一位具有狙擊天賦的神槍手政委,如此軍政雙優,更兼抗大之前,人家還是燕大的高材生,文憑拿到現在,都硬得不要不要的,這樣一個高大上的人,才給授少將銜,確實覺得低了。



但實際情況,哪怕就是電視裡這樣的趙政委,五五年授開國少將軍銜,那也是上級相當看重趙剛,可以說破格提拔,特殊照顧了!原因不光是趙剛是政工幹部,還在於他資歷,他是典型的三八幹部,雖然學生時代就在白區做過學生運動,組織過一二九運動,但那也是三十年代的事情了。李雲龍他們鐵三角哥兒仨,說起來都是爬雪山過草地的老紅軍,資歷夠老了吧?其實還不止,老紅軍還有得細分,比方五次圍剿,那次進去的?

瑞金時期參加革命的老紅軍資歷夠老,在老紅軍裡那也都是新兵蛋子,那哥仨是參加過黃麻暴動的老班長!跟建軍的八一南昌起義同期,稍晚三、四個月,是四方面軍的老底子,是我軍的創建部隊,他們的軍齡,就是我們軍隊的軍齡!一路打到抗戰,遇上趙政委時,趙政委是能力突出,破格提拔成團政委,他李雲龍是反覆犯刺頭,幾起幾落,在團長位置原地未動,最後這哥仨授少將,那才是低了,所以三個傢伙才滿心不服氣,鬧情緒,捱了劉帥一頓死K,老同志了,風風雨雨這麼多年過來,黨內風浪就過了多少次?沒中將的底氣,沒中將的資格,敢鬧情緒?你喊張大彪鬧一個試試?!


李三萬的三萬裡


這是個知識點,因為趙剛屬於抗日戰爭時期特殊的“三八式幹部”群體,注意跟鬼子的三八大蓋沒毛關係,而是指1938年起,分批從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畢業的知識分子幹部,他們當中的大部分畢業後直接奔赴了抗日前線,而《亮劍》中的趙剛是這批幹部的代表,十年之後的淮海戰役期間,已升至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



抗戰爆發後,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敵後打擊日本侵略者,在戰鬥中隊伍迅速擴大,缺乏幹部的短板逐漸暴露出來,老紅軍們政治軍事過硬但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像李雲龍孔捷這號的大老粗大有人在,這個短板不僅制約了部隊的不斷髮展,也使八路軍的整體素質難以有根本的提升,道理很簡單,在老紅軍中選拔軍事幹部相對容易,政工幹部則可選範圍太小了,而我軍當時實行的是軍政雙首長制度。

隨著大批淪陷區的有志青年湧入延安,使我黨我軍吸收和培養知識分子幹部成為可能,毛主席曾經專門發出指示:“軍隊一定要收納大批革命知識分子,要說服工農幹部吃得下,不怕他們,工農沒有知識分子幫忙,不會提高自己,;工作中沒有知識分子,不能治國、治黨、治軍”。於是,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魯藝等學校紛紛開始招收青年學生。



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第一期學員基本還全是紅軍幹部,與其前身紅軍大學沒什麼區別。然而從第二期起就有609名知識青年入學,而到了1938年4月開辦第四期時(注意《亮劍》趙剛的人設就是這一期),來自全國各省市的知識青年學員已佔到了83%的比例!這些學員不僅學習理論知識,還進行了一定的軍事訓練,比如趙剛在軍訓中被演繹成“具備狙擊手潛質”的優秀學員,李雲龍因此大讚:“咱們的政委那是孔夫子掛腰刀——文武雙全”。

看看趙剛的履歷吧,一二九師獨立團政委、團長兼政委、華東野戰軍二師政委、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軍政委、總政治部二級部長。一般而言,抗大畢業生初到部隊也就當個連指導員、營教導員而已,趙剛直接被任命為團政委,應該說起點很高,畢竟人家是從事過地下工作的老黨員,與到延安以後再入黨的青年有所區別。



這批“三八式幹部”文化底子厚,理論水平高,在當時複雜的政治環境下,能夠準確理解和貫徹延安的各種指示精神,成為八路軍政工戰線的主力,因而晉升確實較快,李雲龍當師長的時候,趙剛擢升縱隊政治部主任,這基本就是副軍職了;李雲龍代理A軍軍長時,趙剛已經實授C軍政委,進步速度明顯高於李雲龍同志。

但是在1955年全軍大授銜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就比較多了,“三八式幹部”雖然提拔很快,但是有兩個先天不足,制約著他們肩章上的豆豆,其一是紅軍時期的資歷,其二是戰爭年代的戰功。從元帥到大將、上將和中將,絕大多數都是參加過“十年土地革命戰爭”的老紅軍,比如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或者黃麻暴動等等,大部分也經歷了長征。



有人統計過,長征到達陝北後的紅軍幹部戰士,解放後最小的是縣委書記一級,而顯然,三八式幹部的履歷中不具備這一元素。

《亮劍》劇中李雲龍、丁偉和孔捷都是紅四方面軍老兵出身,參加了1928年的湖北黃麻起義,這是四方面軍建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農民暴動,李雲龍喝酒時怎麼說來著:“要不是趕上黃麻暴動,娃都生一炕了”。而趙剛只在北平參加了“一二九運動”,那已經是1935年發生的事情了,資歷差別還是很大的。



戰功則更容易理解了,三八式幹部畢竟主要從事政工工作,各級軍事主官仍然是由老紅軍和戰爭中脫穎而出的軍事幹部擔任,如果三八式幹部授銜普遍過高,對於那些出生入死的戰將們肯定是不公平的,事實上,類似於趙剛這樣文武雙全的畢竟只佔少數,大多數三八式幹部被軍事主官們譏為“賣狗皮膏藥的”,雖然進步較快,授銜過高總是不妥的。

儘管一肚子牢騷,最終李雲龍、丁偉和孔捷這樣的老紅軍也只授予了少將軍銜,那作為“三八式幹部”的趙剛獲授少將其實已經不低了,實事求是的說,授大校也沒什麼問題,只因《亮劍》把趙剛塑造成這批幹部當中的佼佼者,才使少將軍銜成為可能。


度度狼gg


1.授銜不同於職務,沒這麼簡單的。

2.趙剛資歷其實不淺,1935年12·9運動領導者,也就是老資格的白區工作者了,抗大學員,所以一畢業就成了團政委,這也說明組織上對他的器重。

3.客觀來說,雖然趙剛在軍事指揮上比堪稱天才的李雲龍要遜色(在整本亮劍中,老李的軍事才華被極大誇大),但考慮到他的文化底子和政治素養,趙剛算得上是黨政軍全優的幹部,比如說他比老李更早提副軍級,就是因為他後來在策動國軍起義這統戰工作中的表現,這可比留在李雲龍身邊做個政委更有價值。解放後迅速被調入總部也是這個道理…

4.所以我們看後來,李雲龍丁偉和孔捷都要到軍事學院去回爐再造,趙剛就省去了這一過程。

5.但是不能不說,這並不代表趙剛就能在授銜中獲得更多的傾斜:我黨區分幹部資歷,界限明晰:紅軍時期、抗戰、解放戰爭和建國後……

6.趙剛的資歷始於1935年,勉強算紅軍時期,但沒有在軍中任職,從軍應該也是在40年前後,主要的戰功也是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

7.授銜並不僅僅針對解放戰爭,實際上是對軍政幹部整個革命生涯的評價。雖然授銜時的軍職是評定軍銜的基準,比如軍委委員-大軍區正職、副職-兵團正職、副職-正軍、副軍-正師、副師……分別對應著從元帥到大校、上校的基準軍銜,從趙剛當時的正軍級別,其基準均線也就是少將。

8.正軍級高授的也有,但能否越級,取決於兩點:要麼戰功卓著、貢獻突出;要麼資歷極老。

9.前者中比如韓先楚、洪學智、皮定均、張震……後者中則莫過於敦厚長者詹才芳(中將)。

10.1955年時任軍長中絕大多數都是授少將,只有陳康、黃欣庭等寥寥幾位授中將。也說明第8.9點。

11.趙剛綜合素質和表現都堪稱翹楚,但第一非軍事主官,軍功並不卓絕;第二就是資歷略淺。授少將,應該是恰到好處。

12.這麼說吧,遍覽1955授銜的少將以上將領,1935年前後參加革命、40年左右才從軍的基本上見不到,類似趙剛這種能獲授少將已經算很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趙剛同志的資歷還不夠呀……

13.比如丁偉的原型之一鍾偉,1930年參軍;開國少將中最年輕的吳忠,1920年生人,1933年參軍……當然,你不能拿呂正操、陳明仁、董其武他們幾個說事兒,呂正操雖然1937年才入黨,但就憑他帶來的一團人馬,這個開國上將就是十拿九穩的……

14.所以單純以亮劍來說,李雲龍授少將略微有點委屈,趙剛這個少將,可真不算埋沒他……


搬不動的小強


只談原著!

趙剛,大學生,參加了一二九運動。至於入黨,也是1935年以後了。這個資歷,在開國少將中並不突出。開國中將,大多是紅小鬼,在抗戰爆發前,至少也是團級幹部吧。當然,營級、副團的也有。

抗戰中,長期擔任團政委。這個資歷,也不突出,戰功也有限。這個級別,只有少數人在後來獲得了中將軍銜,少將和大校倒是特別多。

內戰中,先是擔任團政委,後來升為縱隊政治處副主任,正師吧。建國後,升為軍政委、總參某部政委。這個職務和級別,少將比較多,大校也有,中將很罕見。

少將,其實蠻公平的。至於大校,也不是說不過去。許多老紅軍,資歷、戰功、威望……都不差於他,才大校呢。

最後申明,這是文藝,不是真實的歷史!


易安讀史


軍銜評定主要是看幾個方面:1,資歷,參加北伐資歷最老。其次是南昌起義,紅軍時期,抗日時期,解放戰爭等。2,軍隊組建。第一是參加起義部隊,如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平江起義等。起義將領必須有一席之地。3,派系。紅軍時期個軍團領導人,抗日時期八路軍,新四軍將領,解放戰爭兵團司令員。4,戰功。恭喜度。5,政治原因,平衡各集團利益。十大元帥,有爭議的元帥陳毅,他可以滿足上面幾條?參加南昌起義,新四軍軍長,兵團司令,如果葉挺不死,當然沒有他了。同樣,羅榮桓必須是元帥,他代表政工幹部,葉劍英是總參代表,左權不死,位置應該是左權。徐向前是4方面軍總指揮,八路軍副師長,也夠格。聶榮臻也必須是元帥,八路軍副師長,紅軍時期高級將領等。至於粟裕,戰功很高,但是其它幾點,都夠不上,除非陳毅死了,或者當時他不拒絕毛主席做華野司令員。那麼趙剛用這幾條評選,一條都站不住,趙剛不可能評少將。


武漢老青年


趙剛初次露面對他的介紹是一二九運動的組織者、抗大第四期學員。一二九運動的時間為1935年12月9日,這個時候趙剛還是燕京大學的一名大學生,李雲龍參加過著名的黃(安)麻(城)起義,此時已是指揮上千人的紅軍團長了。

抗戰全面爆發後,延安吸引了許多愛國的知識青年,像趙剛這種從抗大一畢業就分配到獨立團當政委,簡直是火箭似的上升。我軍中的政委絕對不是配角兒,更不是像《亮劍》中的“團長管打仗、政委管生活”這麼簡單。從三灣改編開始,中國共產黨就將支部建在了連一級,練級教指導員、營級叫教導員、團級以上叫政委。政委都是從紅軍時期參加過殘酷戰爭的,軍事素質和政治信仰都是非常過硬的。



趙剛確實先於李雲龍評上正軍級,但是和李雲龍一樣都被授予少將軍銜。他與李雲龍、孔捷、丁偉這些少將相比,資歷太低,能評為少將已是高配了。


歷史軍魂


共產黨軍隊提倡官兵一致,無論在服裝(上衣多兩個口袋)還是軍餉方面,差別都不是很大。1955年評定軍銜時,一是受朝鮮戰爭談判中無軍銜我方,在與對方的談判中出現了諸多不便,二也有“論功行賞”的用意。

至於評銜標準,一是論對革命事業的貢獻;二是參照在早期軍隊中的職銜;三是建國後已改為文職的,原則上不再授銜;四是對起義將領的授銜,不能低於原軍銜。

如眾所周知的皮定均軍銜定奪問題上,因皮定均資歷較淺,但在“中原突圍”過程中,皮率一旅人馬突破層層包圍,一路上邊打仗邊行軍,行程2000多公里,以較少的代價,將部隊從大別山區帶到了蘇北解放區,為後續戰役中的軍事力量,做出了貢獻。最後由毛主席親自圈定:皮有功,少晉中。

在改任文職人員中,如周恩來、鄧小平等,均未參與評銜。而起義將領,除個別情況外,多數都是在原軍銜基礎上,增加了一級。

至於《亮劍》中的趙剛的軍銜,在電視劇中沒有提及,但其軍銜應該不會高於李雲龍,原因就是李雲龍是“豫鄂皖”時期的老紅軍,而趙剛是抗戰後才參加的革命,資歷上差了至少一個級別。


吳勇寧1


我沒看過《亮劍》小說,只能憑看電視劇的印象回答問題。趙剛,北京燕京大學畢業,抗戰早期從抗日軍政大學畢業,任李雲龍所在團的團政委,此前應有從軍經歷。趙剛文武雙全,一出場即有擊斃日寇追兵,救出逃亡俘虜“和尚”的精彩情節。趙剛政治立場堅定,既敢於堅持原則,又善於團結同志。趙剛儒雅多才,仕途進步穩定,與李雲龍的幾升幾降形成鮮明對比。至解放戰爭後期,李雲龍任師長時,趙剛已升至軍副政委,為副軍級實職,高出李雲龍職務職級整整一級。

那麼,解放後,李雲龍的政治前途為什麼反而超越趙剛呢?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資歷。

李雲龍早在紅軍時期,即為紅四方面軍團長。在我軍資歷類型中劃為老紅軍,是最老資格幹部。趙剛資歷則為三八式。解放後,我軍三八式幹部甚多,若無突出貢獻,其所擔職務很難超越老紅軍。這裡面有公平問題,有平衡問題,有導向問題。最終,多次犯錯的團長李雲龍在授銜時評為將軍,擔任軍長,在紅軍資歷將領中排位屬於中上。一貫正確的政委趙剛擔任軍政委,在三八資歷的幹部中排位靠前。

二,貢獻。

軍人的貢獻在戰爭年代清清楚楚,不會被頂替,貪竊,抹殺。李雲龍雖屢有犯上情節(小說如此。現實中我並不這樣認為。理由很簡單,一支由自以為是,不服命令,不守紀律的軍人們組成的軍隊,是註定會失敗滅亡的),但他對黨忠誠,敢於擔當,足智多謀,英勇善戰,多次臨危受命,完成艱鉅任務,戰功赫赫。是我軍不可多得的中高級軍事主官。反觀趙剛,卻鮮有戰功,是憑藉其卓越的政治工作進步的。在革命戰爭時期,軍事工作是我黨的首要工作,戰爭勝利,是我黨最重要的勝利。趙剛是通過做好政治工作保障協助軍事鬥爭取得勝利,而不是直接指揮部隊取得戰爭勝利的,其貢獻,當然比不上李雲龍。回首我軍十大元帥,除排名第七的羅榮恆元帥是政治主官出身,其餘皆為軍事主官。這既充分肯定了政治工作對打勝仗的保障作用,又高度肯定了軍事指揮官高超的指揮才能是決定戰爭勝利的最直接因素。

三,需要。

我黨我軍從不缺乏忠實執行黨的綱領政策路線優秀政治幹部,卻十分缺乏富有謀全局眼光,謀局部手段,善於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攻堅克難,獨立作戰,戰勝對手的軍事主官。因為我軍戰爭年代的所有軍事主官,都是用時間,生命,戰鬥,裝備,彈藥之成本,鍛練考驗成長而出的勝利者,這種閱歷彌足珍貴,不是靠黨校,軍校就能直接學成。隨著戰爭的進程,軍隊的壯大,優秀軍事指揮官更顯重要和珍稀,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所以,李雲龍的軍事生涯比趙剛走得更高,走得更遠實屬理所當然,不必為奇。

亮劍是文藝作品,不是真實史料。但它準確形象真實地反映了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勝利歷程。也難怪您會提出這個問題了。


風帆與浪


趙剛是電視劇《亮劍》中的主人公之一、另一主人公李雲龍的政委。抗日戰爭時期長期與李雲龍合作,成為了李雲龍歷任政委中為數不多能夠合作默契的。為此,二人不僅成為了配合默契的同事、拍檔,也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友。因為是電視劇裡的人物,我們不方便與真實歷史掛鉤,這裡只就電視劇本身而言。



趙剛是知識分子出身,畢業於燕京大學,是八路軍時期為數不多名牌大學出身的軍隊幹部。正因為有文化、有能力,隨著後來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從為軍隊未來的正規化、現代化培養人才考慮,趙剛這類文化程度較高的幹部成為了重點培養對象。因此,資歷遠遠不及李雲龍的趙剛先於李雲龍被提升為彼時的準軍級幹部——軍政治部主任,之後又被提拔為軍副政委、軍政委。當李雲龍被任命為代理軍長時,趙剛早已在正牌軍政委的位子上坐了多年。



但是,為什麼到了五五年大授銜時,身為副軍級(李雲龍是因為軍長不在,以副軍長的身份代理軍長)的李雲龍卻和正軍級的趙剛一樣,都被授予了少將軍銜呢?這還要從五五年大授銜時的評銜標準說起。



五五年大授銜時,有幾個重要標準:一、當時的職務,二、歷史上的職務,三、歷史資歷,四、歷史特殊貢獻。以正軍級為例,編制軍銜是中將,資歷較淺的授予少將,資歷較深或者歷史上有特殊貢獻的,可酌情授予上將,特殊原因除外。而這裡所謂的資歷,具體到操作層面主要就是以土地革命時期的經歷和職務來衡量,而這恰恰是趙剛的短板。土地革命時期,趙剛還在燕京大學讀書。劇中的趙剛是一九三六年“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說是組織者有否誇大無法確定,姑且算作是參與者),這就是土地革命時期趙剛的全部經歷。對照現實中的一些人物來看,趙剛參加革命的時間大致也就是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的樣子,應該不會早於一九三一年(按大學最長五年算,趙剛入學不會早於一九三一年)。而且,土地革命時期趙剛並沒有擔任什麼實際職務。換句話說,趙剛土地革命時期的經歷可以忽略不計。按五五年大授銜時的標準來衡量,趙剛屬於典型的“資歷較淺的正軍級”,而且並沒有特殊貢獻(所謂特殊貢獻,大致如中原突圍時皮旅的貢獻,皮將軍也正是因為這個特殊貢獻,被老人家從本來評的少將提成了中將)。因此,按照五五年大授銜時的標準,趙剛只能被授予少將。真實歷史上的情況其實也差不多,五五年大授銜時,沒有土地革命時期經歷的將軍並不太多,其中還包括了一些那邊過來的起義將領,真正八路軍、新四軍起步的將軍絕對屬於鳳毛麟角。有人粗略統計過,大約只有十位上下,而且基本上都是少將。可見,劇中給趙剛設定的少將著實已經不低了。



副軍級的情況也差不多,編制軍銜是少將,資歷較淺的授予大校,資歷較深或者有特殊貢獻者可酌情授予中將,特殊原因除外。李雲龍是黃麻暴動時參加革命的,資歷自然不算淺了,但細究起來也談不上有多深,畢竟北伐時期就參加革命的將領還是不少的。而且,這一時期正是紅軍大規模發展、擴編的一個重要時期。換句話說,和李雲龍資歷相當的將領還是相當多的。因此,這方面李雲龍並不佔優勢,只能歸入正常範疇。加之李雲龍歷史上多次因為犯錯誤被降職,而且還有四方面軍和西路軍的背景,被授予少將已經是到頂了。正如劇中丁偉所說:“不授你個大校就不錯了。”



正因為以上的原因,沒有土地革命時期經歷、資歷較淺的正軍級幹部趙剛和擁有土地革命時期經歷的副軍級幹部李雲龍都被授予了少將。二人皆屬於正常授銜,並不存在被刻意拔高或刻意壓低的情況。但是,從後來的歷史來看,像趙剛這樣的將領往往升遷更快,當然,也更容易犯一些眾所周知的錯誤。電視劇沒往下拍,原著本人也沒細看,就不往下深究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趙剛,《亮劍》中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獨立團政治委員,與獨立團團長李雲龍是工作搭檔,倆人經一段時間磨合後,就配合得非常默契,在戰鬥中將獨立團錘鍊成為一支頂呱呱的八路軍在晉西北的抗日主力。

作為燕京大學的高材生,趙剛曾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屬於軍內少有的能文能武的軍官,特別擅長狙擊作戰,用三八式步槍擊斃深入抗日根據地的日軍山崎大隊數個機槍手;在辛莊防禦戰中,還是用三八式步槍在500米開外,擊斃一名正裝迫擊炮炮彈的日軍裝彈手。


解放戰爭時,當李雲龍還在華野擔任某師師長時,趙剛已經是華野某縱隊副政治委員了,相當於副軍級幹部,比李雲龍的師級幹部級別高;全國解決以後,調任總參謀部某部政治委員,此時已是正軍級幹部,1955年9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軍銜。

儘管在授銜時,確實有解決軍的部分軍級幹部被授予中將軍銜的,但那都是資歷深特別是戰功卓越的軍政主官,以趙剛在軍內的資歷,不可能被授予中將軍銜,事實上全國大都數軍級幹部所授的都是少將軍銜。

趙剛被授少將軍銜,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軍中的資歷尚淺,1935年時,還只是北平燕京大學的一名學生,而李雲龍1927年就參與了黃麻暴動,當時都已經是紅軍主力團的團長了,以李雲龍的資歷和戰功,也僅授予陸軍少將軍銜,作為八路軍獨立團的老搭檔,趙剛不可能被授予中將軍銜。

1955年,全軍第一次授予軍銜時,中央軍委以級別為基礎按照德、才、資條件評定幹部軍銜,在同等資歷條件下,一般都是部隊軍事主官優先考慮,其次是軍隊政工主官,再則是軍事參謀長,最後才是軍隊後勤主官。

在李雲龍負傷住院時,趙剛被提拔為縱隊副政治委員,後比李雲龍早一年成了軍級幹部,李雲龍出院後,才當然代理軍長,所以在軍銜評估時,也就是妥妥的少將軍銜,不可能往中將軍銜靠。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