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是怎樣脫離中國的|大象公會

朝鲜是怎样脱离中国的|大象公会

在歷史變局中土崩瓦解的東亞朝貢體系。

文|海下

1895年,甲午戰敗後的清帝國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確認朝鮮為獨立自主國家,朝鮮對中國的朝貢、奉獻、典禮永遠廢止。朝鮮京城的「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推倒掩埋,歷年迎接天朝使者的「迎恩門」也被拆除。

不過,這些曾經的宗藩關係的象徵,從一開始便是朝鮮士人抹不去的傷口。

「功德碑」在朝鮮佇立二百年來,催生出了大量激憤雪恥的詩文,如「至今百年間,山河帶餘恥。安得有力者,舉手一搥碎。」直到1890年代,他們才得以借日本之手達成夙願。

究其原因,在於「功德碑」的碑文太過屈辱,甚至包括朝鮮國王第一人稱表示「由予惛惑,自速天討,萬姓魚肉,罪在予一人」的自我檢討。

朝鲜是怎样脱离中国的|大象公会

· 1963年,因洪水的肆虐,功德碑再度出土,被作為民族恥辱的史蹟加以保護。1983年,漢城市在該碑周圍建立公園,又復原想象朝鮮仁祖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場景等。2007年又遭韓國民族主義者破壞

而這,只是朝鮮人對大清的複雜感情的一個縮影。

「胡清非中華」

1619年,深受朝鮮人嫌棄的蠻夷政權後金,在薩爾滸之戰中取得對明朝的決定性勝利,此後連戰連捷。

東亞的國際秩序從此發生巨大變化,後金大有取代明朝之勢。夾在兩大強權之間的朝鮮,不得不做出關乎國運的選擇。

對於當時的宗主國明朝,朝鮮的感情並非毫無波折。

朝鮮的李朝和中土的明朝均立國於14世紀中後期,從各自第二代君主開始,明朝便正式冊封朝鮮國王,建立起所謂"事大以誠,字小以仁"(字為養育之意)的宗藩關係。朝鮮更大力引進明朝衣冠文物,推行程朱理學,處處向大國看齊。

朝鲜是怎样脱离中国的|大象公会

· 1392年,李成桂稱王,明太祖賜予「朝鮮」國號。兩國建立宗藩關係。李成桂改革高麗體制,興儒排佛,引進程朱理學

幾百年裡,兩國的朝貢往來頗為密切,互通有無。朝鮮每年三次的朝貢品包括了馬、人參、夏布和皮革製品,交換明朝的絲綢、瓷器和書籍。

明朝偶爾也派「天使」回訪朝鮮,可惜常常所託非人,排遣奸佞甚至宦官出使,在朝鮮大肆索賄納賄,給屬國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

當時的李朝君主中,不乏有人發表在今天看來謙恭的親華言論。

1593年春天,朝鮮國王李昖突然獲悉,與他並肩跟日本作戰的盟友明朝,此時正在準備和日本講和,還要封敵酋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他為此向臣子大發牢騷:

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豈有愛其賊子,同於孝子之理乎?

朝鲜是怎样脱离中国的|大象公会

· 1593年朝鮮-明朝聯軍收復平壤的戰鬥畫作(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所藏)

隨著中原政權的波動和易手,這種發牢騷都以父子關係比喻的心態很快便蕩然無存。

17世紀初,隨著女真勢力的急劇增長,明朝開始積極干涉朝鮮的王位繼承。李昖的繼任者光海君致力於在明朝和後金之間保持中立,試圖使朝鮮免於兵禍,結果在親明派發動的政變中遭廢黜。

一貫標榜「崇明排金」的仁祖大王即位,朝鮮由此走上了與大明共同進退的不歸路。

八旗勁旅的鐵拳很快降臨,1627年,為斬斷明朝後援,皇太極派阿敏進攻朝鮮,迫使仁祖狼狽逃竄至江華島,被迫和談。善後條款中,朝鮮被迫與蠻夷後金約為兄弟之國,繳納歲幣。

九年後的1636年,皇太極又斷然稱帝。此舉對朝鮮造成不小震動,畢竟兄弟之國還是平等關係,如今竟要向胡虜皇帝稱臣,朝鮮舉國聞訊大譁,臣僚紛紛表示絕不接受,「則雖以國斃,可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也」。

在一片視死如歸的激昂氣氛下,仁祖拒不接見清朝使團,也不接受國書。

種種不順應清朝的激烈反應,終於招致清軍再次大兵壓境。在經歷了災難性的失敗後,1637年元旦,朝鮮仁祖被迫在南漢山城開城投降,向皇太極形三跪九叩之禮,簽下屈辱的城下之盟。

朝鲜是怎样脱离中国的|大象公会

· 電影《南漢山城》對這一場景的再現

朝鮮淪為清朝的屬國,「大清皇帝功德碑」從此佇立在朝鮮的土地上,碑文歌頌了皇太極平定朝鮮並加以懷柔的「恩德」,成為朝鮮的恥辱象徵。

不過,滿清強大的武力,並不能克服儒家化朝鮮君臣對女真蠻夷的輕蔑。1644年明朝滅亡後,朝鮮君臣不但沒有自動將滿清視為新任合法宗主國,而且不視之為同類物種,認為他們「蓋其處於人與禽獸之間」、「天地之所不容,神人之所共誅」。

與清朝共存

明末清初,「臣墮地之初,只聞有大明天子耳」的朝鮮士人,對明朝崩壞的感受非常強烈,史書中留下了多處朝鮮君臣讀明末史書而哭號的記載。明朝滅亡六十週年後,朝鮮建起大報壇祭祀明朝皇帝,儀式綿延二百餘年。

清廷統治下的明朝舊土,在他們眼中形同淪陷區,不但大明衣冠蕩然無存,到處都是滿人帶去的薙髮,而且他們也注意到,中土的士人並未奮勇反抗,而是坦然接受了異族的統治。

滿清的強大武力面前,李朝不得不保持表面的恭順;但在清朝視線之外,朝鮮人到處都在直白地表達他們對清廷的反感與蔑視。

朝鲜是怎样脱离中国的|大象公会

· 萬國來朝圖軸(故宮博物院藏)

在清人不能目睹的朝鮮官方文件與私人信件上,人們直呼清帝「胡皇」,稱清朝的使者為「虜使」,內部公文更是公然使用崇禎年號,只有對清朝的公文賀表例外。

朝鮮對清朝的這種心態,在清代使行活動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明朝時,出使中國的朝鮮使者習慣稱之為「朝天」;在清朝,同樣的記錄則改稱之為「燕行」,北京不再是天子所在,而只是「燕」地區的一個地點而已

朝鮮使者出行北京後,甚至留下過這樣的描述:「周旋異域,日見醜類,凌逼飽盡,無量苦痛」。

他們也很不情願與清人應酬打交道:「磬折腥羶之庭,跪叩犬羊之賜,固已不勝,其大赧矣」。

朝鲜是怎样脱离中国的|大象公会

· 1660年朝鮮使者趙珩出使北京的日記,即稱「燕行」

不過,朝鮮畢竟無力「反清復明」,也難以跳脫出宗藩體系,只能在不滿中保持謹慎。隨著清王朝的日益穩固繁榮,朝鮮對清王朝的排斥也在逐漸消減。

隨著19世紀下半葉的到來,中國的傳統朝貢體系逐步瓦解,繼而為條約體系所取代。朝鮮與中國的宗藩關係,很快開始遭受近代國際秩序的考驗。

1870年代,日本與朝鮮簽訂江華條約,大清以屬國內政自主為由不加干涉,結果此後日本在1878年吞併琉球。

清政府一下感到問題嚴重。為了保護朝鮮這個最重要的藩屬國,大清便設想推動朝鮮對外開放,令西方列強承認中朝之間的宗藩關係,從而制約日本。

在清政府的主導下,朝鮮與美國在1882年簽訂了《朝美修好通商條約》,開始了朝鮮開放的第一步。

朝鲜是怎样脱离中国的|大象公会

· 《朝美修好通商條約》

然而,在簽訂條約的過程中,中國與朝鮮都感到宗藩關係與現代國際法體系格格不入,一方面朝鮮名義上是中國屬國,但在內政外交上又享受充分自由,清政府並不直接管理,而在西方,附屬國的外交權是直接受到宗主國監管的。

於是,大清方面對朝鮮地位就出現了爭論,有人主張讓朝鮮獨立自主永久中立,有人主張徹底吞併朝鮮設置行省,還有人主張維持現狀、同時利用現代國際法去修補和強化宗藩關係的。

總體而言,當時的輿論傾向於把朝鮮郡縣化,袁世凱,張謇,馬相伯等都持此論調。

當時的主政者李鴻章則十分保守:「大清國我都不敢保他有十年的壽命,何況高麗?

朝鮮獨立之路

事態的發展,改變了清政府謹慎的態度。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清軍迅速出兵鎮壓後,逮捕了朝鮮當時實質上的決策者大院君,扶持了閔妃集團上臺,直接操縱了朝鮮內政。

這次成功的軍事行動後,清政府決定改變既有政策,加速朝鮮的郡縣化。

在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凱的主持下,清政府開始強力介入朝鮮內政,有意識地用西方國際法來改造中朝之間的宗藩關係,朝鮮越發類似中國的保護國。

朝鲜是怎样脱离中国的|大象公会

· 袁世凱與各國使節

從19世紀80年代至甲午戰前,清朝與朝鮮就貿易、地界、電線等方面共訂立19 個約章,都是地道的不平等條約。

袁世凱還為朝鮮外交定下了三個規矩,朝鮮使臣初到各國,要先到中國使館具報,遇到應酬應該排在上國清朝之後,遇到大事也要先與大清使者商量。朝鮮的海關也被納入中國海關體系內,仿效中國體制聘請稅務司官員。

1882年10月,中國與朝鮮簽訂《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清政府從此在朝鮮取得治外法權:在當時朝鮮的商務港口城市,大清國派出的「商務委員」不但有權依據自己的律法審判清國子民,而且還有權審判相關的朝鮮人。

此後,中國又和朝鮮簽署《仁川華商租界章程》,《釜山華商租界章程》和《元山華商租界章程》,在朝鮮取得了三處租界,這也是大清在外國僅有的租界。

清政府的強力介入,造成了朝鮮內部部分士人的強烈不滿,朝鮮政壇也分裂成「事大黨」與「開化黨」,前者堅定地追隨清王朝,後者則主張擺脫宗藩關係,謀求國家獨立。

開化黨認為,朝鮮之所以守舊,難以進入近代化國家,其關鍵就是在於中國的阻攔。以樸泳孝為首的開化黨,在歐美到處遊說「朝鮮乃獨立國家」,但沒有爭取到列強國家支持,只能轉借日本的力量。

1884年,趁著清政府忙於中法戰爭無暇東顧之際,開化黨人發動了甲申政變,不出三日就被袁世凱所部平定。

朝鲜是怎样脱离中国的|大象公会

· 甲申政變中開化黨的領袖金玉均

甲申政變雖然不過曇花一現,卻是朝鮮謀求獨立的一次歷史性的嘗試。萌發的獨立思想,促使朝鮮走上「以夷制夷」的道路,一方面藉助西方國家和日本的力量,來擺脫中朝宗藩關係;另一方面又藉助清政府的力量,抵禦西方諸國和日本的侵略。

但是,在袁世凱的鎮撫之下,大清還是牢牢把握著朝鮮,直到甲午戰敗。

《馬關條約》簽訂後,開化黨人被日本扶植上臺,開始全面清算中朝宗藩關係的遺存,祭祀了二百餘年的大報壇也先後關閉、拆除,在故土絕祀的大明王朝的幽靈,終於徹底消散,朝鮮與明清的特殊關係至此再無孑遺。

朝鲜是怎样脱离中国的|大象公会

· 甲午戰爭期間開化黨的上臺,亦成為朝鮮謀求近代化改革的重要起點,但很快就因日本的干涉而失敗

但是,兩國五百餘年的宗藩關係,仍在當時人們的心中留下不少遺痕。

1912年,滿清末代皇帝遜位,中國從此走向共和。對此,旅居中國多年的朝鮮士大夫們,雖然認為在「三百年陸沉」之後,「中華」終於「復明於天地間」,但也委婉提出了自己的批評。

如儒士柳麟錫,在致革命政府的賀信中表示,「今有中華之名而去中華之實」,令人深感不安,希望中國儘快選出皇帝,好為屬國表率。

朝鲜是怎样脱离中国的|大象公会
朝鲜是怎样脱离中国的|大象公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