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最大國有行的對手戲!工行建行同晒一季報成績單


兩家最大國有行的對手戲!工行建行同曬一季報成績單


如果要說“不約而同”、“心有靈犀”,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兩家國有大行那是當仁不讓。

繼年報後,4月29日,這兩家最大國有行又同時發佈了2019年一季度成績單,隔空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對手戲”。

從一季報數據中可以看到,工行與建行依然是互不示弱,各有千秋。其中,工行依舊保持著穩中有進的態勢,就像行長谷澍在2018年年報業績發佈會上所說“穿越週期的穩健”,一季度實現淨利潤826.9億元,同比增長4.58%,不良貸款率更是連續九個季度下降;而建行一季度也依舊保持著良好漲勢,一季度實現淨利潤779.25億元。

據行長要參瞭解,在建行2018年年報業績發佈會上,該行首席財務官許一鳴也曾指出建行目前已經開啟“第二曲線”的探索,這也被業內稱為建行的第二次創業。從一季報的數據來看,槍聲已響!

工行穩中有進 不良率連續九個季度下降

從工行一季度所披露的數據可以看到,在2018年良好經營業績的基礎上,其一季度經營依舊保持了穩中有進態勢,主要指標好於同期,領先市場。

其中,在盈利方面,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工行一季度實現淨利潤826.9億元(貨幣單位為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4.58%;反映盈利能力的營業收入和撥備前利潤均是兩位數增長,增幅分別達到10.17%、12.46%。

值得注意的是,得益於服務能力、創新能力、風險管理能力持續增強,一季度工行在服務實體經濟、市場拓展和經營轉型等方面也取得了新成效。

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一季度,工行境內分行人民幣貸款增加492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62%,貸款均衡率達到76%;非信貸融資與地方債投資合計新增2218億元。值得關注的是,該行的貸款投向精準對位實體經濟需求,主要聚焦在經濟社會重大項目建設和民生保障領域,優先滿足“四大板塊”“三個支撐帶”、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項目和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

其中,新增中長期公司貸款佔全部新增公司貸款的92%,製造業貸款較年初增加484億元;幸福產業、先進製造業、物聯互聯等經濟新引擎板塊貸款較年初增加709億元,增量佔全行公司貸款增量的21%;累計承貸“一帶一路”項目總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成功發行全球首支綠色“一帶一路”銀行間常態化合作債券。

同時,在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方面也非常有成效。2019年一季度,工行民營企業公司貸款較年初增長1096億元;銀保監會普惠口徑貸款餘額3683億元,較年初增加582億元,增幅19%,貸款增量是去年同期增量的3.6倍;人行降準口徑普惠貸款餘額3852億元,較年初增加623億元,增幅19%。

在個人客戶方面,2019年一季度,工行實現新增個人客戶1000萬戶,法人客戶25萬戶,互聯網金融用戶1300萬戶。同時,在客戶增長與產品服務創新的拉動下,工行客戶存款較上年末增加1.16萬億元,增幅5.45%,客戶存款增量及全部存款增量均居市場首位。其中,個人存款較年初增加7712億元。

在資產質量方面,截至2019年3月末,工行不良貸款率較年初下降0.01個百分點至1.51%,連續9個季度下降;撥備覆蓋率比上年末提升10.09個百分點至185.85%。同時,逾期貸款率、逾期貸款與不良貸款的“剪刀差”連續11個季度下降,“剪刀差”下降至340億元。此外,通過前瞻性管控潛在風險,工商銀行潛在風險融資餘額連續12個季度下降。

在“大零售”轉型成效方面,大零售貢獻穩步提升,個人客戶存款、貸款增量實現市場“雙第一”。與此同時,理財業務規模和收入保持市場領先,投行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6.8%,信用卡中間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5%,金融市場淨利潤同比增長22%。

建行年化平均股東權益回報率15.90%

從建行所公佈的2019年第一季度經營情況來看,從資產規模、盈利能力、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來看,一季度建行的核心指標表現穩健。

季報顯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建行資產規模穩步增長,資產總額241,909.14億元,較上年末增加9,682.21億元,增長4.17%;負債總額221,218.91億元,較上年末增加8,907.92億元,增長4.20%。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142,271.15億元,較上年末增加4,440.62億元,增長3.22%;吸收存款180,538.1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9,451.40億元,增長5.52%。

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前三個月,建行實現淨利潤779.25億元,其中歸屬於本行股東的淨利潤769.16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5.20%和4.20%。年化平均資產回報率1.31%,年化平均股東權益回報率15.90%。

此外,在存貸款業務穩定增長的同時,建行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430.2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44%。主要是該行積極優化產品、拓展客戶,緊抓市場機遇,推動重點產品發展,銀行卡、電子銀行、代理業務收入等實現較快增長。

目前,建行持續借助“新一代”系統和大數據,以全面主動管理的理念搭建現代銀行風控體系,全面提升風險防範能力。截至2019年3月31日,不良貸款餘額為2,074.63億元,不良貸款率1.46%,與上年末持平。減值準備對不良貸款比率214.23%,較上年末上升5.86個百分點。

而在資本充足率方面,建行於2019年3月31日,按照《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計量的資本充足率17.14%,一級資本充足率14.39%,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3.83%,均滿足監管要求。

4月29日當天,建行還發布公告稱,根據董事會決議,擬發行不超過400億元等值人民幣的永續債和不超過800億元等值人民幣的二級資本債。

金融創新不相上下 毫不示弱

從建行披露的季報來看,除了穩健的業績以外,該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表現也很搶眼。

事實上,今年以來,建行一直在著力構建“第二發展曲線”。 在2018年業績發佈會上,首席財務官許一鳴指出建行目前已經開啟“第二發展曲線”的探索,被行內稱為建行的第二次創業。

對於何為“第二曲線”?建行副行長章更生解釋:第一曲線即傳統的業務,中國的商業銀行基本上已經做到極致,現在更是一片紅海,未來的增長潛力也不會很大。換句話說,要按照傳統思路再走下去,前面的路只能是越走越窄,新的形勢逼著我們必須另闢蹊徑。所以,建行提出“第二發展曲線”概念,即B端賦能,做企業全生命週期夥伴;C端突圍,做百姓身邊“有溫度”的銀行;G端連接,開創政銀合作新模式。

關於第二曲線的核心理念,建行方面也表示,哪裡有社會痛點,哪裡就是銀行的出發點,也就是解決問題的著力點。

此外,在金融科技領域,建行近年來也在不斷髮力。據行長要參瞭解,在今年4月16日建行在深圳發佈了一份總計21項的金融科技項目需求,全方位陳述了該行在Fintech領域的需求方向。其中,21項需求涉及人工智能(簡稱AI)、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生物識別及其他等六大類需求,包括金融場景應用、大數據營銷、風險管理等方面。

例如,建立智能語音外呼營銷和呼入功能,以機器人代替人工坐席與客戶進行交互。給出客戶信用評分、個人資信和消費需求,通過信用、資信、消費需求數據實現信用卡和分期業務的自動審批,給出相對較合理信用額度等。

當然,一直被稱為“宇宙行”的工行,在轉型創新方面又怎會示弱?今年以來,該行智慧銀行建設有序推進,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生物識別等技術加快運用於金融產品和服務,全行網點智能化覆蓋率達到98%,進一步提升了服務能力和客戶體驗。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不久前,工行剛剛迎來了新的董事長。從姜建清到易會滿,第三任工行董事長的接力棒交到了陳四清的手上,而且這位新任掌門人在中行時就尤其重視金融科技。

當初陳在闡述推進中行向“建設新時代全球一流銀行”的目標發展時曾表示,首先就是要堅持科技引領,即要把科技元素注入業務全流程、全領域,打造用戶體驗極致、場景生態豐富、線上線下協同、產品創新靈活、運營管理高效、風險控制智能的數字化銀行。

工行在其2018年業績報中提出關於2019年的展望時曾表示,“2019年,要不斷推動改革創新走深走實,在深化存量改革項目的同時,壓茬推進一批新的改革舉措,提升發展質量和創新活力;立足金融本質和科技優勢,全面推進IT架構轉型和智慧銀行建設,打造金融服務新生態,為經營發展全面‘賦能’。”文章來源:億歐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