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兒為何放棄家仇輔助武則天

一個女人,尤其是與武則天有著殺父之仇的女人,能夠在武則天身邊穩穩站住腳根,並且逐漸取得賞識,受到重用,從而青雲直上,最終躍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巔峰,堪稱女中奇才,人中龍鳳。她就是享有“巾幗宰相”之名的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為何放棄家仇輔助武則天

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是唐高宗時期的宰相。麟德元年(664),唐高宗對武則天擅權不滿,意圖廢后,召上官儀商議,上官儀代為起草廢后詔書。事情洩漏後,懦弱無能的唐高宗把責任推給上官儀。不久,武則天找個理由怒殺上官儀及其家族男丁,將其女眷充入後宮為奴。此時,上官婉兒剛出生不久,便同母親一同被遣至掖廷宮為奴。上官婉兒的母親鄭氏,出身名門,精通詩文,知書達禮,很有遠見,她目睹了宰相家族瞬間的變化,對人生的理解尤為深刻。為了不讓女兒從此為奴,荒廢一生,鄭氏想盡辦法精心培育上官婉兒,不但為女兒帶回書庫中的書籍閱讀,還設法讓婉兒進入宮學舘接受宮廷教習。一個充滿希望的夢支撐著鄭氏,鄭氏在懷上官婉兒之時,夢見一位巨人送來一杆秤,囑咐道:“持此,稱量天下!”好大的口氣呀!只有皇帝身邊的人才能稱量天下!上官婉兒剛滿月,鄭氏抱著她戲語道:汝能稱量天下士嗎?婉兒依依呀呀地相應。上官婉兒本來就是一個聰慧的女子,再加上母親的精心調教,很快就學有所成。在她十四歲的時候,詩詞歌賦樣樣精通,琴棋書畫無所不能,而且明達吏事,才華詩文不讓鬚眉男子,在宮中已頗有名聲,很快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

武則天雖然憎惡上官儀,卻十分欣賞上官婉兒,愛惜她的才華。史料記載,武則天“政由已出,明察善斷,當時英賢竟相為之用”,因此她一聽說上官婉兒的本事後,立即召見了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為何放棄家仇輔助武則天

儀鳳二年(677),上官婉兒上殿覲見武則天,年僅十四歲的她在大殿之上十分從容,態度不卑不亢。上官婉兒不僅一一回答了武則天的詢問,還依照武則天的命題當場作了一首七言詩,甚至在詩中表達了對武則天的憤恨。武則天不僅沒有怪罪於她,反而十分欣賞她,稱讚她的詩作文義通暢、辭藻優美,當即免去他的奴婢身份,任命她為宮中的掌詔命。從此,上官婉兒的人生便朝著與之前十四年完全不同的方向前進了。武則天十分器重上官婉兒,最初的時候只讓她起草文件,但自聖曆元年(698)起,武則天將百司奏表、參決政務等亊務也都交到了上官婉兒手裡。上官婉兒越來越受器重,地位也日益顯貴。宦海沉浮,總會遇到挫折,上官婉兒初到官場,有些規則還沒有完全領會,有一次竟惹怒了武則天,險些將她殺頭,武則天太愛上官婉兒的才華了,只在她的額頭上剌了一個烏黑的犯罪標誌 。通過不斷地歷練,上官婉兒迅速地成熟了,她進入了朝廷政治權力中心,雖無宰相之名,卻行使著宰相的權力,終於攀上了政治上的巔峰。

上官婉兒墓誌銘內容在今年年初《考古與文物》期刊發表。雖不足千字,卻也顛覆歷史。其中記載,上官婉兒年13被封為唐高宗才人。42歲冊封為唐中宗的昭容。也就是說,上官婉兒先後嫁給了唐高宗和唐中宗這兩位父子皇帝。這經歷與武則天頗為相似。上官婉兒封為昭容後,李顯寵愛,韋后信任,其權勢更盛,在政壇和文壇都有著顯要地位,從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內廷與外朝的政令文告。她還倡導天下大興文學之風,擴大書館,增設學士,舉辦賽詩會,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一時間詞臣多集其門。據說,第一名可以榮獲黃金鑄造的“爵”一尊。就連高傲的《全唐詩》也收錄上官婉兒遺詩32首。這是上官婉兒紅得發紫的巔峰階段。

武則天與上官婉兒,一個清楚上官婉兒是被自己殺害的上官儀之孫女,一個深知武則天是自己的滅族仇人,這兩個女人都是世間少有的聰慧女子,上官婉兒怎麼能夠一心一意輔助武則天?她們兩人怎麼能夠二十七年裡親密相處呢?後世的史學家們一直在探究追尋。

一種聲音認為,上官婉兒之所以全心全意侍奉武則天,是因為被武則天寬大的胸懷感動了。武則天具有大丈夫的胸懷,做事有魄力,還能慧眼識珠,上官婉兒為之折服。駱賓王事件發生後,武則天看到了駱賓王為徐敬業討伐武則天而作的《討武檄文》,武則天沒有罵駱賓王一句,反而由衷地稱讚駱賓王有才,沒有識別千里馬,是組織部門官員的失職。上官婉兒見武則天竟能拋開立場來審視他人,有愛才之心,惜才之德,聯想到能重用自己這個罪臣之後,不僅深深歎服。從此,上官婉兒拋棄家仇,一心一意輔助武則天。但也有另一種聲音,不同意這個判斷。他們認為,當時武則天只是讚賞駱賓王,這種玩嘴皮子的政治作秀,就是刁買人心,上官婉兒不該看不出來。她從小在宮中長大,目睹官場風雲,又貼身跟隨武則天好幾年,應該能從其中嗅聞出一些政治味道。所以,上官婉兒不可能因此而對武則天五體拜服。

上官婉兒為何放棄家仇輔助武則天

博主認為,前一種意見有一定的道理。設身處地的從上官婉兒的角度考量,上官婉兒應該是一位懂得審時度勢的現實主義者。首先,上官婉兒從小在宮中長大,受母親的調教,又飽讀史書,明達吏事,以自己一個罪臣之後的宮婢身份應該懂得韜光養晦的道理,她的首要任務是生存。以她當時的身份、處境如果不能受弱,無異於送死,冰雪聰明的上官婉兒一定知道不能以卵擊石。所以說,武則天給了她一個千載難逢的翻身機會,她的目標是穩穩地站住腳,圖謀發展,必須傾心地侍奉武則天。這才有可能、有機會再恢復家族榮譽,重新光耀門楣。這一切,離開了武則天這顆大樹什麼也做不到,她的富貴貧窮、生死存亡統統掌握在仇人武則天的手中。除了攀附武則天,別無選擇。

其次,上官婉兒等於是武則天的貼身秘書,日久相知加深,她感覺到了武則天的胸懷,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日常生活中的舉止言行瞞不住朝夕相處的貼身之人。退一歩講,如果上官婉兒並沒有被武則天博大胸懷所折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的思想深處是完全可能的。

當上官婉兒擺脫了宮婢身份,當了武則天的貼身秘書,又自聖歷原年(698)起參政

議政,權勢逐漸增大以後,也許她並沒有忘記為家族報仇,也許她在心裡仍在仇恨武則天,也許她考慮過如何復仇。然而,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文臣報仇,十年未行,百無一用是書生。上官婉兒越是接近政治權力中心,越能體會到作為一個沒有了政治根基的弱女子面對皇朝是多麼地微弱,越能體會到擁有權力後的份量。

上官婉兒為何放棄家仇輔助武則天

上官婉兒由此滋生了追求權力的慾望與野心,只有武則天才能給予她更大的權力,更尊貴的地位。根基不深,權力不大,何必不可為而為之。為了登上稱量天下士的地位,只能選擇追隨武則天,做她的左膀右臂。上官婉兒最終放棄了對武則天的復仇也算是明智之舉,試想,天下有幾人能與武則天一決高下?上官婉兒正是基於對權力的渴望和祟拜,趨使她在武則天晚年喪失皇權之時果斷地拋棄武則天,投靠新主。這也許可以借他人之手報自己的家仇。可是,宮廷鬥爭是複雜多變的,這一次,她沒有那麼幸運,她失算了。

太平公主與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率兵進宮,上官婉兒親自拿著燈籠,帶領宮中從人迎接,並且把她起草的中宗遺詔底稿拿出來讓李隆基的親信、前任朝邑尉劉幽求看。遺詔寫明:由中宗第四子李重茂即位,其叔父李旦輔政。上官婉兒此舉是要表明自己是站在李唐江山一邊的。劉幽求向李隆基求情,李隆基沒有答應。因為李隆基的意願是讓他的父親相王李旦登基,而不是輔政,這樣他才能繼承大統。上官婉兒的遺詔對李隆基沒有利用價值。於是,做為武則天左右手的上官婉兒倒在了血泊中,時年47歲。

上官婉兒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從人生的底層,逐步躍進到仕途巔峰,而後又跌入深淵。其命運悲慘,血雨腥風,跌宕起伏。最終,上官婉兒帶著未報的家仇,成了皇權鬥爭的犧牲品。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