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尖、棺材山、梳头峰、藏银洞与四方城的传说

一个广丰故事、一段历史沉淀

文笔尖与棺材山

相传,明朝某年,广信府一位新上任的知府到广丰巡游。这位府太爷精于“地理风水”,所以对沿途的山形地势十分留意。当他的官轿来到广丰的“外水口”六石山坂时,突然叫轿夫停轿,下轿环视四周。原来,此处正是广丰“丰溪河”的出口处。河的北岸有一座山,山上怪石磊磊,恰似一头雄狮蹲踞;河南岸也有一座山,宛如大象。两山隔河相对,气势非凡,这就是有名的“狮象把水口”。知府细看一番后,心中暗想:“广丰一定有人在朝廷做大官。”于是,他不敢坐轿了,叫人抬着空轿跟在后面,坚持步行到广丰。 时近傍晚,知府来到广丰的“内水口”。他举目四望,只见前面路口横着一座矮山,恰似一副棺材摆在那里。他不禁脱口而出:“棺材山!不好,广丰虽有人在朝做大官,但终于难成大业,都要死在外面,抬着棺材回乡。”说毕,他便重新登轿,前呼后拥,直奔县城。 后来,广丰的乡绅听说此事,便请来了知名的风水先生,仔细察看地形,然后琢磨出一个办法:在与“棺材山”隔河相对的小山冈上建造一座形似毛笔头的塔形建筑物,隔河相峙,以制“棺材山”之不祥。这座建筑物高十余丈,基座圆身十几个人都围不住,很是壮观。它既像一根蜡烛,也似一个笔头。 建成后取名“文笔尖”,以示广丰“文运大兴”。


广丰故事 | 文笔尖、棺材山、梳头峰、藏银洞与四方城的传说


银洞与四方城

在嵩峰乡银峰村,有一座银山,山上遗留着许多古老而深邃的洞穴,人们称之为“银洞”。银山脚下,有一座正方形的古城遗址,四周尚存有旧城墙基础,这就是“四方城”。相传,明朝天启年间,官府在银山再次探得银矿,储量很大,不敢擅自开采,便上报朝廷。天启皇帝派太监魏忠贤为特使,负责采矿炼银。魏忠贤奉命,率领官兵,驻扎在银山脚下,立即进行开采。当时采矿主要靠人工挖掘,先挖成主巷道、次巷道,再按银矿走势挖掘了许多宽窄不―、高低不等的支巷道,还打了很多垂直通气洞,直通山顶。据传,开采高峰时,投入劳工和看守官兵达一万多人。魏忠贤是皇帝特使,又有“九千岁”的封号,自然要有一番排场。于是在驻地兴建“四方城”。城内建有他的府邸、官兵营房、贮银仓库等,占地面积近一万平方米。城墙四周建有六座门,各有官兵把守,戒备森严。在城外及通往矿区等处也建有大范围的建筑物,加上店铺林立,形成几条街道:上至八都有“七里街”,设有“上码头”;下至四十二都有“三里街”,设有“下码头”,宛然是“山中闹市”。过了几年,皇帝想起开银矿之事,便召魏忠贤查问情况。魏忠贤既奸且贪,所炼的白银,大都流入他的私库,便向皇帝谎报说“银矿亏损,不堪开采,,。皇帝一怒之下,传旨封矿停采。说也奇怪,皇帝圣旨一出,银矿岩断地裂,还压死了不少劳工。从此以后,银矿再也无人问津。


广丰故事 | 文笔尖、棺材山、梳头峰、藏银洞与四方城的传说


藏银洞、梳头峰

铜钹山脉的九仙山,山高路险,四周都是悬岩峭壁。350多年前,农民起义领袖杨文,曾在险要的九仙山安营扎寨,抵抗官兵。、山前一座峭壁,高有千仞,如利斧劈成。陡壁半腰处有一山洞,是杨文的银库,储藏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乃义军的全部经费。经管人叫“司库”,他忠心耿耿,轻功超人,善能飞檐走壁,只有他能出入银库,存、取金银,他人休想至此。义军失败,世人皆知藏银洞尚多金银财宝,但却无法取得。乾隆年间,有个专事深山采药的浙江兰溪人,得知藏银洞之事,便想探宝发财。他用缆绳从山顶缒下,终因缆绳折断而粉身碎骨,从此再无人敢冒此风险。在九仙山东北,有一座形似圆柱的石峰,与九仙山遥遥相对。相传,杨文、杨武的妹妹常年此山梳妆打扮,因而得名“梳头峰”。,当年,九仙山驻扎着杨文的九千多义军。因山顶不甚宽敞,不免拥挤、嘈杂。杨文的妹妹性爱幽静,但在山顶却找不到清静之处。况义军中多是男子汉,她—个女儿家,梳妆打扮多有不便。她发现东北这座石峰很清静,无人搅扰,便施展髙超的轻功,用两块“团箕”(用蔑编成的晒物器具,圆形,直径80厘米~90厘米)夹在腋下,借助风力,双手一摆,便如飞鸟展翅,从九仙山飞到梳头峰,然后盘腿而坐,悠然自得地梳起头来。梳毕,又飞回九仙山,日日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