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起之前,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是怎樣的環境?有化石證據嗎?

地理縱橫


題主這個問題很有專業性,我來分享一下目前一些研究進展。最新的是2019年2月份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謝宇龍等人剛發表的,揭示華南地區在4000多萬前已經形成了,這時青藏高原的岡底斯山山脈已經隆起了,喜馬拉雅山要稍後,在2500萬前開始隆起。

研究表明在中始新世時期,華南古植被含有大量的榆粉屬、榿木粉屬、櫟粉屬、楓香粉屬,伴生有豐富的喜溼熱的熱帶、亞熱帶常綠樹種。推測當時的盆地或丘陵地帶生長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盆地周邊山地上生長著溫帶落葉闊葉林或針葉林,這樣的植被面貌與現今華南基本相似,反映了溫暖溼潤的亞熱帶氣候。另外氣候方面也與今天基本類似,年均溫為16.5~23.5℃,年平均降水量為1035~1724mm。下圖引用自謝宇龍等人的論文。

後來的喜馬拉雅山的隆起把部分印度洋的水汽導向華南,使得這一地區更溼潤。

那麼在這之前呢?在古新世(6600-5900萬前)華南分佈紅色、雜色巖系以及白雲岩、石膏等蒸發巖 ,反映乾旱氣候的沉積特徵。在江蘇、湖北、江西、湖南和廣東等地廣泛分佈耐乾旱的植物 Palibinia ,另外也有喜潮溼的植物 ,如 Cinnamomum naitoanum 等 ,總體反映的是乾旱氣候環境;廣東和海南島孢粉組合主要以 榆科和麻黃科佔優勢 ,並含有五角粉、南嶺粉、三孔欖粉 ,代表乾旱孢粉區系特徵 ,反映了本區古新世氣候較今日干旱 ,另外 ,大量的溫帶植物花粉說明本區當時氣溫較今日要低。


科學視野,不同解讀,歡迎評論和關注!



崑崙還東國


青藏高原隆起是一個漫長的地質過程。這個過程距今時間,通常認為約為8000萬年左右。迄今為止,它仍然處於上升過程中。

據地質學測量,現在青藏高原中心地區,每年上升0.07米,邊緣地區每年上升0.03米。即它的中心地區與邊緣地區上升速度之比為1:0.43。當青藏高原處於海平面附近時,它的邊緣地區還處於海平面之下。按照這個模型估算,當時的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應該還處於海平面之下。這些地區大量存在的喀斯特地貌及海洋動物化石,可以佐證上述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