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可以直接先学草书,真的是因为草书比楷书出现的早吗?

千千千里马


学习书法楷书或者草书,先学谁其实都没关系,两种书体虽然看起来不同,相差很大,但其实里面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

草书与楷书的产生

现代我们常说的草书其实就是“今草”,在“今草”之前还有一种草书叫“章草”,“章草”来源于汉隶,是隶书的草写之法。而今草是前人在章草的基础之上,演化产生的,据说是张芝的功劳,因此张芝也被称为“草圣”。

而楷书也是在隶书的基础之上演化出来的,现在出土的三国吴简已经证实,那时已经有非常接近楷书的书体出现,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就是钟繇,传说是他创造了楷书,今天我们知道他只是当时一个集大成者。

钟繇与张芝几乎就是同时代的人,由此可见楷书与“今草”的出现时间也相差不多。

楷书与草书的异同点

孙过庭《书谱》中说过:“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同草,殊非翰札。”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写草书如果不能兼具楷意,就会显得单调拘谨;而写楷书如果不掺入草意,那就会缺少“尺牍书”的流畅性。

孙过庭接着还说了:“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以使转为形质。”这句话告诉我们,楷书的基本要求是点画,点画的结构严谨方构成楷书,而书家的性情是由使转来体现的。而草书恰好相反,草书的形体是使转呼应之势体现出来的,而靠着点画来体现它的精神。

楷书与草书可以同时连起来

历史上的很多书家都是草书和楷书兼备的,例如狂草大师张旭,据记载他的楷法森严,从现存他的楷书作品中可以看到,张旭的楷书写得是非常好的。

明代的文征明曾经说过:“真书血脉贯通,放之便是行草;行书动必有法,正文便是正楷,能书者要一以贯之。”

宋代欧阳修则是这样练字的:“单日写草书,双日写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

因为草书与楷书可以说是互补的,因此如果同时学习草书和楷书,对于笔法的领悟是会很有帮助的。在学习楷书的时候不妨再学习一种行书或者草书,而在学习草书或者行书的时候,再学习一下楷书,这样就能很快悟到楷书与行草书笔法的共同点。

启功先生说过“楷书行写,行书楷写”便是此意。


翰墨今香


对于天才来说,先学什么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去分析研究先学何种书体最合理的问题,因为我们都是凡人不是天才。谁是天才?二王、钟瑶、颜柳欧赵、张芝张旭怀素、赵佶米蔡苏黄他们都是天才,天生对书法有灵性有感觉,所以他们不仅能够乘势而起,而且能够造势而雄、自立门户。



历史上,草书初成于秦末汉初,卫恒言“汉兴,始有草书”。汉章帝时,允许以草书写奏章,被官方认可。而楷书盟芽于两汉,经魏晋南北朝大发展,繁荣于隋唐五代。历史摆在那里,因此学书法必须先楷而后草的说法在理论上站不住脚。



历史是历史,方法是方法。虽然学书未必先以楷始,但先楷而后他,是古人在长期书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其合理性也是被后人在书法习学实践中证明了的。

古人学书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说论,句句都是精华:“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千古才子苏东坡也认为要先学楷书:“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抱庸个见,先学草书不是不可以,但一般人从楷书学起可能更有效率。



抱庸妄谈。


抱庸詩書


谢谢大家讨论这个问题。现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现象非常严重。说到底,还是书法理论普及有问题。

一个是理论有问题,一个是普及有问题

理论上例如草书先于楷书,实际上是误解。

最早的草书章草和今草不是一个母体。章草是隶书的草书,今草就已经脱离隶书了。

但是,历史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


张芝的章草书法《秋凉帖》隶书母体笔法明显。

汉代人只能写章草,唐代人就章草今草都可以写了。

唐代以前没有“楷书”,但是,也不是从章草学书法,必须从隶书学书法,而且还有篆书的基础。

我们今天,既不学楷书,也不学篆书。书法是一种纯粹的书法了。

从哪种书体开始书法学习,没有一个必然的可能性。


王羲之的今草书法,已经没有明显的楷书母体笔法了。王羲之是章草今草兼之的书法家。

可能楷书容易入门一些。但是,如果理论上实践上草书也可以作为楷书学,对知难而进者,未必没有可能。

但是这与草书先于楷书是没有逻辑联系的。

历史是历史,现在是现在

唐代以前的书法比较多样。唐代以后,逐步稳定在楷书、行书、草书三大书法以内。

唐代以后,隶书不是必学的书法,属于自修。

但是篆书要学,属于基础课,不过,学篆书属于应知,没有规定必须应会。


王羲之的章草书法《豹奴帖》。明显以隶书为母体。

所以,正常情况下,楷书、行书、草书是常态书法。尤其楷书、行书最为常态。

我们可以推测,没有任何一个时代,会先学草书。

因为草书是辅助书法

只有进入唐代以后,草书才成为书法艺术的范畴。

所以,草书也有独立的书法价值了。学习草书应该比楷书的学习成本要高一些。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书法第一认识是“楷书”而不是草书。


黄庭坚的草书。已经完全没有隶书母胎的遗迹了。

所以,学习草书,起码在潜意识中,是以“翻译”楷书为基础的。那么,学习草书,已经具有楷书支持了。

现在,我们仅仅是从笔法结构论书法。在笔法结构之上,还有常规范式的限度。

例如,张芝写草书,他的常规范式不会是“楷书”而是隶书。

而张旭写草书,他的常规范式怎么可能是隶书呢?今天,学习草书,我们更像张旭而不是张芝。


千千千里马


书法,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没有定式。大多数观点认为先学楷书。主要是因为楷书的法度非常完备;二是楷书的实用性一直还在延续。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处不见楷体、仿宋体、黑体字,即使一些美术字,也大多出自规整的楷体。而其它书体,如草书、篆书、隶书等已很少有实用性了。三是学书法也有一个从众心理,一直以来,习惯于学唐楷,大家就跟着学,流行学魏体,大家又会转向学魏碑。

至于说先学草书,是因为草书出现早于楷书的缘故,这其实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仔细分析,有一定道理。

最早的草书,不是主流书体,古时候,字体形状是根据大自然的现象,或取形或合其意而成为记录事件的文字符号,在社会实践中,经过高人不断的提炼、加工、完善,逐步形成了规范的文字,如甲骨文,金文以及篆隶等,这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字。

而草书的出现,是人们为了书写简便,快写所致,史称为“俗草”。这是一种随性而缺少发则规范的字体,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发现的简牍帛书中可以见到,敦煌的一些墨迹也可见。

任何事情,只要有了规律可循,就有人工造化的痕迹了。“俗草”

演变发展为章草,就是这个道理。章草的出现,是草书史上第一次伟大革命。从此,草书入主流文字范畴。因为,当时的皇帝都允许用章草写奏本了。

所以,章草是一种非常规范而又法度皆备的书体,如同篆书、隶书、楷书一样,完全可以作为书法学习的范本书体。而且,草书流畅的点画线条、丰富的结体变化之特点,比较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可见,时间上的迟早,不是决定先学或后学的关键,而主要看是否具备法度,是否成熟的书体。因为学书法,是学法则,并不以学形似为目的。











陋石书艺


此一问题,有两个认识疑点,一、可以直接先学草书。二、草书比楷书出现的早。

本人不遑揣测题主之主观設问意图。直从字面提取此两点,破解疑误之理念认识,考虑有其普遍意义。

法无定法,理本于实际。目的锁定方法,主观多好臆测。

学习书法,有所成就,是为目的。从何体先入手,是为手段之方便,若从主观出发,首选快捷之途,人同此心。但是,如从客观实际着眼,必须遵循真实原理,而不可违背之,否则欲速不达,事与愿违。

若从草书先入手,不管何种理由,並非绝不可以,這叫法无定法可依。但实际上並非通常之途,只应适合于少数人,不是适合大多数人的理想快捷之方便。一是特殊天分之人,二是随心所欲之人,是不能以常规约束丶要求的。

为何以楷书学习为先期基础训练为合理?這是迄今为止,大多数人的经验理论。符合实践的检验,是为合理者,故此应采用。

究竟书体产生的过程,草书丶楷书孰为先后之理论之争,与学书之实效方法,不可搅扰,不可误导,罔顾事实,以虚代实,殊非科学思维。

不难理解某些偏颇理论之误导产生的实际影响。

譬如,很多人坚持草书先于楷书而产生的观点。实际是脱离客观实际的结论,其原因是隐于史丶论丶名词之缠夹混扰之弊。实际上,章草生于隶书而决非今草之概念,今之楷书之名称虽后于草书出现,而字体之刍形,决非由草书延续而来。草书字体构成皆是楷书结构部件的简缩符号化。化繁为简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由简育繁是出于什么社会功用目的?有此倒行逆施之文字发展规律乎?

草书发展进而产生了楷书,不知是什么权威创造的理论。不管怎么不值一驳,仍为多人津津乐道,且为学书不走正途者出具有力之理据。误导后学,扰乱视听,莫须之有!




真空妙有无量寿


这个问题到这,可以说已经是定论了,必须要学楷书而后再学草书。草书是很简单的一种书体,而楷书在众多书体中最难。由楷入草是为上策!!

道理如下:

(一)看看古人怎么说

唐代张敬玄《论书》曾说“初学书先学真书,此不失节也。若不先学真书,便学纵体,为宗主后,却学真体则难矣。”

所谓不失节也就是能把字的节点毫无遗漏的对应起来,否则草书的节点就无的放矢。

用启功的话说楷书和草书最大的共通处就是要过相同的“车站”,也就是节点,不知道楷书就不知道车站。

(二)从书体演变来看

如果从书体演变来说(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来草书和各种书体的关系,在几百年间,章草产生今草,楷书也对今草产生有很大影响。所以说学草书离不开楷书和章草。

结论不可以直接学草书,要有章草和楷书的功底。



法永禅师


学习书法可以先从草书开始,池可以从行书开始,纂隶楷行草书,都可以的,不分先后。学习书法,前阶段,主要学习书法的笔法为主,其后是字体结体的造型。草书的笔法运转规律与楷隶纂体的笔法,大致相同,没多大差异,遵循的笔法规律是一致的。几种书写体的结体造型字体符号不同而已,而结体规律也遵循的共同规律,只是变了变字的形态吧了。总之,人们不要把书法看的太神秘,了解认识书法的本质,就知与大自然规律,大自然的存在是相通的。找到了根,找到了源,书法问题就是一个顺其自然的问题。


李行子


在书法的学习阶段,确实有很多人耐不住寂寞,在练习阶段一味的求快,忽视了书法的根基。这一类大多数是那些中年人,半道出家的。在当下,书法圈里充斥着各种培训国展教学培训班,实在是有意思。

传统的来讲,学习书法,首先你要了解书法的历史和相应的理论为学习书法做铺垫。

其次,知晓书法书体的演变过程,能够更好的在练习上做到相互求索,毕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最后,学习书法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被社会上一些书法获奖消息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保持对书法的敬畏之心,放弃功利心。

从中国文字的起源刻画符号,异像奇形的诞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字的篆隶草行楷书体的演变时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他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这其中有着我们所熟知的汉魏的钟繇,张芝。晉末的王羲之和王献之。钟繇是楷书的鼻祖,张芝被称为草圣,王羲之被唐太宗称为书圣,王献之和羲之统称为二王书风,他们都是一顶一的高手,个个身怀绝技。他们四人,除钟繇外,个个在草书上都值得称赞,但是不等于他们就草书好,其实他们的楷书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实践者。

我们知道了书体演变历程后,发现在草书之上还有篆隶两种书体,在汉代时期,隶书也被称之为楷,此楷非楷也。其实学习草书,在没有我们当下的楷书做基础不等于我们就没法把草书学好,但是你要知道草书是有隶书演化而来,这样在练习草书时一定要写隶书或者篆书。单纯的为了写草书而去学草书,那样是没有办法把草书写好,好比无源之水。到了唐代著名的草书大家孙过庭在其《书谱》里曰: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其意思就是说,草书如果没有楷书的笔意,就失去了规范,楷书如果没有草书的影子,就称不上是好的作品, 两种书体形态彼此不同,但其规则却是大致相通,两者相辅相成,对立而又统一。

最后,对于习书者,在学书法的每个都要旁通大篆、小篆,融贯汉隶。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佳作。


瀚古堂


千千马好!刚在创巨幅,顾不上及时回复问答……书者、择体而习之,性格使然也。洋洋大千,万相竞技,人生苦短,实不可不慎而决生矣!习书者,了群体以益其专攻。吟之曰:楷学二王颜柳欧,草追二张释怀素,行书米芾东坡叟。黄鲁直、王觉之,书出自家别开奇。青藤傅山皆狂客,无古无今自创体。从来书体道心性,不尽江河流派呈。

各书体中,唯草书最难,难在能一气贯之。学草书要“领读临背”古人流传下来的法贴法歌,且要了然于胸。再就是深入研究探索古人行笔纲要、字体结构间的美学修养。草书的创作并非有些人想像的那样一挥而就,一遍而成之快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幅优秀草书作品,要做到每笔每划皆无懈可击,难之又难,岂不知一笔疏漏整幅皆废。就拿最高深的书家也要三遍书写方可定格。第一遍:决定文中每个字的表达形式。二遍:每一个字距间的大小节奏变化,通篇的起伏关系。三遍:意象在胸一挥而就……为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有的书家十遍二十遍的书写是常有的事。


金相堂主李长文


现代人如果直接写草书而不学楷书,我个人完全能理解。

这是因为现代人都是从一笔一划开始学写字,并且已经消灭了文盲,满足了从认识字到写字的最底要求。

(古人的书写工具只有毛笔,楷书作为基础是为了识字、认字、写字的最底要求而已。)

而草书的用笔运笔方式古人有过总结,那就是跟篆隶字体相关,用毛笔作为日常书写工具的古人经验总不可不信吧。

问题也就简单了,喜欢写草书的人平时适当加强一点篆隶的练习,用来增强笔画的变化质感啰。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篆隶行草楷‘’五体中,不但隐藏着各字体之间书写的‘’同与异‘’,而且还有人的天生适合(善长)书写问题,我们必须面对这个客观现象。

如绘画界的各流派中,涂鸦与线条构成就不是任何画家都善长的,也从来没有发生过各派别之间有人提出画的“像不像”观点与要求出现过……对了,针对“写实派”就会有“像不像”的要求产生,并且还是一个回避不了的要求!

如果认为书法是一个艺术的话,那就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像不像‘’只是一个小学生要求,艺术可不是‘’像不像‘’这么简单啊!

最后,请看著名的抽象画家朱德群先生作品,画面中各种线条果断的运动交叉推动着,这种线条正是朱德群先生日常练习草书的功效,他已经把草书应用并溶化在了“西洋画”中……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