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縣楊金嶺:用“辛苦指數”換取貧困群眾“幸福指數”

映象網南陽訊(記者 周永生 通訊員 杜福建 李彥)

“近來怎麼樣,家裡還有什麼困難?最近有啥打算跟我說說。”近日,楊金嶺吃過早飯,就來到桐柏縣城郊鄉貧困戶蘇聖紅家中。一邊和蘇聖紅聊著家常,一邊詢問起她家中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實情況,鼓勵她發展家庭養殖增加收入。

自2016年5月調入桐柏縣城郊鄉負責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楊金嶺瞄準脫貧攻堅目標,帶領扶貧幹部進村組、入農戶、察民情、解民憂、助民富,一件件實事辦在了貧困群眾心坎上。幹群齊心攻堅克難,城郊鄉的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的12.9%降至現在的2.5%,2016年該鄉被評為脫貧攻堅工作“一類鄉鎮”,2017年半年考核及全年考核均居全縣第一名。楊金嶺本人也先後被評為桐柏縣“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個人”、河南省“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個人”、桐柏縣“優秀共產黨員”。

摸清底子,理清思路,走對路子

“遠、大、窮、多”,這是楊金嶺對城郊鄉的第一印象。上任伊始,他就馬不停蹄地奔走在城郊鄉的村村戶戶,通過實地調查走訪,楊金嶺發現這裡和想像的相去甚遠。城郊鄉區域面積較大,許多自然村都分散在深山區,距離城區較遠,生產生活和交通住房條件惡劣,貧窮現象突出。且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城郊鄉既承擔著其他鄉鎮同樣的工作任務,還承擔著服務縣城建設和重點工程的重任。

面對這樣的情況,楊金嶺深知,要想幹好扶貧工作,光有一腔熱情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摸清底子,理清思路,走對路子。”於是,怎麼幹成了他每天思考的問題。為準確掌握第一手資料,他走進田間地頭、群眾家中,和鄉親們話脫貧、聊發展、從村民心中找答案。一個多月的走訪調研,使楊金嶺迅速縷清了脫貧的思路,並牽頭制定了脫貧攻堅規劃,使全鄉脫貧有了一個清晰的路徑。

產業興旺了,貧困戶切切實實得到了實惠

如何幹?發展產業無疑是最關鍵的。恰好,2016年8月,全縣確定建設精準扶貧就業基地,鄉里經過研究,將重任交到楊金嶺手中。面對鄉政府“早建成、早投產、早效益,爭取全縣第一”要求,楊金嶺感到壓力很大,“以前從來沒有建過就業基地,也沒有經驗可以借鑑,腦子裡一片空白,建在哪,行不行,心裡沒底”。於是,他就到村裡、到群眾家去摸底,一入戶走訪,群眾個個喜笑顏開,“把廠房建到家門口,我們想都不敢想”,群眾的呼聲和期盼給了他方向,也更堅定了信心,經過充分論證調研,城郊鄉最終確定建設3個就業基地。但如何做好徵地、建設、監督、招商、招工等各個環節工作,對楊金嶺來說仍是一個個難題。彭溝村就業基地建設施工時,有群眾阻撓導致項目停滯,楊金嶺先後10多次到其家中做思想工作,群眾最終被他的誠意打動,工程得以正常開展。

就業基地建設時正值8月份,天氣炎熱,楊金嶺每天奔走在幾個工地之間督促進度、監督質量,身體嚴重透支,導致中暑,但每次他都是簡單地吃點藥後,就又來到工地連夜和施工隊開會商量工程的推進。在他的督促下,僅用了23天,城郊的三個就業基地就全部建設完成,並開工投產。就業基地建成後,楊金嶺時不時就要去轉轉,看到寬敞明亮的廠房,忙碌的工人,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此外,城郊鄉通過大力發展扶貧產業,中藥材、茶葉、香菇、特色農產品採摘、山野菜等基地相繼建成,美麗鄉村帶動的特色鄉村旅遊產業也得到長足發展。產業興旺了,貧困戶切切實實得到了實惠,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做好貧困戶政策的宣傳員、產業的引導員、困難的服務員

“有人說,扶貧是現在第一大難乾的活,我認為,難就難在心與心之間的距離,難在幹群沒有真正融到一塊。”楊金嶺說道。在他看來,貧困戶和扶貧幹部,需要互相理解和信任,要像交朋友一樣交流。扶貧幹部要做好貧困戶政策的宣傳員、產業的引導員、困難的服務員。

“這些年我們村的變化真大啊,原來的山溝溝變美啦,水泥路通到了門口,家家通上了自來水,現在俺們是每天唱著歌生活。”吳灣村貧困戶吳家成逢人就誇家鄉的新變化。在吳家成的門外的牆上,醒目的刷寫著這樣的一條標語:“用幹部的辛苦指數換取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楊金嶺和許許多多的扶貧幹部一樣,舍小家為大家,將扶貧當“家事”,把群眾當“家人”,一心撲在脫貧上,用堅持不懈的努力工作換取了貧困村的新面貌和貧困群眾的新生活,同時也收穫了幹群之間心連心的幸福。

“貧困群眾的幸福,是對我們最好的回報,也是我們的奮鬥的不竭動力。”看到一戶戶貧困戶順利脫貧,生活有了保障,楊金嶺感到渾身充滿了幹勁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