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曾说过“素描影响了国画的创作”,您怎么看?

聖图书画


我要明确的表示,我不同意此观点,我认为这提法太过偏激、狭隘!一个人,如果你被“历史”淘汰了,你能怨“历史”吗?你愤愤不平,说:我不想被淘汰,可是历史影响了我。这似乎说不通,不是吗?新时代之所以“影响”了你,是你的思想落伍了!那不是时代的错。说什么“素描影响了国画的创作”,这与理不通。如果换了马桶,你无法出宫,那不是马桶的事。

熟习我们传统民间音乐的人都知道,我们的传统音乐音节是:“宫,商,角,徵,羽”。也就是所谓的:五声音阶。而西方音乐是七声音节,也就是:do-re-mi-fa-sol-la-ti”。与西方的音乐相比,我们的传统音乐少两个音,就是说,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没有“半音”结构。用简谱来表示,就是:1、2、3、(4)、5、6、(7)、“民乐”没有“发”和“希”。西方的音乐建立在“管风琴”也就是后来的“钢琴”的基础上,键盘上有“半音键”。我们传统的管弦乐没有七声音节记谱,但不代表我们不能演奏,七声音节记谱的曲目!七声音节的引入,并没有成为我们“民乐”创作的阻力,而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民间音乐!曾经有西方音乐专家断言,四根弦的小提琴远胜于我们民间“两根弦”的二胡,认为二胡不具备“丰富”的素质。而我们的二胡名家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让我们的民族乐器“亮了”,引来西方名家起立鼓掌,那掌声经久不息………从此,我们的“两根弦”名扬国际乐坛。

素描算什么?不就是一种光与影的应用吗?走出狭义“素描”的词义,也不过就是西方焦点透视和形体内在结构的运用,还有什么呢?我们的“国画”就如此脆弱的“被影响”了?那只能说我们自己无能!创作是一种内在思想形式,而非外在的框架方式,你没有了思想,你的创作就已经死了,还谈什么“影响”。



诗画同源


我也同意陈丹青的说法。我个人认为,知道一些西方的绘画理论,合理的安排绘画的构图,的确对提高艺术的感受效果有极大的帮助。但不要让理论束缚住艺术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我们国家的国画的历史并不输给西方的绘画史。北齐、隋唐和举世闻名的宋代绘画及艺术品的水平,都不逊色于西方的名画。而且对日本和韩国的绘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些人总是把西方的油画看成高于中国古典绘画的看法,其实是对国画和这种艺术倾向的不赞同而造成的。这两个艺术的比较本身就是是一种无知的行为。我常常会说,这就如同拿茄子和青椒比哪一个更像茄子一样的不成体统。因为青椒永远也不会是茄子。一旦是茄子了,那就不再是青椒了。也就是说,当在这些人眼中,中国的绘画像西方的绘画了,那就不再是纯中国的艺术了。

西方的素描等学院派的所谓正统教育也就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古希腊的绘画、古罗马的艺术、甚至追朔到再往前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绘画雕塑艺术,都没有素描的存在。只是靠艺术感性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真正的人体素描是在解剖学普及以后的事情了。在西方人并不知道人体构造的时期,是没有办法明确的说明哪块肌肉在哪个角度应该是怎么样的走向的。西方绘画对明暗、光影效果的推崇也是在文艺复兴之后到印象派后期的很短的一段时间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那之前和在那之后都不是绘画中最重要的元素。比如现代派、抽象派都已经无视这些传统的理论了。

但是,中国的绘画是不重视光影的。而是比较重视宏观的布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中国的名画都出自不会素描,不知素描为何物的古代名家。古代的中国画家,是熟读经书,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运用自如的文人墨客。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现代人也可以欣赏到那种超然物外的飘逸感。娴静悠然的画风,气势磅礴的气概,我们都可以从体现在一张薄薄的宣纸上或者是丝帛上的绘画而体会到。

其实有的时候,西方的画家也会被学院派的理论束缚住手脚。我经常会在讲解西方画的大家鲁本斯的画作时指出这一点。鲁本斯是现在的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人。他的时代,安特卫普是荷兰的领土。所以他是低地国家画派的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他也是第一个把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的画派带到低地国家的画家。他留学意大利。受过正统的美院教育。当过英国王室的御用画家。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无时无刻不给我们观赏者一种明快的色彩搭配和细腻的人物表现。同时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发现学院派的痕迹。他总是非常准确的表现和强调人体解剖的每一块肌肉与骨骼的关系。经常会忘记被表现体的年龄。满脸皱纹的老年男子,却长着一副现代人羡慕的完美体魄。每一块肌肉都不适年龄的饱满地隆起着。这种现象在徐悲鸿的早起国画作品里面也可以看到。



学会素描当然对一个画者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与直视画体的细节表达方式的西方艺术不同,我们中国的画家需要的是宏观的逻辑思维视点去绘制一幅画作。西方画派所需要的透视法、远近法和解剖学等知识,在中国画中并不像它们在西方绘画中所要求的那么重要。记住,我们不要总想把“青椒”变成“茄子”。一旦正的变成“茄子”了,也就证明“青椒”不负存在了。


世界文化介绍人赵莉萍


任何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徐悲鸿先生引进素描后,确实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新东西。但传统的国画韵味却仿佛丢失了,甚至有的感觉是用国画颜料一味的仿制素描样式去作画。虽然是一种创新,但过于强调素描基础也未必是好事。我们国画同样可以练习造型功底,同样可以勾勒草图,为何不取之传统,再创新呢?非要把素描强加于说是绘画基础,并且现在高考都是必须考素描而并非可以选择国画。我觉得陈丹青先生说的是有道理的,因为过于刻板的东西是很难打动人心的。素描引进也是有他的好处的,毕竟现在有很多油画学者,油画上还是需要讲究一定的素描功底。对于国画学者,宁愿多进行一定的国画创作创新。不应该把素描学的太死,灵活对待素描。陈丹青先生恨考前素描的形式,这样说也不为奇。







艺起聊Art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完全不同,透视不同,用色不同,笔法不同,情趣不同。中国画讲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油画注重写实或抽象,讲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西画必须学习素描,素描是西方绘画的基础,中国画不一定学素描,写意是中国画的根基。


中国画的传承都是从先人的作品临摹开始,学百家笔墨,成就个人章法。百年前的中国画学人都没有学习素描,尊重中国画的法理,照样出大家,齐白石没学素描,黄宾虹没学素描,试想下,如果他们学过素描,那还有他们吗?


确是,自徐悲鸿先生开素描教育以来,中国画品味不是那么太正统,创作上也不是那么重写意,造型虽好,气息差也!我想,陈丹青先生可能是从这方面考虑的。

我觉得,事情都有个正反面,学习山水花鸟可以不学素描,人物吧,还是得学学,造型重要啊。不管学与不学,中国画的气韵得延续,还得发扬光大。


陈会衡山水画家


“素描影响了中国画创作”,如果仅仅指传统中国画,说的完全正确。其一,透视问题,中国传统画没有透视概念,后人安了个名词“散点透视”,能说的过去,传统中国画内在意境,点和线条能办到的事,就不会考虑面的事,更谈不上立体了;其二,绘画就是视觉艺术,客观说,中国传统画,我怎么也看不到立体效果,也许层次不够,但是你不能让人慢慢静下心,品着茶或小酒耗着光阴赶着鸭子上架往上贴着去想“意境”吧!其三,发展观看问题,民族性是风格,但是风格必要条件是世界大同,中国画是自己的,但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认同的有多少?就是按人口计算,我们十三亿人都认为中国画领先西画,剩下的三十多亿人都认同吗?

回到正题,传统中国画因为点、线、皴、擦、染来表现,在主观上更多是花鸟画讲意境,人物画讲神韵,山水画讲扬,老祖先们做到了,现代画家也做到了,但是,比较西画还是逊色!因为用视觉来欣赏艺术,是人的本能,所以西画必须具有良好的素描基础,中国传统画没有必要去学西画的素描。

但是中国画如果墨守成规,不吸取西画的营养,只在线条上精雕细琢,步入世界艺术之林,肯定说:没有可能!晒几幅我的画作如图











画渣石华


陈丹青的这个考虑是对中国美术教育的担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如果讲原理的话,那就是很简单的道理,素描是西方现实主义写实绘画的基础。这个训练不是我们文化当中的。中国画的基本功里面有白描,也就是线描。中国画讲究用线,也讲究笔墨意趣,也说过墨分五色。但这些讲究,跟素描里面的光影、黑白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墨分五色基本上是表达的物体的质感,而黑白光影表达的是物体的体积,是两种观看方法。所以我们的传统跟西方绘画的传统不可能互为基础。

现当代的实践当中,也有很多人尝试着西为中用。也只有岭南画派的实践,做到了两相结合,融洽自然。其他的所谓创新,硬要用我们的工具去表达西式的内容,都是包办婚姻,互相揭短,鬼打架。用我们的短处去拼人家的长处。你说傻不傻啊?还美其名曰叫创新,实际上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的懦弱。


海右成子


陈丹青先生认为“素描影响了国画创作”,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

作为一位自由的艺术家,陈丹青先生不止一次的强调素描基础的重要性,强调艺术和自由发挥而不是程式化创作,对于西方油画艺术来说,基于扎实的素描基础才能创作出好的油画作品,这是一切的基础。

而国画作品从出现开始一直都是基于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为代表,可以这么说国画最重要的是线条,也就是线条的生动性。中国画技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

中国独有的国画技法里其实也有类似素描的明暗技法。这种技法常常可以在一些工笔花卉中窥见一般。但是根本上还是与西方的素描观察方法不同。

所以说用素描来创作国画在传统的中国画中是很难见到的。陈丹青先生这么说是因为他本身认为国画应该遵循古法、遵从中国人本身的气质意蕴,这样才是真正的传承国画。而不是利用素描来表现中国画的气质,这与国画的初衷背道而驰。这就是为什么陈丹青先生说“素描影响国画创作”了。

但是,作为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代中国,很多艺术家都在做新的尝试探索,也出现了许多有素描气质的国画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新的发展,无论是遵循古法还是与中西合并,我们都应该抱着开放的态度,毕竟艺术本就不能遵循太多章法而忽略人的思想精神气质。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立场,立场不同所以看法不同。




薇薇艺术手绘


首先我觉得不是,不太认同这个观点。

素描是学画时的基本功,基本功打的好,可能按照理论讲的那些话来说,型就比较准,透视也会准,明暗调的运用也会好。但是每个人在绘画过程中都在成长,也在不断的摸索,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风格。

可能有的人会一直听老师的话,一板一眼的照搬全收,那样没有个人想法的人才会受一些影响吧。其他大多数我觉得不至于连自己想法都没有。即便他们会遵循一定的理论去完成,但是后面肯定会不断的有自己的新的想法,风格出现的。

反正我身边都是学美术的人,每个人的风格都不同,都是一个老师教的,所以说素描虽然是基本功,会受一些启蒙时的影响,但是每个人在不断的创作过程中会有改变的。





木村小姐


陈丹青说“素描影响了国画的创作”,是从国画的审美特性来说的。在我的印象中,除过陈丹青外,还有几位画家说过相类似的话。

以我对国画的理解,若在国画创作时,把素描关系放在首位,即对造型和光影的刻意展现,势必会影响国画发挥笔墨趣味的自由,国画始终是依靠笔情墨趣来体现审美理想的。

众所周知,国画是以整体气韵和骨法用笔来展现独特味道的,这是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最独特的外在视觉感受。

整体气韵就是指,欣赏国画时,首先从整体来感受画面的气势和韵味。若是山水画,若能感受到画面具备如群山那样延绵不绝的气势,深远的空间感,以及符合自然地貌的特征,具有可赏,可游,可住的感觉,那么,就是一幅好画。

骨法用笔是指,画中的山体,石块,树木,河流,瀑布等物象的轮廓线,是造型的基础,只要这些轮廓线看起来苍劲老辣,刚柔相济,如书法线条那样耐看,在用笔用墨的品味上,就没有问题。


若是一幅花鸟画,除过跟现实物象具有几分相像外,更要体现出笔墨的生动性和空灵性,墨色看起来是活泼的,而不是死板呆滞的,如同一团团墨疙瘩。

若是人物画作品,则要通过线条和笔墨的灵活运用,体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呈现出惟妙惟肖的神韵,是欣赏者从主观意识中感受到的一种客观真实。

说到底,造型一直是国画所忽视的,国画如同纸上的音乐,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就是它的音符,依靠笔墨状态体现内在审美韵味是国画的本质。

素描是一种科学造型手法,不但要强化形象的完整,更要体现光影明暗关系,以及空间层次的关系。如果国画按照这些要求来画,肯定要牺牲笔墨和线条的变化,让它们失去了自由发挥的余地。

像中西结合的那种人物画,乍看之下觉得画得很像,很真实,但画面缺乏灵魂,缺乏让观者审美再创造的空间,若一眼就看完了,不再会引发其它思考。


鸿鹄迎罡


谢谢了。陈丹青的原话是:“素描毁了中国画”。看到因自己搬弄是非,而引起的骚动甚至相互攻击时,心里是否有种舒坦或过瘾的感觉?典型的乡下无聊长舌妇行为。过于缺乏存在感了。

西方绘画是或者更接近科学。更中国🇨🇳画是艺术。

陈丹青的观点没错。

学习素描对中国🇨🇳画有好处也没错。但石涛,八大,徐渭等这些人学习素描的话,那将是中国🇨🇳画坛的巨大损失,不过,那定是和风细雨日升月落般的让人不知不觉,因为中国🇨🇳画坛他们根本不曾存在,或者是以其他面目出现。

西方绘画是科学,中国画是艺术。这话有些过,但是,有它一定的道理。

不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