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再难出现一个刘慈欣?

用户6172688773


一位上班偷偷写小说的人,可想而知刘慈欣对待科幻这件事有多么热爱

刘慈欣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无疑成为了春节档电影中的王者,看过的小伙伴都会感叹一句,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该片在美国也收获了高分评价,他们也被地球出逃太阳系的恢弘画面给震惊了。

《流浪地球》的精彩之处,除了精致宏大的特效画面,更关键的就是该片恢弘的概念,以整个地球为飞船,以太阳和木星为最大反派,才是该片的核心,这一切就要归功于该片的原作者刘慈欣啦。

而这么宏大的小说,竟然诞生于刘慈欣上班溜号,关注刘慈欣的小伙伴都知道,他曾经是高级工程师,就职于电力系统,他曾在节目上透露,自己创作小说的时间,多半是在单位上班的时候,一边写一边还有占便宜的感觉。

此外,刘慈欣还说出了自己偷偷写小说的技巧,他表示整个办公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实互相都不知道彼此在干什么,所以他就找了一台质量比较差的液晶屏,稍微换个角度,就完全没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啦。

对于刘慈欣这种上班溜号的行为,昨天(11日)国资委官方号做出回应,坦言早前单位上确实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所以才要进行深化改革,改革完了就能让企业专心发展,你老刘就专心写小说。现在单位成了国家名片,你大刘也成了科幻领军人物,大家还是彼此不要耽误了。

言外之意,这种上班溜号的行为国资委已经坚决改革掉了。

对此网友们也比较赞同,认为现在的电力服务已经是一流水准啦,但也有人调侃着说“十分惋惜,电力部门再也出不了第二个刘慈欣啦。”

对此小伙伴们怎么看呢?你有上班溜号过吗?


八卦蘑菇


中国会出新的科幻高手,但未必是另外一个刘慈欣,甚至会超过他,也一点都不意外。



试问,这个世界上有哪个行业出了个顶尖的人才以后,就彻底停滞不前了的?哪怕是一再追求人体极限的竞技运动,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刘易斯以后还有博尔特呢。

更何况小说这种本身就没有标准衡量尺度的类型。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下一个科幻作家超过刘慈欣的水平,可能就是明天的事儿。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我说再出一个刘慈欣很容易。

第一,我们要的是一个科幻作家,不是物理学家。

很多人说现在很少有科幻作家能够达到刘慈欣的物理水平,知识的深厚等等,其实没有那么夸张。

因为我们并不是要培养一个专业的物理学家,写小说,只需要作者胸中有一个完整的物理学框架就足够了,剩余的知识,完全可以百度补充。

过去的作家写作,也并不是全部学完所有需要的知识以后才提笔的,真有物理学家的水平,谁还当作家?

如果真的要这么追究下去,那么科幻作家甚至还要懂得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那就不要玩了,除非世界再出现一个达芬奇。

即便刘慈欣本人,也并不是全知全能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否则他不会还在写小说,而是早就进了中科院了。



那么问题的第二点来了,我们有那么多的中科院院士,怎么不出科幻作家呢?

所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要的是一个好的作家,一个小说家,他的首要任务是能写好一部小说,其次才是懂得一定的基础科学知识。

一个最好的科幻作家,不是最好的作家,也不会是拥有最好的物理学基础修养的人,而是一个能把小说剧情和科技理念最好地结合起来的人!

中国会写小说的写手有多少?不完全统计,五百万只多不少吧?只要科幻的风潮刮起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出一个刘慈欣还不容易?



第三点我要说的是,刘慈欣自身也并没有高到哪里去,他之前不过是一个短篇科幻小说家,三体也是惟一一次长篇尝试,其中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剧情逻辑混乱,人物特点不够鲜明,节奏拖沓阅读感觉生涩等等。

他出众的地方,在于他的科幻理念,而不是小说功底!

科幻理念这种东西,却恰恰是最好培养的。

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我们期待的那个正在路上,朝我们而来的未来的科幻作家,他并不是要从零开始学的。

下一个刘慈欣,并不是从山脚下开始攀登的,他是站在刘慈欣的肩膀上看科幻的,他的起点就是三体,超越三体,还能有多难呢?

即便是一个从来没有写过科幻的作家,从现在开始,读遍所有的科幻小说也就一年时间,了解所有需要的物理学框架知识,大概也就一年时间,未来超越三体,超越刘慈欣,真的不会是很难的事儿,只要有心,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最后发表一下个人观点:中国科幻要崛起,要繁荣,不能没有刘慈欣,他是旗帜,是标杆,这个我并不反对,但仅仅有一个刘慈欣,仅仅躺在一本三体上不站起来,中国科幻还是无法进步的。

中国科幻的苏醒,恰恰需要很多个刘慈欣,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作家张一笔


这个问题有点委屈中国科幻。其实上世纪有很多科幻爱好者、创作者,只是都被轻视科幻的主流导向和所谓的“科幻是孩子玩意儿”的缺乏舞台的环境给限制了。例如我1982开始读科幻,1986观测哈雷彗星开始爱好天文,1987写科幻,1991制作天文望远镜并开始关于四维时空和虫洞等科学幻想,1992获得一个小奖……可是因为反感《科幻世界》的“校园文学论”,厌恶那些发表的“某国某某博士”、“某太空舰队指挥官”之类的低劣作品。更反感身边人的“还看科幻小说,没长大吧?“之类的奇谈怪论,放弃了对国产科幻的爱好,转而在儒勒凡尔纳、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赫乔威尔斯、卫斯理(当时还没97)、松本零士……的世界里如醉如痴。后来看到《三体》,突然就震惊、狂喜、钦佩、欣慰,重新找回了对国产科幻的信心。可是当读了大刘的作品再审视自己的时候,发现自己虽然和大刘有几乎完全一样的爱好、性格、情怀、经历、遭遇,却有一个本质区别:大刘忠实于自己的爱好,一直在科幻写作方面坚持不懈,不惧怕周围人的不理解,也有包容《科幻世界》的心胸。正是他成功的这些要素,我不具备,因为我在生活的琐事里已经失去了那份情怀,除了阅读,已经没有创作的想象力和激情了。所以用自己解剖来看,中国不是没有其他刘慈欣,是缺乏对环境的绝缘、缺乏坚持的勇气、缺乏坚持科幻情怀的毅力……《三体》重振了中国科幻,可以想见受此鼓舞未来还会有很多个刘慈欣,但希望不要有不是为了科幻情怀只是羡慕大刘得到的名利的盲目跟风者,像伪户外、伪骑行、伪摄影等各种模仿他人却不懂精髓的人那样,涌现出一大批连科幻和魔幻都分不清,连《星球大战》和《星际穿越》的区别都不懂的伪科幻作家,扰乱科幻这片净土……希望大刘继续加油,希望无数个像我一样“失败的大刘“继续保持情怀,希望中国科幻继续保持纯真


傲翔鹰


言简意赅的说吧,我认为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是中国科幻发展的轨迹。

吾国传统文化历来打压科学,倾向神鬼,喜欢用神秘性去解决问题(当然现在好多了,可人的思想当真跟着变化吗),近代的神鬼小说远优于科幻的发展就是明证。《聊斋》《西游》,哪一部不是响当当的名号传播广泛,科幻呢?《月球殖民地》有几个人听过?《新法螺先生谭》呢?随着新中国成立,一批科普编辑开始尝试科幻创作,但在一些专家领导指挥下,把科幻和科普混淆起来,甚至认为是青少年读物,导致流行的科幻小说都归类于童书中,《小灵通漫游未来》《飞向人马座》更像是科普教育。国内缺乏这样的培养机制和土壤。所以,为什么刘慈欣出名前要做火电厂的工程师,郝景芳是学经济出生,不是没有原因。

第二,是科幻的属性。

科幻本身需要科学的素养,还要幻想的素养,更要文学的素养。这一点非常不易。刘慈欣的小说想象力的确很不错,经过多年磨练立意也非常宏大高远,这一点无人质疑,然而其文笔很一般却是不争事实。虽不至于如某些大V所言“想象力一流,地摊文笔”,却掩盖不了“人物刻画不立体、文学造诣不高”的客观存在,然而很多“三体迷”用“你行你上啊”这样的逻辑来打压异议人士,导致这类现象没有受到重视。所以,国内的科幻创作者大多忽视文学修养,重点都放在技术与内容的联系之中,想象力又很难超越刘慈欣。另外,科幻从业者的整体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这当中不乏有优秀者,但更多的是传统文学思维,不愿意或者跟不上科学发展的变化。我甚至遇到科幻编辑问我“微信朋友圈是什么”这样的笑话。

第三,是创作的环境。

国内的创作环境对科幻并不友好,严格的筛查机制和从业人员阉割般的审核,导致碎片化信息缺乏有效甄别。创新内容,创意想象力其实具有较大风险,很容易被一刀切。导致见到热点几乎都是一窝蜂上、一窝蜂下。刘慈欣写《三体》,10年出头了吧?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不温不火,后来结集出版小说,开售也就还好吧,随着炒作升温,一夜之间,书籍销量蹭蹭蹭,冒出无数自称是科幻死忠粉的家伙!MMP,1年就读懂科幻内涵啦!那是消费热点的需要吧?有脑么?永远都是辣鸡的搬运工。

第四,是科幻发展的趋势。

因为科幻产业正在从文学创作向电影和游戏转型,客观上,一是内容需求变大,导致快速生产要求,创作者很难静下心来;二是内容之间的联系加深,有一种说法,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界限正在消解,以前那种互相指责的局面好像少了许多。所以,可以用在一个跑道内比较的选手增加了。不要说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海因莱因、威廉吉布森这些科幻大神,就是村上春树、冯内古特、卡尔维诺都加入科幻比较行业了。大家再来看看文笔吧,差距到底有多大!国内的科幻作家们,还得再接再厉啊。


用户6172688773


发现题主的问题和补充说明,有点矛盾。

很难出现刘慈欣和三体热之间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嘛?我就回答一下你的这两个问题。

关于中国是否会出现大刘一样比较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我想还有出现的,因为对于未来的说法绝对不会只有一种。

随着中国人自信心的提高和经济社会水平的发展,很多人都会在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前提下会有更多的人从事文艺和文学的创作。

尤其是随着一线城市生存环境的压力日渐变大,相信很多优秀的大学生会回到小城市去,找一份相对安逸的工作,然后就像大刘一样,十年磨一剑,创作出又一部力作也未可知。

说到科幻热的问题,我认为科幻热还会继续,你可以从现在科技类的自媒体粉丝量猛增的情况可以看出来。


一 国人有前所未有的科技热情。

自从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法之后,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时间内科技实力大幅增强,国人通过科技,看到了富民强国的实际好处,科技热情前所未有。

二 国人的科学素养在不断提高

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科学课堂,一直到大学,科技素养都在大幅度的提升,如此庞大的科幻文学接受群体一直在产生。

通过以上两个因素我们可以分析出,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度才刚刚开始。

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大刘,喜欢三体哪?说白了,就是大刘填补了我们国人在科学哲学领域的空白,虽然他是以科幻形式出现的,但是谁都不能否认,降维打击对商战思维的重要性。

黑暗森林理论,放在世界文明历史的角度也是独一无二的,非常符合异质文明之间的较量原理。

应该相信,三体热依然会持续下去。


鸿生大叔


你的问题比较奇怪,其实优秀的国内科幻作品作者一直有。有的还不出名,比如网络小说作者。所以以后一定还有大刘这样优秀的作家不管有没有热潮。

但以后有没有这样的热潮确实不好说。我相信还会有的。

另外,何夕不行,别把他名字列在大神们中间,朝闻道(原来是大刘写的)一生黑。他完全不了解搞科研的人。还非要写。小时候就学过,钓胜于鱼。

虽然误会了何夕写朝闻道这件事,但何夕我既然黑了就再列两个我印象中的垃圾文吧。六道众生,伤心者,希望没记错这两篇的作者。第一篇里想玩平行宇宙,但随机穿越能刚好以整个人为单位的穿越太扯。第二个里面把搞研究的勾画成。。。怎么说呢,虽然相比之下待遇不算好,但还不至于如此。

朝闻道居然是大刘写的。。。不是他的风格啊。。。


安兹乌拉恭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5739646171191485465, "vid": "567413da6c624e77b2a48c82249f01cb\

有养


放心中国科幻会越来越壮大的。

现在社会的主导力量是70后80后90后,这三个时代是科幻事业的萌芽阶段,好的作品自然不多,即便是90后因为多是60后70后的后代,受父母的教育里科学的成分自然不会太多,但是到了10后20后主导这个社会的时候,孩子们从小都受到了非常现代的科学教育,对于一些非科学或是伪科学的话题一定非常排斥。

科学普及了,逻辑合理的幻想自然而然也就遍地开花,科幻最好的时代也将就此来临。

我相信到了2040年前后,科幻将极大的取代现在其它的幻想形式(如玄幻奇幻魔幻),成为人们创作精彩故事的最佳途径。

21世纪将是科学再次改变世界的时代,旧的科幻变成现实,新的科幻指明方向,赶快培养你的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吧,不然让他们迷失未来。


葛利斯581c


现在难点就在于:

一大半科幻作者连微积分、相对论最浅显的部分都没搞懂,写出来的科幻太软,就是一个带着科幻壳子的爱情小说或者伦理小说。

一小半科幻作者理论扎实,但文笔不好,点子太少,写出来不是太清贵就是太儿童,很难使人产生阅读欲望。

而剩下的极少部分人,就是大刘这样的,有理论基础,点子又新奇,大刘的脱颖而出是偶然和必然结合的产物。

但我相信将来像大刘这样的作者会越来越多,因为90后00后这些孩子们真的很聪明,理论基础很扎实,而且现在留给作者的平台越来越多,不是只有科幻世界杂志一条路可走。将来中国必将迎来科幻小说的大爆发。

(罗辑的庄园镇楼)


阿光带你看秘密


我来提一个新角度吧:其实这跟科幻本身的属性相关。

一部科幻的杰作既要看功底也要看时运,大刘两者恰好都赶上了。一个点子,比如黑暗森林理论,如果以前有人写了那按照大刘的性格他就不会再去碰这个点子了(以前他接受采访时这么说过)。

科幻难在时运上,你想想《三体》一出以后还有谁会写黑暗森林理论吧,即使真的未来有人比大刘更有才华,但对不起生不逢时,科幻的点子被用过了。

看似科幻最自由,但即使是刘慈欣也很多年没有新作了,原因是之前有创作新作但在新闻里看到有科学家已经提出了这个概念了,于是大刘弃稿了...

珍惜科幻作家,珍惜科幻这种体裁。别说中国,世界都难再出一个刘慈欣。不是刘慈欣本人就比别的所有科幻作家更优秀,而是《三体》系列这种按照科幻点子数目其实可以拆分成十本优秀小说的作品占了很多点子坑了。刘慈欣近乎奢侈把一切能想到的事件可能性都倾注在这部巨作中,连后路都不考虑了,结果就是这本堪称点子黑洞的书把中国科幻拉到了世界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