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子弒母案:父母“教導”下的完美孩子,為何容易崩塌?

這兩天,北大學子弒母案嫌疑人被抓的新聞在網絡引起熱議,一度進入微博熱搜榜第一名。

北大學子弒母案:父母“教導”下的完美孩子,為何容易崩塌?

這名北大學子叫吳謝宇,涉嫌於2015年7月在福州一所中學教職工宿舍內殺死了親生母親,並用封死住處、活性炭吸臭等手法掩飾。之後,藉口出國讀書,以母親名義借款140多萬元,並模仿母親筆跡替母親遞交辭職信,對外謊稱母親隨他一同去美國陪讀。

隱匿7個月之後,因為和舅舅的聯繫引起懷疑,隨後警方在宿舍發現其母親的屍體,吳謝宇被列為重大嫌疑犯。

前幾天,潛逃3年多的吳謝宇在乘飛機時終於被抓獲歸案,被抓時身上帶著網絡買來的30多張身份證,消息一公佈馬上進入微博熱搜排行榜前列。

這個案件受到如此大的關注,除了弒母外,還因為嫌疑犯是一名北大高材生,在校學習成績非常好,是親戚朋友眼中的完美孩子。他的智商之高,從犯罪後三年多不露蛛絲馬跡也可見一斑。

北大學子弒母案:父母“教導”下的完美孩子,為何容易崩塌?

他是傳統價值觀上如此完美的孩子,但卻做出了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根據新聞報道,他的母親曾經是那個時代的大學生,整個家族的驕傲,母親可能把這種完美人設繼續放在兒子身上,把兒子培養成完美孩子,只是過於重視外在的完美,可能忽略了和孩子更多的內心溝通。

完美孩子的外表有多風光,內心就有多崩潰。完美的孩子活成了別人的楷模,卻失去了給自己釋放壓力的機會,難以像其他孩子一樣釋放天性,隨心所欲表現自己。他們會被一些條條框框束縛住,在別人的讚譽聲中,承受內心的孤獨和壓抑,時間長了,可能面臨崩潰。

為父母面子而活,是孩子不能承受之重

心理學家李子勳在他的《家庭塑造孩子》一書中指出:

如果說孩子的心理、個性在出生時是這一張白紙,到5歲時可能已被雙親想當然地胡亂塗鴉到無處可再下筆。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塑造過程,家庭對孩子的塑造起著關鍵的作用。被不同塗抹的白紙,呈現的畫面千差萬別。

在中國式家庭中,父母塗抹這張白紙的時候,常常繞不開一種奇特的心理:面子。

孩子不僅是孩子,他們還擔負著父母的面子。今年熱播的大劇《都挺好》就展現了中國家庭的這一病症。

蘇家的大兒子蘇明哲,在劇情熱播的時候被網友叫“蘇面子”,有人說他在蘇家承擔的就是面子功能——清華畢業,留學斯坦福,在美國住著別墅,人人羨慕的社會精英,父母眼中的完美孩子,蘇家幾代人的驕傲。

北大學子弒母案:父母“教導”下的完美孩子,為何容易崩塌?

蘇母為了塑造自己一手製定的完美人設,也是費盡了苦心。蘇明哲被斯坦福大學錄取後,高昂的學費拿不出,蘇母大手一揮,把女兒的房間賣了。在她眼裡,蘇明哲代表著蘇家的面子,必須要風光。

可蘇母去世後,“蘇面子”遭遇滑鐵盧:職場情商太低丟了工作,死要面子答應接蘇父到美國住卻根本沒條件,誇口給蘇父買三房一廳,實際上連兩房一廳都買不起,工作都是蘇明玉暗中相助搞定的。

蘇母給蘇明哲的完美人設,他支撐得相當艱辛,甚至連累了妻子和女兒跟著受罪。一心培養完美孩子的父母們,從始至終可能都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和別人一樣,只是個普通人。他們把面子當成信仰,讓孩子承受著這頂沉重的皇冠,直到壓垮了他們。

北大學子弒母案:父母“教導”下的完美孩子,為何容易崩塌?

將學習好當成完美孩子的唯一標準,孩子並不快樂

吳謝宇的母親作為一名老師,對兒子的學習很嚴格。從兒子考上北大,以及在北大期間各門成績可見,吳謝宇在學習上一直都是拔尖者。

我們的社會普遍認為,學習好就是好孩子,以後有出息,吳謝宇正是別人羨慕的完美孩子。

北大學子弒母案:父母“教導”下的完美孩子,為何容易崩塌?

可是學習好,孩子真的就是人生贏家嗎?吳謝宇成了殺人犯,日本有一位醫生,卻差點自殺。

日本一位畢業於一流大學醫學部的醫生,在成為醫生不久後自殺未遂。他從小就是好好學習的乖孩子,父母為了他保持第一名,經常請家庭教師,最多的時候同時五位。他也很聽父母的話,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從最好的大學畢業,成為父母的驕傲。

但在當了醫生之後,他卻遇到了麻煩,總是處理不好和同事、患者的人際關係。這讓他異常苦惱,產生了悲觀厭世情緒,有了自殺的想法,所幸被身邊人及時發現。

父母們嘴裡說著只要孩子快樂就好,實際上踐行的卻是,只要孩子學習好就好,這是我們社會的通病。

這位醫生就是父母一元價值觀的犧牲品,父母認為成績好的孩子就厲害,狠抓他的學習,卻忽視其他方面的同步成長。

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說:

“這種觀點的背後,存在著認為畢業於好的大學、在好的地方就業會得到幸福的想法。”

可惜,父母希望孩子幸福的心情被一元性價值觀所束縛,結果只能是白費力氣。

父母唯有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他們才能活得更真實

父母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有出息,這既能撫慰他們對現實的焦慮,也能給他們臉上添光。無論主動還是被動,每一個孩子都曾經被父母當成攀比的工具,那些完美孩子帶著光環接受親朋好友的讚美和傳頌,父母在這其中賺足了面子。

但孩子是不是真的活得快樂?他們心裡卻毫不在乎。

釋放天性、快樂玩耍是每個孩子的本能需求,完美孩子卻被壓抑天性,按照父母設定的軌道來前行。

《奇葩說》曾經有這樣一個辯題:如果可以給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選擇定製嗎?

黃執中講到自己對完美人生的理解:

什麼是一個完美的煎蛋,你想吃的那一刻就是屬於你最完美的雞蛋。

在人生的時時刻刻永遠都儘可能的保有最多的選擇權,這就是完美的人生。

小時候,你想學鋼琴,不會因為家裡沒錢而放棄,這是財富的作用。

長大後,會遇到很多人,而擁有選擇的智慧會幫我們發現我們真正愛的那一個。

畢業生們畢業會迷茫,是因為他們其實已經失去了很多選擇權,他們或許沒辦法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還有他們沒有學會選擇的智慧,他們習慣了小學讀完讀中學然後高中最後考上大學,他們或許不知道其他的路應該怎麼走,碰了壁不知道頭接下來要轉向哪個方向,四處碰壁,然後四處受傷。

所以完美的人生便是“時時能選擇,路路有迴轉”。

北大學子弒母案:父母“教導”下的完美孩子,為何容易崩塌?

時時有選擇,路路有迴轉,完美人生就是時刻保有儘量多的選擇權,而這需要三個條件——財富、智慧和健康。大部分人擁有健康,卻只有少部分人擁有智慧和財富。

我們必須承認,絕大多數人,都是不完美的普通人。我們最需要做的,是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讓他像普通人一樣活得快樂,選擇做他想做的事,成為他想成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