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有些人作詩要強調押韻?不押韻的寫作可以稱爲詩嗎?

安徽好排丈土雞蛋


李商隱的五絕《登樂遊原》是押韻的,古人寫詩講究偶數句押韻,“原”和“昏”同屬於《平水韻》十三元。雖然用普通話讀起來這兩個字大相徑庭,但在古代它們卻屬於同一韻部。隨著語言的變化,古人的發音已無從知曉。



今人寫現代詩強調押韻,是非常好的,這一建議沿襲了古詩的傳統,畢竟古詩都是押韻的。古代詩歌經歷了上千年的時間,才形成了標準的格律詩。格律詩之所以講究押韻,是為了吟誦的時候產生鏗鏘和諧感,說白了就是一種美學,一種音韻美。如果不講究押韻的話,詩歌就失去了這種音韻美。

現代詩人聞一多對於新詩,也提出了“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觀點,其中的音樂美,講的就是節奏和押韻,詩歌用同一韻腳,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一種迴環往復的音韻美,比如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別康橋》就非常符合“音樂美”。


詩歌講究押韻,不是一兩個人所提出來的,而是詩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古老的《詩經》已經有了押韻的雛形,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歌雖然不講究平仄,卻講究押韻,唐詩宋詞元曲都講究押韻。

至於現代詩歌,雖然強調了押韻,卻似乎很少有人遵守,我覺得現代詩歌押不押韻都可以,不押韻的詩歌也可以稱為詩歌。我們應當與時俱進,不應該一味地因循守舊。現代詩歌,形式自由,隨心所欲,押韻反而限制了才情的發揮。



我們應該用寬容的心胸去面對新詩的押韻問題,有時候,不押韻的新詩反而更好,比如卞之琳的一代名作《斷章》。


層城鵷雛


就你所提之問題,我簡單的談談我的觀點,就詩詞而言,是必須押韻的。如現代散文詩和各種雜詩對押韻就沒有嚴格的要求,只需在詩行間自由選擇帶韻的字既可,是靈活多變的。有好多新文化的文學大師的自由詩,是沒有按韻部來作的,但誰能說那就不是詩了的。沒有人敢說的,但是,如寫古體,近體,律詩,那就得必須按韻部而作。有一韻到底的,有換押鄰韻的,換韻指的是長排律詩。這就是有些人作的詩標明是平水韻,或是中華新韻。

如按正規要求作詩,就必須按韻部押韻,你押的那一個韻部的韻,就在那個韻部裡去找,非常的簡單。因為,各部的韻字都規納在一起,查找很方便的,我這裡指的是初學寫詩的新手而言,如是寫詩高手那就用不著韻書了。總的來說,詩和押韻是兩個概念,不能一語而論,要分是什麼詩和押的什麼韻的。本人觀點,謝謝各位師友的閱讀。





夜無眠158725182


現代詩可以不押韻,古體詩(古風和近體)詞必須押韻。不僅《唐詩三百首》中的每首詩都押韻,整個《全唐詩》都是押韻的。古時字的讀音與現代漢字讀音發生了較大變化,不能以漢語拼音去匡評某首古詩是否壓韻。



無韻不成詩。古詩之所以興起、盛行並流傳,詩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詩之初,也許是為了順口、易誦,但詩韻特有的意聲美感讓人回味無窮,後逐漸成為一種章則法度規範下來。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發起後,中國才出現了新詩。也就是說,從《詩經》所處的春秋時期一直到滿清王朝覆滅的這一漫長曆史階段,中國的詩歌是全部壓韻的。



現存最早的一部詩韻,是宋代的《廣韻》(《大宋重修廣韻》);《廣韻》之前有《唐韻》;《唐韻》之前是隋朝陸法言編著的《切韻》;在《切韻》之前,最早的韻書是北魏李登的《聲類》。《廣韻》共206部韻,分韻過細不便使用。到了南宋,江北平水人劉淵把《廣韻》中同用韻合併,得107韻。之後,金人王文鬱進一步歸併為106韻(平聲韻30,上聲韻29,去聲韻30,入聲韻17),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平水韻”。平水韻儘管出自南宋,但它實際上反映了唐、北宋詩人用韻的情況,而且被南宋及其後來詩人所遵循。


今人學作古詩詞,韻律之學不可棄。

抱庸齋主。問候詩友。


抱庸齋主


什麼是詩,詩是一種意境,詩押韻是做詩的形式標準。人們對一首詩的認可取決於詩的意境。

“你在樓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下看你”,這是詩嗎,是的,更是一幅畫。

“亦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是以史論今,將革命進行到底。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是一種自信的體現。

“將軍孤墳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這是安逸生活的真實寫照。

“荷花幾多荷葉間,楊柳飄舞小亭前,聞得水中喧譁語,哪是雯雯歡笑聲”,這是過去寫的一首描寫北京什剎海八月的景色,水中有許多游泳的孩子,岸邊垂柳,亭子,盛開的荷花,這種北京的風情在今天的什剎海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酒吧,商鋪,收費的遊船,岸邊的欄杆,把人們(更多的是孩子)與自然給隔開了,沒有了戲水的孩子,沒有了荷花的芬芳,沒有了聽著京劇,坐在岸邊納涼的老人,沒有了海邊蕩悠望風波的景色,這裡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什剎海了。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在哪裡,只有讀者自己去想。


老張243339961


自由體和現代詩可以不押韻,但是你寫古體詩詞就要押韻,否則你一定會成為眾失之的。但是,古韻已失,今韻與古韻的讀法是有區別的,而且繁體已經簡化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詩詞已非原貌,你如果真的喜歡詩用心去譜寫就好,新事物出來總會有人不理解,甚至是反對,但是歷史是不會倒退的。我們永遠不可能回到古代,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有傳承者,但中國文化依然需要開拓者,新世紀應該有新觀念,不要太拘於泥形式。

寫詩不要去模仿古人,畢竟不是同一時代,古今世事變遷,有時候過多的引用典故,反而讓詩失去了現代之美。我們住的是高樓大廈,用的是現代化電器,可詩詞中老描寫古風古韻,後世之人根本不會說你寫得好,反而會說不切合實際生活,都是無病呻吟仿古風而已,沒有實際的研究價值,除非你有深厚的遣詞造句之功,你的詩詞才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否則都是曇花一現。

如果你想用詩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完全可以用自由體和現代詩去寫作,效果是一樣的。如果你特別愛好古詩詞,那你就必須守規矩,押韻對仗平仄要講究,甚至為了顯示你的文學造諧引用典故增加你的文采。否則,不入行家之眼。


菲兒


為什麼現在有些人作詩要強調押韻?不押韻的寫作可以稱為詩嗎?

李商隱,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有些人說用古人的語言讀這些詩是押韻的,事實果真如此嗎?

.........

一、詩歌是一種韻文

首先,詩歌是一種韻文,不是現在有些人作詩強調押韻,古人作詩也是押韻的,詩歌多是唱詞,在沒有專門的韻書之前,古人作詩都是以口語發音來押韻,因方言的不同而文字相同,可能會有讀起來不押韻的情況,

二、韻書的傳承

隋朝一統天下以後,陸法言、顏之推等幾位學者根據各地不同方言指定了統一的韻書,以後的詩人作詩,無論南北西東,都開始用韻書作為標準押韻。

科舉考試中律、賦都是韻文,因此考生必須依照官方的韻書來作詩文,從隋朝傳下來的韻書《切韻》一脈相承,一直傳到清朝政府,唐韻、廣韻、平水韻、佩文詩韻等韻書的字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相鄰發音的韻部漸漸合併,收錄字的數量有一些變化。

三、讀音的變化

雖然隋唐時期某些字的讀音, 到了後來和生活中的實際讀音完全不一樣,但是詩人依然按照祖傳的韻書來做詩,這樣的好處就是,方便理解前人的作品,例如題主的問題,李商隱《登樂遊原》今天讀起來不押韻,為什麼古人要這樣寫呢?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因為原、昏這兩個字是詩韻裡的同一個韻部,都是詩韻 “上平十三元”裡:

源沅黿園袁猿垣煩蕃樊喧萱暄冤言軒藩媛援轅番繁翻幡璠鴛鵷蜿湲爰掀燔圈諼魂渾溫孫門尊[樽]存敦墩燉暾蹲豚村屯囤[囤積]盆奔論[動詞]痕根恩吞蓀捫昆鯤坤侖婚閽髡餛噴猻飩臀跟瘟飧棔。

四、李白的詩作

李白也有一首詩用的十三元,這是一首換韻的古體詩,我節選的上半部都是押這個韻部。

《書情題蔡舍人雄》作者:李白 (唐)

嘗高謝太傅,攜妓東山門。
楚舞醉碧雲,吳歌斷清猿。
暫因蒼生起,談笑安黎元。
餘亦愛此人,丹霄冀飛翻。
遭逢聖明主,敢進興亡言。
白璧竟何辜,青蠅遂成冤。
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
猛犬吠九關,殺人憤精魂。
皇穹雪冤枉,白日開氛昏。
泰階得夔龍,桃李滿中原。
倒海索明月,凌山採芳蓀。
愧無橫草功,虛負雨露恩。
跡謝雲臺閣,心隨天馬轅。
夫子王佐才,而今復誰論。
層飆振六翮,不日思騰騫。
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夢釣子陵湍,英風緬猶存。

彼希客星隱,弱植不足援。

.....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詩是中華文化的一種體裁,詩要壓韻,詞要詞牌,無韻不成詩,這是古今詩人作詩必須遵守的規律。舉幾例: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的第一句紛,第三句魂,第四句村,都是拼音韻母cen組成。因此壓韻。陳毅寫的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這首五言第二句直和第四句時拼音韻母就相同,讀起來通暢有韻味。寫詩選同音的字結合漢語拼音用四聲拼音拼一下音韻相同就壓韻了。我看了有些人寫的標名是詩,我一看四句八句都沒有壓韻,其實這是無詞牌的詞。望我們互相學習,一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謝謝關注。







關注社會情感文化



羅曼67647969


謝謝頭條家的文小姐邀請。

關於本題頭一問,筆者曾在《大家來做詩》4,詩歌為什麼要押韻?一文中作了詳細解釋,有興趣的朋友可去查看一下,不再重複。現對後一問說點看法。

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他的詩向以“穠麗”著稱,他寫的詩不可能不押韻。原、昏同屬《平水韻》上平十三元,在同一韻部,是按韻書嚴格押韻的,至於以前這兩個字怎麼讀,只有古漢語學者能搞清,我們這些人是搞不清了。

押韻對於古典詩歌太過重要,“無韻不成詩”,凡流傳下來的古典優秀詩歌,都是押韻的,沒有例外。因為當時如果不押韻,又號稱詩歌,只會讓人鄙夷,不可能流傳到今。有的詩現在讀起來不押韻,那是語音變化了,不是古人當年的錯誤啊!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很著名: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現在讀來已不押韻了,但如果查看一下《平水韻》就會發現,者、下,同屬《平水韻》上聲二十一馬;應該是“下”、“者”的音調變了,我們這裡鄉下土話仍將“下”,讀ha四聲,如:等我一下(ha);將“者”讀za三聲。可見當時肯定是押韻的。

我們的文字是表意文字,古往今來,幾千年以來,傳承不絕,字意沒多大變化,音卻悄然變了,只在古典戲劇和鄉土方言中還保留著遠古遺蹟。

韻是古人區別詩與文的重要標誌,文可以不押韻,詩卻不可不押韻。特別是格律詩對押韻要求近乎嚴苛,只能按韻書在同一韻部押韻。如果詩也可以不押韻,那詩與文就失去了區分標誌,詩可以叫文,文也可以叫詩,那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詩歌了。

漢字總量在十萬以上,音節卻只四百多個,存在大量同音字,有大量同義字、近義字,這給押韻提供了廣闊迴旋空間。能把文章寫得棒棒的,文采飛揚、激情四溢的人,按理說押個韻絕對小菜一碟,無需皺眉頭,何需去為這古老傳統闖紅線呢?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押不了韻不作詩就是,寫出妙文一樣光耀門庭,名垂千古,吃不到的葡萄酸不酸跟我沒關係,一樣可以志得意滿。


雲卷飛山


回答這篇提問可能會得罪一部分頭條的詩友們。但本著對文化文藝負責的態度,我認為寫詩特別是詩歌,古體詩,詞一類的必須押韻。無韻不成詩!一首詩寫的孬好姑且不論,但能夠押對韻,就可以說是一首詩。至於詩的深度,廣度在於個人創作水平及靈感等限制。詩在唐朝達到鼎盛,詩人人才濟濟,名家多有。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劉禹錫等著名詩家。他們作的詩韻律整齊,耐人品讀尋味,歷經幹年不衰一直流傳至當今。你看看不管是唐詩也好,還是宋詞也罷,不押韻的很少。音韻增加了詩的美感,讀來通順不拗口。沒有韻節的詩總覺得不盡如人意,彆彆扭扭不順暢!當然,寫詩貴在參與。在頭條上有些擁有很多粉絲,寫出來的作品儘管不押韻,但卻有眾多的點贊。總感莫名其妙,懂詩的少,很多是湊熱鬧的。

遠的談了,再說近的。一代偉人毛澤東,既是偉大的革命家,又是卓越的大詩詞家。還有另一位老一輩革命家陳毅也擅長作詩。再如一代文豪魯迅先生的詩也寫的很值得稱道。看看他們的詩,氣勢恢宏,豪情滿懷。文筆精煉美暢並且合韻。沒有不按韻隨意而作。規規整整,章法不亂。所以縱觀古今,作詩不按韻節,與散文白話何異。個人一點淺見,知無不言,望頭條諸友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