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北洋之虎"的段祺瑞發跡於威海武備學堂,而非威海水師學堂

原創:

段祺瑞(網絡片)

在風雲際會的民國時期,著名政治人物、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的段祺瑞,在發跡之前與千里之遙的威海結下不解之緣,世人對此瞭解甚少,並且世人大多知曉劉公島水師學堂,而對於威海武備學堂和段祺瑞在此短暫執教經歷更是知之甚少。本文就此揭開威海武備學堂神秘面紗,以及還原段祺瑞與該學堂那段鮮為人知的不凡往事……

鮮為人知的威海武備學堂

威海武備學堂設在威海灣畔的金線頂上,該處海拔46.6米,北東南三面環海,與劉公島隔海相望,遙相呼應,西與陸地相接。有一道黃色石線貫穿整個山丘,故名“金線頂”。近代由於其特殊的位置和海岸制高點的地勢而備受兵家重視,威海武備學堂就設置在這裡。

光緒十七年(1891年),為培養急需的艦艇槍炮和陸上槍炮官兵,經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提議,駐威綏、鞏軍統領戴宗騫呈請李鴻章上報朝廷,在金線頂設立武備學堂,又稱槍炮學堂。

據史料記載,該學堂購用民地34畝,地價等用銀1289兩。建設項目含練勇棚、學堂、廠庫,並大小住房、操場、石圍牆、石泊岸、土坡、工料銀37823兩,合計用銀39112兩。學堂建制基本參照1885年李鴻章在天津設立的北洋武備學堂,學制兩年,招募16至18歲青年。應募者在年齡、身高、文化基礎上都有嚴格要求,其中16至17歲者,身高需在四尺六寸(大約153釐米)以上,18歲需在四尺七寸(大約156釐米),能夠自書姓名。入學者必須有父兄或保人畫押作證,並規定凡刑傷或罪犯之人概不招募。

原創:

1887年,清政府在武備學堂北面先後修建了北山嘴炮臺、黃泥溝炮臺及祭祀臺炮臺,與劉公島隔海相望,成為

學習科目有槍炮裝配與維修、四輪槍炮法、大炮操法、洋槍操法、刀劍操法,另外還要學習游泳。學堂每月發給贍家銀4兩。學員入堂學習後所享受的待遇相當豐厚,一律公費。除了所有伙食、打油之外,還供給制服、禮帽、靴子(每兩個月一雙)、臥被、枕蓆、床帳等,每月請人洗衣理髮。膳宿極優,每月朔、望(陰曆初一和十五)打牙祭(改善伙食),平時三葷三素;住調養室的,另豐葷盛食。入學時,每人發給青寧稠袍套及雀頂帽、蘭羽短制服,布質棉服和單制服各一套;棉、夾被各一床。此外,還按月考成績發給賞銀,超等8兩、特等6兩、平等4兩。

在當時,武備學堂的學員每月所得獎金即可贍養家室了,況且學成畢業後又可以升級擔任軍官,掌握實權。因此,武備學員們不願輕易離開學堂。由於待遇優厚,他們成為威海灘上令人十分羨慕的“武備武爺”。

甲午戰爭後,該學堂及其附屬設施全部被日軍炸燬。自光緒十七年(1891年)開始籌建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被日軍毀壞,先後存在了不足5年時間,共畢業兩屆學員計60人,以安徽、山東和廣東籍學員為主。畢業後多數分配到艦艇上,少數分配到海岸炮臺。北洋提督丁汝昌曾任學堂總辦,美國洋員馬吉芬也曾執教於該學堂,劉步蟾、楊用霖等甲午英烈都曾在這裡授過課。劉公島水師學堂第一屆畢業的46名學員都曾在這裡受過半年的槍炮技術培訓。威海武備學堂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作為中國最早培養槍炮技術的專業軍事學校之一,在中國軍事教育史和北洋軍事發展史上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原創:

劉公島水師學堂教室

時光已過百年,如今,威海武備學堂遺址亦蕩然無存,僅存留在了歷史長河中……

段祺瑞執教於威海武備學堂

段祺瑞,原名段啟瑞,字芝泉,1865年3月6日出生,安徽合肥人,故又被人稱為“段合肥”。 段祺瑞與同時代的那些著名的軍閥相比,出身要光榮一些,他是正宗的將門之後,其祖父段佩乃是前清時的正二品總兵,早年被回省招募子弟兵的合肥籍李鴻章編入淮軍,跟隨李鴻章四處征戰,是李鴻章的老部下,這也為今後李鴻章格外眷顧段祺瑞奠定了情感的基礎。

少時的段祺瑞對讀書不感興趣,一心想當兵。可惜的是,段祺瑞14歲那年,已經是提督銜記名總兵的祖父猝然病故。他只得中斷學業,扶柩回籍。回鄉後,他把名字改成了“祺瑞”,寓意吉祥罩運。段祺瑞失去了生活靠山,由於他是長子,下面還有一妹兩弟,生活甚為窘迫。1882 年,17歲的他決心去威海投奔在軍中做管帶的族叔段從德,但車馬川資全無所出,於是僅帶了一元銀洋,步行10天2000餘里,跋涉到了威海,當了一名“補營哨書”。在古代傳統社會,從軍是一個沒能踏上科考之路的將門之後的唯一選擇,段祺瑞從此步入了佩劍戎裝的生涯。後來,他常對子女講起這段艱難往事,不無得意地自稱“一元錢起家”。

1885年,當李鴻章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任上創辦了天津武備學堂(亦稱北洋武備學堂),招收品學兼優的軍人入學,這一舉改變了20歲的段祺瑞的人生軌跡:發憤圖強的他以第一名的超好成績考取了該學堂第一期預備生,在步、騎、炮、工、輜五個專業中,他選了最具技術含量與戰爭威力的炮科。

1887 年,段祺瑞以最優等的成績畢業。李鴻章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讚揚段祺瑞:“各項操法,一律嫻熟,試以炮臺工程做法及測繪,無不洞悉要領……”同年,22歲的段祺瑞以“最優等”的成績從武備學堂炮科畢業,被派往旅順口督修炮臺。僅一年,機會再次光臨:1889 年,清政府擬選拔五個人去德國學習軍事。當名單送至李鴻章面前時,李鴻章皺了皺眉,因為名單上五個人有三個是山東籍的,安徽籍的僅兩人。於是他想到了武備學堂畢業的段祺瑞,便大筆一揮,劃去了名單上的一人,把段祺瑞列在名單之首。

1889 年春天,段祺瑞漂洋過海來到德國柏林陸軍學院,學習軍事理論和各種操練課程。一年後,他又奉命到魯爾區埃森克虜伯兵工廠,進行火炮實習。1890 年,清廷特使洪春代表皇帝前往德國埃森探望留學生。段祺瑞及其同學以嫻熟的技術操演了各種口徑的克虜伯大炮,獲得弗裡茨·克虜伯的讚賞。段祺瑞和他的同學完成了學業之後,李鴻章又特批這位小同鄉一人留在德國克虜伯炮廠學習彈殼加工、炮管膛削、銑磨來福線、灌注優質鋼、檢驗鋼材拉力、擠壓力試驗、各類火炮的型制構造、使用和保養等課程。李鴻章先後兩次寫信給段祺瑞,勉勵他精學苦造,給予了很高的期許。

兩年的時間,段祺瑞讀懂了德意志帝國的歷史,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出現普魯士的俾斯麥那樣強硬的“鐵血首相”,才能統一國家;只有擁有克虜伯大炮這樣的最先進的兵器,才能打贏與奧地利和法蘭西的國家戰爭——這就是年輕的清朝軍官段祺瑞看到的德國復興的現實。這也為段祺瑞打下了日後所堅信的“武力統一”國家的思想基礎。

1890年冬,段祺瑞學成回國後被調到天津,任北洋軍械局委員。把留學德國的段祺瑞安置在軍械局,顯然與李中堂當時大購德國軍火以備戰日本有關。

一年後,段祺瑞被派至山東威海武備學堂任炮兵教官,自此,開啟了其長達16年的培育軍事人才生涯。當時,新式軍隊尚未開始大量訓練,行伍出身的將官們固步自封,哪看得起這些喝過洋墨水的留學生!只是,朝廷花那麼大氣力和財力進行選拔和培養出國留學,等學成後卻又棄之不用,著實令人惋惜。但段祺瑞就是段祺瑞,當學生是個好學生,當教習也是個好教習。

在威海武備學堂教學期間,他傾其多年所學,兢兢業業,率先垂範,嚴於律已,在學員中贏得了很高的聲望。正當段祺瑞躊躇滿志,準備幹一番事業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在劉公島保衛戰中,作為一名軍事教官的段祺瑞深受抗敵官兵的愛國熱情影響,親自帶領武備學堂的學生為陣地搬運炮彈,抗擊日軍,表現出一名中國軍人應有的愛國精神。

原創:

、劉公島水師學堂轅門

北洋海軍覆滅後,清政府在內憂外患及各方面壓力下,迫於形勢,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決定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新式陸軍。

機會再次降臨到段祺瑞頭上,1895年,他與北洋武備學堂的優秀同學王士珍、馮國璋被蔭昌推薦給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赫赫有名的“北洋三傑”由此誕生,他們成為新式陸軍的第一批中層骨幹,開始在袁世凱麾下北洋軍的舞臺上續寫傳奇人生。

段祺瑞在小站時的職位為炮營統帶,兼隨營學堂總監,旗下雖只有不足2000名炮兵,不到100門炮,卻是中國第一支裝備正規的炮兵部隊,他也因此成為“中國近代第一任炮兵司令”。以後他又受到袁世凱賞識鍾愛。1901年11月,經袁世凱保奏,段祺瑞升為補用知府,加三品銜,同時兼充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炮兵統帶(團長)。此後,段祺瑞步步緊跟袁世凱,幫他帶兵、練兵、鎮壓農民起義,同革命黨鬥爭,協助袁世凱登上總統寶座。袁世凱死後成為皖系軍閥首領。1920年被直係軍閥曹錕、吳佩俘打敗下臺。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被奉系軍閥張作霖、馮玉祥推任北京臨時政府執政。1926年4月被馮玉祥驅趕下臺,蟄居天津租界。1933年移居上海,1936年病逝。

原創:

劉公島水師學堂正門

儘管段祺瑞一生坎坷曲折、縱橫捭闔、大起大落,但最讓他引以為自豪、多次向子女自鳴得意誇耀的是“一元錢起家”的經歷和發跡於兩所威海武備學堂的不凡往事……

(本文參考文獻:宋文斌撰寫《北洋威海武備學堂》及《文武北洋-梟雄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