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在成都,一提起華西壩

大多數人都會說: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這裡好像是個人人都熟知的地方

竟找不到別的東西可說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如果你切身去到華西壩逛一圈

這裡的生活也遠比想象中真實可感得多

1

國學巷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興建學校,為了保存國學,又在全國各地開辦“存古學堂”。

清朝武將楊遇春的後人,便將他在國學巷的花園別墅半捐半售了出來,存古堂於宣統二年(1910)正式開辦。這時候,這條街與國學二字還沒有聯繫。

直至1918年,學校更名為四川省立國學專門學校時,因為校門是坐東朝西開的,所以校門口的小巷便需要一個名字。又因為巷中有國學專門學校,便給這條巷道命名為國學巷。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有趣的是,國學專門學校於1928年併入四川大學,這裡就成了四川大學文學院。三年後,四川大學文學院併入皇城的四川大學校舍,這裡便開辦了川大附屬第二高級中學。

國學二字看似與這條街的關係又疏離了不少,但看著國學巷37號的華西醫學院西校區,又讓人覺得這裡就該叫國學巷。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清一色的歇山式大屋頂,飛簷,灰瓦,紅柱和青磚等元素,都透著中國傳統建築的古典美。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在內部空間設計中,又以純西式結構,高挑的層高和明朗的線條,讓這個空間尤具有時髦的氣息。這些青磚碧瓦,具有中西合璧風格的經典建築,讓走入其中的人,都恍惚回到了上個世紀,那個別具風姿的年代裡。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穿行其間,心裡總會想起電影《無問西東》裡的一幕幕場景。

2

黌門街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說起黌門街名字的由來,大概要追溯到古代時候。“黌”字本義是古代官辦的學校,在實行科舉制度的時候,凡是考中了秀才,就算正式進入了官學,身入黌門。

清代時的黌門街本是一條無名街,因為國學巷經常出入的秀才而得名“黌門街”。

相比之下,現在的黌門街人流沒有以前多,但這也讓這條街不嘈雜的情況下,人煙味十足。從人來人往的國學巷轉入黌門街,幾個擺攤小販將推車停在街口,延續了一小段熱鬧氛圍。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再往裡走,街道兩旁的世界已然不同。右手邊的街道被一眾餐館承包,正值午飯時間,附近工作的人填滿了店裡店外的空位置,吵吵嚷嚷地熱活了正午時分的黌門街。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與街邊小店隔街相對的,是紅專西路小學。路人或許不知道這個學校的來歷,但仔細觀察門口學校的標識,便會發現,這所學校創立時間是1915年。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1915年,紅專西路小學還不是這個名字。因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在當時的譯音異寫是“弟維”,於是,以杜威的教育理念辦學的黌門街學校被命名為弟維小學。

百年過去,黌門街附近的場景倏忽而變,唯有這間學校仍然不斷培育著活力四射的年輕孩童們,助力一代又一代的娃娃們走出黌門街,走到更遠的地方。待完全路過紅專西路小學後,“古”的部分結束,“新”的故事又開啟。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綠植做門,掩蓋了後面的部分紅牆,如果不是看到門口木牌上寫的“國學”“詩歌”兩個詞,怕是會錯過這個別有洞天的地方。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還在門口躊躇張望著,裡面的人已經出來主動介紹。原來這裡是成都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創會客廳。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站在外面看不出,等進去才發現是三層的小樓。書畫、茶藝、藍染、蜀繡、棕編……在這間城市會客廳裡,所有人都可以沒有門檻地報名參加活動,跟著非遺大師輕鬆學習手藝。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意猶未盡地逛完城市會客廳,走在黌門街的街上,恍然間覺得這條左文創右美食的街依舊是成都人的寶藏。

古今文化相融創新,這條几百米的街巷美食與文學俱存,默然充盈著附近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

3

大學路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華西醫學中心永遠都是這個區域的明星,沒有之一。要想真正地瞭解華西壩,始終都要回到這方深厚的土地。

1910年,由在成都的美國、英國、加拿大的4個“差會”(即基督教負責集資、派遣傳教士到國外傳教的機構)——英美會、美以美會、浸禮會和公誼會聯合創辦。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1918年聖公會的加入,讓學校成為由5個“差會”協同合辦的大學,因此被稱作“五洋學堂”,也是全國最早建立的近代化的綜合大學之一。學校設有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牙學院和神學院,但是以醫科為學校特色。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林則博士、林鐵心夫人與華西協合大學牙學院教師

新開了新南門之後,華西壩越來越繁華,一條校園內靠近圍牆的主要道路就發展成了街道,這條街道也很自然地被稱作大學路。

嚴格來說,大學路是華西壩上的第一條街道,由此再逐漸衍生出縱橫交錯的大路與小道;後來的許多故事,都要從這裡開始講起。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雲生西北,霧鎖東南。抗戰期間,橫斷山脈以南是感動了無數人的西南聯大,以北便是成都壩上的華西大學。

當時的齊魯大學、燕京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護士專科學校等先後遷來成都,借華西大學的學院繼續辦學。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由於上述學校中的前四個都是基督教會開辦的學校,所以事實上是與華西大學聯合辦學,時人稱之為“五大學”。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聯合辦學期間,五大學的設施比西南聯大高級了不少,不僅保持了原來的教學規模,甚至還增加了新的科系(最多時有5個學院、70多個系及一些專修科),新修了一些建築,在校學生超過五千人。

一時間,學校裡眾星匯聚,陳寅恪、顧頡剛、錢穆、吳貽芳、林則、馮友蘭、李約瑟等都曾在此設壇授課。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自左至右:梅貽寶,吳貽芳,陳裕光,張凌高,湯吉禾

更激動人心的是,川籍聯合國哲學顧問、華西大學文學院院長羅忠恕在1942年11月發起成立的“東西文化學社”,學社成員不僅有大量中國學者,還包括了羅素、愛因斯坦、泰戈爾、普朗克等全球性的泰斗級大師。

世界文學巨匠、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就在這裡發表過被聽眾形容為“吼叫”一般的演講,掌聲雷動,令人難以忘懷。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海明威夫婦在夏晉熊陪同下在四川訪問


4

中學路/小學路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成都的街道各式各樣,但大多有一個共通之處,便是樓上的住戶與樓下的店鋪共同存在,構成一個生活街區。中學路便是這樣街道的典型。

從黌門街拐進中學路,周圍彷彿被按下了靜音鍵。街上空蕩,只有偶爾路過的車碾壓落葉發出的聲響。

老小區某一層的窗戶柵欄上懸掛著招租信息,希望著路過的人裡,正巧有租房念頭的有緣人。樓下的商鋪則更聰明地將一個店鋪擺了兩個招牌,不大的空間也讓人有了想一探究竟的想法。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這或許就是成都人生活的智慧:做事不必太過在乎形式,開心就好。

走到中學路盡頭,在抗戰時期形成的小學路也就出現在眼前。據記載,小學路上原來有一座小橋,名為幼幼橋,取自我們所熟知的《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小學路沒有小學,但小學路卻有孩子們最喜歡的運動器械。下午三點,孩子們還未放學,生活在附近的老人們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每日鍛鍊計劃。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忽然看見一位大叔騎車路過,猛然將坐騎停在路邊,自顧自地用力拉伸著手臂,不過五分鐘,又默默騎車離去。打乒乓球的和拉伸的人依舊沉浸在自己的運動世界裡,彷彿剛才沒有人來過一樣。樹葉被風吹得颯颯響,一切都應了街口運動雕塑的景。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許多人都將華西壩比作成都的西南聯大,它們雖然長有不同的樣貌,擁有不同的故事,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靈魂。但是,它們同樣打動人心,並永遠富有少年氣,即使歷經戰火、時間,依舊湧動在歷史的血脈中,朝氣蓬勃。

五一假期馬上來了

可以考慮和朋友們約一波

來這裡感受華西壩

輝煌風流的歷史和真實可親的市井

逛完這幾條gai ,刷新你對“華西壩”的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