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壩村:別了,貧困!

“魚兒歡快遊,鳥兒高歌唱,蔬菜綠油油,村貌變模樣 ……”這是施甸縣舊城鄉大田壩村扶貧攻堅以來農村生產生活發生鉅變的生動寫照。這個原本窮困的小山村如何脫貧?幹部群眾怎麼幹的?記者深入大田壩村探尋了脫貧歷程。

思想活起來

大田壩村委會有國土面積24.91平方公里,轄 7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著406戶1677人。至2015年,人均經濟收入才2081元,脫貧之路任重道遠。

貧,怎麼脫?產業拿什麼支撐?大田壩村黨支部詳細分析了貧困戶的主要經濟來源和致貧原因,制定了《大田壩村三年脫貧攻堅規劃》《大田壩村產業發展規劃》和《大田壩村脫貧攻堅作戰圖》,引導群眾大力發展澳洲堅果種植、冬早蔬菜種植和鄉村旅遊,成立了生豬養殖合作社,組建了清露物華果蔬有限責任公司;結合實際,充分利用清水小組的水資源和交通區位優勢,全力打造清水旅遊特色村,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產業;採取“村委會+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方式,群眾以土地入股,村委會以土地和資金入股,交由旅遊合作社統一開發,按股份分紅。

產業興起來

大田壩村大部分人家住在海拔2700米高的山區,土地卻在海拔700至1000米的勐波羅流域,每天從山上走到地裡,路途中就需要花費4個小時。搬出大山是群眾夢寐以求的願望。

2000年,施甸縣初步嘗試移民搬遷,一部分山裡人移民下壩。下壩後農民開始種植蔬菜,但是需要等外地老闆來收購蔬菜,眼看著自己的菜地變成了外地老闆的發展基地,大家都很苦惱。當地幹部說:“村集體沒有錢,有很多問題都解決不了,何談服務群眾、服務民生!”

如何在發展中壯大集體經濟,切實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能力?2015年全國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後,村委會通過採取混合入股、項目資金入股、資產出租這三種方式激活了“沉睡”的資源。

為了讓資源變成現金,村裡整合400萬元資金,建設了一個冷鏈物流公司。早冬蔬菜有了銷售的窗口,農民當老闆的願望實現了,但是新的問題來了,蔬菜價格一落千丈,曾經10元1千克的無筋豆跌至1.6元,20元1千克的細辣椒也跌至1.6元。是銷售環節出了問題還是市場的需求發生了變化?為了找到反季蔬菜外銷價格低迷的癥結,冷鏈物流公司派人到四川、湖北、河北等地察看市場,尋找銷路。最終,與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市場簽訂協議,雲南山村裡的冬季蔬菜擺上了京城百姓的餐桌上。

旅遊火起來

大田壩的清水自然村是一個只有19戶村民的村民小組,人均土地不足兩畝,但是村裡卻擁有保山境內最大的河流——勐波羅河,村子附近還有溫泉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山窪,自然風光較好,旅遊資源豐富。

村黨支部動員群眾把土地作為股份,參股到旅遊開發中。施甸縣文化局給自然村做了旅遊規劃,施甸縣電力公司主動幫助實施電網建設,國家開發項目幫助實施公路硬化、文化旅遊項目扶持景點建設,村民土地入股共同開發游泳池建設……一個新興的旅遊特色村正在形成。

游泳池才剛建成,部分基礎設施還未結束時,村裡每天就有300多人的客流量。有遊客就有市場,村裡在半年不到的時間就開起了6家小餐館,休閒旅遊的第一桶金給群眾帶來了實惠。一位叫李從忠的老人高興地說:“項目剛開始時,我的確有點不相信,我怕他們糟蹋了我的口糧田,現在好了,來游泳的人多了,我孫子靠烤洋芋、烤香腸,每天都可以賺兩三百元錢,這錢比種糧食、蔬菜來得快。”

據初步統計,冷鏈物流公司每年可以給農民帶來5000萬元的勞務收入,生豬養殖合作社能賺1200萬元,2000畝澳洲堅果長勢喜人,鄉村旅遊不僅增加了就業崗位,還增加了群眾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