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内阁制度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王朝,为维护皇权统治,也有着许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内阁制度就是其一,明朝的内阁制度从建立之初,其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强化皇权统治,到了明朝中后期皇权强势,内阁就成为皇权的附庸。皇权弱势,内阁的势力就会显著增长,两者之间此涨彼伏。

细说内阁制度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废除宰相

明朝建国初年,其国家制度基本延用了元朝,这其中就包括设立宰相。可是先后曾经立过四位丞相,除了徐达一人病死,其余几人都没有善终。

真正让朱元璋下决心废除宰相制度的是因为胡惟庸案,当时胡惟庸为左丞相,他执掌大权期间为人过于跋扈,经常不上报皇帝就自作主张,朝政大小事情都必须先经过他的审阅才能送给皇帝查看,而且贪赃枉法,打击政敌,这让朱元璋对他多有不满。

在明史中也有对胡惟庸的记载:

生杀黜陟, 或不奏径行, 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 害己者, 辄匿不以闻。四方噪进之徒及功臣式夫失职者, 争走其门, 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不过这些都还不算什么,据称他曾经勾结元朝余孽意图谋反,结果被人识破密保给了朱元璋,最后胡惟庸被杀,受他牵连而死的人多达四万人,大明第一位丞相李善长也无辜受到牵连,导致被族诛。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下令废除宰相制度,而且宣布以后谁敢再提设立宰相,就重刑处置。

当时也有史料记载:

以后嗣君, 其毋得议置丞相, 臣下有奏请设立者, 论以极刑。

内阁初设

废除了相权之后,明朝的中央集权,以及皇帝的无上权威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可是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只有一个人,处理政务的能力有限,但是国家的大小事情都要等待皇帝一人处理,最终导致各类冗杂的事务无法得到有效的分类和解决,宰相被废除之后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了。

细说内阁制度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洪武十三年九月,对政务越发感到有心无力的朱元璋又设立了新的职位,帮助他处理朝政内务。他仿照宋朝在内庭增设大学士,这就是最初的内阁。但是这一批人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官职也只有五品,日常工作就是一些笔记文书之类的,主要就是起到顾问的作用,在明史中就有记载:

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这也导致这些人并没有减轻朱元璋的负担,最后这种辅政措施被朱元璋废除。

到了明成祖时期,政务的繁忙让这位皇帝倍感劳累,因此他下令:

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诸臣, 从容勿密, 随事纳忠, 固非仅以文字翰墨为勋绩也。

这个时期的内阁大臣权力今非昔比,可以帮助帝王处理朝政事务,有了议政的权力,而且也有了可以执行的权力,但是大小政务还是要送给皇帝最后决断,实际的权力还是受到皇权的制约,并且朱棣为了防止内阁不受控制,因此不允许内阁与其他部门交接政务,防止内阁成员专权。

细说内阁制度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内阁的发展

从明成祖之后,后来的皇帝处理政务的能力不断下降,这也就导致权力开始从皇帝手中流失,最终自然而然的落到了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成员手中。而且内阁大臣的官职也升到了正三品,还有着监管国家六部之权,并且获得了可以左右皇帝意见的票拟之权。内阁制度从一个只是提供参考意见高级秘书团,演变成为参与朝政处理的国家核心部门,此时的皇权显著削弱。

到了嘉靖时期,明朝的内阁制度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称为巅峰时期也不为过,此时的内阁设立了首辅,其实际地位已经超过了尚书,甚至从某些意义上说,内阁首辅的权力比宰相还要大,就比如后来权倾朝野的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朝的内阁制度的顶峰时期,但自此之后,明朝的内阁就开始衰落。这个时期的张居正正好处于一个皇权的空白期,皇帝年幼无法亲政,而且他还是皇帝的老师,同时也是内阁首辅。他一人总理国家内外大权,朝臣任命,对外用兵,一切事务都是有他处理,此时的皇权甚至处于内阁之下。

张居正死后,内阁的权力不断受到皇权的打压,尤其是后来魏忠贤时期,内阁几乎被架空。到了崇祯时期,总共换了五十多位内阁首辅,内阁在于皇权的斗争着彻底落败,国家的内政也被折腾的一塌糊涂。

细说内阁制度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内阁对明朝政治制度的影响

总得来说,明朝的内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是皇帝与国家具体事务,以及朝中大臣沟通的一个桥梁。一方面内阁可以给予皇帝一定的意见,同时也可以对国家政务进行初步审理,减轻了皇帝的负担,提高了国家政务处理的效率,对明朝的管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虽然说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但是内阁制度的发展已经代替了宰相,并且权力还进一步放大。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内阁的存在危害了中央集权,相反的内阁很好的帮助了帝王统治国家,毕竟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

从某种意义上,内阁的存在只是皇权的另一种扩张,他是皇帝在朝堂上的另一只手,内阁依附于皇权,而且也无法离开皇权单独存在,可以说明朝内阁的对于国家的影响是有利的,为国家的发展也做出了非常显著的贡献。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