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投訴不斷,拼多多被列入“惡名市場”,兩個月蒸發800億

近日,繼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佈的2018“惡名市場”名單中出現拼多多後,美國又有兩家律所發佈將會代表全球投資者對拼多多進行新一輪法律調查的聲明。其實,從拼多多剛剛上市之時,就有數十家美國律所對其提出訴訟,目前為止,美國已經有14家律所參與了拼多多的集體訴訟與調查之中。

用戶投訴不斷,拼多多被列入“惡名市場”,兩個月蒸發800億

拼多多成立於2015年9月,不到三年時間,就以市值240多億美元在美國上市,而當初阿里、京東在美國上市時,用的時間分別為15、16年,其發展之快有目共睹。然而,大家對它的評價卻是以負面居多,很多人戲稱其為“山寨貨”市場。

“山寨”、假冒偽劣一向為人不恥,被冠以“山寨貨”市場的拼多多最近也受到了相應的打擊。根據拼多多2018年財報發佈內容來看,其全年營收為131.2億元,而淨虧損高達102.2億元。

有數據顯示,前幾日,拼多多的股價迅速跌落,市值蒸發近25億元,如果與最近兩個月數據做對比則可以發現,其股價已經從山頂跌落谷底,跌幅累計達到31.4%,市值蒸發摺合人民幣已超過800億元。拼多多市值“變臉”為何如此之快?

用戶投訴不斷,拼多多被列入“惡名市場”,兩個月蒸發800億

假貨問題是根源所在

對於拼多多而言,發展的最大問題便是假貨。從拼多多上有過購物經驗的人不難發現,拼多多上的很多產品會和一些比較知名的品牌取相近的名字,比如背揹佳、帥師傅、旺好牛奶等,使很多用戶誤以為以低價買到正品。更為甚者,直接套用知名品牌商標,可實際到手的產品質量卻是千差萬別。

其實,在拼多多上市時,就有專業人士對拼多多進行過一次抽樣調研。調研結果中顯示,六、七萬的產品在拼多多僅需要五千塊就能購買到,而在這部分產品中,其中有44.53%有偽劣假冒的嫌疑。

用戶投訴不斷,拼多多被列入“惡名市場”,兩個月蒸發800億

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所發佈的“惡名市場”正是針對互聯網上存在的盜版、侵權、偽造作假等狀況的市場或者行業,拼多多被點名也表明其確實存在假冒偽劣產品。

假貨氾濫嚴重影響了平臺的市場表現,拼多多上的很多用戶在購買一次產品,發現遇到的是“山寨貨”後,便將其卸載,也有不少人直接將“證據”在各大渠道曝光,如此一來,引起更多人的不滿,導致拼多多市場佔有率不斷下降。使用拼多多的人數減少之後,貨物滯留的情況也愈發嚴重,進而導致收入降低,這也成為其虧損的根本原因。

​營銷費用投入過多

拼多多有現在的“慘”局,除了假貨根源之外,與它的營銷方式有著很大關係。有數據顯示,2018年,拼多多在營銷方面的支出有134.4億元,比其全年營收額還要高。海量的廣告投入,讓如今的拼多多也不堪重負。

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品牌贊助成為不少商家推廣自身以及產品的首要選擇,而拼多多也不例外。近幾年來,很多人會發現打開手機或者電視後,幾乎每一個綜藝節目上都有拼多多的身影,比如《歡樂喜劇人4》、《非誠勿擾》、《我是大偵探》、《快樂大本營》等,單單是2018年間,拼多多贊助的節目就有14個之多。

用戶投訴不斷,拼多多被列入“惡名市場”,兩個月蒸發800億

在經過輪番推廣之後,拼多多也讓自己的廣告詞遍佈全國每個角落——“三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花費巨資用在廣告營銷雖然能在短時間將自身“名氣”推出,但拼多多卻忽略了自身平臺的規範和產品質量的把控。

這讓我們不得不想起以前的霸王洗髮水,曾巨資邀請成龍為其代言,可結果呢?名聲雖大,但隕落速度更快。類似霸王洗髮水的案例數不勝數,拼多多依舊“我行我素”,不斷在營銷方面大肆“砸錢”,卻忽略了自身產品品質建設,銷量下滑,導致營收失衡,從而落得負債累累。

用戶投訴不斷,拼多多被列入“惡名市場”,兩個月蒸發800億

拼多多的“山寨貨”與營收問題是其負債的兩大主要原因,如果拼多多能將用在做廣告推廣的營銷費用落實到提高產品質量上,或許有不同結果。

於一個企業而言,“名氣”雖然重要,但用在廣告運營上的費用再多,也不如用戶的口碑重要。畢竟真正能留住顧客的不是廣告,而是客戶的評價。“打假”是目前電商平臺都會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如果每個平臺都拿“假貨難以避免”作為藉口,那又如何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呢?所以除了有關部門加強監管,更重要的在於平臺自身要規範發展,立足“誠信”,方能做大做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