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庫實戰心得:教你找魚,輕鬆爆護

野釣最關鍵的技巧就是找魚,找到魚群與否將決定你的魚獲。找魚可以說是佔到了野釣技術含量的70%,找到了魚,你就等於成功了一大半。

在此,斗膽跟釣友們分享一下個人野釣中的一些心得,喜愛野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不對之處還望高手指正。


湖庫實戰心得:教你找魚,輕鬆爆護



魚群覓食的幾大原則(適用於湖庫):

一、天氣陰暗的時候多向近岸邊尋覓,天氣晴好一般沿深水行進,較少的機會遊向淺水。

二、聲音音素同上,如果周邊常有不熟悉的聲音,大魚一般不近岸邊尋食。岸邊清靜詳和,魚會感覺不到異常和殺機,就會靠邊覓食。

三、氣溫高的時候,魚在岸邊尋食的時候,喜歡沿著相近的深度尋食行進。所以一般的陡坎和鏵尖是一般釣魚人夢想的釣點。而氣溫低的時候,是沿深水到淺水的行進覓食,再快速返回深水。

四、魚在高活性的時候迴游路線會加長,將更加靠邊。在好的天氣狀態下,如高氣壓、風速達到三到四米每秒的天氣、魚在煩悶的幾天之後突然遇上的一個較好的天氣等,這都是魚的高活性期。這個時候魚對窩料和餌料的挑剔也沒有那麼強烈,因為魚的迴游路線加長,會增加魚的食量和飢餓度,這個時候魚就比較靠邊了,魚在這種時候會飽食一天。

五、熟悉的氣味可以攔截魚的尋食路線,魚常吃的食物,會引起它的食慾,熟悉的氣味會在水下傳播較遠,所以熟悉是關鍵,不管你用好好的餌料和窩料比如丸九類線蟲類,魚對之不熟悉,一樣引不來魚。有的魚會在窩點附近長期停留,還有一部分吃兩口就走了,這不是窩料的原因,是魚的迴游特性的決定了的。

六、氣溫氣壓決定著魚的覓食深度。一個常識大家都知道,魚喜歡呆在氧氣含量較高的場所,而在氣溫較低的時候魚要滿足氣溫要求,有明顯的趨溫性,這個時候有溫泉水注入的地方將是好的釣點。而在一般水庫湖泊,隨著降溫,在深水的水溫明顯高於水錶的溫度,魚的趨溫性就體現了出來,魚在高深度的情況也能滿足魚的生理需求,就不會游到淺水。但有一個反常的現象,在白條和鯝魚參較多的地方,魚反而會遊向淺水,這好像與此規律不相符合,實際不是,鯽魚在氣溫較低的時候,由於雜魚在深水覓食形成食物的短缺,所以才會在下午氣溫和水溫升高的狀態下向淺水覓食。但這個現象適用於鯉魚的就比較少見,鯉魚在陰冷的天氣狀態下靠邊{也會是坎邊或者深水邊}是因為天暗魚覺得安全而不是食物因素。

有了以上的原則,大多釣友就明瞭一定的常識,為找魚打下較好的基礎。


湖庫實戰心得:教你找魚,輕鬆爆護



找魚——通過表象去分析:

現象:

一、在清晨,我們到庫邊的時候,很多釣友比較盲目,一罈清水沒有魚星如何找魚?一般水庫在清晨,風都比較小,這個時候是找魚最佳時機。輔助設備有望遠鏡,眼睛好的釣友也可輕易的覺察出魚星的位置和魚種類。魚星分兩種星:一是擦底星,二是覓食星。魚在深秋和冬天早上覓食的機會較少,氣溫較低,活性降低,所以覓食呈現一種不規則的小泡小星,魚星是走動的,可根據位置輕微變換來認識是魚星還是水底的氣泡,這個時候有望遠鏡就大有用場了。不輕易的放過水麵的任何動靜,鯉魚有出水的現象,根據鯉魚出水的位置,如果出水的是是小鯉魚,那麼大鯉魚的深度再加上一米就是鯉魚魚群的深度了。

二、鯉魚的單泡行進也不要放過。鯉魚單泡行進在沒有驚擾的情況下會一直的走下去,單泡行進表示魚在覓食和從口中廢排氣,往往出現在魚活性較高的時候,而花白鰱的泡在水面存留的時間較短,多呈較大個體的單泡和雙泡,水錶無漂浮物則極易爆,沒有其它小魚星並存,這個現像釣友們得分清楚。一般擦底星較輕,泡較細密,多呈小條狀,兩頭較細,中間較寬,是魚在水底調整姿勢所作出的。水庫中間遊走的大單泡加小星一齊移動,大單泡,我稱之為挖掘機,為什麼如此稱謂,大單泡,是魚群中較大的個體在攻擊水下隱藏的食物,起挖掘作用,如泥底中的食物、貝類和泥土中的其它生物、水草中隱藏的蝦類等,而其它魚則在周邊攔截,這是魚群覓食的一個社會作業,是魚群社會化的一個現象。

群聚的單泡行進,單泡個體在大拇指大小,單泡出現的面積在幾個平方到一二十個平方不等。這在較大的水庫中易見,這是中等個體的鯉魚魚群在集體遷移覓食,這個現象也可能發生在近岸淺水。冬季的晴天比較容易遇上,這個時候在其移動的前方做窩將再靜候截殺,將是不錯的選擇。

三、水中呈條形狀魚星,這一般是黑魚和草魚的覓食魚星,黑魚在追食小魚時會因為身體在水底高速移動帶動水流或者擦底將魚星送上來,魚星一般會帶上水底的物質,黑魚星一般比較持久並會在水底長期攻擊小魚而再次出現。草魚是因為受驚而快速移動,也會是為了追搶食物而造成的,草魚星比較雄渾。而黑魚星比較單細,不會認識的朋友可以分別用兩種餌料嘗試,多試幾次就會分辨了。

四、魚的活性決定魚星的大小。在魚適應的氣候條件下,鯉魚魚星都會有較大的單泡出現。而在天氣狀態不好的情況下魚星呈細密狀,這是天氣因素決定了魚的開口度造成的,魚在開口進食的情況下,可以大鉤大線。而在呈現細密星,星呈懶散狀的時候,不如好天氣那樣強勁,這種情況就是釣友們常說的進窩而不食的現象,得更換鉤與子線了,釣法上也手杆以主動振盪為主,抬線也將守釣改為逗釣,通過魚星來了解魚的活性,再配以合適的釣組和餌料,是對魚的一個應變方法。

五、進入冬天之後,水庫中的鯽魚也會集體的覓食,鯽魚以小單泡為主,其星清晰而且好認,一般下午就會撲向岸邊淺水,而在吃飽之後就會集體回去,上來得晚退得晚,上來得早退得早,進你窩子的可能只是小股部隊,真正的大部隊在後面,如果用抬線追求,將會在無窩的狀態下都會有很好的收穫。當看著大片魚星游回去的時候,海杆串鉤可以截殺幾條,再深就游出了你的射擊範圍,就可以收杆回家了。


湖庫實戰心得:教你找魚,輕鬆爆護



六、水下的溝坎直壁。因為水流水溫和魚本向覓食帶來的水流及重力作用等因素,水底食物易在水底鉤坎處沉積和埋藏,這是魚進化過程中傳給下一代的常識 ,魚群一般易在這種水下環境停留較長時間,而其它環境如無食物則是匆忙遊過。

七、只要水庫有魚群,不在你的窩點上,就肯定在另一個地方覓食,這是找魚出現偏差後的糾正。玩海杆的朋友喜歡看杆不喜歡看星看水,這是極度錯誤的。會看星、會看水的釣友們都會及時的調整位置,以適應魚群路線,小風小浪中一樣可以清楚的看見魚星所在。魚一般在搶食的時候是爆炸上魚的最好時機,出現比較密集的頻口現象,而在有星但懶散的時候一般大魚幾率大幅下降,可以放鬆警惕了休閒一會兒了。

通過以上常識再加上你對現場的一些勘察,你就可以比較容易的找出魚群之所在。希望對大家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