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的尷尬處境:中西合璧的“香蕉人”,卻東西方都不討好

李光耀身為新加坡國父,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是漢族客家人,祖籍是廣東梅州。他的曾祖父於1862年移民,造就了李氏一家的移民背景,他的祖父李雲龍特別注意對長孫李光耀的教育,他的教育是西式的,英語的,這影響了李光耀的一生,讓李光耀成為了一位“香蕉人”。到了李光耀的父親這一代,家族已經日漸興盛,頗有一些家底。

李光耀的尷尬處境:中西合璧的“香蕉人”,卻東西方都不討好

李光耀幼時就讀於新加坡一所頂尖的英式學校,在二戰結束後有赴英留學的經歷,在那裡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觀,回國後李光耀當起了律師,因代表“新加坡罷工的郵差”與政府談判而名聲遠揚,漸漸步入政壇。

回看李光耀的一生,用“中西合璧”來形容他是非常恰當的,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背景讓李光耀成為那個帶領新加坡數百萬華人建國,擺脫殖民的人,他賦予了落魄的新加坡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一個穩定的政局,以及真正的國際化。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李光耀對於新加坡來說都以意義重大,貢獻非凡,無可替代的。

李光耀的尷尬處境:中西合璧的“香蕉人”,卻東西方都不討好

他引進的思想和體制都是西方的,但是同時他也無可避免地被西方批評為有專制的嫌疑,他排擠過政敵,始終將大權牢牢我在自己的手中,同時對西方的批評毫不在意,按照他的說法:西方的民主必能強加給亞洲人民。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李光耀的理念中又有著濃厚的東方色彩。

李光耀的尷尬處境:中西合璧的“香蕉人”,卻東西方都不討好

李光耀時期的新加坡給予過中國不少的幫助,但是同時他也是“中國威脅論”的鼓吹者之一;他在國際場合為中國辯護,但是同時又是東盟國家中最後一個與我們建交的國家。

李光耀認為,新加坡的廣大華人不應該放棄華語,否則將失去自己的根,但是他又極力推行雙語教學,主張英語至上,關閉了南洋大學,斷送了新加坡的華文教育,讓新加坡錯失了成為東南亞華人中心的機會。李光耀在很多場合的講話都很難讓人看出他是一個華人。

李光耀的尷尬處境:中西合璧的“香蕉人”,卻東西方都不討好

究其原因,李光耀顯然更為看重來自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認為這將給新加坡帶來巨大的好處,但是李光耀卻忽略了整個東南亞華商的力量,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光耀又是華人中的“叛逆”。

綜上種種,我們可以看出,李光耀選擇了一條中西合璧的路,這也意味著他無論在東方和西方都不會被承認,西方人認為他太東方了,而東方人則認為他太西方了,東西都不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