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为古代统治思想的是儒学,而不是法家、墨家?

刘骠


统治思想,需要担当这样几个角色:一是提供价值引导;二是提供社会整合;三是凝聚社会共识。

而儒家思想,恰恰能够提供了这三种角色功能。而法家和墨家,不是在这方面有缺失就是在那方面有不足。

这是从学说特点上来说。

而从社会构成和历史发展上来说,儒家恰恰满足了和适应了外在环境,在偶然中成为必然。

具体原因,大体如下:

首先是族群宗法的社会结构。

三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是族群结构,而国家则是族群的联合体。

大禹背后有一个族群,商汤背后也有一个族群,而武王背后也有一个族群。

周代分封诸侯,实际上是分封族群。

姜子牙族群,去齐地,在那当诸侯;周公族群去鲁地,在那当诸侯。看到的是一个个历史人物,实际的人物背后是一个个的族群。

人以群聚,聚以族群,而族群得有意义的凝结。而这个意义,首先是血缘、姻亲,而后发展出宗法。于是,儒家诞生了。

儒家来自于族群宗法的社会结构。而族群宗法的社会结构,仍旧存续,所以儒家的基础也就仍旧存续。

族群宗法的社会基础产生和滋养了儒家,而儒家的思想也发过来支撑了这个社会结构。于是,儒家就能够发挥社会整合功能。

其次是人情的底层逻辑。

因人情而治礼,所以人情就是儒家思想的底层逻辑。

族群宗法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人情这个底层思维逻辑不会变。

而植根于这个底层思维逻辑基础上的儒家思想,也就会长盛不衰。

儒家对与不对、有用无用,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大家都能理解,人们都需要,关键是所有人都认同。

儒家的逻辑,与人情的逻辑、与人们的想法,是一致的、契合的。

所以,儒家就能成为各种思想的最大公约数,也就能够发挥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

于是,不管是法家、墨家,还是其他阴阳家、杂家、兵家,你们这些思想全都能融入进儒家思想里面来。

第三是愿景的价值引导。

儒家提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愿景。那就是大同,中间还有小康的阶段。

但是,法家的“一断于法”和墨家的“兼爱非攻”,侧重于术,也就是怎么做。

它们都没有回答“到哪里”的问题。即便回答了,也是极为模糊的。

而儒家的大同则很明确。

基于人情的底层逻辑,要到大同,于是就要有爱、就要有仁义,也就形成了一系列的价值引导。这也就是所谓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

后世中国,即便占山为王,也要树一面替天行道的大旗。这就是儒家价值引导的力量。

最后是偶然中的必然。

战国以强力、秦代尚法家,这个时候的儒家很弱势。儒家学说遭遇了危机。

但是,战国结束、秦因法亡,所以儒家也就有了重登历史的机会。

平民社会大汉帝国,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学风采,儒家则当仁不让了。

两汉便是儒家的天下。

南北朝以至五代,儒家再次遭遇危机。挑战儒家思想的就是佛家和道家。

但是北宋五子创新发展了儒家。这个时候的儒家也能解释死生的大问题,也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也有了思辨的属性。儒家则再次隆重登场。

至于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都可以看做是儒家哲学思辨的进一步发展。

历史大势总能让儒家在危机中复活。儒家的自身特性,也总能克服危机获得新生。

最重要的是社会基础的奠定,传统中国社会的基础就是儒家的土壤。这个基础始终没有变。

此外,还有孔子、孟子、董仲舒、北宋五子、朱熹、王阳明等历代儒家集大成者的智慧贡献。他们是功不可没的。而其他学说就没有这么幸运。法家到韩非子就没有后续人了,而墨子开创了墨家但墨子之后便再无“墨子”。


减水书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春秋时代相对存在老子的道学、孔子的儒学和墨子素民意识的墨学三大流派。相比较而言,孔子的儒学在传播上很不理想,周游列国无功而返,故外史点评其一生“穷困潦倒”,不也是“统治思想”不采用的必然结果吗?

依据众多资料显示,在汉武帝刘彻时代之前,各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信任儒者,像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不仅反感儒者甚或还有过向“儒冠里撒尿”的外史记载,而且其后几代均不用儒者。然而,时至汉武帝时代,不悉儒者们用何样的方式大大感动了刘彻(当然是个“谜”),结果汉武帝不惜违背先皇而下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堪称风水流转!在王权社会里,皇帝老儿的旨意就是“法”,很显然汉武帝刘彻的旨意也便促成了官方儒教的确立,于是乎儒家也便形成后来的“统治思想”并不奇怪!

纵览中国历史学,在秦皇时代客观存在“焚书坑儒”事件,所谓“焚书”就指把孔子的罄书销毁了,至于后来又衍生的五经四书,王充揭示是“前儒不见夲末,空生虚说;后儒听前师之言,随旧述故。”何况儒学与儒术不是一码事,于是曾被老子讥儒术是“奇技淫巧”的儒术文人偏偏选中了这一优势,毕竟死无对证吗?反正基于一种愚民的统治思想,赐予孔老夫子为“圣人”,死后享尽荣华富贵也就是了,宗教文化的性质大同小异,不足道怪!至于社会学所言的“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又指什么?呵呵!只能去猜的啦!

当我们明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实质的时候,而为什么不用法家和墨家也便恍然大悟了吧?……

当然,上述是我浏览过相关资料的肤浅看法,权当闲聊以待吧!


李太元391


因为封建地主阶级为了永久掌握执政权,就需要顺臣顺民,还要愚臣愚民,要固化阶级差别及保持绝大多数人为穷人,才能保证封建地主阶级永久为富人!

这就需要奴化教育与愚民教育及理论根据,也就只有儒学中的孔孟之道可以被选中!

但儒学中不含孔孟之道的有关伦理、礼貌、人类社会文明教育等,是可以接受并传播的,日本就是用的没有孔孟之道的儒学来维持日本社会的价值观与社会秩序!

我们反对孔孟之道的反动部分,可以传承儒学中正确的进步部分!

儒学在孔子之前,则是属学习、教育之法,算起来也是道家的言传身教之一部分,属天下治理中的理之一部分!

至孔子加进去他的世界观及政治诉求之后,就有了反对社会进步反对消灭阶级差别及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动作用!

在使用儒学和孔孟之道时,切记孔孟的反动世界观与政治诉求,不能成了剥削阶级的帮凶!


天马行空第三



古代统治者并非全用儒家。而是儒法之争。

隋唐宋用儒家思想治国。汉武帝、明清时期用法家。当然,汉武帝和明清皆是用孔圣人哄天下。以韩非子治天下。

众所周知,秦始皇为实行法家愚民政策。扼杀思想,扼杀言论。创立诽谤之法。妄议朝政,诽谤天子者诛。

秦始皇还创立夷族连坐之法。一人死罪,夷灭三族,株连十户。

秦始皇创立告奸之法。鼓励骨肉至亲之间检举揭发。

秦皇立法,是中国法治史,乃至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秦始皇像被大风吹倒。脸先着地。整个脸都率扁了。可谓苍天有眼】

汉文帝时,儒家大师丞相张苍放开言论,废除诽谤之法,夷族连坐之法,告奸之法。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为廷尉。重立秦始皇创立的诽谤之法、夷族连坐之法、告奸之法。张汤立法,是中国法治史,乃至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杜周。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把群臣屠戮殆尽。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江充,太监苏文。以巫蛊之祸诬陷太子。致使太子被灭门。皇族几乎被汉武帝屠戮殆尽。

汉武帝后期,吏治腐败。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人口减半。相当于今天死了7亿人。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

隋文帝杨坚再次废除暴秦恶法。并开创了隋唐盛世。

隋唐宋三朝。皆以儒家思想治国。唯独武则天时期重用法家酷吏,罗织罪名,制造冤狱。大肆屠戮皇族和群臣。法家酷吏周兴被来俊臣请君入瓮。法家酷吏来俊臣最后也被剁成肉泥。

唐太宗、唐高宗开辟的新疆域,在武则天手里葬送了一半。

明清时期,再立秦始皇创立的诽谤之法。夷族连坐之法。《大明王朝1966》开头,周云逸被挺杖打死。就体现了法家思想——诽谤罪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明清五百多年法家思想的统治。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杨朱学派


儒家思想内容丰富,从个体来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

墨家

兼爱 即平等地去爱所有人

非攻 即反对战争

节用 即提倡节俭 同时还有节葬

尚贤 即应当任用贤能

尚同 天志 即国家上下同心,秉承天志

非命 即反对儒家天命的说法

非乐 即反对儒家过度享乐

此外还有专门的非儒篇

明鬼 即敬畏鬼神 约束自己的行为

另外墨家还研究力学和光学,是我国古代唯一研究基础科学的学派

儒家为主

法家辅助

墨家愚民


五象湖边——强哥


秦始皇统一天下,代表法家、墨家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时间很短,又淹没于历史海洋中了。

法家是秦始皇尊崇的学派,大家很好理解,但他是道家的一个分支,现在很多人都缺乏理解。

道家本来就是起源于“巫”,涉及宗教信仰问题,如何让老百姓相信,他们借助于“祝”,也就是儒家(文士)下属的循循善诱,巧取的方式来实现,现在出现了非传统道家---法家,他们直接用墨家(武士)下属的不讲情面,豪夺的方式来建立信仰。

但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就宣告了内墨外法统治方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墨家,法家都无法再在国家管理体系中发挥一己之力。

另外一个因素是墨家、法家的忠诚度受到封建君王的普遍质疑,徐福就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因为他既是墨家齐地巨子,又是法家知名方士,既是墨家,也是法家,结果他在秦始皇那里骗了大量物资去海外建立理想国度,注意,是先后骗了两次,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充分信任,这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这就相当于有一部分墨家人士,法家人士充当了叛徒,所以后世武士地位低下,这恐怕是一大主因,特别是宋代的狄青,而变法者一般下场都不好,像王莽,王安石。

汉武帝的皇权与儒家的相权联手,将儒教国家中居于祭司地位的道家拉下神坛,使其走入民间,在四川巴地建立了道教,皇权和相权完美分割了道家的师权,汉武帝将儒家宗师孔子册封为儒教教主,从而使独尊儒术的目标得以实现。

儒教国家的统治模式就变成了“内圣外王”,就是相权和皇权的统一。

中国的汉族得名应该说很大因素归究于此,因为中国人以学习为信仰,以学习为宗教,正是从汉王朝开始起源的,当然,严格来说,儒教实际上是无神论者发明的名义有神,实则无神的特殊宗教。

中国人至今仍然有学区房,就是因为人们对于学习有宗教般的狂热。


河东来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有效统治上千年。要用一套具体明确的规则来行事,操作上很困难的。最好的办法是发展出一种抽象的规律简单易懂,但是解释运用上又有很大弹性,儒学的仁义道德正好有这些特质,所以中国人小事很实际,大事讲道德。道德治国而不是象西方用公共政策,法律。其中利弊得失,外国人显然感到无稽。在没有敌国外患时好坏差别不大,中国唐宋元明清你看一有外患,马上荒腔走板改朝换代也很快。中央集权治国以道德儒学信念处理公共事务。老百姓无法在公共领域表达意见,只能在私人领域求神拜佛,自求多福,也就是你做你的官,我做我的老百姓,也是封建社会千年写实!


Bao-tong


为什么了。儒家思想有几个优点特点。

1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对于个人,己之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人皆有恻隐之心。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和为贵。

2对于统治阶级,仁政,仁者爱人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选贤与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反对殉葬,首作俑者,其无后乎。对统治阶级也是一个指导和约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他的延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有点牛逼了。

3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整理五经,习学六艺,儒生都是古代的知识分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历代人才辈出。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阳明,曾国藩。心学,理学两大门派。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换旧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4儒家是个开放的思想系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儒家平等的思想,人皆可为尧舜,人皆可为圣贤,当仁不让于师。不患寡而患寡不均。王阳明致良知。强调人性解放从此而来。

6儒家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苍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给中国人指明了一条做圣贤的康庄大道,立德立言立功。从君子慎独,一日三省,吾养浩然之气开始。人一之,己百之,人十之,己千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是为大丈夫。到舍生取义的最高境界。林则徐讲苟利国家生死以就是这个意思的发挥。

7墨家是手工业者的思想,最后搞得像个黑帮,法家,中国明儒暗法。法家讲法势术三合一,有很多阴毒,统治之术 ,不可明说。

8儒家的愚民,有利于统治。要两面看,基督教佛教那个不愚民了。马克思说宗教是精神鸦片。道则仕,不道则隐,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

先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天天扎心13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比较深奥和复杂,其实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简单概括一下脉络,关于先秦时代的思想派别,今天总结所谓三教九流,但先秦真正形成气候和有门派体系的思想只有儒家、墨家两大体系,道家思想虽然老庄都存在,但这个名号是后来给的,法家当时是不存在的,众所周知,荀子是儒家分支,他的弟子虽然有著名的韩非和李斯,但本身没有法家这一名目,韩非的思想就是韩非,商鞅号称法家,更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事情,商鞅和李斯都是行动派,没有法家思想这个概念,他们只是推崇刑法治国。

但是,先秦思想百家争鸣是客观事实,其他还有很多人如公孙龙、杨朱、列御寇、邹衍、孙武孙膑、吴起等等很多人,各有思想流传,但都没有名家、兵家等等概念,都是后来为了好归纳特质,效法儒家、墨家而定下的名目、

那么秦朝一统,因推崇严刑峻法,与起源东方的儒家很不对路,形同水火,为什么后来汉朝会崇儒,汉朝刘邦、萧何等是楚人,但来自东方,儒家在秦朝时期和方士基本都是秘密行动的,方士反而在秦朝一度受宠,帮助秦始皇寻仙。方士后来号称并入道家,和儒家其实可能同源,都来自齐鲁大地,这个背景非常微妙,可见胡适在哲学史大纲的解说。

汉武帝号称崇儒的一个关键,但是汉武当真信奉儒家吗?荒唐,汉武和秦皇都是崇方士道家,喜欢寻仙的。而且,自刘邦到窦太后,众所周知都推崇黄老学说,包括淮南王为了献媚,都找人编写淮南子。当年刘邦推崇过儒生吗?没有,他用叔孙通和儒家弟子是获得礼仪上的优越感,儒家纯正的思想到这个时候从来没有获得过官方信奉。

直到出现了董仲舒这个投机分子,董仲舒是儒家吗?不是,他是邹衍的后学晚辈,是阴阳五行的高手,他非常清楚秦汉以来风靡的学说,和黄老、方士很接近。但是,汉景帝一度崇儒,希望风气有所转变,董仲舒是投机分子,窦婴、田蚡这些贵族觉得儒学士子对朝廷用人有好处,因为他们推崇积极入世,希望仁政啊宽厚啊对国家有好处,董仲舒把两者进行了结合,他的确钻研过儒家学说,然后获得汉武帝和权贵的称道,这时候儒家学说开始受欢迎是事实,但汉武帝本人是灵活的,并没有独尊儒家,他是什么对他有利就用哪个,他也用酷吏,就像汉景帝喜欢儒学,但同样也用酷吏使用刑法一样,汉承秦制不是空穴来风,哪怕汉文帝一度削减肉刑,但总的刑法是严厉的,改变是缓慢的,就像汉武帝一样改革刑法,使用酎金可以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没办法就得受宫刑,汉武帝不是针对司马迁,因为汉朝刑法严酷,所以从当年开国起,大批军事上失败的人动不动就投奔匈奴,包括到李陵、李广利,因为回到长安就知道必死无疑,武帝又是严格执法的人,没人能够求情豁免,虽然像李广利牵扯家人亲戚另有图谋的牵连,但本身这些人的心理压力非常大。

儒家在汉朝影响传播是元帝以后才开始的,从武帝推行到元帝有几十年时间,武帝到宣帝并不反对,但同时也没有特别推崇,他们看重儒家的本质是,董仲舒改造过的天人天命和尊君,让人觉得汉朝取代秦朝是天意,后来也就结合五行有了五德始终的说法。

这个天道说法一直是后来儒家的主流,同时与道家都有交叉。正因为后来这些儒家先生喜欢好为人师,把儒家学说推到治理国家治理百姓的高度,其实这些都是为官府皇帝服务的思想,当然能够获得历朝历代的认同,哪怕到蒙古元朝最后清朝这样的少数民族王朝,都不排斥。

墨家思想在秦朝统一以后基本就消亡了,墨家是有组织的机构,直到清朝以前的那么多朝代,很少有人还关注墨家,清朝开始文化比较严酷,文人学者开始重新钻研学术,才回到先秦那些思想典籍中找安慰,墨家才又回到人们视野里,墨家有侠义和底层色调,和朝廷官府和儒家是不对路的,当年墨子对儒家是有过研究的。

清朝中后期轰动一时的太平天国,洪秀全是一个落地秀才,他把外来的半吊子基督学说和遥远的墨家学说巧妙的融合,因为他的上帝教是本土化的秘密结社,和当年墨家很相似,包括尚同思想,上帝这词都来自墨家的解释,节欲观念以及苦行思想,其实都能从当年的墨家找到依据,所以很少人真正去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本质。当然事实上墨家这一套是特殊时段的产物,太平天国再拿出来用,还套上西方基督的外衣,本身的确是不合时宜的,加上人的本性是得势以后会变,会堕落,太平天国的失败体现了人性的弱点和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的机构,已经充分证明墨家学说的问题。

法家也被秦朝所证明,唯有儒家是随着时代不断在调整,但是宋明清都有各自的儒家人物,哪怕曾国藩这种人也打着孔孟旗号,但其实严酷手段和孔孟完全沾不上边,后来这些人有几个能够代表纯正的孔孟?

这些古人,这些思想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已。


何运超


我,就算我吧,我可用闲情去读墨家,.墨家读来读去这适用于管理企业,欧洲用墨家思想.治理国家可用,因为国小,治理先得保国不为別国吞并,上下一心才能做到,韩非生活的时代已经不是争霸的时代,而且国与国吞并时代,要保证国不被人吞并,首先顶尖统治者要了解人的本性,人都是自私的,做官的为了自已会不故国家安危,只为自已利益考虑,而普通百姓也这为自己生存考虑,根本不故国家安危,顶尖统治者为了国家和自己一定得清楚民众所思所想,韩非的思想就是为了自己顶尖统治.是.为了自己,选管理者时,选为自己利益考虑为自己国家生存的人,做国家管理者,用法打击人的私心,把人引导到为自己为自己国的道路上,而孔子就不同了,孔子生活的年代是小国林立,已经无道德可言是开始相互争霸的年代了,孔子更多的思想,即然改变不了一切,明哲保身思想。后来大统一之下,谁不想明哲保身,顶尖统治者和统治者也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提倡孔子理论,要不所有不安孔子说法做事的人都会被打倒.,谁不讲仁义道德,谁可能会被打倒。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