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曾說過“素描影響了國畫的創作”,您怎麼看?

聖圖書畫


我要明確的表示,我不同意此觀點,我認為這提法太過偏激、狹隘!一個人,如果你被“歷史”淘汰了,你能怨“歷史”嗎?你憤憤不平,說:我不想被淘汰,可是歷史影響了我。這似乎說不通,不是嗎?新時代之所以“影響”了你,是你的思想落伍了!那不是時代的錯。說什麼“素描影響了國畫的創作”,這與理不通。如果換了馬桶,你無法出宮,那不是馬桶的事。

熟習我們傳統民間音樂的人都知道,我們的傳統音樂音節是:“宮,商,角,徵,羽”。也就是所謂的:五聲音階。而西方音樂是七聲音節,也就是:do-re-mi-fa-sol-la-ti”。與西方的音樂相比,我們的傳統音樂少兩個音,就是說,我們的民間音樂中沒有“半音”結構。用簡譜來表示,就是:1、2、3、(4)、5、6、(7)、“民樂”沒有“發”和“希”。西方的音樂建立在“管風琴”也就是後來的“鋼琴”的基礎上,鍵盤上有“半音鍵”。我們傳統的管絃樂沒有七聲音節記譜,但不代表我們不能演奏,七聲音節記譜的曲目!七聲音節的引入,並沒有成為我們“民樂”創作的阻力,而是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民間音樂!曾經有西方音樂專家斷言,四根弦的小提琴遠勝於我們民間“兩根弦”的二胡,認為二胡不具備“豐富”的素質。而我們的二胡名家在國際音樂舞臺上,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讓我們的民族樂器“亮了”,引來西方名家起立鼓掌,那掌聲經久不息………從此,我們的“兩根弦”名揚國際樂壇。

素描算什麼?不就是一種光與影的應用嗎?走出狹義“素描”的詞義,也不過就是西方焦點透視和形體內在結構的運用,還有什麼呢?我們的“國畫”就如此脆弱的“被影響”了?那隻能說我們自己無能!創作是一種內在思想形式,而非外在的框架方式,你沒有了思想,你的創作就已經死了,還談什麼“影響”。



詩畫同源


我也同意陳丹青的說法。我個人認為,知道一些西方的繪畫理論,合理的安排繪畫的構圖,的確對提高藝術的感受效果有極大的幫助。但不要讓理論束縛住藝術的想象力和表現力。

我們國家的國畫的歷史並不輸給西方的繪畫史。北齊、隋唐和舉世聞名的宋代繪畫及藝術品的水平,都不遜色於西方的名畫。而且對日本和韓國的繪畫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些人總是把西方的油畫看成高於中國古典繪畫的看法,其實是對國畫和這種藝術傾向的不贊同而造成的。這兩個藝術的比較本身就是是一種無知的行為。我常常會說,這就如同拿茄子和青椒比哪一個更像茄子一樣的不成體統。因為青椒永遠也不會是茄子。一旦是茄子了,那就不再是青椒了。也就是說,當在這些人眼中,中國的繪畫像西方的繪畫了,那就不再是純中國的藝術了。

西方的素描等學院派的所謂正統教育也就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古希臘的繪畫、古羅馬的藝術、甚至追朔到再往前的古巴比倫和古埃及的繪畫雕塑藝術,都沒有素描的存在。只是靠藝術感性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真正的人體素描是在解剖學普及以後的事情了。在西方人並不知道人體構造的時期,是沒有辦法明確的說明哪塊肌肉在哪個角度應該是怎麼樣的走向的。西方繪畫對明暗、光影效果的推崇也是在文藝復興之後到印象派後期的很短的一段時間中佔有重要地位。在那之前和在那之後都不是繪畫中最重要的元素。比如現代派、抽象派都已經無視這些傳統的理論了。

但是,中國的繪畫是不重視光影的。而是比較重視宏觀的佈局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因此,中國的名畫都出自不會素描,不知素描為何物的古代名家。古代的中國畫家,是熟讀經書,對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運用自如的文人墨客。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現代人也可以欣賞到那種超然物外的飄逸感。嫻靜悠然的畫風,氣勢磅礴的氣概,我們都可以從體現在一張薄薄的宣紙上或者是絲帛上的繪畫而體會到。

其實有的時候,西方的畫家也會被學院派的理論束縛住手腳。我經常會在講解西方畫的大家魯本斯的畫作時指出這一點。魯本斯是現在的比利時的安特衛普人。他的時代,安特衛普是荷蘭的領土。所以他是低地國家畫派的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他也是第一個把意大利的巴洛克風格的畫派帶到低地國家的畫家。他留學意大利。受過正統的美院教育。當過英國王室的御用畫家。在他的繪畫作品中,無時無刻不給我們觀賞者一種明快的色彩搭配和細膩的人物表現。同時我們可以顯而易見地發現學院派的痕跡。他總是非常準確的表現和強調人體解剖的每一塊肌肉與骨骼的關係。經常會忘記被表現體的年齡。滿臉皺紋的老年男子,卻長著一副現代人羨慕的完美體魄。每一塊肌肉都不適年齡的飽滿地隆起著。這種現象在徐悲鴻的早起國畫作品裡面也可以看到。



學會素描當然對一個畫者會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但是,與直視畫體的細節表達方式的西方藝術不同,我們中國的畫家需要的是宏觀的邏輯思維視點去繪製一幅畫作。西方畫派所需要的透視法、遠近法和解剖學等知識,在中國畫中並不像它們在西方繪畫中所要求的那麼重要。記住,我們不要總想把“青椒”變成“茄子”。一旦正的變成“茄子”了,也就證明“青椒”不負存在了。


世界文化介紹人趙莉萍


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兩面性。徐悲鴻先生引進素描後,確實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新東西。但傳統的國畫韻味卻彷彿丟失了,甚至有的感覺是用國畫顏料一味的仿製素描樣式去作畫。雖然是一種創新,但過於強調素描基礎也未必是好事。我們國畫同樣可以練習造型功底,同樣可以勾勒草圖,為何不取之傳統,再創新呢?非要把素描強加於說是繪畫基礎,並且現在高考都是必須考素描而並非可以選擇國畫。我覺得陳丹青先生說的是有道理的,因為過於刻板的東西是很難打動人心的。素描引進也是有他的好處的,畢竟現在有很多油畫學者,油畫上還是需要講究一定的素描功底。對於國畫學者,寧願多進行一定的國畫創作創新。不應該把素描學的太死,靈活對待素描。陳丹青先生恨考前素描的形式,這樣說也不為奇。







藝起聊Art


中國畫和西方繪畫完全不同,透視不同,用色不同,筆法不同,情趣不同。中國畫講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油畫注重寫實或抽象,講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西畫必須學習素描,素描是西方繪畫的基礎,中國畫不一定學素描,寫意是中國畫的根基。


中國畫的傳承都是從先人的作品臨摹開始,學百家筆墨,成就個人章法。百年前的中國畫學人都沒有學習素描,尊重中國畫的法理,照樣出大家,齊白石沒學素描,黃賓虹沒學素描,試想下,如果他們學過素描,那還有他們嗎?


確是,自徐悲鴻先生開素描教育以來,中國畫品味不是那麼太正統,創作上也不是那麼重寫意,造型雖好,氣息差也!我想,陳丹青先生可能是從這方面考慮的。

我覺得,事情都有個正反面,學習山水花鳥可以不學素描,人物吧,還是得學學,造型重要啊。不管學與不學,中國畫的氣韻得延續,還得發揚光大。


陳會衡山水畫家


“素描影響了中國畫創作”,如果僅僅指傳統中國畫,說的完全正確。其一,透視問題,中國傳統畫沒有透視概念,後人安了個名詞“散點透視”,能說的過去,傳統中國畫內在意境,點和線條能辦到的事,就不會考慮面的事,更談不上立體了;其二,繪畫就是視覺藝術,客觀說,中國傳統畫,我怎麼也看不到立體效果,也許層次不夠,但是你不能讓人慢慢靜下心,品著茶或小酒耗著光陰趕著鴨子上架往上貼著去想“意境”吧!其三,發展觀看問題,民族性是風格,但是風格必要條件是世界大同,中國畫是自己的,但是在世界藝術之林中,認同的有多少?就是按人口計算,我們十三億人都認為中國畫領先西畫,剩下的三十多億人都認同嗎?

回到正題,傳統中國畫因為點、線、皴、擦、染來表現,在主觀上更多是花鳥畫講意境,人物畫講神韻,山水畫講揚,老祖先們做到了,現代畫家也做到了,但是,比較西畫還是遜色!因為用視覺來欣賞藝術,是人的本能,所以西畫必須具有良好的素描基礎,中國傳統畫沒有必要去學西畫的素描。

但是中國畫如果墨守成規,不吸取西畫的營養,只在線條上精雕細琢,步入世界藝術之林,肯定說:沒有可能!曬幾幅我的畫作如圖











畫渣石華


陳丹青的這個考慮是對中國美術教育的擔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如果講原理的話,那就是很簡單的道理,素描是西方現實主義寫實繪畫的基礎。這個訓練不是我們文化當中的。中國畫的基本功裡面有白描,也就是線描。中國畫講究用線,也講究筆墨意趣,也說過墨分五色。但這些講究,跟素描裡面的光影、黑白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的墨分五色基本上是表達的物體的質感,而黑白光影表達的是物體的體積,是兩種觀看方法。所以我們的傳統跟西方繪畫的傳統不可能互為基礎。

現當代的實踐當中,也有很多人嘗試著西為中用。也只有嶺南畫派的實踐,做到了兩相結合,融洽自然。其他的所謂創新,硬要用我們的工具去表達西式的內容,都是包辦婚姻,互相揭短,鬼打架。用我們的短處去拼人家的長處。你說傻不傻啊?還美其名曰叫創新,實際上是一種沒有文化自信的懦弱。


海右成子


陳丹青先生認為“素描影響了國畫創作”,這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

作為一位自由的藝術家,陳丹青先生不止一次的強調素描基礎的重要性,強調藝術和自由發揮而不是程式化創作,對於西方油畫藝術來說,基於紮實的素描基礎才能創作出好的油畫作品,這是一切的基礎。

而國畫作品從出現開始一直都是基於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為代表,可以這麼說國畫最重要的是線條,也就是線條的生動性。中國畫技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墨線為基礎,用以表現物象的輪廓、明暗、質感,同時通過墨線還可表達作畫者的思想和精神。

中國獨有的國畫技法裡其實也有類似素描的明暗技法。這種技法常常可以在一些工筆花卉中窺見一般。但是根本上還是與西方的素描觀察方法不同。

所以說用素描來創作國畫在傳統的中國畫中是很難見到的。陳丹青先生這麼說是因為他本身認為國畫應該遵循古法、遵從中國人本身的氣質意蘊,這樣才是真正的傳承國畫。而不是利用素描來表現中國畫的氣質,這與國畫的初衷背道而馳。這就是為什麼陳丹青先生說“素描影響國畫創作”了。

但是,作為藝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代中國,很多藝術家都在做新的嘗試探索,也出現了許多有素描氣質的國畫作品,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新的發展,無論是遵循古法還是與中西合併,我們都應該抱著開放的態度,畢竟藝術本就不能遵循太多章法而忽略人的思想精神氣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立場,立場不同所以看法不同。




薇薇藝術手繪


首先我覺得不是,不太認同這個觀點。

素描是學畫時的基本功,基本功打的好,可能按照理論講的那些話來說,型就比較準,透視也會準,明暗調的運用也會好。但是每個人在繪畫過程中都在成長,也在不斷的摸索,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風格。

可能有的人會一直聽老師的話,一板一眼的照搬全收,那樣沒有個人想法的人才會受一些影響吧。其他大多數我覺得不至於連自己想法都沒有。即便他們會遵循一定的理論去完成,但是後面肯定會不斷的有自己的新的想法,風格出現的。

反正我身邊都是學美術的人,每個人的風格都不同,都是一個老師教的,所以說素描雖然是基本功,會受一些啟蒙時的影響,但是每個人在不斷的創作過程中會有改變的。





木村小姐


陳丹青說“素描影響了國畫的創作”,是從國畫的審美特性來說的。在我的印象中,除過陳丹青外,還有幾位畫家說過相類似的話。

以我對國畫的理解,若在國畫創作時,把素描關係放在首位,即對造型和光影的刻意展現,勢必會影響國畫發揮筆墨趣味的自由,國畫始終是依靠筆情墨趣來體現審美理想的。

眾所周知,國畫是以整體氣韻和骨法用筆來展現獨特味道的,這是國畫區別於西方繪畫最獨特的外在視覺感受。

整體氣韻就是指,欣賞國畫時,首先從整體來感受畫面的氣勢和韻味。若是山水畫,若能感受到畫面具備如群山那樣延綿不絕的氣勢,深遠的空間感,以及符合自然地貌的特徵,具有可賞,可遊,可住的感覺,那麼,就是一幅好畫。

骨法用筆是指,畫中的山體,石塊,樹木,河流,瀑布等物象的輪廓線,是造型的基礎,只要這些輪廓線看起來蒼勁老辣,剛柔相濟,如書法線條那樣耐看,在用筆用墨的品味上,就沒有問題。


若是一幅花鳥畫,除過跟現實物象具有幾分相像外,更要體現出筆墨的生動性和空靈性,墨色看起來是活潑的,而不是死板呆滯的,如同一團團墨疙瘩。

若是人物畫作品,則要通過線條和筆墨的靈活運用,體現出人物的精神狀態,呈現出惟妙惟肖的神韻,是欣賞者從主觀意識中感受到的一種客觀真實。

說到底,造型一直是國畫所忽視的,國畫如同紙上的音樂,筆墨的濃淡乾溼,輕重緩急,就是它的音符,依靠筆墨狀態體現內在審美韻味是國畫的本質。

素描是一種科學造型手法,不但要強化形象的完整,更要體現光影明暗關係,以及空間層次的關係。如果國畫按照這些要求來畫,肯定要犧牲筆墨和線條的變化,讓它們失去了自由發揮的餘地。

像中西結合的那種人物畫,乍看之下覺得畫得很像,很真實,但畫面缺乏靈魂,缺乏讓觀者審美再創造的空間,若一眼就看完了,不再會引發其它思考。


鴻鵠迎罡


謝謝了。陳丹青的原話是:“素描毀了中國畫”。看到因自己搬弄是非,而引起的騷動甚至相互攻擊時,心裡是否有種舒坦或過癮的感覺?典型的鄉下無聊長舌婦行為。過於缺乏存在感了。

西方繪畫是或者更接近科學。更中國🇨🇳畫是藝術。

陳丹青的觀點沒錯。

學習素描對中國🇨🇳畫有好處也沒錯。但石濤,八大,徐渭等這些人學習素描的話,那將是中國🇨🇳畫壇的巨大損失,不過,那定是和風細雨日升月落般的讓人不知不覺,因為中國🇨🇳畫壇他們根本不曾存在,或者是以其他面目出現。

西方繪畫是科學,中國畫是藝術。這話有些過,但是,有它一定的道理。

不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