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作者 | 羅天昊 獨立學者

閱讀 | 全文6000餘字,閱讀約需15分鐘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近年來,東北地區經濟持續低迷,企業外遷,人才外流,營商環境不佳,擺在東北經濟面前的許多難題都急需解決。由此,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為東北開出了發展“現代輕紡”的藥方。產業中國研習社今日推薦的文章,作者系獨立學者、《別讓李嘉誠跑了》一文作者羅天昊,他認為林毅夫觀點有待完善,並指出東北應“大力發展輕工產業”。兩位專家學者都不約而同地將東北與輕工相聯繫,其中原委在哪?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東北失速,舉國關注。

近日,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領銜推出了《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報告為吉林的產業振興開出的藥方是:秉持比較優勢理論,揚長補短,既保持吉林省的重工業優勢,同時發展大農業、大健康、現代輕紡、現代裝備等產業集群。報告一經推出,引起巨大爭議。

部分批評者認為,吉林乃至東北的比較優勢產業,在全國範圍並不領先,搞紡織等產業,將“把吉林帶到溝裡去”。同時,批評者認為,東北的經濟失速,關鍵在於官僚主義嚴重,不解決文化和制度問題,東北無法振興。

無論林毅夫團隊,還是批評者,都有其邏輯,但是,均有可完備的地方。筆者認為,東北振興,存在五個關鍵問題。

一,無論林毅夫團隊還是反對者提出的產業戰略,都存在一個問題:誰來決定東北搞什麼產業。

二,相對優勢與絕對優勢問題。

三,存量與增量問題。

四,東北作為一個時代的犧牲者,責任到底在哪裡,各有幾分。

五,制度與文化,到底誰決定誰?制度變革,能否改變東北民風與官風。

回答這五個關鍵性問題,東北振興問題,基本邏輯才會清楚。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東北產業戰略由誰決定?

林毅夫團隊為吉林乃至東北所開的產業振興之策,到底是否可行?

市場不會撒謊,有數據有根據。不妨看看消費市場。或可找到東北產業密碼。

上月,本人在研究中國城市消費情況時偶然發現,瀋陽的社會零售總額與GDP之比達到0.590,在中國二十大城市中赫然排名第一。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的消費也非常強勢。四大城市的社會零售消費總額,達到13750億,超過北上廣任何一個城市,東三省2016年GDP為52310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9127億。兩者比值達到了0.557,遠高於全國平均0.447的水平。在東北經濟失速的危急時刻,消費的強勁,起到了巨大的穩定人心的作用。

改善產業結構,增加本土產業,培育與消費市場對應的大眾產業,是東北復興的基本戰略。

供給側改革突破口在哪裡?看看消費市場,賣的好但本地卻不生產的商品,往死裡搞,拼命補課,可以對別人買買買,也可嘗試自己造造造。

吉林2016年紡織零售總額高達526.3億。而產值是147.36億,供需之間,缺口達379億,吉林的紡織工業規模再增加兩倍,當地需求都可以輕鬆吞下這個產能。產出不足而需求龐大,有巨大成功可能。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東北襪業紡織工業園內,正展示新生產的無縫內衣

在整個東北,紡織行業都是需求強勁的行業,在遼寧消費市場,紡織行業僅次於汽車,排名第二,在黑龍江,服裝紡織的消費甚至更是排名第一。比汽車消費還要多30億。

很多經濟學家號稱是市場經濟信徒,但是,在現實中卻往往僭越市場,缺少對市場的尊重。

吉林乃至東北是否適合發展紡織產業?

消費市場已經給出了答案。供需剪刀差兩倍於當下市場,如此巨大的商機,何不順應市場?

市場數據支持東北以紡織產業為主導產業之一。事實上,紡織產業也已經成為吉林八大重點工業之一。去年吉林紡織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高達16.1%。

東北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面積百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是中國一個非常獨立的大市場。其市場容量,超過很多國家。以東北的消費能力,如部分消費品都能夠實現自產,則對於東北的產業振興,有巨大的拉動作用。

市場需求決定產業戰略。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比較優勢不是絕對優勢,國家內部存在產業梯度

輕工業在東北是否具有比較優勢?這一判斷至關重要。

很多人將比較優勢等同於絕對優勢,做出了誤判。

反對者的理由是,江浙等沿海地區,發展紡織業比東北效率高,所以輪不到東北。

但是,現實是,對於江浙和廣東等沿海先發地區來說,它們搞紡織,卻並非上選。

無論是全球範圍,還是國內,都存在一個產業梯度,就全球而言,產業格局分化為四大方陣,即美國為第一方陣,英法德日等為第二方陣,中國為第三方陣,後發國家為第四方陣。美國雖然處於第一方陣,但是,美國汽車很強勢,但是處於產業鏈下游的中國汽車企業也可以生存。說明在同一個產業領域,在不同產業梯度,是可以共存的。

中國是世界上產業層次最豐富,同時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所有產品大類都具備的國家。中國有的產品,處於產業鏈上游的美國也有。比如手機,中國有華為,美國有蘋果,不僅如此,中國有的產品,處於產業鏈更下游的後發國家也有。中國與東南亞和印度在紡織、玩具行業競爭激烈。

絕對優勢只存在於經濟學的假設之中。最有競爭效率的國家或地區,並不能通殺所有競爭對手。時間和空間都將阻滯絕對優勢。

在國內,也存在一個產業梯度,當下,沿海開放城市處於產業鏈高端,中部成為中國最大的產業腹地,處於第二梯隊,其它後發區域為第三梯隊。

對於東北來說,不是從絕對優勢視角出發,極化為生與死的問題,而是從比較優勢視角出發,進入第二還是第三梯隊的問題。

鑑於自身在國內產業梯隊中的位置,江浙的紡織產業雖然具備技術優勢,但是,其最優產業選擇,是佈局當下最高端的產業,以及發展服務業。紡織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由於成本升高,從原來的產業集聚階段過度到產業擴散階段,未來需要轉移出去。留下的可能只是研發和設計中心。當下,江蘇紡織業年平均工資高出吉林50%,浙江更高出接近100%,當下,遼源襪業,延邊服裝等產業集群,就是從江浙轉移過來的。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遼源東北襪業紡織工業園

江蘇仍可以有紅豆,浙江仍可以有雅戈爾,廣東仍可以有富安娜,東北也可逐步培育紡織產業,產業梯度上低一級無妨。高端在江浙,終端在東北,設計在江浙,工廠和市場在東北。以全國的眼光看東北,搞輕工業可豐富國家產業層次。

至於東北的寒冷問題一直存在,對於發展工業並非關鍵因素。從全球範圍看,同是寒冷區,歐洲的瑞典,近鄰的韓國,工業都很發達。

東北是中國的一個特殊區域,消費市場規模龐大,等同一個發達的中等國家,東北內部市場統一且離中國腹地遙遠。

若將東北看做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在龐大的需求推動下,東北可以實行一種類似“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存量與增量問題

東北轉型,路徑選擇至關重要。

當下的地方產業轉型,存在冒進主義傾向,一說轉型就搞高新產業,搞服務業,搞跨越式發展,無錫放鬆傳統工業優勢搞新興產業的教訓,值得東北警醒。

對於東北來說,必須處理好存量與增量問題。重工業與輕工業,新興產業、高新產業需要中和。

東北重工業的佔比,達到70%左右,如此龐大的存量不可能拋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為現實之選。

東北的重工業雖然被詬病缺乏效率,但是,在局部產業領域,比如汽車和裝備產業,在全國範圍卻有相當優勢。

2016年,吉林省汽車產業增加值達到1644.45億,長春的汽車製造業更是一枝獨秀,產值佔長春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57.9%。一汽是中國汽車的長子。遼寧2016年汽車產量達到113.2萬輛,瀋陽汽車產量103.5萬輛。汽車製造業增加值470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39.2%,華晨寶馬、上通北盛鼎足而立。黑龍江則擁有哈飛等汽車品牌。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一汽轎車總裝車間

吉林的汽車產業曾佔據中國汽車產量第一的寶座多年。2016年仍居全國第四,東北三省相加更是全國第一。

在裝備製造業領域,東北同樣具備比較優勢。吉林省裝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655.99億元,增長7.9%,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10%。實現利潤153億。遼寧裝備製造業增加值755億元。瀋陽機床馳名全國。 在黑龍江,裝備製造業更是四大主導產業之首。

從利潤方面來講,東北工業各有陰晴。但是虧損主要集中在中間品和資源產業。礦石、煤炭以及鋼鐵等行業。如吉林採礦虧損達55.5億,其它重化工業,雖盈利下降,總體還是正值。

東北不可輕視傳統產業。而應立足巨大存量,通過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發揮存量優勢。

重工業城市轉型的要害,不在拋棄,而在中和產業結構。林毅夫團隊開出的發展紡織等輕工產業,涉及到的是增量問題。

東北是傳統工業基地,有技術基礎,產業工人素養好。發展工業符合比較優勢。佛山堅守制造業,積數十年之功,成為全國最著名的製造業重鎮。近幾年整體實力強勢崛起,人均GDP直追上海。證明以傳統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一樣可以有未來。

在輕工業這個增量之外,新興產業,高新產業,大健康產業,傳統產業與智能結合的交叉產業等,也都是一個增量,偶然統計東北三省中西藥品零售市場,竟然接近千億。是搞大健康產業的市場基礎。東北農副食品加工,勞動生產率水平勝過江浙和廣東。

守正出奇,厚積薄發。傳統產業是正,新興產業、服務業是奇,存量是正,增量是奇。合理的產業結構,對於地方經濟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尤其是,未來的紡織等輕工業,發展動力將主要來自於民營企業,當下的遼源襪業,葫蘆島泳裝產業等,主體就是民營企業。東北可仿效武漢,武漢以前也是重工業比重過高,近十年承接的沿海產業多數是輕工業,形成了相對均衡的產業結構。東北三省都需要搞“民營經濟倍增計劃”。將民營經濟當作最大的增量。中和重工業偏重、國企偏重的經濟結構。

時代的棄子,責任在哪裡,各有幾分?

時空是世界存在的形式。

東北產業結構失衡與社會文化落後的兩大問題。均是時空交互影響的產物。

東北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遠早於改革開放時期。東北的近現代經濟在清末即已發軔,偽滿時期重工業體系基本建立,成為“東方的魯爾”,經濟總量幾與日本分庭抗禮。至建國初期,中國實行趕超戰略,優先發展重工業,各地的機械廠,鋼鐵廠等重工業基本都是複製東北。

近三十年市場化競爭中東北掉隊,背後是百年時間的延續。

時間變化也導致了空間格局的變化。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控制了東北、華北和朝鮮,東北成為東北亞的中心,建國後,南北朝鮮分別獨立,圖們江出海口被封死,東北成為一個封閉的市場。

國家選擇鏈接歐美的東南沿海而非東北作為改革突破口,勢所必然。

國家時勢與地理環境鉅變,非東北本身所能控制。可謂天命。

第二個因素,是特殊時期的國家戰略。

建國之後,東北成為共和國長子,肩負著帶動國家工業發展的使命。長期的路徑依賴使東北難調頭。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東北成為共和國長子,肩負著帶動國家工業發展的使命

東北今天還有很多國企,還有一汽、鞍鋼等央企。截至2013年,央企及其子企業在東北地區有3183戶,資產總額4.5萬億元,職工174.8萬人,舉足輕重。在央企之側,民營企業養分不足。

數十年來東北承擔了上位權力交付的特殊使命,為國家承擔了時代成本。影響了其在市場體系中資源配置,國家大責難辭。

曾經的驕傲,當下的卑微,都源於一體。

第三個因素,是東北在改革時期的滯後

部分學者批評東北改革不力並非空穴來風, “投資不過山海關”源於內在阻力。

改革速度上的落後,使東北在時間上被扭曲,東南沿海十年之力,即可等於東北三十年之功。無論是國企依賴,還是缺乏商業規則,思想守舊等。都是改革滯後所致。

所以,東北問題存在三種責任,一為天命,二為承擔國家戰略安排的犧牲,三為東北自身責任。東北振興也需要三種對等的責任。

一,天命之變,充滿不確定性,無法擔責。東北只能認命。

第二個責任來自國家。市場對市場,權力對權力,權力扭曲的時空,也唯有權力能再度扭曲。

國家對東北的責任主要在幾個方面。一是財政、稅收方面的傾斜。提供技術改造支持,實行稅收優惠。對財力不足的地區進行轉移支付。二是社會保障,失業救濟等,國家未來改革方向之一是振興民權,九十年代的國企改革,國家在安置下崗人員方面曾失責,未來的就業安置,補償,社保等,需要中央政府更多擔責,不光東北,全國也應如此。三是,在改革方面多激勵東北。儘早啟動央企改革,自貿區也不能少了東北,同時儘早謀求圖們江出海口,敦促朝鮮改革。

第三個責任,需要東北自擔。

東北改革必須加速,以十年超速改革,換三十年的未來。後發趕超。

當下各地在戶籍改革,房地產改革方面進行大規模試點,搶人大戰硝煙瀰漫,東北不妨從此入手。東北改革成本,其實比發達地區低多了,在瀋陽送套房,也不過北京成本的五分之一。武漢都敢實行大學生購房20%的優惠,東北何妨再膽大一些?

尤其留守的東北人,需要扛起責任負重前行。深愛,且無法逃避。

三大責任,各有淵源,各自對症。

制度與文化問題

對於東北官方和民間文化的批評,非常普遍,誰是因,誰是果?值得深思。

制度改革與文化衍變,可以相互影響。

中國是一個半市場體系的國家,權力對經濟的干預非常強勁,東北現狀並非完全市場選擇,部分受制於權力意志,計劃經濟時期形成吃拿卡要等官僚腐敗行為清除不徹底,阻礙了市場的形成和發育。如果從國家頂層設計上就減少權力干預,形成剛性制度約束,東北同樣也可以減弱對於計劃經濟的依賴。

沒有包容開放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創新。但是包容開放,也並非先天文化決定,而是可以通過制度改革實現。未來東北要培養包容開放的精神,勇於創新的精神,制度改革,就是放開戶籍,並開放思想市場。

在持續上百年的闖關東時期,東北一度是開放與機會的象徵。可見封閉與僵化,並非東北的先天文化基因。

缺乏企業家精神,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局面,也可從制度上改變。東北未來改革兩大重點,一是樹立市場導向,鼓勵和激勵效率,二是轉變政府職能,保護私人產權,尊重合法財富。

一篇“沒有編制,你什麼也不是”的文章在青年人中引起了廣泛共鳴。東北的編制依戀並非天生,而是來自於對生存沒有保障的恐懼,根源是制度的缺失。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制度缺失導致編制依賴

適度的社會福利至關重要,部分人拿福利過度的西歐國家,來套低福利乃至負福利的中國,在社會保障不足的情況下竟然還反對福利,這與禁止一個餓昏的人吃肉以控制高血壓一樣愚蠢。東北乃至整個中國,需要適度提高福利,矯正此前勞動所得佔GDP比重過低的畸形財富結構。哈佛大學的研究已證實貧窮和忙碌將降低人的智商。適度福利可以給與公民閒暇與學習的機會。東北可以有窮人,但不可有痴人。

改革前期,中國社會整體走向開放,最近十年,改革停滯乃至部分倒退,潛規則盛行,官僚主義抬頭,不深化改革,整個國家都將“東北化”。

侷限於 “東北的性格與文化”,不如推動制度變革,塑造一個開放、包容、富有進取精神和開創精神的社會氛圍,掃平東北振興的道路。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小結

一是東北的產業問題,適用比較優勢戰略。

東北的消費市場顯示未來輕工業有巨大空間。鑑於相對優勢與國內產業梯度佈局,東北的可發展紡織等輕工產業,為增量;汽車、裝備等重工業不可放棄,盤活存量,林毅夫團隊的藥方基本對症。

大數據時代,產業戰略由市場說了算。

二是制度改革可改變文化。

東北依賴計劃,缺少契約精神和企業家精神等並非不可改變的先天基因,通過制度變革,也可以創造一種開放包容,富有創造精神的新型文化。

三是改革是東北最大的機會。

世上沒有神話,所有的傳奇都是厚積薄發。東北需負重劍,行長路,成大器。

東北在前三十年改革滯後,新時期需要加速改革,以十年換三十年。

四是言盡東北,志在全國,拋磚引玉,敦促改革。時代之潮,推枯拉朽。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振興東北的關鍵要靠改革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本文源於“羅天昊國與城”,感謝原文作者及發佈媒體為此文付出的辛勞,如有版權或其他方面的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羅天昊:東北可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模式,大力發展輕工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