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土司:冉氏家族的历史背影(一)

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上古为梁、荆接壤之域,春秋为巴、楚交界之地,秦属巴郡,两汉为巴郡涪陵、武陵郡迁陵二县地,魏晋以降,先后属丹兴、汉发、务川、思州、务州等州县,南宋建炎三年(1129)置酉阳寨,淳熙四年(1177)酉阳改寨为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酉阳置县,次年升为直隶州,以州代县,辖秀山、黔江、彭水三县,民国二年(1913)废州为县,1983年成立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这段历史叙述虽然简单,且便宜行事,但其间的历史进程却有众多值得考辨之处,特别是由宋至清这一时段。譬如今酉阳与汉酉阳之辩、置酉阳寨与改寨为州的时间考(州志和家谱各执一说)、改土归流的时间等,如许纠葛牵涉其间的,有一个关键词——酉阳土司,而谈酉阳土司就不能忽视更无法绕过冉氏家族。历史本是时间纠结缠绕的产物,穿越历史,就是去抚摸那些历史的背影。循迹酉阳冉氏家族,无疑就是串联那一个个背影,以映照一方地域的盛衰兴亡。

据奉节《冉氏族谱》载,冉氏最早为山东邹人。另据云阳《冉氏族谱》载,冉氏迁蜀之始祖为冉道周,迁徙地为信州(即后之夔州)。道周生子冉轸(为巴东郡公),冉轸生子冉黎(仕梁云麾将军,假节钺湖州刺史,袭封巴东郡公。入周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隋开皇中,为旭州刺史),冉黎生子冉安昌(隋封渔阳侯。隋末据保巴东,唐高祖即位,为招慰使。于武德三年,当牂牁要路,请置务州),此为冉氏土官、土司一脉迁酉之始,冉安昌可认为是酉阳冉氏土官、土司一脉之远祖。冉安昌生子冉仁才(公元594-652年),冉仁才生子冉寔(任并州大都督府参军,历县令、长史司马),冉寔生子冉显宗(任夔州都督),云阳《冉氏家谱》记:“显宗公后十六世,至守忠公为官酉之始祖。中间世系旧谱残缺失载。”而酉阳《冉氏家谱》也记曰:“显宗以捍御本境,功授夔州都督。其后天宝之乱,子孙皆高隐不仕,世遂无闻焉。及宋宣和间,而守忠公建绩酉阳,去显宗公时,则十有四世矣。” 冉显宗第十五世孙冉守忠(初名万要,平叛苗后,敕改守忠),自宋建炎三年因军功封军民宣慰使,加封安燕侯后,世代世袭,执掌酉邦。自此,冉氏土官、土司正式进驻酉阳。这是进入今酉阳和五溪地区的第二批冉人,其时间约在五代前后,宋、元、明、清的土官中多冉姓,即明证。酉阳土司从冉守忠于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入掌酉阳起,至冉元龄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止(一说乾隆元年),历南宋、元、明、清四朝代,有604年,传24世、28人。其中南宋7人:守忠、文炳、世昌、胜宗、为义、贵迁、思通;元代2人:万友、载朝;明代16人:如彪、应仁、兴邦、琛、瑄、廷辅、云、舜臣、仪、元、维翰、维屏、御龙、跃龙、天麟、天育;清代3人:奇鏕、永沛、元龄(裕枢)。上述土司皆守忠后人,或父殁子继,或兄终弟续。其治所最初在酉阳蚂蝗乡官坝村,继迁铜鼓潭官潭衙院,宋末迁至忠孝坝(今酉阳县治所钟多镇)。改流后,处置改流事务的成都通判耿寿平为第一任酉阳知州。冉氏末代土司冉元龄及其后裔迁至浙江仁和县。

这一段细究起来,要谈说甚至考辨的东西太多,如冉氏之族属、移民之时间等。这里不再赘述。单是冉氏一姓,在酉阳就大抵可分为三类:一曰“土著冉”。《酉阳州志"户籍志》云:“冉家一种,其居酉在土官之先,有仡兜冉、高粱冉等号”。这部分人极有可能是冉安昌、冉仁才时代随迁所留。二曰“外来冉”,主要指随冉守忠去酉平乱这部分人,即冉氏土官、土司一脉。三曰“假冉”,大多由别的姓氏改称而来,如陈家冉、赵家冉、龙家冉等。清酉阳《冉氏家谱》记曰:“或有奴隶效忠,或有疆场著绩者,例皆赐同冉姓,得免其杂派差役。时代久远,自昧所由。”历经发展衍变,三类冉姓如今已很难区分。家族寻根,以求延续一个家族的历史血脉与文化记忆,像这类大姓(在酉阳的人口就约占五分之一),当异常艰难。

再说酉阳土司。土司制度溯源于羁縻之治。我国封建王朝对西、南部少数民族的治理,曾经施行过两种政策。一是自秦迄宋王朝推行的比较宽松的政策,即略为管束,加以笼络,使之不生异心,人们称之为“羁縻政策”;二是元、明、清王朝实行的较为严格的管理办法,人们称之为“土司制度”,其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央王朝通过少数民族土著首领对民族地区实行间接统治,另一方面是各民族首领对中央王朝承担一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义务。酉阳土司制渊源于唐宋的羁縻州制度。元为宣慰司,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土司制度。清雍正朝酉阳及临近土司先后改流。在土司时期,酉阳冉氏土司的统治对当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生产和生活有重大影响。(未完待续)

酉阳土司:冉氏家族的历史背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