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南京大學物理系傑出校友

葛正權(1896-1988),字秉衡,別號葛蠡,浙江省東陽縣人。1920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前身),物理學家,南京大學物理系傑出校友。

在精確驗證麥克斯韋速度分佈律方面取得國際公認的重大成就;是中國製氧工業先驅,為國內製氧工業奠定了基礎;創建中國第一個雷達研究所,開拓了我國雷達的研究和應用;在物理學教學和應用方面培養了許多人才。

他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南京大學物理系傑出校友

1896年1月18日出生於浙江省東陽縣禮村的一個農民家庭。祖輩世代勤勞務農,父親半農半醫,母親紡紗織布以補家用。在勤儉和諧的家風薰陶下,葛正權從小養成刻苦、好學、愛家、愛鄉的性格。年方5歲,父親就讓他進私塾讀"四書"、"五經",寄望於日後應"神童試"中秀才。未料光緒詔令"廢除科舉,興辦學校",便轉進小學讀書。但幾年的私塾求學,使他吸收了一些祖國的優秀文化,鑄成了自尊、自愛和熱愛祖國的優秀品格。

1917年葛正權高中畢業,到南京考取河海工程學校。一年後轉到收費較低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前身)。1920年畢業後留校任工科助教,課餘兼工廠實習課。其間他學會車、鉗、鑄造等多種工藝,打下了既能動腦又能動手的良好基礎。3年後,受聘於廈門大學,任物理課助教。由於工作勤奮,為校長林文慶器重,被委以私人秘書,陪同前往新加坡,與董事長陳嘉庚先生商量校務。事畢,他在南洋當了一年教員,趁暑假漫遊了南洋群島及馬來西亞等13個島國。回國後適逢友人劉樹杞出任湖北省教育廳長,應邀在教育廳任省督學一年多,走遍了湖北各縣、區。這使他視野大開。眼見我國社會落後,災荒頻仍,幾無工業可言,從此萌生"教育救國"、"工業救國"之志。在這期間,他勤奮地工作,節衣縮食,湊齊了去美國的船票錢及一學年的最低學費。1929年辭去國內職務,登上海輪,歷18晝夜,橫渡太平洋到了美國洛杉磯。一個山村普通農民家庭的子弟,沒有任何社會背景,以其自強不息的毅力,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之路。

去美國當年即考入洛杉磯南加州大學物理系,完成論文《短波干涉儀》,1930年獲碩士學位。該課題原是指導教師在伯克利加州大學沒完成的課題,一個不顯眼的中國年輕人,居然只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這使指導教師異常驚奇,也使葛正權攻克科學的信心倍增。第二年他考入伯克利加州大學,申請到洛氏基金獎學金,結束了替人洗碗、打掃房間、摘水果等等以工助學的生活,得以專心致志地從事學習和研究。經過3年艱苦不懈的努力,他用分子束測定Bi2分解熱和驗證麥克斯韋速度分佈律成功,取得國際上領先的成果,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

1933年,他學成回國,受聘為武漢大學物理學教授。不久日本侵略軍踐踏我國土,他深感民族存亡問題重大,於1938年投筆從戎,受聘任航空委員會第一氣體制造所所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重慶國民政府空軍制氧總廠廠長。後辭去總廠職務,任重慶政府國防部第六廳設計處處長。在設計處長任內,曾赴上海、青島等地接管美軍剩餘軍用物資。其間他深有遠見地意識到雷達對我國國防的重要性,便於1947年辦起了雷達修理所,隨後又辦起雷達研究所。1949年當南京政府潰敗逃往臺灣時,葛正權在戰亂中把全部雷達設備完整地保留下來,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他因病辭去雷達研究所所長職務,病癒後應聘為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教授兼數理教研室主任,直至1988年3月22日 逝世於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