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能改变你三观的那些书,比如说看前和看后就能让你觉得自己是两个人?有哪些这样的书?

干嘛电台指定官方号


因为小时候留守在家,叔叔之前是民办教师有很多书,所以从小看的书很多书籍算是陪伴我度过童年的重要同伴。

但是印象很深的第一本是《平凡的世界》。那是初一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的书,书皮简单字超小所以很多人没看完。我也忘了花多久看完的,只记得看完后之前幼稚的想法成熟了,对于人生和时代的看法有了新的理解。每一个人都是平凡世界中努力奋斗的人,都有各自的人生。后来去看了路遥其他的作品,《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对路遥先生是十分佩服!

并且还让我对茅盾文学奖奖有特殊的情怀,也看了很多部 像张旭峰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它们成为我看书时的首选,也希望自己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沉淀





留仁阁南方有嘉木


读书,对我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读书,可以理解为教育,也可以理解为爱好读一些书籍。这次,读书的教育意义,我先不提及 我暂且说说读一些书籍,对我的意义。我现在还记得那一个个的午后。我的学校有午禁,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 过了这个时候就必须回宿舍睡觉,或者在教室安静的自习,就不准出校门了。那个时候的我,每天都会去校园外的图书馆看书,记得每天早早的跑去吃饭,然后再匆忙的跑出学校,然后去看一个小时左右的书,然后回来。每次看完书,走在阳光下,我感觉我人都是飘的,走路都是轻飘飘的。读书的对我的意义可能就是,让我增长三观。是的,我用了三观这个词语。因为那个时候的我,三观不成熟,我无法辨别很多东西,很幼稚,很自大。然后读书,让我接触到很多成熟的三观,然后让我能够形成自己的比较成熟的三观。我现在读书的偏好会选择一些比较直白的,因为我的功底不够,需要从这些直白的文章读起。

关于这样的书籍,我觉得严歌苓的书籍不错,以及伊坂幸太郎,以及很多日系的小说,都比较直白,能够快速理解到很多东西。


十和子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读书的好处也有很多。

有时候读书时你能发现原来你的感受早已被世上某个人明白地说清楚了并且写在了文章里,然后就会对那本书爱不释手。

读书越多越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有限量,越觉得自己的短板太多。真正喜欢读书、能够坚持读书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

每个人生命中总会有几本让你记得一辈子的书出现,那些书有的和你惺惺相惜,有的让你豁然开朗,有的陪伴你走过春夏秋冬,有的改变了你的人生,就如这个问题,看前和看后,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两个人。

下面回答问题,余酷爱读书,曾每天固定一小时,从不间断,就算再忙,拿起来手机也会去看,有时甚至会忘了吃饭。

再来谈谈改变三观的书。

第一本当推《人类简史》。

这本书直接刷新了我的三观,这是一本会让人放下很多执念的神奇书籍:

赫拉利打破了许多固定思维。他提出宗教、法律、制度、公司等,甚至包括国家,都是人类虚构的想象的现实,因为人们相信它们存在,它们才因此存在。

从小到大就被虚构的世俗价值观影响的我们,不断地被这些价值观影响着自己内心的欲望。

我们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被主流的思想影响和改变着本心而已。

“多数人很难接受自己的生活秩序只是虚构的想象,但事实是我们从出生就已经置身于这种想象之中,而且连我们的欲望也深受其影响。于是,个人欲望也就成为虚构秩序最强大的守护者。”

尤瓦尔·赫拉利通过这本书告诉你一句话:认清自己。

第二本我认为改变了我得三观的书是《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在这本书里写了太多太多的名言警句:

“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

“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我们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都是别人的看法。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来自这方面的忧虑。它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因为它有着病态般的敏感——和所有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基础。”

“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心空虚。这这种空虚烙在无数人脸上,并且,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的空虚。”

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这两本书,极力推荐,这两本书帮我看懂了太多的东西,让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当然还有一些书,会让人比较印象深刻,不过就不在回答里说明了。

希望你会喜欢这两本书。


好吃的蚊香片


小时候翻阅过奇门遁甲,只是好奇,里面圈圈画画,看不懂。

再后来,大学期间去书店里看过周易,自己研究,没法入门。直到现在我也是对这方面的抱有兴趣,无奈没有天资,没有引路人,就我现在感触,我们现在认识的世界绝对不会是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世界,古人已经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理解并运用方法,利用了新的世界的力量,或者规则,并著书留史。这个不用怀疑。 这种书越读对现在的世界越怀疑。 真是能改变三观。

最少我现在都知道顺应自然规律了,也就是天意,然后再去尽人事。这算消极吗?



烟云浩淼道


很遗憾的告诉你,没有哪本书有这么大的能力。就算有,那也不能代表这本书会对所有人有同等的作用。

佛家云:“在很大程度上,人类只是见其所愿见者,或曰想见其所愿见者,而将与其现实模型不相符的过滤掉。”,这句话用到读书生活中可以理解为,有着不同人生阅历的人看同一本书,所得却千差万别!鲁迅曾这样评价《红楼梦》:“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读书这件事,并不是简单的所见即所得,而关乎读者本身与该书的“缘分”,如果因缘际会,你会和书产生了强烈的“交互”,自己在书中大受启发,自然会有所顿悟!

就举我本人这个例子,高中时期非常崇拜马云,在他一次演讲中得知他是看了路遥的《人生》,使他大受鼓舞,让他鼓起勇气第三次参加高考,最终改变了他的人生。作为小迷弟的我当然也要读一下《人生》这本书,结果大家可想而知,我的人生也没有由于读了这本书有什么改变。

所以说,读书还是不能目的性太强。要相信,我们终究会遇到那本与自己“有缘”的书,它会帮助我们“涅槃重生”!


放逐之心


小时候看过《福尔摩斯全集》,全集一共四本,独缺了最后一本,那时没有网络,新华书店找不到,苦缺多时,唯有把其余四本看个滚瓜烂熟。至此之后,喜欢看推理、侦探类书籍,发觉日本推理小说可以与英国相媲美,加之他们小说中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和中国有相似之处,读起来更有亲切感。松本清张、森村诚一、江户川乱步等作品基本都看遍了,至于英国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自然也没落下。这个习惯保留至今,受益匪浅,对个人逻辑思维的养成有一定的帮助。

上班的时候,看过一本《柏杨谈爱情》,作为一位著名学者,大家都知道他写的《丑陋的中国人》,但没想到他写的关于爱情方面的文章,观念独特,给人醍醐灌顶之感。因为书是同事的。看过便要归还,但心中念念不忘,一心想买本。过了一年多,经过一条老街,看见一本颇有历史的书店,灵光一闪,跑进店里问头发花白的店员,老先生指着一排书籍说自己找,没想到居然找到了!找到了!欣喜若狂,赶紧买下,收藏至今。

最后一本是东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献身》,小说被改编成电视、电影,应该是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之一。男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为仗义出手,不惜以身试法,其才学识渊博但外表平平,不善言语但心地善良,符合如今流行的“经济适用男”的标准。结局令人唏嘘,没让人找到罪犯的畅快淋漓感,反而让人颇为遗憾,可能是这部小说的独特魅力。


小鱼游游画画


《周易集解篆疏》,老师说过一句话,那些大儒们,您让他们做坏事,他们都不会做。《保富法》,改变了我的价值观和对财富的看法。《素书》,老师说德行不够的人不能看。《心经》,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如是因,如是果。我认为有很多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都能改变我的三观,不局限于上面说的几本。


卢晓辉123


好多诗词正能育人在头条新闻中这样好的👌。


手机用户95755198580


羊皮卷,人性的弱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